「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記雲夢縣下辛店鎮白水湖村摸魚佬王冬華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雲夢下辛店鎮白水湖村,王冬華小有名氣。鄰里鄉親們都知道,論撈魚王冬華是個“魚精”。

說他是個“魚精”,因為村裡許多人曾跟他一起撈魚,常常是他撈得最多。有時候一群人撈魚,大家都撈得少,甚至有人忙了半天沒“抓個魚鱗”,他卻從來不“放空”。
說他是個“魚精”,因為有人決意跟他學撈魚,且按照他傳授的方法、照本宣科跟他一起撈魚,結果同時同地同下手卻是兩手空空,他則輕鬆自如頻頻而得手。
說他是個“魚精”,因為白水湖村撈魚的人早就陸續“收業”不幹了,只有他仍以撈魚為業,並且許多人從過去的撈魚改行為養魚,他沒魚池、也不養魚,卻一直堅持撈魚到今天。
白水湖村有撈魚的傳統。王冬華年少時,就跟父兄一起撈魚摸蝦,於是有人說王冬華撈魚有“童子功”。然而在白水湖村,自幼撈魚摸蝦的人並不少。更大的可能是,王冬華從小練就了摸魚佬的手藝,這才使他成為了頂呱呱的“魚精”。


白水湖村,因湖而得名。在下辛店,茫茫沼澤溼地的白水湖村,東有龍洋湖,南有臺湖,西有賽湖,湖塘溝汊相連成片,構成了水鄉湖區的自然風貌。

然而,這麼多的湖,還不是下辛店湖泊的全部。據《下辛店鎮志》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境內大小湖泊 50 餘個,其中較大的有臺湖、丘湖、餘馬湖、白水湖、龍洋湖、蔡明湖、太和湖、賽湖等,湖泊面積約 20 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 24%左右”。地處雲夢南部的下辛店,或許從這裡隱隱可找到雲夢古澤的註腳。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1959年,孝感府澴河改道。府河自下辛店西部改道、築堤向東從鎮域北部穿境而過,原有府河,稱為老府河。1969年,漢北河工程動工,穿越下辛店南部。水利建設改變了水

系,但下辛店北有府河、西有老府河、南有漢北河,境內湖泊、沼澤和溼地自然地貌依然保存了湖鄉生態的胎記。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生活在此的王冬華的祖輩們以撈魚為業,兼作農耕。漁耕生活,成就了白水湖區域的農家情味,也讓這裡的人們練就了聰明智慧的撈魚技能技巧,擁有了水鄉湖區的漁家樂。

白水湖村的王家門自然壪,就在白水湖北岸邊。1963 年冬月,王冬華出生於王家門。吃湖水,聞魚香,孩童王冬華見到的便是漁具、漁船和前輩們撈魚忙碌的身影。放牛伢般大小的王冬華就開始幫忙父親撈魚;揹著書包上學堂後,校外活動的“主打節目”還是撈魚。

王家門家家戶戶有漁船。村前湖邊樹下,大小漁船排成行。常用漁具有旋網絲網、大罾小罾、竹罩麻罩、籇子花籃、鐵叉釣竿,等等。水中魚有百種,撈魚漁具就有百樣。撈魚方式,有撒旋網、下絲網、趕擋網等。此外還有:

下卡子。漁具卡子,用長長的一根魚線,大約每隔1米餘就係一根長約二三十釐米的垂線。垂線上,取三四釐米長細細的竹枝,兩端削尖,彎而使之成弓,把蘆葦杆煮熟剪成小蘆筒,套在竹弓上,然後裝魚餌。卡子盤好,用船把卡子下到水中,這便是下卡子撈魚。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打麻罩,麻罩高約丈餘,用竹籬、竹篾做成罩骨架,在骨架上裝網衣,罩底設網兜。麻罩的另一個工具是一根長竹篙,篙的一端裝平底槌狀器,槌狀器上還有個小鐵叉。撐來漁船,先在水中用竹篙捅水,看水中魚的走向,然後下罩。罩下到水底,用竹篙在罩中趕魚到網兜,收兜起罩,撈魚上船。

耍魚撩。這魚撩跟魚叉的用途相同,只是魚叉的叉尖向前,魚撩的叉尖橫著朝兩邊。用一長木做成扁平狀,頂端橫裝魚叉,以此划船,邊劃邊在水中來回耍動,便是耍魚撩。

王冬華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二。王冬華的父親王海山,是王家門撈魚的老把式,善於使用多種捕魚工具撈魚,拿手好戲便是摸魚。摸魚,也叫摸湖,有的地方把摸魚佬還稱為摸湖佬。

冬月、臘月至第二年的正月,是摸魚的季節。此時摸魚,要緊的是保暖。頭戴一頂袋狀帽,俗稱“狗鑽洞”。著緊身夾襖,外套棉襖,還要穿棉褲和棉靴,腰扎一根草葽或耙纖。

摸魚工具是一隻摸魚船。船長約3米,重約四五十斤。隨船攜帶的有木板、竹篙、笆簍、抄網和用於取火的稻草。摸魚的最佳組合,是兩到三個人。為此,出門前,約好伴,然後身背船兒結伴同行。

選好湖塘溝汊的水域,撐船先在水中央用竹篙捅打水體,這是為了觀察水面動靜,也把魚兒趕到岸邊。通常情況下,岸邊水草中起水泡越多的地方,魚就越多。把水面情況觀察清楚後,摸魚佬們便脫開棉襖露出雙臂,把棉襖的兩隻袖子折到腹部,用草葽捆緊。把木板放在船艙上,摸魚時人在木板上橫撲在船中部,雙腿收起,以雙臂在水中划動來掌控船的移動,摸魚就開始了。

摸魚一般是上午10點鐘的樣子下水。天寒水冷,特別是冰天雪地,摸魚的人摸得個把小時就要上岸烤火,烤火之後接著摸。午餐也就地解決,辦法是吃烤魚。有的摸魚佬,還隨帶白酒,就著成菜、烤魚喝酒以取暖。午餐後,再摸。下午三四點鐘,摸魚就要收工了。

王冬華喜歡湊熱鬧。他曾多次跟隨摸魚隊伍外出,看父輩兄長們摸魚時,自己就幫忙做些雜事。待到他十二三歲,他有時也學著父兄們的模樣,有板有眼地下水摸魚。

摸魚為什麼一定要在隆冬季節,甚至越冷越摸魚?

隆冬季節,水寒草枯,魚兒活動量小、進食少,還習慣藏進水草叢或泥窩中。漁具撈魚,例如下卡子,魚兒不吃鉤。用旋網,水淺雜草多,旋網難落底,不好撈魚。用絲網,往往收效甚微。不同季節,有不同的撈魚方法。天冷水寒魚也“凍慫了”,摸湖捉魚,冷時易捉,越冷越好捉。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把湖水排幹,即可捉魚。可是,這樣勞神費力,還因為湖塘溝汊打壩排水並不是容易的事。再者,就是把水排幹了,捉魚仍然得下塘下水。因此,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湖水裡摸魚。

春節期間正值隆冬季節。過年,是百姓生活一年上頭的大事。春節前後,鮮魚需求大、價格高。何況,白水湖村距離有“小漢口”之稱的雲夢道橋集鎮只有八九里路。湖水中摸起來的魚鮮活、無傷害,隨行就市俏得很。

在王家門,家家都有摸魚船,許多人也是摸魚高手。不僅如此,下辛店的許多村都有摸魚的。其實,大湖深水無法摸魚,只有沼澤溼地,雜草成窩或成片,枯水季節依水形和草叢之勢,最佳撈魚方式便是摸魚。由此,摸魚佬曾經是湖鄉比較普遍的一門老手藝。

然而,天寒地凍水中摸魚,想一想都很可怕。摸魚佬們卻自得其樂,口頭禪便是:魚的頭上三把火。因為下水摸魚,一心就想撈魚,感覺便不冷。實際情形,摸魚時水中要比水面暖和。不過,0℃以下一二度尚可摸魚,更冷便不可摸魚。還有,下大雪、落大雨或颳大風,也不摸魚。摸魚佬們的營生,也要看老天爺的臉色。

1976年,讀完初中一年級,王冬華棄學回家,一門心思撈魚摸蝦,他因此也接過了父親的摸魚船。常跟他一起的,有王家門的王元發、王先仿、王忠誠等幾個好夥伴。

到了摸魚季節,幾個夥伴相約,背起船兒便出發。來到摸魚地,各項準備工作完畢後上船。冬季的魚,有成群成窩藏在岸邊水草叢的習性。摸魚,常常從水中央向岸邊一點點靠攏,把魚群逼在岸邊,利用坡岸或灘地開摸。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摸魚方法,雙臂先要用力把水攪渾,攪水的同時,進一步觀察水草中魚翻起的泡泡。所謂“渾水摸魚”,在此得到了最真切的體現。摸魚時,雙手五指自然放開,兩小指觸摸

到泥面,兩臂從外向內收,以雙臂和摸魚船船身形成對魚群的半包圍。

鯽魚最好摸,鯽魚遇到險情時喜鑽泥躲藏。摸鯽魚時,鯽魚感知到了手溫又想躲藏,因此並不外逃,而是朝著手心鑽。這時,將手掌貼著泥形成窩窩狀,鯽魚鑽進手心,用力一捏就行了。這叫“送上門的客”。

黃顙,也叫黃三、黃牯丁。黃顙好摸,原因是黃顙喜扎堆,摸它時可摸起一串來。可是,黃顙頭部有三根硬刺,且有毒性,因此摸黃顙時要把手指分開,手心朝著黃顙頭部,又把黃顙的硬刺分夾在指縫間,用力一捏黃顙便乖乖就擒了。

黑魚,又叫財魚。黑魚有偎泥冬眠習性,偎泥的地方,大多在淺灘。黑魚偎在泥中,它的嘴唇卻翹出泥面。可是,黑魚力氣大,弄得不好便跑了。摸到黑魚,就要一手將黑魚頭部用力下壓到泥中,另一隻手掰彎黑魚尾部。這樣摸,再大的黑魚也能順手捉起來。

難摸的是鱖魚。鱖魚刺多刺硬,其毒性比黃顙的毒性更大。被鱖魚刺紮了,生痛、紅腫,好些天才能消失。探摸到鱖魚時,不能急於捉它。辦法就是用手輕摸它的肚皮,先穩住它。把它穩住後,一隻手拿來抄網輕輕從鱖魚頭部下網,然後用力網過去,便可撈起鱖魚。

人們喜愛吃魚,也喜歡捉魚。捉魚,要識魚性,實際的捉魚過程中也要機智與靈巧。摸魚極辛苦,可是,摸魚佬們高超的技藝、起魚時的興奮、敢於跟嚴寒抗爭的勇氣,便在勞動中得到了盡情的展示。

摸魚的日子長了,王冬華他們有了新辦法:在白水湖一帶選好湖塘溝汊,一片接著一片摸;也不用每天背船出門,而是收工後把船兒連在一起,停在下一次摸魚的水面。其中樂事,當數相遇別的摸魚佬。大家在一起交流經驗、切磋技藝,摸魚中的奇聞趣事就成了說說笑笑的談資。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王冬華摸回的魚,主要由父親送到道橋集。先用湖水把魚兒養著,凌晨,父親便作清理,挑了魚簍上街。有時,王冬華也隨父親一起到集市。道橋集有專業魚行,送來的魚,有魚行的人幫忙過秤和交易。賣魚,很輕鬆。

那時,鮮魚價從每斤5 分、8 分到2 角不等。把魚賣了,走在道橋街上,買來炸油條和熱豆漿,這是對摸魚的犒賞。父子倆這樣的早餐,充滿質樸與溫情。



摸魚佬這門手藝起源於何時,無可考。可推測的是,自人類從大自然取食起,又到漁獵農耕之時,以手撈魚、以魚果腹,當陪伴人類一路走來。

《詩經·國風·齊風》有詩《敝苟》。《敝苟》雲:“敝苟在梁,其魚魴鰥。”魴與鰥,兩種魚。梁,草木壘起的水壩。笱,竹篾編的捕魚工具。早在兩三千年前,先民們就以漁具撈魚,那麼徒手摸魚,當更早於漁具撈魚了。

可是,摸魚佬這門手藝,卻無緣於正史。即便野史或文人筆記裡,也難得一見其芳蹤。史籍不見摸魚佬,人們對撈魚卻一往情深。“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是對撈魚者的嚮往。“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盡冰雪寒天撈魚之趣,也把釣魚延伸至“釣江湖”。

王冬華懶得作如此的考證。甚至,摸魚佬這門手藝應有哪樣的一些“江湖規矩”,他也不放在心上。他只是把父親作為偶像,練就自身手藝,撈魚摸蝦便是了。

王冬華撈魚的工具簡陋,“豪華”的,只有父親傳給他的一隻摸魚船。春天裡,一竹竿一線一釣鉤,就可撈魚。夏天裡一把魚叉可撈魚。精巧的,下卡子;大件的,是旋網;高端的,是絲網。憑著一雙手,已經足夠。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一根楊樹棍可不可以撈魚?王冬華輕鬆回答,可以!
春夏之交,黑魚產卵。黑 魚產卵時,會打理出一個“”“產房”,也就是一個水草草窩。所產的卵成團,並且,黑魚父母會守在“產房”邊。黑魚對危害魚卵或產房者,會不顧一切奮力反擊。此時一棍子一釣線一釣鉤,就可釣起黑魚。王冬華說,釣黑魚很容易。可是,我從來不釣這個時候的黑魚。
一隻洋瓷盆可否撈魚?王冬華笑著說,也可以!
夏天,甲魚(俗稱腳魚)喜歡曬太陽。撈甲魚時要仔細觀察水面的水色,有深水且深水邊有茂密水草的水域,多甲魚。晴好的天氣裡,發現有甲魚的水域,反扣著洋瓷盆用力拍打水。受到驚嚇的甲魚,會即刻遊動,潛入水草叢中。凡水草中翻出成團水泡的地方,即甲魚藏身處。以生長到水面的水草為記號,下水“按圖索驥”就可撈起甲魚。
水中捉甲魚,就是先把甲魚壓到泥巴中,讓它不能動,然後捉起來。捉了水中間的甲魚,還可捉岸邊的甲魚。這要看岸邊是否有樹根或硬土坡,因為甲魚喜歡在這樣的地方造窩。以洋瓷盆拍水,發現樹根下或硬土坡旁成團的氣泡翻起,下水摸,保準可捉起甲魚。


大約在改革開放初期,防水衣逐漸普及開來。穿防水衣趕擋網開始流行,摸魚佬這門手藝漸漸消失。後來,王冬華也置備了防水衣,且以漁具撈魚為主。1986年,王冬華結婚成家,此後他也沒有用摸魚船摸魚了。
然而,在水中撈甲魚一如既往。特別是甲魚價高又好賣時,撈甲魚很賺錢,撈甲魚的人也很多。撈甲魚的“高端裝備”是一隻木盆,木盆底上有個長柄,手持長柄用盆拍水很方便,王冬華沒這樣的裝備,他還是以他的洋瓷盆“水中求財”。
竹子籇子有許多種,其中形狀像筷簍的筷簍籇,用來下鱔魚泥鰍; 形狀像豬腰子的腰子籇,下在草間流水處用來捕撈鯽魚、鯉魚、白條魚等魚類,他家裡有筷簍籇七八十個,腰子籇一二十個。趕擋網,是撈魚 的常用手段,秋冬春皆可。

「雲夢人物」摸魚佬下辛店王冬華:魚的頭上三把火

然而,曾經跟他一起撈魚的夥伴,先後洗手不幹了。那條摸魚船早已經腐損得不能再用,現如今只剩船骨架。王冬華家兩個女兒先後出嫁,兒子也長大成人。家裡就兩畝農田,種田之餘,王冬華便操起他的老本行。他的可貴,是嫻熟地把握了環境條件的變化,不斷更新撈魚方式,並且一年四季有魚可捕。茫茫一片白水湖,許多時候只有王冬華形單影隻地在撈魚。
近些年來,鱔魚價格高。入秋,王冬華每天帶只木桶,到湖塘溝汊或農田的淺溝捉鱔魚。捉鱔魚要看水色,水色渾渾的,說明有魚。確認有魚,然後找草叢茂密的草窩,用手清開草窩就可以抓到鱔魚。他依然沒有丟掉摸魚佬用手撈魚的本色,秋時至入冬每天捉鱔魚,多者二三十 斤,少者上十斤。

經過至今 10 多年的建設發展,白水湖村現已形成連片種植藜蒿的產業。去年,王冬華從弟弟家“勻來”1 畝田。也就從 2016 年開始,王冬華把家裡的農田全都種了藜蒿。
現年 55 歲的王冬華,放不下的,仍是他的摸魚本業。(圖/晏美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