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仙居旱河南北兩岸的舊景


二仙居旱河南北兩岸的舊景

  近日,從有關單位傳出消息:我市將對流經市區的旱河沿岸作進一步規則,意在打造景觀休閒旅遊長廊和夜經濟繁榮帶,也是我市全力建設國際旅遊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此,我們特請我市民俗文化專家尹忠老先生為讀者撰寫了此文。文中年逾80的尹忠先生憑藉著自己超強的記憶力,回憶再現了旱河兩岸舊時的風物、建築等,為重建兩岸風景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編者


  二仙居旱河,古稱西溝新河,是清代乾隆36年(公元1771年)修的這條河道,全長15華里(7.5公里)。在河道上建有5座橋樑。從西到東數起應是潘家溝橋、大石橋、二仙居橋(又叫慶安橋)、通濟橋、通衢橋。南北岸邊的街巷均是土路。人們都把北岸這條街叫旱河沿街。通向西大街、馬市街、流水溝街有16條衚衕。分別是龍王廟衚衕、王家花園衚衕、大衚衕、小衚衕、監獄衚衕、柳家衚衕、柳樹井衚衕、赦孤堂衚衕、聚盛永衚衕、廣生店衚衕、葛家衚衕、鑼圈鋪衚衕、麻繩鋪衚衕、土地祠衚衕、通濟橋衚衕、鐘鼓樓衚衕。

  在沿旱河南岸有南山麓中有著諸條山溝。分別是竇家溝、五道溝、四道溝、三道溝、二道溝、頭道溝、四人溝、韭菜溝、潘家溝、大、小於家溝。尚有條街叫陝西營街,是因清代這裡是陝西營藉的兵營而取名的。這條街也有多條衚衕,有石家前衚衕、石家後衚衕,駱駝廠子衚衕、長盛號衚衕、郎家衚衕、馬家衚衕,小梁衚衕。潘家溝裡尚有操場衚衕、南場衚衕。

  這裡有過清代的理刑司署衙門、名人故居、古戲樓、古寺廟等。

  一、官衙府署的理刑司署衙門

  熱河理刑司是清代熱河都統署統領下,專門從事刑事案件審理的衙門。建於嘉慶15年(公元1810年),其地址在旱河南岸大於家溝石家後衚衕,其房舍有20多間。日偽統治時期成為大滿號鴉片組合的住地。(其地址應是現陝西營社區的西側),現在遺址的房舍已不存在。理刑司署的官員,是由清廷刑部委派的郎中、官級為正五品。

  二、名人故居

  (一)柳公府,也叫柳公故居

  在旱河北岸柳家衚衕有處柳公府也叫柳公故居,是處兩層坐北朝南的院落的長方形四合院,共有房舍20餘間,其建築格局是古典式磚瓦起瘠的大瓦房。穿過高門樓進入第一層院落,有與大門本行的倒坐南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通過過堂屏風門進入第二層院落,正面是高臺階上有前有廊詹的5間高大的房舍。中間這3間是客廳和書房。門窗均為雕花精木的,看有古樸的褐色。兩側各一大間的房舍,是臥室,均是方磚鋪地。從大門、二門入院通向各住屋均有角道。房院的周圍均有高大的圍牆。在東牆的第二層院落,靠上房的東角有個便門,是官員從此乘轎的地方。正房後院空地有5棵高大的楊樹。

  據考證,這處院落最早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一位將軍名叫柳升。據《欽定熱河志》記載:柳升原籍山東福山人,因軍功卓著被加封為“安遠侯”、“侯”為二等爵位。其孫子叫柳聃,沒有為官,而是在此地辦過“私塾”。另據《承德府志》記載:柳聃沒有為官,而在此地辦過書館,培養熱河子弟就讀,與當時熱河著名學者馬、錢守禮齊名。在承德街裡早年老輩人也講過柳公府的往事。這條街的柳家衚衕就是因柳公府而得名的。據我所見這處古典的老宅院已是民國年間這家的房主人是清朝為官的後人姓孫。租他家住房的有10多戶,已成大雜院。我在這住過6年。這處建築是在市區西大街擴寬建築雙柳小區這片才將柳公府建築拆除的。

  (二)呂松壽故居

  呂松壽的故居,也在旱河沿的北岸朝西,距柳公府近100米。也是坐北朝南,大門朝南對面,可隔著大道的一座白灰磚砌的影壁,門首是座油黑大門和寬暢獨間的門洞,過門洞可見兩側是兩條大長板凳,迎面是影壁。影壁牆前是花壇,入院後可見南房和東廂房和正房,共計10多間,西側是處木瓦結構的兩層小樓,是房主人的藏書樓和畫室,樓下為客廳。呂松壽老人,文化很高,當地人稱呂二爺,在清朝光緒,宣統和民國初年他曾是承德街的著名書法家。他曾為街裡商家老字號寫下許多匾額和對聯。像華三大藥房、富盛和、德裕厚、永興隆、道德泉、道德棧的匱額。字體莊重典雅,特受人們讚許。

  他這套房舍建築也是在雙柳小區新建築時才將舊建築拆除的,據傳說這處老建築曾是清代時期一位皇族官員的官邸,後來才由呂松壽老人在此居住的。

  (三)沈氏父子故居

  沈氏指的是沈靜、沈默。其故居在西大街頭道牌樓外,旱河沿街起頭的地方。西龍王廟的後面,門朝北開,於西角有磚灰瓦小門樓,與其本行有北房3間。入院後可見有南房3間,東廂房3間、西廂3間,成方型的庭院。庭院當中有花壇,通向各房屋門前都有甬道。南房後是空地,有海棠果樹、棗樹數棵,還有葡萄架,夏季人們可以在此消暑納涼。整個院落綠幽雅安靜,富有清風古韻的氣氛。

  沈靜,字壽山,承德人,清末學者,教育家,藏書家。曾任承德府學教授署教授兼熱河文廟奉祀官。光緒29年(1903年)廢除科舉後,熱河都統連傑委派沈靜為第一任熱河中學堂堂長,並擔當承德縣教育會會長,熱河省教育會副會長。為了促進教育發展,他積極舉辦師範講習所,培養大批師資。1913年沈靜病故。其子沈默,字君遠,清末附生。沈默剛剛19歲時,去南方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宣統3年(1909年)夏,第一次回到承德時,已剪去髮辮。當政者聞知立即派兵四周圍捕,有人為沈默報信,沈默於夜間在武烈河岸乘船由灤河順水流入唐山境內,而後去天津。民國初年,他被重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存記會事。1916年擔任熱河道暑衙門的教育視學。1918年4月被委派當熱河師範學校校長。他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派任湘、韓大士等人去北京國語講習所學習,把白話文和國語推廣到熱河全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支持師範學校學生,召開聲援北京學生生運動大會,會後進行遊行示威,宣傳反帝愛國主義思想。1919年8月沈默被選為熱河省教育會長,10月間參加了全國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回來後對全省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積極改進教育的落後面貌,做了大量工作。

  (四)王廷相故居

  在旱河南岸過大石橋到大於家溝的中段的山坡,有處坐南朝北的瓦房四合院,小院僅有12間簡潔的房舍。這處房舍誰能想到,它是清朝朝廷的高官住宅。

  王廷相,生於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卒於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字梅岑,直隸承德人。其祖籍山東,他隨父親由山東來承德,以經營飯館為生。王廷相為人精明,學業精湛,於光緒12年(公元1868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江南道監察御史等職。他為人正直、忠誠敬業,在京北執行公務,發現當地官員瞞報災情,使當地災民遭到困苦,他就敢於向皇帝奏請如實震災。他回到家鄉,發現大於家溝水井是苦水,給居民帶來了麻煩,於是王廷相主動出資,專門另打一眼新井,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困難。王廷相雖是朝廷中的高官,卻總是謙和近人。每次從京師回承德,總要在頭道牌樓下車,跟鄉親們問寒問暖,無不搭手問訊。王廷相老人給承德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古戲樓

  (一)赦孤堂戲樓

  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側,對著前面的衚衕,從衚衕可見到赦孤堂寺廟。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由當地的商家集資修建這座戲樓,戲樓前瞻下懸有《萬古是瞻》的橫匾。每年5月13日赦孤堂寺廟,開廟要在這座戲樓處演戲7天。在臺前和河床里人們擁擠的看戲。商家店鋪在此地設攤售貨。飲食、玩具、雜貨在這裡設攤位的特別多。廟會期間近郊的花會也要前來表演。

  四、古寺廟

  (一)西龍王廟。在旱河北岸的旱河沿街的起點路北處,是清代供奉龍王的一處廟宇。因為當年是主宰河道的神靈,每年都要在大辦祭日,正殿3間供奉龍王,尚在東西兩側有配殿。民國末年這裡做了小學校校舍。承德解放初期,將寺廟拆掉。

  (二)西清真寺。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南側,坐西朝東,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建,有門殿,講堂,大殿,教長住室,殯葬廳,浴室,庫房等。對文革時期被破壞的已經復修。現在將南方平房改為樓房,已是伊斯蘭教信徒主要活動場所。每逢個個齋日,伊斯蘭教的信徒仍要來此做禮拜活動。

  (三)南馬神廟。在旱河沿上朝南山坡上一處紅色圍牆的寺廟。建於清代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有正殿3間,供俸馬王神。尚有配殿各3間。清朝和民國年間寺廟建築尚完整,定時有市民來上香祭神。日偽統治的年月裡,此配殿被日本人佔用做居室。承德解放後此處作為民居。城市改建時被拆除。

  (四)三義廟。位於旱河南岸的陝西營街中部路南,居民住宅的上側,也是有10多登臺階,進入廟院,正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供奉著關羽、劉備、張飛的3尊泥塑像。始建於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因為清代軍營駐地在這條街裡,拜廟活動非常盛行。日偽統治年月裡,此廟被日本人佔用作為駐地。解放後因此地為公產,成為由房產局收費的租房,在陝西營社區建樓區時,才將其拆除。民間傳說:三義廟是從清朝以來人們要結盟拜兄弟都要到三義廟來上香結拜、發誓。

  五、古橋樑

  (一)潘家溝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長有16米多,是用木樑,以石板,石條砌成,橋為三洞。又叫過小石橋。還據老輩人講,最早叫過匯濟橋,但沒見過文字記載。又說在清朝光緒年間被洪水沖毀過,經過多次維修。1966年這次重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該橋是潘家溝、韭菜溝居民通往市區的主要橋樑。其橋下可通行車輛。

  (二)大石橋。始建於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整體以料石砌成,故名大石橋。舊時,這座橋樑周圍環境很美,是人們清暑乘涼,兒童遊戲的好去處。此處的近處就是陝西營,於家溝的居民聚居的地方,總顯得這座橋的人們流通的很多,很熱鬧。它也是通往西大街、馬市街的主要通道。

  (三)二仙居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開浚西溝新河時,就建起這座橋。當時,取名叫慶安橋。後來因為在橋北端有家酒館,有過2位飲酒人,人們說這2位是酒仙神仙的傳說,酒館叫二仙居,又說這2仙在橋洞子住過。酒館館名叫二仙居,這橋叫起二仙居橋。

  (四)通濟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橋墩為料石砌築的,橋樑為大方木,方木用三合土墊壓後,砌築石條。橋欄用青磚砌成。道光21年(公元1841年)又經一次重修。這座橋是兩岸通商貿易和人行的主要要橋樑。其橋樑的東側河灘裡曾是街裡的集市市場,飯市和賣柴草的地方。

  (五)通衢橋。始建於清代,年份不詳。建在由南營子街四條衚衕下口通向草市的一座木橋。早就被沖毀,是木架結構土橋。

  六、學校和私塾館、老營坊:

  (一)清真東寺對面,有所南營子女子小學校,是宣統3年建校的。是老街區裡惟一的一處女子念小學的學校。也就是武烈路小學校的前身。原在這所學校有校長室,教員室5間,學生教室15間。

  (二)姜會東私塾館。位於旱河沿街柳家衚衕南口,書館小院是一處四合院,有西廂房3間是學生教室。有20多名小學生在此讀聖賢的四書五經。啟蒙學生要先讀三字經,百家姓。當你在從院前路過就可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姜會東老人是從民國初年就在這辦私塾館的。

  (三)現在的營坊路,就有過清代的巴總營、千總營。在通濟橋南還有白旗營坊,有過清兵駐地。

  七、老宅院、老字號。

  在二仙居旱河的南北兩岸,曾有著多處古典式民居四合院,像孟家大院、胡家大院、宣家大院、孫家大院。還有多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家店鋪,如專門印製木版年畫紙張作坊的大和成老字號。有光緒16年(公元1890年)由回族人滿福來開業的滿巴燒麥餐館。有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由回族人馬瑞開業的馬家燒麥餐館。還有回族人杜萬福開業的“西域池”澡堂子(浴池)。在旱河北岸西段有家是同治年間開業的大德永油磨作坊。在潘家溝前面又有回族孔姓開業的普盛永米麵加工作坊。在潘家溝橋南的路邊有回族老人張希舜開業的醬菜作坊。在四人溝溝口有程家開的大友店,有些駱駝隊都在這裡落腳。靠大石橋地段有牛文元、牛文奎經營的兩處鐵器加工作坊。舊名叫鐵匠爐。在廣興店衚衕尚有街裡最大的染房“魁聚染”老字號。在鐘鼓樓衚衕處有過孫家糖房。在赦孤堂戲樓前邊和西鄰有過多家小飯館。在潘家溝頭有王煥章開的茶館,一天總有許多茶客在此品茶,晝夜經營。特別是每逢中秋節後,這裡就是鬥蛐蛐的場所,人們在此鬥蛐蛐的特別多,那是非常熱鬧好玩。在潘家溝橋、大石橋、二仙居橋、通濟橋頭,都是老承德街上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的聚集銷售的攤位。舊時小雜貨鋪,菸捲攤,燒餅鋪,蒸雞鋪等也都擠在這旱河的南北兩岸,也包括陝西營街,可謂是舊時的夜經濟繁華地帶。我寫這篇短文和描繪一張舊景的示意圖,願為我市提出在旱河打造成觀景休閒長廊和夜經濟繁榮帶,做個參考資料。

  沈靜,字壽山,承德人,清末學者,教育家,藏書家。曾任承德府學教授署教授兼熱河文廟奉祀官。光緒29年(1903年)廢除科舉後,熱河都統連傑委派沈靜為第一任熱河中學堂堂長,並擔當承德縣教育會會長,熱河省教育會副會長。為了促進教育發展,他積極舉辦師範講習所,培養大批師資。1913年沈靜病故。其子沈默,字君遠,清末附生。沈默剛剛19歲時,去南方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宣統3年(1909年)夏,第一次回到承德時,已剪去髮辮。當政者聞知立即派兵四周圍捕,有人為沈默報信,沈默於夜間在武烈河岸乘船由灤河順水流入唐山境內,而後去天津。民國初年,他被重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存記會事。1916年擔任熱河道暑衙門的教育視學。1918年4月被委派當熱河師範學校校長。他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派任湘、韓大士等人去北京國語講習所學習,把白話文和國語推廣到熱河全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支持師範學校學生,召開聲援北京學生生運動大會,會後進行遊行示威,宣傳反帝愛國主義思想。1919年8月沈默被選為熱河省教育會長,10月間參加了全國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回來後對全省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積極改進教育的落後面貌,做了大量工作。

  (四)王廷相故居

  在旱河南岸過大石橋到大於家溝的中段的山坡,有處坐南朝北的瓦房四合院,小院僅有12間簡潔的房舍。這處房舍誰能想到,它是清朝朝廷的高官住宅。

  王廷相,生於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卒於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字梅岑,直隸承德人。其祖籍山東,他隨父親由山東來承德,以經營飯館為生。王廷相為人精明,學業精湛,於光緒12年(公元1868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江南道監察御史等職。他為人正直、忠誠敬業,在京北執行公務,發現當地官員瞞報災情,使當地災民遭到困苦,他就敢於向皇帝奏請如實震災。他回到家鄉,發現大於家溝水井是苦水,給居民帶來了麻煩,於是王廷相主動出資,專門另打一眼新井,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困難。王廷相雖是朝廷中的高官,卻總是謙和近人。每次從京師回承德,總要在頭道牌樓下車,跟鄉親們問寒問暖,無不搭手問訊。王廷相老人給承德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古戲樓

  (一)赦孤堂戲樓

  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側,對著前面的衚衕,從衚衕可見到赦孤堂寺廟。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由當地的商家集資修建這座戲樓,戲樓前瞻下懸有《萬古是瞻》的橫匾。每年5月13日赦孤堂寺廟,開廟要在這座戲樓處演戲7天。在臺前和河床里人們擁擠的看戲。商家店鋪在此地設攤售貨。飲食、玩具、雜貨在這裡設攤位的特別多。廟會期間近郊的花會也要前來表演。

  四、古寺廟

  (一)西龍王廟。在旱河北岸的旱河沿街的起點路北處,是清代供奉龍王的一處廟宇。因為當年是主宰河道的神靈,每年都要在大辦祭日,正殿3間供奉龍王,尚在東西兩側有配殿。民國末年這裡做了小學校校舍。承德解放初期,將寺廟拆掉。

  (二)西清真寺。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南側,坐西朝東,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建,有門殿,講堂,大殿,教長住室,殯葬廳,浴室,庫房等。對文革時期被破壞的已經復修。現在將南方平房改為樓房,已是伊斯蘭教信徒主要活動場所。每逢個個齋日,伊斯蘭教的信徒仍要來此做禮拜活動。

  (三)南馬神廟。在旱河沿上朝南山坡上一處紅色圍牆的寺廟。建於清代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有正殿3間,供俸馬王神。尚有配殿各3間。清朝和民國年間寺廟建築尚完整,定時有市民來上香祭神。日偽統治的年月裡,此配殿被日本人佔用做居室。承德解放後此處作為民居。城市改建時被拆除。

  (四)三義廟。位於旱河南岸的陝西營街中部路南,居民住宅的上側,也是有10多登臺階,進入廟院,正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供奉著關羽、劉備、張飛的3尊泥塑像。始建於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因為清代軍營駐地在這條街裡,拜廟活動非常盛行。日偽統治年月裡,此廟被日本人佔用作為駐地。解放後因此地為公產,成為由房產局收費的租房,在陝西營社區建樓區時,才將其拆除。民間傳說:三義廟是從清朝以來人們要結盟拜兄弟都要到三義廟來上香結拜、發誓。

  五、古橋樑

  (一)潘家溝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長有16米多,是用木樑,以石板,石條砌成,橋為三洞。又叫過小石橋。還據老輩人講,最早叫過匯濟橋,但沒見過文字記載。又說在清朝光緒年間被洪水沖毀過,經過多次維修。1966年這次重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該橋是潘家溝、韭菜溝居民通往市區的主要橋樑。其橋下可通行車輛。

  (二)大石橋。始建於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整體以料石砌成,故名大石橋。舊時,這座橋樑周圍環境很美,是人們清暑乘涼,兒童遊戲的好去處。此處的近處就是陝西營,於家溝的居民聚居的地方,總顯得這座橋的人們流通的很多,很熱鬧。它也是通往西大街、馬市街的主要通道。

  (三)二仙居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開浚西溝新河時,就建起這座橋。當時,取名叫慶安橋。後來因為在橋北端有家酒館,有過2位飲酒人,人們說這2位是酒仙神仙的傳說,酒館叫二仙居,又說這2仙在橋洞子住過。酒館館名叫二仙居,這橋叫起二仙居橋。

  (四)通濟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橋墩為料石砌築的,橋樑為大方木,方木用三合土墊壓後,砌築石條。橋欄用青磚砌成。道光21年(公元1841年)又經一次重修。這座橋是兩岸通商貿易和人行的主要要橋樑。其橋樑的東側河灘裡曾是街裡的集市市場,飯市和賣柴草的地方。

  (五)通衢橋。始建於清代,年份不詳。建在由南營子街四條衚衕下口通向草市的一座木橋。早就被沖毀,是木架結構土橋。

  六、學校和私塾館、老營坊:

  (一)清真東寺對面,有所南營子女子小學校,是宣統3年建校的。是老街區裡惟一的一處女子念小學的學校。也就是武烈路小學校的前身。原在這所學校有校長室,教員室5間,學生教室15間。

  (二)姜會東私塾館。位於旱河沿街柳家衚衕南口,書館小院是一處四合院,有西廂房3間是學生教室。有20多名小學生在此讀聖賢的四書五經。啟蒙學生要先讀三字經,百家姓。當你在從院前路過就可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姜會東老人是從民國初年就在這辦私塾館的。

  (三)現在的營坊路,就有過清代的巴總營、千總營。在通濟橋南還有白旗營坊,有過清兵駐地。

  七、老宅院、老字號。

  在二仙居旱河的南北兩岸,曾有著多處古典式民居四合院,像孟家大院、胡家大院、宣家大院、孫家大院。還有多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家店鋪,如專門印製木版年畫紙張作坊的大和成老字號。有光緒16年(公元1890年)由回族人滿福來開業的滿巴燒麥餐館。有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由回族人馬瑞開業的馬家燒麥餐館。還有回族人杜萬福開業的“西域池”澡堂子(浴池)。在旱河北岸西段有家是同治年間開業的大德永油磨作坊。在潘家溝前面又有回族孔姓開業的普盛永米麵加工作坊。在潘家溝橋南的路邊有回族老人張希舜開業的醬菜作坊。在四人溝溝口有程家開的大友店,有些駱駝隊都在這裡落腳。靠大石橋地段有牛文元、牛文奎經營的兩處鐵器加工作坊。舊名叫鐵匠爐。在廣興店衚衕尚有街裡最大的染房“魁聚染”老字號。在鐘鼓樓衚衕處有過孫家糖房。在赦孤堂戲樓前邊和西鄰有過多家小飯館。在潘家溝頭有王煥章開的茶館,一天總有許多茶客在此品茶,晝夜經營。特別是每逢中秋節後,這裡就是鬥蛐蛐的場所,人們在此鬥蛐蛐的特別多,那是非常熱鬧好玩。在潘家溝橋、大石橋、二仙居橋、通濟橋頭,都是老承德街上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的聚集銷售的攤位。舊時小雜貨鋪,菸捲攤,燒餅鋪,蒸雞鋪等也都擠在這旱河的南北兩岸,也包括陝西營街,可謂是舊時的夜經濟繁華地帶。我寫這篇短文和描繪一張舊景的示意圖,願為我市提出在旱河打造成觀景休閒長廊和夜經濟繁榮帶,做個參考資料。

  沈靜,字壽山,承德人,清末學者,教育家,藏書家。曾任承德府學教授署教授兼熱河文廟奉祀官。光緒29年(1903年)廢除科舉後,熱河都統連傑委派沈靜為第一任熱河中學堂堂長,並擔當承德縣教育會會長,熱河省教育會副會長。為了促進教育發展,他積極舉辦師範講習所,培養大批師資。1913年沈靜病故。其子沈默,字君遠,清末附生。沈默剛剛19歲時,去南方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宣統3年(1909年)夏,第一次回到承德時,已剪去髮辮。當政者聞知立即派兵四周圍捕,有人為沈默報信,沈默於夜間在武烈河岸乘船由灤河順水流入唐山境內,而後去天津。民國初年,他被重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存記會事。1916年擔任熱河道暑衙門的教育視學。1918年4月被委派當熱河師範學校校長。他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派任湘、韓大士等人去北京國語講習所學習,把白話文和國語推廣到熱河全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支持師範學校學生,召開聲援北京學生生運動大會,會後進行遊行示威,宣傳反帝愛國主義思想。1919年8月沈默被選為熱河省教育會長,10月間參加了全國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回來後對全省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積極改進教育的落後面貌,做了大量工作。

[NextPage]  

(四)王廷相故居

  在旱河南岸過大石橋到大於家溝的中段的山坡,有處坐南朝北的瓦房四合院,小院僅有12間簡潔的房舍。這處房舍誰能想到,它是清朝朝廷的高官住宅。

  王廷相,生於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卒於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字梅岑,直隸承德人。其祖籍山東,他隨父親由山東來承德,以經營飯館為生。王廷相為人精明,學業精湛,於光緒12年(公元1868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江南道監察御史等職。他為人正直、忠誠敬業,在京北執行公務,發現當地官員瞞報災情,使當地災民遭到困苦,他就敢於向皇帝奏請如實震災。他回到家鄉,發現大於家溝水井是苦水,給居民帶來了麻煩,於是王廷相主動出資,專門另打一眼新井,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困難。王廷相雖是朝廷中的高官,卻總是謙和近人。每次從京師回承德,總要在頭道牌樓下車,跟鄉親們問寒問暖,無不搭手問訊。王廷相老人給承德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古戲樓

  (一)赦孤堂戲樓

  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側,對著前面的衚衕,從衚衕可見到赦孤堂寺廟。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由當地的商家集資修建這座戲樓,戲樓前瞻下懸有《萬古是瞻》的橫匾。每年5月13日赦孤堂寺廟,開廟要在這座戲樓處演戲7天。在臺前和河床里人們擁擠的看戲。商家店鋪在此地設攤售貨。飲食、玩具、雜貨在這裡設攤位的特別多。廟會期間近郊的花會也要前來表演。

  四、古寺廟

  (一)西龍王廟。在旱河北岸的旱河沿街的起點路北處,是清代供奉龍王的一處廟宇。因為當年是主宰河道的神靈,每年都要在大辦祭日,正殿3間供奉龍王,尚在東西兩側有配殿。民國末年這裡做了小學校校舍。承德解放初期,將寺廟拆掉。

  (二)西清真寺。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南側,坐西朝東,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建,有門殿,講堂,大殿,教長住室,殯葬廳,浴室,庫房等。對文革時期被破壞的已經復修。現在將南方平房改為樓房,已是伊斯蘭教信徒主要活動場所。每逢個個齋日,伊斯蘭教的信徒仍要來此做禮拜活動。

  (三)南馬神廟。在旱河沿上朝南山坡上一處紅色圍牆的寺廟。建於清代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有正殿3間,供俸馬王神。尚有配殿各3間。清朝和民國年間寺廟建築尚完整,定時有市民來上香祭神。日偽統治的年月裡,此配殿被日本人佔用做居室。承德解放後此處作為民居。城市改建時被拆除。

  (四)三義廟。位於旱河南岸的陝西營街中部路南,居民住宅的上側,也是有10多登臺階,進入廟院,正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供奉著關羽、劉備、張飛的3尊泥塑像。始建於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因為清代軍營駐地在這條街裡,拜廟活動非常盛行。日偽統治年月裡,此廟被日本人佔用作為駐地。解放後因此地為公產,成為由房產局收費的租房,在陝西營社區建樓區時,才將其拆除。民間傳說:三義廟是從清朝以來人們要結盟拜兄弟都要到三義廟來上香結拜、發誓。

  五、古橋樑

  (一)潘家溝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長有16米多,是用木樑,以石板,石條砌成,橋為三洞。又叫過小石橋。還據老輩人講,最早叫過匯濟橋,但沒見過文字記載。又說在清朝光緒年間被洪水沖毀過,經過多次維修。1966年這次重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該橋是潘家溝、韭菜溝居民通往市區的主要橋樑。其橋下可通行車輛。

  (二)大石橋。始建於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整體以料石砌成,故名大石橋。舊時,這座橋樑周圍環境很美,是人們清暑乘涼,兒童遊戲的好去處。此處的近處就是陝西營,於家溝的居民聚居的地方,總顯得這座橋的人們流通的很多,很熱鬧。它也是通往西大街、馬市街的主要通道。

  (三)二仙居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開浚西溝新河時,就建起這座橋。當時,取名叫慶安橋。後來因為在橋北端有家酒館,有過2位飲酒人,人們說這2位是酒仙神仙的傳說,酒館叫二仙居,又說這2仙在橋洞子住過。酒館館名叫二仙居,這橋叫起二仙居橋。

  (四)通濟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橋墩為料石砌築的,橋樑為大方木,方木用三合土墊壓後,砌築石條。橋欄用青磚砌成。道光21年(公元1841年)又經一次重修。這座橋是兩岸通商貿易和人行的主要要橋樑。其橋樑的東側河灘裡曾是街裡的集市市場,飯市和賣柴草的地方。

  (五)通衢橋。始建於清代,年份不詳。建在由南營子街四條衚衕下口通向草市的一座木橋。早就被沖毀,是木架結構土橋。

  六、學校和私塾館、老營坊:

  (一)清真東寺對面,有所南營子女子小學校,是宣統3年建校的。是老街區裡惟一的一處女子念小學的學校。也就是武烈路小學校的前身。原在這所學校有校長室,教員室5間,學生教室15間。

  (二)姜會東私塾館。位於旱河沿街柳家衚衕南口,書館小院是一處四合院,有西廂房3間是學生教室。有20多名小學生在此讀聖賢的四書五經。啟蒙學生要先讀三字經,百家姓。當你在從院前路過就可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姜會東老人是從民國初年就在這辦私塾館的。

  (三)現在的營坊路,就有過清代的巴總營、千總營。在通濟橋南還有白旗營坊,有過清兵駐地。

  七、老宅院、老字號。

  在二仙居旱河的南北兩岸,曾有著多處古典式民居四合院,像孟家大院、胡家大院、宣家大院、孫家大院。還有多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家店鋪,如專門印製木版年畫紙張作坊的大和成老字號。有光緒16年(公元1890年)由回族人滿福來開業的滿巴燒麥餐館。有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由回族人馬瑞開業的馬家燒麥餐館。還有回族人杜萬福開業的“西域池”澡堂子(浴池)。在旱河北岸西段有家是同治年間開業的大德永油磨作坊。在潘家溝前面又有回族孔姓開業的普盛永米麵加工作坊。在潘家溝橋南的路邊有回族老人張希舜開業的醬菜作坊。在四人溝溝口有程家開的大友店,有些駱駝隊都在這裡落腳。靠大石橋地段有牛文元、牛文奎經營的兩處鐵器加工作坊。舊名叫鐵匠爐。在廣興店衚衕尚有街裡最大的染房“魁聚染”老字號。在鐘鼓樓衚衕處有過孫家糖房。在赦孤堂戲樓前邊和西鄰有過多家小飯館。在潘家溝頭有王煥章開的茶館,一天總有許多茶客在此品茶,晝夜經營。特別是每逢中秋節後,這裡就是鬥蛐蛐的場所,人們在此鬥蛐蛐的特別多,那是非常熱鬧好玩。在潘家溝橋、大石橋、二仙居橋、通濟橋頭,都是老承德街上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的聚集銷售的攤位。舊時小雜貨鋪,菸捲攤,燒餅鋪,蒸雞鋪等也都擠在這旱河的南北兩岸,也包括陝西營街,可謂是舊時的夜經濟繁華地帶。我寫這篇短文和描繪一張舊景的示意圖,願為我市提出在旱河打造成觀景休閒長廊和夜經濟繁榮帶,做個參考資料。

  沈靜,字壽山,承德人,清末學者,教育家,藏書家。曾任承德府學教授署教授兼熱河文廟奉祀官。光緒29年(1903年)廢除科舉後,熱河都統連傑委派沈靜為第一任熱河中學堂堂長,並擔當承德縣教育會會長,熱河省教育會副會長。為了促進教育發展,他積極舉辦師範講習所,培養大批師資。1913年沈靜病故。其子沈默,字君遠,清末附生。沈默剛剛19歲時,去南方參加孫中山組織的同盟會,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宣統3年(1909年)夏,第一次回到承德時,已剪去髮辮。當政者聞知立即派兵四周圍捕,有人為沈默報信,沈默於夜間在武烈河岸乘船由灤河順水流入唐山境內,而後去天津。民國初年,他被重任國民政府教育部的存記會事。1916年擔任熱河道暑衙門的教育視學。1918年4月被委派當熱河師範學校校長。他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和反帝愛國學生運動,曾派任湘、韓大士等人去北京國語講習所學習,把白話文和國語推廣到熱河全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支持師範學校學生,召開聲援北京學生生運動大會,會後進行遊行示威,宣傳反帝愛國主義思想。1919年8月沈默被選為熱河省教育會長,10月間參加了全國在山西太原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議,回來後對全省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積極改進教育的落後面貌,做了大量工作。

  (四)王廷相故居

  在旱河南岸過大石橋到大於家溝的中段的山坡,有處坐南朝北的瓦房四合院,小院僅有12間簡潔的房舍。這處房舍誰能想到,它是清朝朝廷的高官住宅。

  王廷相,生於道光28年(公元1848年),卒於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字梅岑,直隸承德人。其祖籍山東,他隨父親由山東來承德,以經營飯館為生。王廷相為人精明,學業精湛,於光緒12年(公元1868年)考中進士,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江南道監察御史等職。他為人正直、忠誠敬業,在京北執行公務,發現當地官員瞞報災情,使當地災民遭到困苦,他就敢於向皇帝奏請如實震災。他回到家鄉,發現大於家溝水井是苦水,給居民帶來了麻煩,於是王廷相主動出資,專門另打一眼新井,解決了居民的飲水困難。王廷相雖是朝廷中的高官,卻總是謙和近人。每次從京師回承德,總要在頭道牌樓下車,跟鄉親們問寒問暖,無不搭手問訊。王廷相老人給承德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古戲樓

  (一)赦孤堂戲樓

  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側,對著前面的衚衕,從衚衕可見到赦孤堂寺廟。在咸豐10年,(公元1860年)由當地的商家集資修建這座戲樓,戲樓前瞻下懸有《萬古是瞻》的橫匾。每年5月13日赦孤堂寺廟,開廟要在這座戲樓處演戲7天。在臺前和河床里人們擁擠的看戲。商家店鋪在此地設攤售貨。飲食、玩具、雜貨在這裡設攤位的特別多。廟會期間近郊的花會也要前來表演。

  四、古寺廟

  (一)西龍王廟。在旱河北岸的旱河沿街的起點路北處,是清代供奉龍王的一處廟宇。因為當年是主宰河道的神靈,每年都要在大辦祭日,正殿3間供奉龍王,尚在東西兩側有配殿。民國末年這裡做了小學校校舍。承德解放初期,將寺廟拆掉。

  (二)西清真寺。在旱河南岸潘家溝橋的西南側,坐西朝東,乾隆19年(公元1754年)建,有門殿,講堂,大殿,教長住室,殯葬廳,浴室,庫房等。對文革時期被破壞的已經復修。現在將南方平房改為樓房,已是伊斯蘭教信徒主要活動場所。每逢個個齋日,伊斯蘭教的信徒仍要來此做禮拜活動。

  (三)南馬神廟。在旱河沿上朝南山坡上一處紅色圍牆的寺廟。建於清代道光10年(公元1830年),有正殿3間,供俸馬王神。尚有配殿各3間。清朝和民國年間寺廟建築尚完整,定時有市民來上香祭神。日偽統治的年月裡,此配殿被日本人佔用做居室。承德解放後此處作為民居。城市改建時被拆除。

  (四)三義廟。位於旱河南岸的陝西營街中部路南,居民住宅的上側,也是有10多登臺階,進入廟院,正殿3間,東、西配殿各3間。正殿供奉著關羽、劉備、張飛的3尊泥塑像。始建於道光25年(公元1845年),因為清代軍營駐地在這條街裡,拜廟活動非常盛行。日偽統治年月裡,此廟被日本人佔用作為駐地。解放後因此地為公產,成為由房產局收費的租房,在陝西營社區建樓區時,才將其拆除。民間傳說:三義廟是從清朝以來人們要結盟拜兄弟都要到三義廟來上香結拜、發誓。

  五、古橋樑

  (一)潘家溝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長有16米多,是用木樑,以石板,石條砌成,橋為三洞。又叫過小石橋。還據老輩人講,最早叫過匯濟橋,但沒見過文字記載。又說在清朝光緒年間被洪水沖毀過,經過多次維修。1966年這次重修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該橋是潘家溝、韭菜溝居民通往市區的主要橋樑。其橋下可通行車輛。

  (二)大石橋。始建於清乾隆37年(公元1772年)整體以料石砌成,故名大石橋。舊時,這座橋樑周圍環境很美,是人們清暑乘涼,兒童遊戲的好去處。此處的近處就是陝西營,於家溝的居民聚居的地方,總顯得這座橋的人們流通的很多,很熱鬧。它也是通往西大街、馬市街的主要通道。

  (三)二仙居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開浚西溝新河時,就建起這座橋。當時,取名叫慶安橋。後來因為在橋北端有家酒館,有過2位飲酒人,人們說這2位是酒仙神仙的傳說,酒館叫二仙居,又說這2仙在橋洞子住過。酒館館名叫二仙居,這橋叫起二仙居橋。

  (四)通濟橋。始建於清乾隆36年(公元1771年),橋墩為料石砌築的,橋樑為大方木,方木用三合土墊壓後,砌築石條。橋欄用青磚砌成。道光21年(公元1841年)又經一次重修。這座橋是兩岸通商貿易和人行的主要要橋樑。其橋樑的東側河灘裡曾是街裡的集市市場,飯市和賣柴草的地方。

  (五)通衢橋。始建於清代,年份不詳。建在由南營子街四條衚衕下口通向草市的一座木橋。早就被沖毀,是木架結構土橋。

  六、學校和私塾館、老營坊:

  (一)清真東寺對面,有所南營子女子小學校,是宣統3年建校的。是老街區裡惟一的一處女子念小學的學校。也就是武烈路小學校的前身。原在這所學校有校長室,教員室5間,學生教室15間。

  (二)姜會東私塾館。位於旱河沿街柳家衚衕南口,書館小院是一處四合院,有西廂房3間是學生教室。有20多名小學生在此讀聖賢的四書五經。啟蒙學生要先讀三字經,百家姓。當你在從院前路過就可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姜會東老人是從民國初年就在這辦私塾館的。

  (三)現在的營坊路,就有過清代的巴總營、千總營。在通濟橋南還有白旗營坊,有過清兵駐地。

  七、老宅院、老字號。

  在二仙居旱河的南北兩岸,曾有著多處古典式民居四合院,像孟家大院、胡家大院、宣家大院、孫家大院。還有多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家店鋪,如專門印製木版年畫紙張作坊的大和成老字號。有光緒16年(公元1890年)由回族人滿福來開業的滿巴燒麥餐館。有光緒22年(公元1896年)由回族人馬瑞開業的馬家燒麥餐館。還有回族人杜萬福開業的“西域池”澡堂子(浴池)。在旱河北岸西段有家是同治年間開業的大德永油磨作坊。在潘家溝前面又有回族孔姓開業的普盛永米麵加工作坊。在潘家溝橋南的路邊有回族老人張希舜開業的醬菜作坊。在四人溝溝口有程家開的大友店,有些駱駝隊都在這裡落腳。靠大石橋地段有牛文元、牛文奎經營的兩處鐵器加工作坊。舊名叫鐵匠爐。在廣興店衚衕尚有街裡最大的染房“魁聚染”老字號。在鐘鼓樓衚衕處有過孫家糖房。在赦孤堂戲樓前邊和西鄰有過多家小飯館。在潘家溝頭有王煥章開的茶館,一天總有許多茶客在此品茶,晝夜經營。特別是每逢中秋節後,這裡就是鬥蛐蛐的場所,人們在此鬥蛐蛐的特別多,那是非常熱鬧好玩。在潘家溝橋、大石橋、二仙居橋、通濟橋頭,都是老承德街上地方傳統風味小吃的聚集銷售的攤位。舊時小雜貨鋪,菸捲攤,燒餅鋪,蒸雞鋪等也都擠在這旱河的南北兩岸,也包括陝西營街,可謂是舊時的夜經濟繁華地帶。我寫這篇短文和描繪一張舊景的示意圖,願為我市提出在旱河打造成觀景休閒長廊和夜經濟繁榮帶,做個參考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