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孩子的天性几乎是贪玩、活泼的,而长大后沉默寡言的人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导致内心扭曲,比如美国校园杀手赵承熙。

八岁被全家人带去了美国,却一直不能适应、没有任何朋友造成了他内心说不出的痛苦,进而导致他几乎不能与人交流,最后在学校大开杀戒。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上面这种就不提了。

另外一种则是历尽人间酸甜苦辣,看透人世繁华,而能够很好地沉淀下来,不再多说废话的人群。

女人之间的聊天,除了时尚就是八卦,男人之间的聊天,不是汽车就是美女或者游戏,再来就是政治等等。

人们非常喜欢讨论外物,以至于浪费了太多时间来了解自我。

大艺术家通常都是平日沉默,而某些场合一鸣惊人的。

他们的内省智能都很高,通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观察了解自我,有了自我,才谈得上创造。比如齐白石,他独创了大写意的画,他的画风,独特之处就在于不仅仅画出了物品的形貌,而且还从这个形貌中画出了物品透露出来的气场。

根据色彩心理学而言,人们对于周围的事物都是有不同感知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观察自己,所以没有发现。

比如黑色与白色的箱子,一模一样的体型,我们多半会选择搬动白色箱子,因为白色的箱子给人更轻盈的感受(如果有感受层面的时尚或者汽车等探讨,还是很一些探究自身的影子在其中。)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而齐白石的画,就能透露出这种‘意’上面的气场。

这与他对于人类对于自身的观察,密不可分,因为了解了自己的心,所以才有了创造。

而梵高也有梵高本人的特色。

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重力,阿基米德在洗澡的时候发现浮力定律。

我们不曾走路或者洗澡吗?不,我们只是没有跟上鲜活的生活,去观察它以及其中的我们自己。

这些个人特色,都是从了解自己而来。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沉默的人更注重内省,更注重自己与人或者与外物的关系。

在这个层面上,自然而然,他们更不容易动心,但是一旦动心,也必定更珍惜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或者人。

沉默的人,在某个层面上来说,也更加智慧。

我们常人,习惯了用思维处理问题,比如工作、或者语文数学之类的学问。

思维处理技术层面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依旧用思维的“应该法则”来处理鲜活的生活的时候,必定,我们一定会感觉到痛苦。

因为技术是可控的,而人际关系和鲜活生命的流动,是不可控的。

而沉默的人,往往更容易抛开思维,先暗暗观察鲜活的生活,然后看看什么样的行为比较合适去做,能够嵌入生活,随着生活流动,又不影响它的鲜活。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而太喜欢使用语言的人,往往沉迷在思维里面,妄图把鲜活的生活塞进思维的“应该模式”里,这个东西应该这样,那件事应该那样。

一旦发现这个应该模具是死的,而生活确实鲜活不断流动,塞不进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矛盾、冲突、痛苦和慌乱。

所以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智慧,不是知识。

就算看遍了世界上所有的书,也不存在智慧。

智慧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体悟和开窍,书可以记录别人的智慧变成知识,但是书本与文字并不是智慧本身。

话多的人给人俏皮口才好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有一条原则是不变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有一部分人平时沉默,偶尔一鸣惊人这一类型不算。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但是平时话就很多的人,基本上就是妄图用语言去操控别人的人生,这样的人,很难说是心善的。

我们从来都不曾被大道理的语言改变过,真正让我们成长的是我们跟随真实生活的流动,在这流动中所产生的某些顿悟或者智慧,才是真正让我们成长了。

话太多的人往往成了马后炮:“让你不听我的吧……”“我早就说过……”

这样的人口口声声不离“我”这个字,就是想让你理解没有他,你的人生一塌糊涂。

沉默寡言的一类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最值得我们放手去爱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他,你的人生才能完全自由地去体验和试错,才不会因为不敢成长不敢试错而变得畏畏缩缩,内心充满恐惧,整日惶恐不安。

而沉默的人,有些事明明知道事情是什么样,但是也很清楚你没有体验是不能真正领悟的,所以让你去自由体验自由试错自己的人生。

女人话多到老了就是三姑六婆,男人话多到老了就是长舌公,在这件事情上,贵人语迟这句话还是对的。

不想操控别人的人说话,自然不紧不慢,更在乎别人感受的人说话自然更深思熟虑,所以,沉默是金,在任何时代和环境都是受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