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兩頓不餓嗎?一日三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日三餐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只要到了固定的時間點肚子就會自動感到飢餓,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在古代一日兩餐才是他們最主流的用餐概念喔!

從最遠古的時候來看,當時的人們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等到肚子餓了才會進食,而定時用餐的觀念則是在上古商代時便逐漸形成,到了先秦時期則出現了兩餐制,人們會在早上的7點到9點(辰時)吃一天的第一餐朝食,又稱為饔,並在下午的3點到5點用當天的最後一餐餔食,又稱為飧。但如同現代對於三餐的觀念,當時的古人也認為早餐也就是他們的朝食,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因此菜餚通常都會是現做的飯,而傍晚則多是吃早上所剩下的料理。

而只吃兩餐的原因是因為古人大多都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再加上朝廷下令實施宵禁,不準人民夜晚在外遊蕩,因此人們通常早早就進入夢鄉,無須再多吃一頓飯,此外當時的百姓普遍都十分貧窮,可以吃到東西就已經是十分幸福的事情了。

只吃兩頓飯的時間安排

在古代,沒有早中晚三餐,只有朝食和哺食,也就是一早一晚的意思。

古人一天吃兩頓不餓嗎?一日三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這種習慣的形成和古時候的作息和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古時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就是天亮起來幹活,天黑就睡覺了。

不僅是需要辛勤勞作的普通大眾這樣,連皇帝和大臣們都是這樣的,古人們基本上在六點之前就已經起床了,皇帝上朝就是這個時間,大臣們五點就要起床。早飯的時間大概是上午9點多的樣子,太陽到達天空東南角的位置時開始吃飯,也就是9點多。

古人一天吃兩頓不餓嗎?一日三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吃過早飯之後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了,沒有中飯一說,所以早飯是要吃飽的。那麼,晚飯什麼時候呢?

晚飯的時間大約在下午4至5點之間,吃完這頓飯以後,基本上就要準備睡覺了。而且古時候的人是沒有所謂的夜生活的,大晚上在街上瞎逛是不行的,被抓住可就慘了。

古人一天吃兩頓不餓嗎?一日三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宋朝開始,經濟日益繁榮,取消了宵禁政策,夜生活豐富起來。這就意味著晚上可以出來瞎逛了,那麼,睡覺的時間也就推遲了。那麼,一日兩餐的習慣已經滿足不了需求了。想想也是,下午四五點吃飯,晚上逛逛街之後,到睡覺的時候肚子不餓才怪。這時候宵夜開始流行起來,連皇帝都喜歡喝點羊肉湯。那麼,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開始形成的呢?事實上,在平民百姓一日兩餐的時候,當時的權貴人士就已經是一天吃三餐了,但他們的第三餐多是類似於現代人的宵夜。然而一日三餐真的開始普及於民間則是在隋唐時期,而中餐的重要程度也逐漸取代了朝食,但兩餐制仍在部分地區流傳並沒有就此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