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丁寶楨:清風贊廉吏,江水歌能臣

疫情來襲之前,有幸去了趟都江堰,漫步在堰功道上,道旁矗立著12尊古樸凝重的青銅雕像,彷彿在述說著那遠去的故事,隨著山色漸隱於冬日夕照的潺湲中,周遭便一片地模糊了起來。

第一尊銅像上,鏤刻著一個熟悉的名字,然而,現在的人們熟悉他,卻並不是緣於他修整都江堰,而是我們餐桌上一道名為“宮爆雞丁”的家常菜,這頗有些喜劇的意味。

想想也是,現在人們的關注點,這飯桌上菜餚的鹹淡色味,要遠比歷史人物的功績重要得多,有幾人還能記得這位“晚清四川第一好總督”丁寶楨的風範?

“宮爆雞丁”實在是一道經濟實惠又極易烹製的家常菜,它正宗的名字叫“宮保雞丁”,因是丁寶楨家的私房菜,而他逝世後被追贈為太子少保,一般可尊稱為“宮保”,所以而得此菜名。

不過,這菜名現在一般被稱為“宮爆雞丁”,大概來自於雞肉花生紅辣椒要爆炒的緣故,而且在歷史上也幾經變遷,比如在那反封資修的“火紅年代”,一本72年出版的川菜譜上,這名稱就被改為“烘爆雞丁”或“糊辣雞丁”等。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有人說它是京菜,有人說它是魯菜,當然也有說是貴州菜的,但,這是當年丁寶楨任四川總督時,根據四川常見的食材而創,所以,這道菜是我們正宗的川菜,誰也爭不去的。

除了這道菜,丁寶楨最為人稱道的,便是誅殺安德海了,現在網上一輸入丁寶楨三個字,都是一堆的揭秘,為何等等驚悚的標題,而對他此生為大清,為人民做了哪些有益之事,似乎也沒幾人關心了。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州人,即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人,咸豐年進士出身,晚清名臣,歷鹹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嶽州知府及山東巡撫和四川總督等職,年66歲在成都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

在《清史稿》中,對丁寶楨考中進士前的經歷沒有一字的記述,但我感覺他出身於一個富裕的大戶人家,因為,當年他為庶吉士之時,回家丁憂,適逢民亂,他賣掉所有的田地和房產,募兵勇八百家鄉;後來遵義又發生更大規模的暴亂,他在巡撫的支持下,擴兵至四千人,看來,這家產還是變賣了不少的銀子。

但是,到了後來,要遣散這些人時卻遇到了麻煩,因為那是要給遣散費的,正史載為:“始罷遣所募兵。虧餉鉅萬,乃陳五百金案上,語眾曰:‘與諸君共事久,今庫饋詘,徒手歸,奈何?’眾泣曰:‘公毀家紓難,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意思是,反正就這點錢了,你們看著辦,他以一種無奈的方式,才將這些人打發走,不過,這些兵丁也是有感於他的人格魅力吧;可以想象,此時的丁寶楨是何等的窮困。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為募這些兵,丁寶楨在家鄉是地無一分,房無一間,不知道他是否有舉債,我想應該是有的,不然,在安土重遷的農耕時代,何以能夠在他任山東巡撫之時,帶著家眷和兄弟族人一起赴任,以至於他們以山東為家鄉,而丁寶楨死後也是歸葬山東,而不是按定製歸葬原籍。

丁寶楨的性格很是剛烈,絕對不會去依附權貴,他在山東任上時,逢清皇室名將僧格林沁前來剿捻,對於這位被朝廷倚重的權貴,他沒有半點阿腴奉承之舉,還指責其眾多的不足,好在這僧大人也是個心胸開闊之人,不但不生氣,還奏報朝廷,給丁寶楨加官進爵。

他也是個有主見之人,甚至敢於違背上方旨意而按實際情況修正而行,當他奉命剿滅宋景詩起義時,將願意歸降之人全數招安,此舉被彈劾後連降三級而無悔,這其中是否隱含著他的仁慈之心,不得而知。

他生性耿直,所以一生也宦海浮沉,多次被貶官或撤職留用,作為一名文職官員,他還驍勇異常,尤其是在圍剿捻軍時,在眾將皆作觀望時,他竟親率部直擊,“轉戰雄、任、深、祁、高、肅間,復饒陽,功最盛,數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在山東任上,最為知名之事便是斬殺御前大太監安德海了,過程就不必說了,大家都熟知,這小安子也是找死,仗著慈禧作威作福,不過,丁寶楨將其誅殺,一方面顯示了他的果斷剛直和神勇,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能審時度勢的智慧。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之所以是智慧,是因為他知道恨這胡作非為安德海的大有人在,那正宮的慈安,恭親王奕忻,包括同治皇帝等等,都對其恨之入骨,都欲將其置於死地而後快,所以,他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痛下殺手的。

即使如此,丁寶楨還是找了個藉口,“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就是說,這個安德海是假貨,慈禧那麼英明,是不可能放正宗的小安子違規出宮的,智慧吧。

至於曝屍三日是為了洗清安德海同慈禧有姦情的謠言等等,這些就統統為臆測之言了,這隻能說明,在得到宮中一眾人明確的支持之後,丁寶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將疾惡如仇進行到底了。

平心而論,這慈禧還是個大量之人,說個傑出的女政治家當不為過,處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能把這病入膏肓的大清朝硬撐了幾十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丁寶楨勇於擔當,敢為天下先,能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具體的政策,而不是唯命是從,尸位素餐,將山東作為自己的家鄉來經營,併購地十畝以葬族人,也為自己“落葉歸濟”埋下了伏筆。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他平定內亂,將境內烽煙四起的民亂,通過剿撫結合的手段,一一平息了下去;他兩治黃河水患,用極少的錢,將肆虐的黃河水患鎖住,引黃灌溉,造福一方;他創辦引進設備,創設山東近代首家官辦工業企業,這就是山東機器局,也是洋務運動在山東實施的典範。

由於丁寶楨在山東的突出政績,已掌控朝政的慈禧擢升他為四川總督,她還特書“國之寶楨”以示對他的期望,從此,開啟了丁寶楨十年治蜀的進程。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因地理因素,一直都處於一個很敏感的位置,這裡雖富裕安定,但民風彪悍,獨立的意識很強,歷朝歷代都是最後才將四川納入版圖,包括新中國的建立也是如此,而三國時的蜀漢政權,僅憑一州之地,便能與魏吳抗衡;所以,非能臣無以治蜀。

到任伊始他很快就認識到,當時四川地域之所以民生紊亂,皆因都江堰水利失修已久,導致水災頻繁,這號稱天府之國的盆地,民眾連生計都成了問題,更何況交納賦稅,於是,他入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大修古堰,重光都江堰造福人民之功能。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他親歷親為,多次上工地視察督促,輕騎減從,躬冒霜雪,更讓人敬佩的是,在貪腐盛行的時代,他在整修好治理工程後,將所餘的兩萬兩白銀,修橋利民,而不是吃工程款去中飽私囊。

在丁寶楨的主持下,都江堰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修復,灌溉範圍由原來的一萬畝擴大到後來的十多萬畝,可以說,雖然世人將這修造都江堰的功績是算在秦時的李冰身上,便是,真正將都江堰打造成天府之國之保障者,則非丁寶楨莫屬。

工程竣工之日,看著千萬百姓因治理後的都江堰而免受飢餓之苦時,丁寶楨無比地欣慰,遂賦詩一首以記:

江水遷移未可知,農田利害屬官司,

無他妙計紓民困,且籍浮言作我師。

魚嘴分流期合法,人堤蓄洩望因時,

一年兩度河干走,安得蒼生勉溺飢。

除治理都江堰之外,他還整頓鹽政,打擊官商勾結,轉虧為盈,使得鹽價大幅下降;他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改革弊政;廢止各項節壽規禮;他嚴禁收受賄賂、搜刮民脂,倡導清廉務實之風,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丁寶楨督蜀十年,勵精圖治,以國計民生為重,不怕丟官罷職,不怕挾私報復,不避怨嫌,“其知有國而不知有身”,他堅忍不拔,百折不變,立志將各項改革進行到底。

在他的治理下,蜀地風氣大變,連同他政見多有分歧的李鴻章在書信中都讚揚道:“竊念時局多艱,西陲一隅,全賴大才挹拄”,對丁寶楨的艱勞予以高度評價。

四川總督位列大清九大總督之列,有清一朝其管轄地之多有變化,但一般除現在的四川外,還包括現在的青海,西藏等邊遠之地,有時還涉及雲南及陝西,所以,雖然地位在九大總督中排名靠後,但權力之大,應該說僅次於直隸和兩江。

丁寶楨對外國入侵勢力持強硬態度,以維護國土為已任,在英國覬覦西藏時,他積極籌謀防務,不讓外國勢力有絲毫得逞的可能;更不可思議的是,當劉銘傳在臺灣同法國軍隊對峙之時,到達臺灣增援的第一支部隊,竟是千里迢迢之外的丁寶楨派出的五營川軍。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是廉潔自律,兩袖清風,平時的俸金多數用於濟困助學,身為封疆大吏,竟舉債度日,在他病危之時,感到所欠債務無法償還時,只能上奏朝廷言:“所借之銀,今生難以奉還,有待來生含環以報。”難怪光緒帝讀罷亦為之動容。

丁寶楨:身為封疆大吏,死後竟身無分文,還是下屬湊錢買棺運回鄉

丁寶楨逝世後,不僅四川民眾悲慟不已,連他舊任的山東父老亦惋惜、哀嘆,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山東;光緒帝是“遽聞溘逝,悼惜殊深”,下旨“準葬山東,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

他逝世時,身無分文,欠賬一堆,去世時家室異常拮据,竟靠“僚屬捐送賻金”,才得以入土為安,可見這個人清貧到了什麼程度,這在“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時代,真是不可想象的,及靈柩運至濟南時,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弔,軍民悼哭”,建“丁公祠”於趵突泉畔祭之。

平遠奇男撫東督川,勇於任事,懲惡揚善一身正氣;

晚清重臣愛國為民,睿智超群,廉潔奉公兩袖清風。

這是時人在他逝世時所寫的一幅對聯,高度概括了丁寶楨一生的功績,也是他德政雙馨的人格寫照。

相比聲名顯赫的四大“中興名臣”,丁寶楨的名氣遠不及之,但是,作為一位地方督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他清正廉潔,體恤民情,實心辦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一位以人民的利益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的官員,將永為人民所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