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

生說


漢武大帝可謂是我國古代排名前列的,文治武功都有一定成就的著名君主。文化方面,他用儒學大師董仲舒的理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學說定為官方思想,這一舉措一直沿用二千餘年,而儒家思想則直到今天還影響著許多的中國人。此外,他還重視教育、興辦太學,在文化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西漢初年,因為剛剛經歷秦末楚漢之爭,百姓苦不堪言,於是從高祖劉邦開始,漢朝廷一直遵從黃老之學,以休養生息的國策治理天下。這段時間裡,即使匈奴屢次侵犯,漢朝大部分時候都只能無奈忍受,漢武帝繼位後,便一改之前的對外政策,大舉北伐,並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那麼,漢武帝一生征伐四方,晚年為何頒佈《輪臺罪己詔》悔過呢?

漢徵和四年(前89),六十七歲的漢武帝劉徹發佈了《輪臺詔》。“輪臺”在維吾爾語中是“雕鷹”的意思,它本是西域的一個小國的國名,位於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部,太初三年(前102)時,輪臺國被時任貳師將軍的李廣利滅亡,漢朝便在此設輪臺縣,它也是著名的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

“詔”是古代皇帝發佈政令的意思,所以“輪臺詔”指的便是針對輪臺所發佈的詔書。後世常常將這一詔書稱為《輪臺罪己詔》,認為漢武帝發佈這一詔書旨在反思自己的錯誤,向天下表達自己從此不再窮兵黷武的態度。

漢武帝剛即位時,漢朝經過高祖、文、景三代的悉心治理,已經積攢了比較雄厚的財力和國力,到了漢武帝這一代,這些財力被轉化為了馬匹、兵器、糧草,以及兵士。與漢朝建立之初時馬匹緊缺,“自天子不能具其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即帝王的車駕無法湊齊四匹花色相同的馬,大臣們乘坐牛車的局面不同,漢武帝繼位後積極發展“馬政”,才終於使得馬匹變得常見了許多。

即使如此,馬匹在當時依然是價格昂貴的物件,但為了和遊牧為生的匈奴正面對抗,斥巨資培養戰馬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必要之舉。此外,漢武帝多次出征消耗的各類物資達到了驚人的地步,為了供應軍需,百姓不得不上交更多的賦稅,戰爭中無數漢軍將士的犧牲也使得大量家庭失去了自己的頂樑柱。

一言以蔽之,漢武帝的征伐四方換來了輝煌的功績,換來了更加安定和平的邊境,但也消耗了太多的國力,傷害了太多的百姓。據《資治通鑑》記載,漢武帝還曾對著大臣們反思道:“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

筆者認為,正是因此,漢武帝在執政後期頒佈《輪臺詔》,來宣佈將漢朝原本積極擴張的戰略方針修改為與民休息、發展生產。另一種觀點認為,《輪臺詔》並沒有“罪己”,漢武帝也從未反思過,但從他在詔書中“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的主張看,他還是有著改變原來急躁嚴苛的政令,來恢復生產和安撫百姓的意願的。


鄧海春


君主悔過不如君主為民而死。秦制時代,君王能自我認罪的少之又少,能為民擔當的更少。歷史記載上還有,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他的歷史名聲不太好,剛愎自用,窮兵黷武,天下戶口減半,精壯勞動力銳減,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又迷信多疑,設建明堂,壘築高壇,尊太一真神,耗費巨資,多次封禪出遊,命方士入海求仙,又造巨型仙人銅像,蒐集甘露,妄想長生不死。任用酷吏江充,栽贓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牽連者數萬人。

前90年,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兵五原(今內蒙古五原縣)討伐匈奴,前夕,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覬覦皇位。後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家人被關押。李廣利聽到消息,恐遭災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恕。但最終兵敗投降匈奴。經濟上,由於連年興兵和肆意揮霍,國庫空虛。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實行鹽鐵壟斷專賣,並賣官鬻爵,以錢贖罪,吏治腐敗,平民不堪壓榨,接連起事。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建議在輪臺(今新疆輪臺縣)屯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反思過錯並下詔書,後世稱“輪臺罪己詔”。這封武帝悔過書有兩個版本,一是正史,一是史書編年彙編,措詞大不相同。

正史記載:武帝因此頒佈詔書,深切陳述了對往事的悔恨,說:“以前有關部門奏請對百姓每人增收賦稅三十錢,以接濟邊疆費用,這會加重老弱孤獨的困苦。現在又請派士卒到輪臺屯田……各國士兵精疲力盡,無力再為漢軍供應糧草……過去,朕不明智……現在,要在遙遠的輪臺屯田,建造烽火臺,這是勞苦天下,而非善待百姓。現在朕不忍心聽到這種話。大鴻臚等人又商議召募囚徒送匈奴使者回去,並將這種人封侯,去刺殺匈奴單于,此種行為連春秋五霸也不會幹……當今應致力於禁止苛刻殘暴,制止對百姓任意敲詐,努力發展農耕,貫徹對養馬者免除賦役的法令,對軍隊只需填補缺額,保證軍備不荒廢。希望各郡和各諸侯王國二千石的官員多獻畜馬良策和補充邊疆士兵缺額的建議,來朝廷對答。”從此不再出動大軍。

  • 《漢書·西域傳下》上乃下詔,深陳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臺……

而《通鑑》卻記載:皇帝於是說:“朕自從即位以來,行為狂妄悖亂,使天下困苦憂愁,不可彌補。從今天起,傷害百姓、耗費資財的事全都廢除。”司馬光的記載看起來才像“罪己詔”,但是來源不明,在他的《通鑑考異》中沒有給出處。他經常夾帶私貨,導致缺乏可信度。但依照正史,漢武帝還是有悔過的,當然也是沒辦法的事,不自我批評整改,江山不穩。

  • 《資治通鑑·卷二十二》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只是武帝醒悟得太遲了,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易子而食。在帝制時代能為老百姓根本利益著想的君王幾乎沒有,但有一位敢為百姓擔當的,不惜慘烈而死。戰國時代魏國公子,魏咎,秦滅魏國,廢為庶人。陳勝、吳廣發動大澤起事,魏咎隨從。前209年十二月,陳涉立魏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破陳勝,進兵臨濟(今河南封丘縣東),攻打魏咎。魏咎派魏人周巿求救於齊、楚。齊派田巴、楚遣項它率兵跟隨周巿救魏。章邯又擊破周巿等軍,圍困臨濟。前208年六月,魏咎為民約降,避免百姓無辜被屠,約定後,魏咎自焚而死。

  •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章邯遂擊破殺周巿等軍,圍臨濟。(魏)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秦末動盪時,只有這麼一位,兵敗自殺之前還為百姓考慮,真是可歌可泣,漢武帝與之相比顯得太渺小。君主不可能被老百姓罷免,也沒有為老百姓代言的機構,也沒有制約君王的有效機制,所以帝國興,百姓苦,帝國亡,百姓苦。但願君王人人都像魏咎,百姓不會那麼苦。應該封魏咎為聖人,地位在孔夫子之上。可惜歷代帝王不想也不敢這麼做。如果封他為聖,君主不就要隨時為百姓犧牲了嗎?


豬豬大師


在評價漢武帝的輪臺罪己詔之前竊以為應該分析一下漢武帝為什麼會發布這個罪己詔,也即是什麼讓漢武帝意識到了自己必須要向天下百姓發一個罪己詔來反思承認自己的錯誤。

漢武帝前期乃一代雄主,千古一帝,不過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後於晚期思想有點轉變,喜好封禪和求仙,結果耗資不菲,原本因對外征戰有點空虛的國庫經過他這麼一來的鋪張浪費,資金更加的拮据,為了緩解資金困難,它規定可以用錢為犯罪的人贖罪,這麼一來資金困難雖有緩解,但也無形中助長了犯罪,百姓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再加上他重用酷吏,導致冤假錯案產生,更甚至也導致自己多年培養的繼承人被戕害,這麼一系列的錯誤引起百姓的不滿,也讓漢武帝覺得自己做的有點過了,是以他決定發佈罪己詔來反思承認自己的錯誤。

一代帝王敢於向天下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知錯就改,這無疑是一種明君的表現,當然發佈罪己詔的目的主要還是平息矛盾,緩解階層對立。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歷史上沒有一個皇帝敢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你是九五之尊,每個皇帝都對外宣傳自己偉大光榮正確,唯獨漢武帝,放下身段,有錯就認,而且是在信息極不發達的古代用詔書認錯。可謂真男人,真爺們!敢作敢當,就這一點古代皇帝裡面沒有比漢武帝牛逼的!!絕對的千古一帝!!


殺豬俠


我認為就是作秀,無非就是讓天下人都消了怨氣,太子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不管在朝野還是民間,武帝下了這個詔書就是開個新聞發佈會,朕錯了,其實心裡不見得悔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