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這話有啥道理?

新大風歌


我們從電影電視上可以看到,從古至今,兩口子習慣性的都是男人比女人大一點兒,因為同齡男女的話,男人似乎沒有女人成熟,不管性格還是生活能力,都像小孩子一樣。如果找個年齡大一點兒的男人,各方面都比較成熟,也比較會體貼照顧人。不過也不能找個年齡太大的,像什麼父女戀或者爺孫戀,也許夫妻雙方當時不覺得有什麼不妥,不過真正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當熱情消耗殆盡,一切歸於平靜,很多時候,就會發現相互之間的一些不協調。所以農村老人說,女人找對象最好找個年齡大一點兒的,但不能太大,大七歲最合適。



實際生活中,是不是真的就是男人比女人大七歲,就一定是最佳婚姻?當然未必,現在也有很多姐弟戀,尤其最近幾年,還興起了母子戀,老太太照舊找個比自己少幾十歲的小夥子,別人看著彆扭,可鞋子是不是合適,自然只有腳知道。我有個朋友,老婆比他大四歲,按照人們正常的意識來說,覺得似乎年齡有點兒大了,農村人有個觀念,女人可以大三歲,因為有女大三抱金磚之說,而如果大四歲就覺得大了,雖然就一歲之差。但是人家夫妻也過得挺好,而且雖然說男人小四歲,但是他們家大事小情都是男人操心,大四歲的老婆什麼事也不需要親力親為。


有趣的是,這對夫妻結婚的時候,男人並不知道女人比自己大四歲,他一直以為自己的老婆比自己大三歲,心裡默唸著女大三,抱金磚希望,等著一生財滿缽滿呢。可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男人知道了老婆比自己大了四歲,感覺被欺騙了,一氣之下非要離婚,後來經雙方父母勸說,再說孩子已經這麼大了,畢竟夫妻在一起生活了這麼多年,也不是沒有感情,不能因為瞞了一歲就離婚。再後來,他們依然生活的和諧幸福。

所以任何事情都是相對而言,婚姻裡,並不一定男人大七歲,就是最佳年齡。女人大一歲,也未必就不幸福。婚姻不是教科書,不是那麼一成不變的,不管是男人大還是女人大,都有過得好的也都有過的不幸福的。婚姻的幸福與否跟年齡關係不大,年齡只是一個客觀原因,關鍵要看兩個人的包容心。


靈子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意思是丈夫大妻子七歲都不要緊,但妻子大丈夫一歲都不行。

這話是在封建時代特定的男權思想意識下人們的普遍認知,古人說男人三十立父志,意思是男人到了三十歲就應該立父親之志,成為家庭的主宰,也就是三十而立的真正含義。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狀態中男人成熟將更晚,享受寵溺的時間更長。

女人則從小就被洗腦三從四德,賢良淑德是做女人的根本,在很小時就學做家務,做女工,侍奉家裡所有的人。女兒想過得舒服一點,必須學會察顏觀色,在如此環境之下,女人自然早熟一些。你想當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娶一個成熟世故的大女人時,那該是一種什麼狀況?如果女人天性善良倒還罷了,要是刁鑽陰狠那一家人都會遭到迫害。當人們見到了大女人小男人的情況下,男人及家人被欺壓,男權被剝奪之後,就總結出來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只有這樣男人才能掌控全局,適應潮流。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當一個嬌生慣養完全不知世務的小男人,娶了一個誠實善良持家有方的大女人後,家庭興旺,令人羨慕時,又有人總結為女大三,抱金磚。

夫妻之道,貴在適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相包容才是王道,與年齡並無實質性的關聯。但與社會背景是有一定關係,在當下的社會,男孩大多被寵溺而自我,倒是女大三抱金磚更貼切應景實用一些。





農在天涯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話是從男女結婚的年齡上說的,意思是:寧可男方年齡大七歲這麼多,也不可以讓女方年齡大一歲。這把年齡看得太重要,又似有偏向性,歧視性,不公正性,太片面絕對性,所以,說不上有理無理,各人認識不同使然吧。

男娶女嫁,講究門當戶對。其中年齡大小,就是條件之一。人生有限,青春更有限,生育年齡也有限,把人的年齡大小當做成婚條件是應該的,但不應是最重要最看重的。在一定範圍內,哥妹婚,姐弟婚是沒問題的,只許哥妹婚,甚至父女婚,絕不許姐弟婚就不妥。這如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一樣不公平了。當然,年齡差距太大,成了父女婚,公孫婚,母子婚,奶孫婚都是不好的。男女的年齡大小不宜差別太多為好。特別女的生育年齡有限,如果重生育,講優生優育,就應看重一點生育年齡,考慮到年齡這個問題。

我國向來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思想,對男人而言,更有大男子主義,這也表現在年齡上,所以有“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的說法。有的男人更有“喜新不厭舊”“寧小勿大”的思想在作怪。從人平均壽命說,女比男長壽,要兩兩白頭偕老是女比男略大才對。但由於重男輕女思想,與傳統習慣在左右人,更因男人的私心與貪色念頭起作用,男可老大許多都行,女的老大一點點都不可,這是很不公平的。

現在是自由戀愛結婚,各種條件的重輕由各人拿捏不受干擾了。姐弟婚,母子婚的也不少了。說來我想起小時看到一些情況,我老家村大,看見好幾對夫婦都是女比男大好幾年,一問才是娃娃婚,娶的是兒養媳,女大好幾歲,一來就可幫家裡幹活了,而後就是男先死,女長壽,男的十五六就做父親,洩精過早,是否對壽命有影響?男女婚齡要注意,重視也應該,但不應絕對化。


樹德漢碩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這話有啥道理?這個事情,是老輩人傳下來的俗語,也許在古代,這個民間俗語就存在。你看在歷史的長河中,男女婚配都是男人比女人年齡大,甚至大很多,就是老夫少妻,人們也見怪不怪,很正常。

也許在古人眼裡,男女婚配是人生大事,男人是家裡頂樑柱,一家之主,從生辰八字上,男人歲數大一些,可以有陽鋼之氣,有好的運勢,如果女人比男人大,就可能陰盛陽衰,造成夫妻不能白頭偕老。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形成了男比女大的風俗習慣,一代代往下傳。

還有一種現象,就是站在現在的角度看,男人和女人,從生理上說,女人要比男人老得快,就是同齡夫妻,年輕時不覺得,可到了一定的年歲,發現妻子明顯比丈夫蒼老許多。

人們婚配都選擇男比女大幾歲,也許是因為知道兩個不同生理的身體變化,女人小几歲,可以和男人相貌更般配。如果女人大,顯得更加蒼老。

社會不斷髮展進步,傳統的婚配觀念有所改變,也有許多夫妻,女比男大,而且日子也過得很幸福。也沒出現不般配的現象。主要是現在女人保養的很好,夫妻間也看不出明顯差距。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現代人雖然不再認可,但是從全體男女婚配來看,仍然是男比女大占主導地位,已經形成了一個永衡的規律。

有些古老的俗語和風俗,是有一定的道理,讓後人不斷傳承,男比女大,婚姻和諧,夫妻恩愛,幸福美滿。


千里鄉村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我想,各地方各鄉俗吧!我家在冀東平原呀!倒是有許多男大七,壞運氣!女大一,抱金雞!日子越過越出息啊!女人大一歲,真正好夫妻!女大五,賽老母!女人現在麼,不要說大三歲,五歲,還有大十幾歲的呢!只要人家樂意!

夫妻恩愛,不在乎相差一歲,還是七歲呀!如果正常情況下,相差一兩歲,是同齡人,會更有共同語言啊!也更能舉案齊眉,比翼雙飛啊!不然,一個五六十歲了,己經跑不動了!另一個才二十幾歲,真的無法培養感情了!


金色陽光溫暖


在農村老一輩人經常會說這麼一句話叫“女大三,抱金磚”那麼這句話就是說如果娶的老婆比自己大三歲的話就非常好,因為像這樣大男士三歲的女性更加成熟穩重,也就是咱們常說會持家,因此會讓家庭過的越來越好,所以才會說“女大三抱金磚”,想必你們那裡也有這樣的老話吧。


但是今天問題中說的這句“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到底是什麼含義呢,那麼我就結合我們村的真實例子來講一講其中的意思。

“寧可男大七”

想必大家都知道現在在農村結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比如現在農村結婚的彩禮就要20萬左右,而且還要有房有車,並且未來的婆婆必須要年輕,因為以後有了孩子,年輕的婆婆有力氣帶著,所以現在結婚可以說真的不容易。



還有就是在農村相親找對象的時候,女方寧可男方比自己大七歲,也不願意男方比自己小一歲,因此這也就成了農村談對象的標準,再一個就是在農村有一種風俗就是男方如果比女房子小,那麼以後結婚會經常有分歧。


因為男方相對來說心理沒有女方想的多,再加上男方年齡小不懂為家庭和孩子奮鬥,因此女方就會有一定的壓力,那麼如果男方年齡大於女方的話,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男方更懂得自己的責任,因此在擇偶的時候才會有這一句“寧可男大七”。

“不可女大一”

這一句是針對男方來說的,也就是說在男方找對象的時候不能找大一歲的,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但凡是結婚的一對新人,那麼男方的年齡總比女方大幾歲,這也成了一種風俗習慣。



因為在農村認為如果女方大男方一歲,那麼結婚後雙方因為年齡大小差不多都不懂的如何經營好家庭,也就是雙方的心理幾乎一樣的不懂成家後的責任,所以開始我就講到的“女大三抱金磚”這句話,也就是說不可女大一,寧可女大三。


綜上所述:

其實這句俗語有一點不符合現在的婚姻,因為現在都是婚姻自由,也就是所說只要是兩個人真心相愛,那麼我們就應該送上祝福。


紀錄鄉土


”女大三,抱金磚”是流傳多年的老話。符合那個時代的實際,是那個時代的經驗總結。因為一:早婚

那個時侯講早生兒子早得際。,農村的男孩,十二三歲就結婚。女果女方大三歲,如果女方大三歲,女方已經十五六歲。無論是生理年令還是心理年令都接近成熟。婚後即可當家作主,操持家務。成為家庭的助力。

二:壽命,勞動強度

那時候由於醫療水平和生活水平低,社會平均壽命短。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女性的平均壽命向來比男性長一些。而男方由於超強的勞動強度,四五十歲已經非常衰勞。女方歲數大一些,無論是壽命或是健康,再加上外貌都比較匹配。

而現在,由於社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人們的各種觀念隨之跟進或改變。

一:壽命,外貌

今天人們的社會平均壽命已經達到七十多歲。三十多歲的很多男女仍然是帥哥美女。但是四十歲以後呢,雖然女性平均壽命仍然比男性長,但衰老往往比男性快。老年男女往往從外貌上看男性看著更年輕。

二:經濟條件

男性歲數大一點,在社會上打拼早一點。能夠多增加一些經濟收入。給女方提供方便舒適的生活水平。

三:家庭和諧

男性大一些,心理素質更成熟一些。往往會給女方更多的關懷和忍讓。從而使家庭生活更和諧。

所以現在社會上普遍看好男方歲數大一些的婚姻。、


朱增林呀


這是為什麼呢,是從生理上講不好,還是迷信,或者其它的呢,有人解釋一下嗎,我喜歡上一個正好比我大一週歲的人,論壇網友回答: 這個不必信的。其實這種說法只是因為女人天生是弱小,要撒嬌要男人心疼照顧,所以小一點好說話。而女人要是大了總覺得大就該讓著小的,不能在比自己小的人面前撒嬌,感覺難為情。其實現在按生理來講男人小四五歲都是正常的,因為女人的平均壽命比男人要長,加上現在的女人化妝保養到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青,所以完全可以找個比自己大的女人做妻子。至於那什麼男大七女大一的,你完全可以不去理會的。


讀書是福


我這裡有村裡老人說:“女大一,哭啼啼”,又說“女大三,抱金磚”。什麼情況?搞得人暈頭轉向,到底要娶什麼樣的女人合適呢?

歡迎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三農的高度】,一起探討更多關於鄉村的事兒!


“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娶女人要大就三歲以上嗎?這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觀念,老傳統,老思想,在當時還是有一定道理。




“寧可男大七”: 意思很明顯了,就是說嫁給年齡大一些的男人比較好。大七歲的男人生活閱歷豐富一些,懂得照顧女方的感情需求,可以包容自己的小女人,撒嬌生氣等等之類,比較寵著她,讓她覺得幸福感滿滿,日子過得和諧,家庭才幸福。

“不可女大一”: 有人會說,為啥呢?我們是真心相愛,沒什麼忌諱避諱的事!這裡說的是,兩口子耳鬢廝磨,如同舌頭和牙齒的關係,在一起的難免會有“咬”到的時候。女人是感性動物,大多數都喜歡撒嬌。而小一歲的男人會認為,你是姐姐,心智比我成熟,需要照顧我等因素。就會造成家庭矛盾,家不和萬事不興啊!其實本質上來說,這樣的年齡關係,生活中遇到一些事,大家互不“妥協”,才會有如此說法!

每個家庭,夫妻之間,結婚以後,過了“激情”期,會有一個相互“磨合”的過程。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決定誰是家庭未來的“主導”。一般情況下,明是女性當家,其實是男性做主。最好的情況是,有事情,夫妻之間商量著來。但是有兩個強勢性格的人遇到一起,會出現婚姻的不和諧,特別是不懂得互相退讓的年輕人,這種情況也是造成離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實,這些問題。和女大一歲,或者男人大七歲,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看兩個的性格合拍嗎?如果性格,興趣、愛好等等比較合拍,只要雙方年齡不相差太懸殊,最好不要超過七歲,結合在一起也是幸福美滿的生活。


三農的高度


老張真的是服了,這都21世紀了,全民都已經實現移動手機支付了,為啥還有人講究這些沒有用的東西?而且往往越是講究這個東西的人,過得越差。“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男女結婚,情願男的比女的年紀大七八歲,也不能女方年紀比男方大一歲。實際上這話就是瞎扯淡,根本毫無科學依據,不過總有人相信這些東西,我們村上就有一個用這種作,把自己子女害了的老頑固。

劉阿婆的丈夫走的早,走的時候自己小兒子才只有兩歲半,劉阿婆千辛萬苦含辛茹苦得把三個子女拉扯成人,結果等到自己最小的兒子小劉結婚的時候,劉阿婆啊,60出頭的人看著老的像七八十歲。因為小劉家裡情況比較差,但好在小劉這人為人機警,比較靈活所以深得大家都喜歡。

結果小劉初中畢業,就在自己舅舅的介紹之下,去了一個洗車行做學童。在這個洗車行,小劉一干就是好幾年年。在這個洗車行裡邊有一個會計,是一個江西財經大學的本科大學生,據說是這個洗車行老闆的親閨女,結果一來二去,兩個人就王八瞅綠豆對上眼了。因為這個女孩家裡條件比較好,父親不光有洗車行,還有其他的經營項目。由於這老闆看小劉平時幹活也踏實,人也挺機靈本分,於是就願意把自己的獨生閨女嫁給小劉。

本來這是個天大的好事,要知道小劉我如果和這個女孩結婚的話,人家女方把車房都買好了,並且說不要小劉這邊出任何費用,只需要這個女孩第一次去小劉家的時候,小劉的母親給人家包一個紅包就可以。哪知道這件事情到了小劉的母親那裡是怎麼樣都不同意,原來小劉是93年的,而這個女孩是92年的,也就是說這個女孩比小劉要大一歲,小劉的母親認為自己的兒子挺優秀的,而且年紀還小,不愁以後找對象,就說男孩子娶媳婦不能娶比自己年紀大的為藉口,死活不同意這樁婚事。

剛開始的時候這個女孩兒還主動上門向小劉的母親溝通這件事情,哪知道小劉的母親對這個女孩兒來了是又罵又吵的,還說的很難聽的話,說人家不不要臉勾搭自己的兒子,結果把這個女孩氣的抹淚而逃。後來小劉的母親,翻翻兩次的,到人家洗車行去找這個女孩的麻煩,到最後實在沒有辦法了小劉和這個女孩分手了,結果小劉也被辭退了,現在的小劉天天待在家裡不出門,用這種無聲的方法報復自己的母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