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這幾年隨著“零工經濟”的流行,越來越多人開始嚮往起自由職業。

每天睡到自然醒,時間隨意支配,沒有束縛地做喜歡或擅長的事情,在家SOHO輕鬆賺錢,想浪就浪,想玩就玩,聽起來就是人生贏家。

這次的疫情,讓成千上萬的人體驗了一把自由職業。

結果呢,相當魔幻的一幕發生了:

曾經有多咬牙切齒地說不想上班,如今就有多哭著喊著想去上班,不少人已經對自由職業再也愛不起來了。

前幾天在微博上刷到一個靈魂問題: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下方的留言,可以說很真實了:

“先是春節閒了十來天,接著公司說在家遠程辦公,坐息都亂套了……再不去公司上班我怕是要廢了。”我前同事在群裡,也頗有些鬱悶地說。

嗯,她年前還說,最理想職業就是自由職業。

我覺得這其實挺好的,一場突如其來的的“假期”讓很多人認清了現實——

自由對多數人來說,並沒有想象中值錢;而多數人,並不適合自由職業。

前幾天我在文章裡說,疫情在家期間,我平均每日工作只有7-8小時,好幾年沒享受這麼鬆弛的節奏了。許多人很驚訝:那你平時是什麼狀態?

我簡單說下吧。

白天:本職上班+碎片化處理些瑣碎的公眾號事務,收集素材等。

晚上:晚飯後小睡15-20分鐘回個血,然後開始寫作1.5-2小時。休息一會洗個澡,檢查修改明天要推送的內容。

週末:完整的大塊時間肯定不能浪費呀,趕緊碼字。其他時間處理運營、商務等。

三年下來,我已習慣每天工作13-15小時。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光,就是開點兒輕音樂、泡上紅茶碼碼字。

突然在家辦公,確實興奮。

興奮之處是比之前有了更多空餘時間。沒有物理干擾,專注工作的完成度比原先碎片化更高,思考性的東西也在增加。

說出來可能有些欠打。我原本就屬於工作型的人(甚至有朋友給我微信備註是電影裡的那個“阿麗塔”-_-),番茄鐘的默認25分鐘,在我這基本不夠用,只能當做普通記時器。我一個工作時段少則50分鐘,多則90分鐘。

在家工作,同樣如此。

每天幾點起床、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

適不適合自由職業,其實放個假就知道了。

我周圍羨慕自由職業的多數是年輕人。年長些的,聊到這話題通常會意味深長地搖搖頭:“估計上班更踏實。”

上班時畢竟節制,有人安排任務、有人監督、有人考核,一旦把主動權拿回來,很多人只會用來熬夜刷劇、再睡到地老天荒。

上班時你覺得各種負擔,可不上班時才發現,逃離職場後的負擔更重,分分鐘能把日子過廢。

這才是真相:

你想要的“自由”,只是好吃懶做地放縱自我;你追求的“自由職業”,只是隨心所欲就能掙錢。

講兩個真實的自由職業案例吧。

一個是我前同事,小南。

他的軟件小公司目前接些外包開發項目,以及一些系統代維。IT碼農多數是夜貓子,小南通常睡到中午,午飯後開始工作,直到凌晨3點左右。

零零總總,一天工作

沒有特別的休息時間,反正小團隊是自己的,隨時可以休息。當然,客戶一個信息也要隨時切換到工作模式。

另一個,是我做諮詢顧問的朋友T先生。

半自由職業狀態大概2年。他是創業公司合作人,雖然有辦公室,但大部分都在家辦公,本職每天3-5小時,自由時間主要用在:

  • 研究金融投資。長期投資股票和期貨,年收益率平均15+%;
  • 陪伴小孩。他真是超級愛他女兒,負責接送、輔導作業、教她古詩詞和畫畫等;
  • 收集資訊、閱讀、烹飪等等。


聊到自由職業時,他們都有兩個共識。

首先,自律是自由的大前提。誰不知道在家躺著舒服啊?可很多自由職業者,就是因為太舒服了導致工作動力喪失,混吃等死好一陣子,只好又重新找工作乖乖上班。

嚴守工作紀律,才可能在寬鬆的環境下把一切經營好。

其次,自由職業特別看中輸出結果。沒人約束你,沒人監督你,做出什麼樣全靠自己控制。因此你必須確保,成果有人買單,還要讓客戶對你有信賴感。

舉個例子。

你說好下週一交付版本,交付前突然發現有bug,如果你是員工,你可能還會和上司討價還價:“哎呀bug怕是改不完,多給我幾天吧。”

大不了就扣KPI績效嘛。

但自由職業者,沒法這麼說啊。

你必須按時、按質量要求交付對應產品。一旦給客戶留下“不靠譜”的印象,你自己都會坐立不安,擔心以後他還會不會找你。

正如盧梭所說:“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

這些焦慮和壓力,是自由的B面。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零工經濟”讓很多人開始嘗試傳統僱傭關係以外的工作模式。

《2018美國的零工經濟》報告顯示,

幾乎1/4的美國成年人在零工經濟中賺錢,“零工” 工人佔美國勞動力的 34%,到2020年將增長至43%。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自由職業?

第一,有一定專業底子。

頂級電商主播李佳琦,初期開始主播的契機是他在機構舉辦的“BA網紅化”活動中脫穎而出。

而眼下同樣有一種趨勢:專業人員的“自由工作化”。

本質上,你依然是對外輸入價值、客戶依然是為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買單,只不過原先是找企業(to B),現在是找個人(to C)。

所有工作的目的都是創造價值,這點永遠不會改變。

順便說下,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我認識誰誰,做了自由職業後收入挺不錯”。

咳,錯誤歸因啦。

他們往往不是成為自由職業者之後收入變得不錯,而是做到一定專業度,收入不錯+穩定後,才啟動自由職業。

第二,有足夠的風險意識。

自由職業者通常需要擁有3份以上收入。我曾在作家“人神共奮”公眾號曾看到一個回覆:

疫情期間,裸辭去做自由職業,靠譜嗎?

很典型的"ABZ"收入模式(即主業+副業+資產收入)。

自由職業者如果只有1份主動收入,本質上和上班拿工資一樣的,甚至風險比上班族更高。

第三,有儲備積蓄。

支撐“自由”的是什麼?

物質基礎。

《自由職業者聖經》的作者Sara Horowitz曾表達過一個觀點:

一個人需要有財務緩衝來度過工作的低潮期。

你必須能夠從每個月的薪水中保留一定比例來支付你的稅務、健康與人壽保險、假期和退休儲蓄。低估僱主從你的薪水或保險扣除的費用、是“給人帶來後果最大的事物。”

所以首先,需要做好最壞打算,比如連續幾個月0收入時,你至少有一定積蓄生存下去。

最後我想說,“自由”並不算褒義詞,它只是箇中性詞。

一方面,這幾年我兼職碼字接觸了不少自由職業者。對比熟悉的上班族群體,平心而論,多數人的能力水平、收入結構、自律情況,很難匹配想要的自由。

另一方面,背靠平臺,不見得都是束縛;單打獨鬥,不見得盡是自由。

你如果在公司攢能耐、攢資歷,拿出“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的勁頭,年收入可能也不錯。目力所及,我周圍那些善待本職的打工者,其實過得都不至於太差。

做到分內事的同時,如果你多用心些,運氣好些,往往還會衍生出其他職業可能性。

對普通人來說,在現有環境中尋找自由度,並利用它做更多有益的事,或許是更適合的選擇。

別迷信自由職業表面的繁花似錦。

沒有一份自由能唾手可得,沒有一份職業能輕鬆躺賺。

就像巴菲特在大學演講中說的那個“黃金法則”:

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