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歷朝歷代,當一個王朝到了將要覆亡的前夕,往往是政治腐敗,人心思變。即便如此,也會有一些忠臣志士,不肯捨棄自己的理念,用鮮血和生命來維護自己的國家。或許在歷史上,很難評價他們這種行為的所調“進步意義”,但至少作為個人,他們是展現了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面。

劉備開創的蜀漢滅亡時,也有這樣一批人。其中,最讓人驚異的是一個女子。她是蜀漢江油守將馬邈的妻子李氏。

江油是川西重鎮,東有劍閣,西有陰平。


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過了江油,便是成都的門戶溶城,也稱得上是一個重要所在。

蜀漢後主劉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三國時代已進入末期。實際掌握魏國實權的司馬昭,下令全面攻蜀。鍾會帶著十多萬大軍,步步緊逼,佔領了漢中。蜀漢大將姜維率領全軍退守劍閣,死死卡住鍾會入蜀的要隘。雙方就這樣形成僵持,勝負都懸於一線之間,可謂幹鈞一發,緊張得很。

在這種情況下,馬邈身為江油守將,卻大大咧咧,不把軍務放在心上。他每天操練回家,就和老婆圍著爐子喝酒,小日子過得蠻滋潤。

李氏雖然是女流,但她憂國憂民,可比自個兒老公強多了。她忍不住問馬邈:“將軍,現在邊關情形這麼危險,您怎麼一點都不著急啊。”

馬邈滿不在乎地說:“反正軍國大事有姜維掌管,我著什麼急?”

李氏說:“你守的這個城也很重要啊,不提前做好防備,萬一魏軍殺來了,怎麼辦?”

馬邈長嘆一聲:“你看現在這個朝廷,皇上昏廟,只知道信用太監黃皓,沉溺酒色,國家政治混亂,哪裡還能保持長久呢?現在,有姜維在劍閣擋住魏軍。萬一劍閣被突破了,魏軍殺到這裡,我直接投降就是,怕什麼?”

李氏聽了,勃然大怒,一口唾沫往她老公臉上吐過去:“你這男子漢大丈夫,敵人還沒來,先就存了這樣不忠不義的心思!咱國家再不好,它給了你這許多年的爵祿,對你可不薄!你卻這樣無恥,我都沒有面目再和你相見了!”

那時候男尊女卑,已經是有風氣的了。但馬邈身為丈夫,被老婆劈頭蓋臉這樣一番臭罵,竟然是“羞慚無語”。看來,他也還是有是非觀念的,知道自己這想法見不得人,今兒大概酒喝多了,一時失口,後悔已遲。


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夫妻倆正吵得激烈,忽然有部下來報告:

“將軍,大事不好,魏將鄧艾帶著兩幹人馬殺入城中了!”馬邈頓時目瞪口呆。

鄧艾是哪裡來的呢?

原來,魏國大舉伐蜀時,鄧艾率領幾萬人馬,牽制住姜維的蜀軍主力,為鍾會進攻漢中提供協助。等到姜維主力退守劍閣,鍾會屢攻不下,鄧艾便動起了腦筋。他帶領本部人馬,從地勢險峻的陰平,沿途開山鑿路,行進了700裡,到達摩天嶺,然後用繩索相互牽引,用毛毯裹住身體,從峭壁上攀援下來!鄧艾這一招,實在是孤注一擲的險棋。就如鍾會所說,要是蜀漢方面以幾百人扼守住險要,那鄧艾的幾萬大軍都會餓死。而等他們翻下山壁,也確實發現了一個蜀軍營寨,說當年諸葛亮曾派1000人駐守在這裡,諸葛亮死後便被劉禪給廢除了。

這時,鄧艾雖然下了摩天嶺,但他的幾萬人馬,絕大部分稀稀拉拉地散落在700裡陰平道上,身邊只有兩幹多人,而且由於攀山越嶺,都是衣甲不全,疲散交加,糧食也快吃完了。鄧艾對部下說:“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退路了!前面就是江油城,糧食充足,大家前進可以活命,後退是死路一條!一起拼命吧!“兩幹多魏軍便殺氣騰騰,星夜向江油城撲來。馬邈自以為有姜維守著劍閣,江油這裡還是後方,所以也沒進入戰備。等守城的兵士發現情況不對,鄧艾已衝進城來了!


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這下子還有啥話說?那鄧艾是何等牛人,連姜維都在他手下吃了癟,借給馬邈十個膽子,也不敢和他對打啊!再說馬邈原本就存了投降的心,慌忙拜伏在公堂之下,哭哭啼啼地對鄧艾說:“我早有心思投降了!”於是,招了滿城的百姓和兵將,都投降了魏軍。

李氏在府裡聽到這個消息,悲憤交集。她恨自己丈夫散漫無備,懦弱怕死,更恨他在大敵當前,做了背叛國家的賊臣。但她一介婦人,根本無力改變這一切。

這位比丈夫剛烈百倍的婦人,就在府中懸樑自盡了。

府中的僕人把消息傳出,馬邈也不禁有些悲傷。鄧艾聽說這事,感慨李氏的賢德,便下令厚葬李氏,並且親自前往靈前,祭祀這位勇敢的女子。

鄧艾本人稱得上是後三國的一位英雄,忠肝義膽,豪氣干雲。自古英雄相惜,雖然李氏和鄧艾從政治立場上是敵國之仇,但在私人品性上,鄧艾無疑是相當欣賞這位生前未曾謀面的敵人的。

更為稀奇的是,消息傳開之後,就連鄧艾所帶領的魏軍也都“無不嗟嘆”。後人有詩讚李氏曰:“後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西川。可憐巴蜀多名將,不及江油李氏賢。”

鄧艾取得江油,不但得了許多糧草,更在蜀漢後方取得了一處橋頭堡。他派人去把陰平小路上的幾萬人馬都接到江油來彙集,然後出兵攻佔涪城,緊逼成都。此時,姜維尚在劍閣抵擋鍾會。蜀漢朝廷聽說鄧艾來了,彷彿禍從天降,劉阿斗嚇得膽戰心驚,急忙派馬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帶兵去抵擋。結果,諸葛瞻又在綿竹兵敗身死,鄧艾殺奔成都城下。劉禪聽從譙周的勸告,開門投降。立國四十餘年的蜀漢,就此滅亡。

在蜀漢滅亡的過程中,鄧艾兵行險招,偷渡陰平,當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江油的不戰而降,也是關鍵因素。

鄧艾在翻越摩天嶺之後,身邊只有兩三幹軍隊,經過700裡跋涉,背後是完全沒有退路的絕壁。從兵法上說,這叫置之死地;至於置之死地能否“後生”,那不但要看主將的能耐,還要看對方給不給這個機會了。


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防守的一方,如果馬邈能聽從李氏的勸告,完善江油城的防禦,提前進入戒備狀態,加強對城池附近的巡邏,就不難發現穿越過來的魏軍。那麼,即使馬邈的才能比鄧艾差得多,但江油城卻是城防完整、糧草充足。只要閉城堅守,鄧艾縱然有天大的本領,也不能插翅飛入城中。等魏軍所剩無幾的糧食一吃完,簡直就是坐以待斃的局面。可惜,馬邈從骨子裡便沒有忠臣孝子的氣質。他或許也曾憂國憂民,也曾為朝廷的腐敗、後主的昏庸而憤懣。但在憂患憤懣之後,他選擇了敷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管你朝野水深火熱,我在任上安如泰山。

所以,當名震天下的鄧艾來到城下時,他也根本不曾考慮過抵抗的事。抵抗或許是有勝算的,但也有戰敗甚至戰死的可能。相對來說,投降幾乎沒有任何風險,甚至還能博一個減少軍民傷亡,順應歷史潮流的美名,何樂而不為?

懷抱著這種思維的,並不僅僅馬邈一人。

在他之前,有陽安關守將蔣舒,在鍾會大軍壓境之前,開關投降;在他之後,蜀漢第二任皇帝劉禪,更是放棄了42年的至尊寶座,把父輩打下的江山拱手送到鄧艾跟前。

在他們看來,反正大勢已去,何必堅持?

為何堅持?

於是到了今天,對他們行為進行重新解讀的翻案文章,比比皆是。說的千篇一律,無非是順應歷史潮流,保全民眾生命財產之類的套話,翻案都翻成了陳芝麻爛稻草。

然而,在蔣舒投降時,有他的同袍傅金英勇不屈,力戰身死;在馬邈投降時,有他的妻子李氏忠貞悲憤,投緩自盡;在後主劉禪投降時,更有大將姜維孤注一擲,死計復國。對比之下,他們“理直氣壯”的投降,也就被映襯得灰頭土臉,不堪入目。


強如鄧艾,差點讓一個女人搞得全軍覆沒


在李氏,她或許未必懂得什麼歷史的必然規律,也未必懂得什麼封建禮教的侷限性。從她那被毒害的腦子裡,只有一個至真淳樸的觀點:為人在世,必須講求忠義,忠於事、義於人。雖經生死,不可背離。

即使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朝廷,既然你還在其中食祿當官,那就應該為它盡忠,而不是用朝廷的混亂,作為你背信棄義的藉口。正是在這樣的觀點指引下,中華民族出現過幹百萬不知道變通的傻人,捨棄唯一的生命,以捍衛那虛無縹緲的大義,儘管這大義轉瞬煙消雲散,這捍衛在千百年後甚至淪為後人的笑柄。

但他們終是守住了自己對良心的承諾。無論是統率幹軍的大將,還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弱女子,正是他們的傻撐起了民族的脊樑。

老百姓同樣不懂得這麼多機變的大道理,他們同樣尊重死節的忠臣、唾棄變節的降臣。馬邈夫妻在強敵面前截然不同的態度,也就成為他們批判與讚頌的對象。

按正史《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相關章節,都只說了江油守將馬邈投降,並未提及其妻李氏自殺之事。或許是正史遺散,但也可能本來就是碑官野史或民間傳說的藝術加工。

不過,老百姓可不會有那麼多閒工夫去翻線裝的史書。於是,馬邈的奸和李氏的忠便在口口相傳裡成為事實。

如今的江油關城樓之外路旁,還有一塊石碑,上面大書“漢守將馬邈口義妻李氏故里"。其中,“馬邈”二字後面的一個字,被人挖去了。據說,這碑本是當地民眾為紀念李氏所立,但因碑立路旁,行人經過之時,往往恍惚只見“馬邈忠義“幾個字,心想你馬邈分明是個背主奸臣,哪來的忠義?甚是不念,就隨手敲打這個“忠”字,往往手比眼快,等再看清下面的李氏,已經敲好幾下了。這麼天長日久,竟然把“忠“字給敲沒了。

川劇中還有《亡蜀鑑》一折,又名《江油關》,講的就是演義中鄧艾越嶺、馬邈投降、李氏自盡之事。劇中,李氏並非上吊,而是自射;而馬邈在投降獻城之後,被鄧艾作為背主的奸臣,斬首示眾,以做效尤。這一出改編,稱得上揚眉吐氣了。

1933年,中華大地陰雲密佈,日寇已然佔領東三省,又在華北節節緊逼,國家淪亡之險,懸在當頭。在這種情況下,京劇名角程硯秋先生將川劇《亡蜀鑑》改編為京劇,並在北平上演,以警醒國人,激發抗敵士氣。剛演了兩場,便觸動當局脆弱的神經,被封禁了。由此也可看出,馬邈、李氏之故事,在老百姓心中的影響是何等之大。

李氏這樣一個甚至不知存在真偽的婦人,在大廈傾倒之際,亡掉了她的國、死去了她的身。在歷史上,這不過是一次普通的政權更替,但她為這消亡政權所犧牲的精神,卻反而得以長久延續。這不能不說是悲劇之下一處值得欣慰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