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梁山兄弟大部分不同意招安,而宋江為什麼執意要招安?

吃貨小V


歡迎閱讀《夢露居士說水滸第2期:為什麼宋江一定要招安?》。

題目中的前提是錯誤的,居士我在上一篇問答中分析了,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真正不願意受招安的只有武松、李逵、魯智深、阮氏三雄等少數幾人,大部分人都是支持招安的。所以宋江打出“替天行道”的杏黃旗,將聚義廳改名為忠義堂,並積極謀求招安,勢在必行。

其實,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招安是梁山集團的最好出路,可能也是唯一出路。且聽居士我慢慢為你分析:

《水滸傳》中描寫了很多山寨,比如桃花山、二龍山等等,然而梁山與別處山寨都不一樣:別的山寨非常小,一般僅能容納兩三位頭領,而梁山八百里水泊,格局甚大,所以最終有一百單八將,可謂山寨中的巨無霸了。梁山這麼大的規模,不可能像其他幾座山寨一樣,僅保持一個很小的、在朝廷看來無害的規模,必然會不斷擴張,最後到達它所能承受的極限。

《水滸傳》中梁山共有三任寨主。第一任是白衣秀士王倫,這個人格局甚小,目光短淺,只想著四五個頭領佔據這麼大一個梁山泊,可謂不思進取了。王倫不知道,江湖上人人都盯著梁山泊,想分一杯羹。所以後來晁蓋帶著一眾手下前來投靠,把王倫嚇壞了。當時梁山頭領總共有五位,唯一能打的林沖還被王倫得罪過,現在一下來了七個人,還個個武藝高強,真要讓晁蓋一行人入夥,這寨主誰來當?其實王倫最好的選擇就是主動讓賢,可惜他不甘,不願,最終成為林沖刀下亡魂。王倫死得不冤,因為他佔的梁山泊實在太大了,成為眾人覬覦的目標,這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第二任寨主乃是晁蓋,他不像王倫這麼鼠目寸光,所以在他的領導下,梁山的規模不斷擴展。像梁山這麼大規模的強盜集團,想要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日子是不可能的,必然會引起朝廷的警惕。於是朝廷前後幾次派兵征討,而梁山那些江湖草莽,殺人越貨還可以,想跟正規軍抗衡,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梁山想要對抗朝廷大軍,就必須不斷招降朝廷將領,比如大破呼延灼的連環馬,靠的就是徐寧的鉤鐮槍。

於是每次對抗朝廷大軍,梁山都要吸納、招降新的朝廷將領,規模進一步擴大。如此一來就有了兩個問題:

第一,梁山的規模越大,朝廷征討的力度也就越強。但是梁山的規模是有上限的,如果達到上限後朝廷繼續增加征討力度,小小梁山顯然無法與整個朝廷相抗衡。所以梁山必須走招安路線。

第二,梁山中的原朝廷將領越來越多,而且他們是梁山的主要戰力。這些人顯然一心想招安,不甘心一輩子做個強盜。而且當初梁山招降他們時,就許諾日後一定要招安。所以梁山中招安派的勢力也越來越多,可以左右梁山的路線。晁蓋沒有看到這一點,一直沒有提出招安的主張,所以這些將領就團結在整天把招安掛在嘴邊的宋江麾下,最終宋江取代晁蓋成了梁山的第三任寨主。

經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梁山接受招安幾乎是必然的結局,這不是宋江一個人決定的,而是時勢如此。如果宋江不招安,會有另外一個願意招安的人成為梁山之主。

而且當時天下有四大寇:宋江、方臘、王慶、田虎。以宋江為代表的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蕩平了其他三寇。假如梁山不受招安,其他三寇中,會不會有一方勢力接受朝廷招安,然後來把梁山平了?這是誰都無法預料的事情。所以梁山不僅必須接受招安,而且必須儘快接受招安,萬一被其他三寇搶先了,就悔之晚矣了。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


夢露居士


解讀梁山好漢歸降朝廷的重要性,其實網上很多。比如,兵力、地理位置和成員構成比例等等。今天刀叔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剖析,去還原一個更真實的場景。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治青州,今山東省青州市),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省濟南市)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治下邳,今江蘇省睢寧西北古邳鎮東),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西南海州區)。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當然了,這個是正史,宋江就是個劉邦式的“地痞流氓”,卻沒有劉邦的命。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發生農民起義次數最多的朝代。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時編印出版了《宣和遺事》,把宋江起義史事演義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現《水滸傳》,將宋江起義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動感人。

在《水滸傳》小說中,同正史記載不同的是梁山好漢108將最終都歸降了朝廷。雖然最後成了朝廷的炮灰,保家衛國、除暴安良的義舉感人肺腑。

那麼,梁山好漢為何要接受招安?同時作為作者(施耐庵),為何一定要安排梁山好漢歸降呢?需要肯定的是,施耐庵對於梁山好漢最終歸降朝廷,絕對沒有任何私心,招安是最好的結局。至於為什麼?最後再說。

對於廣大的讀者朋友們來講,認定招安是最好的結局,無非兩點——軍事力量,人員構成。

刀叔以前通過算過,在梁山最鼎盛時期,算上非作戰人員,梁山約有十二萬人(嚴重懷疑梁山是怎麼乘下的)。十二萬人,到底算不算多?相當於八分之一的大宋禁軍?

這話是不能亂說的,八十萬禁軍是個虛數,梁山十二萬人馬更是虛數,更不能穿越到春秋戰國動輒幾十萬的茬架。但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在征討梁山的過程中,無論是關勝還是呼延灼,再者如黃信之流,大多數是州府提轄,團級幹部居多,唯一的一個師級幹部(秦明)卻倒戈的非常快。

從朝廷派出的領兵將領就能看出,大宋朝根本沒有把梁山放在眼裡。要知道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不過是派箇中將,當然,扯遠了。

再說人員構成,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宋江派掌權,二龍山安撫,降將派主流,這是對108將最基礎的認知。作為領導人,招安符合宋江的訴求,也符合著降將派的需求。招安,或許在梁山沒有大聚義之前,就已經畫好了終點線。

如果就以上這麼分析,今天說的就是廢話了,現在刀叔給你講重點。

搞清楚作者為何讓梁山接受招安,其實不需要研究宋江的身份,你只需要瞭解“水泊梁山”到底如何而來。

梁山泊是後晉開運元年(944年),黃河決口於滑州,洪水淹沒汴、曹、單、濮、鄆五州之境,流入汶水,然後才在梁山周圍形成湖泊。這樣,才有了後來王倫、晁蓋和宋江的革命根據地。

然後呢?你需要知道黃河在山東這個地方,屢次改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估計就是民國時期那位校長了。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東京汴梁守將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縣)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新河道經滑縣南和濮陽、東明兩縣之間,再經山東省鄄城、鉅鹿、嘉祥、金鄉諸縣匯入泗水,由泗入淮,奪淮入海。

也就是說在1128年,梁山泊“斷流”了。那麼撐死了到1200年,梁山泊也得成一個小土山。

你說這幫“好漢”還玩毛線?

不知道這個解釋,您是否能夠認同。歡迎大家關注,刀叔每日為您解讀水滸人物,或許可以幫您解決一些生活、職場和感情困惑。如果您喜歡本文,歡迎關注與轉發,更歡迎您在評論區進行評論。優質的評論,刀叔會置頂,併為您送上神秘禮物!


王銘葦


為什麼梁山兄弟大多數都不肯投降朝廷,為什麼宋江卻一意孤行,堅持詔安?

這個問題提的是非常成功的,一下子讓讀者把握住了以義氣為主的梁山好漢們,表面一團和氣,兄兄弟弟背後的矛盾與紛爭。

評論區的朋友們都在發表自己的看法,是同意詔安的多,還是同意造反的人多。

我只能說,理性的人會覺得同意的多,感性的人,會覺得不同意的多。如果你用理性思考,會覺得梁山好漢,大多數人還是隨波逐流,老大手中一杆槍,這是詔安造反看心情的一批人。而且還有一批體制內被逼的,時刻渴望回到皇帝大大懷抱的;同樣也有一批如魯智深武松們,造反到底的。可以說,堅決詔安和堅決造反的都是一小部分,一大部分人都在觀望,都在隨波逐流。

那麼為什麼感性的人覺得同意造反的人多呢?因為同意造反的都是水滸傳裡擁有個人傳記的大篇幅描寫的人物。水滸傳前五十回,用重要筆墨塑造的英雄形象有魯智深,武松,宋江,石秀,次一點的是林沖,李逵。這些人都是堅決反抗到底的。不過後來宋江改變了立場。水滸傳之所以被譽為四大名著,超越了儒林外史,聊齋,封神演義等名著,我認為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塑造了這六位水滸傳裡最具代表性反抗最徹底的人物。所以也給感性的讀者一種錯覺,梁山好漢都是檢查到底走反抗道路的。

————————————————

為什麼宋江要詔安呢?

宋江是水滸傳中塑造的最具多面性,爭議性的形象。不能單純的靜止的看待看待宋江形象。因為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

押司期:殺閻婆惜前,宋江是典型的黑白通吃,仗義疏財,而且還忠孝聞名。目的明確,就是為自己買的美名,山東呼保義,孝義及時雨。這赫赫威名可是救了宋江好幾次哦!!宋江的這個時期,可能就是想譽滿江湖吧!他做到了,山東諸路,盛傳他的美名,足與龍子龍孫的柴進相媲美。遠遠超過晁蓋,吳用,花榮,等山東出身的梁山好漢。所以這一時期的宋江是成功的。

江州期:上梁山前後,是宋江反抗精神最強烈,最張揚的時期。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潯陽樓題反詩。通風報信的黃文炳並沒有錯。他年若從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非反而何?

這一時期,是宋江最落魄的時代。一路上因為穆弘穆順,張橫李立,簡直唐僧一樣,步步有難,九死一生。到了江州,還需要仰戴宗,李逵,張順的鼻息。宋江為什麼會喝醉?因為這三個人也不能天天陪著他,戴宗鎖了門,李逵沒下處,張順也沒有家庭住址。宋江於是鬱悶了,多愁善感了,你無法想象這是那個不近女色,視閻婆惜如無物的大英雄宋江。跟宋押司呼前擁後,感恩戴德,義氣揮灑的生活天壤之別。一個小牢子李逵,初見送了十兩,賭錢輸了又送五十兩,縣官不如現管,宋江拎得清。張順對宋江是有所冷落的。魚行老闆的生活估計不錯。宋江尋友不遇,對著江樓煙波,豪氣頓生,自顧近況,又不由得激憤,空有一腹經綸,滿懷豪壯,不能建功立業,反被刺金印,下囚牢,落魄江湖,寄人籬下。所以我們看宋江在潯陽樓的詩和詞,就是對現狀的不滿,要打破常規,實現抱負的吶喊。黃文炳不曾冤枉他。當然,醉酒疏狂,壯志凌雲,酒醒了會不會付諸實踐,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以為宋江未必敢反,只不過黃文炳把他架上來了,不反也跑不了,只好反了。

排座期:很多人有這樣的感覺,宋江寫出渴望詔安的詩詞,畫風突變,梁山泊路線之爭上演,兄弟們不歡而散。

是什麼讓宋江從一腔豪情,化作一盆冰。我覺得是現實。有人說,梁山打敗童貫,高球,呼延灼。牛逼的好像天下無敵一樣,好像統一天下指日可待。這都是依靠地利的防守之戰。可是你看看他們走出梁山泊的成績,祝家莊,曾頭市,一個人三個村的村霸的結合體,三家地主和他們的護院家丁,村民佃戶而已,一個是市場管理員的街頭霸王家族。阻擋了梁山好漢們的腳步,打祝家莊靠的是李家莊投誠,扈家莊出工不出力,又有孫立來做內應。如此,打下了一個小村子,開疆闢土如此之難。曾頭市更是把老大晁蓋的命都不明不白的搞丟了。更是大費周章,設計了盧俊義,經年累月,才把史文恭拿下。可見走出梁山泊的道路何其艱難。

至於他們曾攻破幾座城池,但是他們幾乎是精銳盡出,智謀全開的情況下,設若讓梁山擁有五座城池,宋江將面臨什麼,無將可守,無人可用。獨當一面的人才很少。如果他們走出梁山泊,可能就會被逐個擊破。

宋江在征戰中認識到創業的艱辛,自己的弱小。宋江退卻了,他酒醉的豪情壯志,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實的殘酷,減退了,消失了。他為了取得局部勝利而吸納的呼延灼,關勝,楊志們,也變成了他繼續造反的障礙,變成了他改變策略的影響力。

所以早期宋江是親近反抗派的,現在他的傾向性偏向了詔安主張的投降派。

詔安後:徵遼國,擒田虎,殺王慶,滅方臘,宋江一路旗開得勝,卻似電影投名狀,一路上被驅狼吞虎,地沒有一寸,人沒有增加一個。待天下太平,正是兔死狗烹之時。宋江明白。自己會被清算。

怎麼才能倖免於難呢?怎麼才能讓朝廷不猜忌建有大功的自己。宋江自剪羽翼,徵方臘中,吳用智商下線,宋公明一哭再哭,兄弟們如花凋零,十不存三。死了的猶如燈滅,活著的心灰意冷。

至宋江死,鐵桿只有李逵,花榮,吳用三人而已。然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宋江套路眾兄弟,自己最終也難免被迫害致死。

他退而求其次,努力維繫的身後名,用李逵的死來維繫。終於沒有在死後繼續清算,得以魂歸蓼兒窪。

所以宋江是自私的,務實的,一直為自己考慮,跟著這樣的老大是悲哀的。而宋江的悲劇,告訴我們選擇正確的道路是多麼的重要。不然即使你有錢有物有兄弟,最後你還是成功不了。





坎坎且伐檀


提起梁山英雄招安,總喜歡把賬算到宋江頭上,這其實並不公道。


雖說是在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的大好形勢下,宋江力主招安有主要責任,但最後是梁山全夥人都接受了招安,責任也是人人有份才說的過去。

首先梁山108好漢有絕大部分人,有願意招安的意思。由戰敗投降的官吏,貴族及地主富商組成。不少官位不低,歷來受恩寵,屈居梁山為權宜之計。

柴進作為貴族世受皇恩,享有至高無上的特權,上梁山由於內部紛爭,對於皇帝並無仇恨,常嘆息國為己亂不安,盼招安之心最急迫。


而呼延灼皇帝曾賜踏雪烏騅馬,當時受寵若驚表示:"若是誤舉,幹當重罪。”青州兵敗後也首先想著借軍報仇,投降後也戀戀不忘表白:非是我不忠於國。

關勝任浦東巡檢,聽了朝廷命令剿梁山,也認為報國之機來了,在蔡京面前獻計獻策,中計被俘先求一死,投降後更言有國難報的不甘。宋江一再向他們表白,只是暫時避難,只等赦罪招安,以安其心。

富豪世家的盧俊義,更曾立志要滅了梁山,"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正統思想嚴重。李應等一般地主,並非被朝廷逼上梁山,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山大王生活,終提心吊膽,也不及光景好,故懷戀過去的好時光,成為宋江招安的支持者。


可以說這些梁山高層骨幹,影響大能量大手下人多,都同宋江不謀而合地巴不得招安,即使宋江沒有心也會受影響,何況有心一說從者眾,自然愈加堅定了。

其次還有史進、穆弘、朱仝、燕青、楊志等隨大流的好漢,本是無奈上山,對朝廷忠心,招安符合他們的願望。

其他下層手工匠人類的下層分子,肖讓、安道全、金大堅之類膽小怕事之人,原來生活還過得去,為寇總覺得提心吊膽不安。


至於堅決反對招安的李逵,卻又忠於宋江,一切聽命於他。吳用則主張有氣度地招安,先阻止後主持。魯智深阮氏三雄雖反對,但又為"義氣"所困囿,自身原因加上人少聲弱,最後妥協順從了。

而朱貴、宋萬、楊春、陳達等轉投之人,沒有啥發言權,跟大頭領隨大流不出錯是不是。

而武松未上梁山就想招安,和他一樣希望封妻廕子的人,也大有人在。宋江酒後作詩,道出招安之意,武松卻表示反對,道涼了兄弟們的心。也許是受了魯智深的影響。


不過宋江何等精明,稱武松兄弟,道智深師,以情義打動二人心;一面黑臉要殺心腹李逵,哪個敢再言不是?

就這樣梁山廣大中上層有忠君之心,不願做一輩子賊人,也看清梁山非久留之地,彈丸之根據地,不乘早歸順早晚被團滅,或四分五裂。

宋江也是這麼想的,作為頭領不過順眾人之意,既然這麼多人支持招安,而招安又符合他的想法,他自然是求之不得。

只是宋江等人沒有料到,替天行道換成護國安民的大旗,也不過被朝廷利用,只落得好夢一場空,悔不當初。出頭鳥宋江,無可奈何背上投降派大哥之名洗不脫了。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閒魚🐠元元,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大部分好漢是同意招安的,不信,拉人頭湊:

《水滸傳》裡第一個提出招安想法的人是——武松。

同時,我們看梁山上排名前四十的好漢:

阮氏三兄弟實際上也是希望招安的,他們還沒落草的時候就說:

打魚一生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所以給個機會,三阮也願意落草。

李逵只聽宋江的,所以李逵反對招安的意見並不重要。

然後我們發現,梁山排名前40位的好漢,真正可能反對招安的,只有這麼幾個人:

1. 魯智深——魯智深逍遙慣了,無所謂招安與否。

2. 李逵。

3. 石秀。

4. 李俊、張橫、張順。

沒了。解珍解寶兄弟是孫立一家的,當然也是希望招安的。

那麼問題來了,梁山上能打的好漢基本是前四十名的,這些人裡,反對招安的人也就不到15%。

換句話說,招安才是梁山上眾望所歸的事。

至於地煞星裡,排名60位以後的基本沒什麼能力,以江湖上的泥腿子為主。


隨便拉個五虎將打10個,問題不大。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憑什麼說,大部分好漢不同意招安呢?實際上,大家都是希望回到朝廷懷抱的。

話說回來,大家不要覺得梁山上的大哥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王倫逆了手下的意思,死了;

晁蓋逆了手下的意思,不收楊雄、石秀——在元雜劇裡,晁蓋死於祝家莊。

所以,真是大家都反對的事情,招安根本搞不定。


酒騎風


首先對題主的問題做一個小小的修正,在邏輯文史姨看來,小說中八成以上的好漢都是同意招安的,而招安也是梁山的唯一出路,宋江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尾,所以梁山才不幸被團滅了。

換做你是宋江,手下幾百個弟兄都對招安很反感你卻偏要和他們對著幹,這才叫寒了兄弟們的心。我們發現歸順梁山的人有兩個群體佔了很大一部分比重,那就是朝廷舊將與宋江的傾慕者們。朝廷舊將本來對自己的草寇身份就很介意,若有機會再在朝廷混個一官半職豈不是美滋滋,而宋江的傾慕者們不是山賊就是地方惡霸,你說他們不想過把當官的癮?

在眾多將領中,真正反對招安的也就只有公孫勝、魯智深、武松、施恩、張青、孫二孃、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這幾人了。李逵屬於宋江的嫡系,雖然在天使到來時鬧騰了一陣,但骨子裡還是會服從宋江;林沖只想殺高俅,到也不反對招安與否(曹正嚴格意義上會跟林沖走而非二龍山)。這樣一來,宋江只需要說服這幾個不想招安的“刺頭”就能順利進行自己的大計了。

梁山招安不僅僅是要為朝廷效力,從大方面來講也是為國家解憂,剿除外患。這一上升到國家層面,魯智深、武松在道義的驅使下就必然要出工出力了,而施恩、孫二孃、張青本就是出家人的附屬品,自然也會跟著他們去南征北戰。至於晁蓋的嫡系部隊們,他們不願意輕易脫離團體,也無奈的選擇了接受招安。

再從梁山的發展角度來講,一群矛盾滿滿身份不同的人能湊到一塊著實不容易,長此以往守著一畝三分地並不利於團隊成員凝聚(可以看看《殘水滸》的戲份)。若要反攻朝廷,你可別逗了,真以為打敗高俅和童貫的大軍就無敵了,從最極端的角度來想,趙佶把各路人馬調回來踏平梁山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有人會說宋江完全可以聯合方臘一起幹大事啊,其實這種想法不錯,但實現起來是不可能的,要知道梁山只是佔山為王,而方臘屬於造反,倆家首領聚義的性質就不同,壓根也就不會在一起共事。

所以,招安就是梁山團隊唯一能選擇的道路,只有這樣一些綠林人士才能洗白。可惜,趙佶需要的是一個文工團,而不是一支軍隊…


對於梁山的前途而言,沒有誰比公孫勝看得更清楚了。


邏輯文史游


水滸傳也是個現實的小說。隱藏著各種社會現實,原著更加黑暗,而不能僅僅相信影視劇。

要先說明提問者的錯誤。不是多數梁山好漢反對招安,相反,多數梁山人都贊成招安。

強烈反對招安的僅僅有武松,林沖,魯智深和裴宣四人罷了。因為他們切身感受到了朝廷體制的黑暗,上層文官的腐朽。不肯跟隨他們同流合汙。

而相對來說,重情義的史進也許會跟隨大哥魯智深。

而李逵這個精神病患者,他反對招安還是為了讓兩個寨主當大小皇帝。而且作為宋江的忠實小弟,改變立場也沒有什麼不同。

還有棄權派。比如後來歸隱的那幾位。公孫勝修道,不管俗世。李俊和童家兄弟都有野心航海,不過礙於情面不能離開大哥宋江。燕青更是忠於主子盧俊義,助他功成名就後才離去的。這些人不能拒絕招安,只能偷偷離開。

除了這些人,剩下的都是要招安的。

朝廷武將討伐梁山失利,不得已上梁山,當然期盼能迴歸朝廷。普通的良民百姓,當然也希望過安生日子。而那些流氓草寇,可以洗白當官,一定也特別支持啊。還有那些名門之後,更是不能丟祖宗的臉啊。

所以招安派佔大多數,宋江的政策符合實際。

而宋江造反當皇帝一定會失敗的。

先不說朝廷降將不會答應,死磕到底。梁山的格局就註定不會坐大。只會滅亡。

梁山沒有政權,僅僅依山傍水對抗官兵。從不佔據城池,只是劫掠州府。梁山沒有政治家,只是搶劫客商為生。還有的所謂好漢是殺人放火甚至吃人的敗類。

所以說,這樣的梁山怎麼可能長久,不能自己發展經濟,搶劫客商百姓還失去民心。如果官府封山封水,梁山必死無疑。

綜上所述,招安的確是梁山唯一出路。不過宋江對於招安太過於積極不敢冷靜,以至於處處被奸臣算計,盲目出力又沒有太多封賞。這才導致損失慘重。


亂神虎


對不起,我認為梁山大多數人是同意招安的,至少佔三分二強。我們可以先看下樑山的派系:有元老派,宋江嫡系,登州系,二龍山系,朝庭降將系和一些散人,宋江嫡系主要有宋江,吳用,花榮,秦明,以及江州系的李俊,張橫張順,穆弘穆春,戴宗,李逵等;登州的有解珍解寶,孫立,顧大嫂等;二龍山主要人物魯智深,楊志,武松等;朝庭降將有關勝,呼延灼,索超,徐寧等;元老派有公孫勝,三阮,劉唐,林沖,朱富等。還有一些小勢力,盧俊義,燕青;石秀,楊雄,時遷等。

主降派有宋江嫡系,除開李逵是反對的,還有李俊,童威,童猛雖然不主張投降但也不公開反正。朝庭降將絕大部分是想回朝庭當官的,即使是楊志,林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大赦天下,而弄一官半職,封妻廕子。像盧俊義,徐寧,朱仝,李應,扈三娘,等人被騙或逼上的,算是跟梁山有血海深仇,根本就不是一條船上的人,還有神醫安道全 ,聖手書生蕭讓,本來有一技之長 ,活得好好的,幹嘛要做賊呢?

反對招安的人只有一小部分,魯智深,武松,李逵,三阮,公孫勝,李俊童威童猛。但是隻有魯智深比較堅決,李逵只是宋江的走狗,他反對招安是希望宋江做皇帝,三阮和李俊他們也不是因為看清楚朝庭,而是習慣了自由,不想被束縛,公孫勝或許是想成一番大事業。剩下的小團隊和散人是不入流的。


西粵老青年


在下紅塵如鏡,喜歡另類深度聽水滸的客官們,還請關注哦,若是能夠點贊評論轉發一下就更好了,鞠躬感謝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欠妥,梁山絕不是大部分好漢不願意招安,相反倒是大部分願意的。

但是為什麼會給提問的朋友,以及許多讀者這種錯誤的印象呢?

其實很簡單,梁山和職場一樣,敢跳槽的總是少數,而且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接下來紅塵君再說的詳細一點。

第一,拒絕招安的,都是大才,其實不說的都是默許

宋江是一心一意的想要招安,做他夢想的中興名臣,好名垂青史,這一點毫無疑問。

但是在他屢次表達這個念頭的時候,確實也有人很明確的反對過,都是誰呢?咱們一個個來看看。

林沖,五虎大將,不用說了,他和太尉高俅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武松,打虎英雄,步軍兩王者之一

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的好漢,步軍兩王者之一

李逵,只喜歡殺人吃肉喝酒賭錢的渾人,天生的強盜

其他,還有嗎?

沒有,像是王矮虎,李立,石勇,時遷這些人,其實都是巴不得招安,當官,洗白。

而這四個人,無一不是強者,就算不招安,這天下哪裡還沒有他們一口飯吃?

而剩下的一百多人,基本上都沒有明確抗議過,這其實就是默認了,所以大部分人反對從何說起?

第二,職場亦如此

梁山其實就是一個職場的縮影,裡面有董事長——宋江,有董事會——吳用,公孫勝,有核心元老——林沖,花榮,秦明等,還有下面的中層,底層,結構非常清晰,甚至超過如今中等規模的公司。

而向招安這種大事,就如同公司上市或者改組一樣的大變動,必須要董事會通過才行,其實每次宋江提出大家都可以看到,吳用和公孫勝都是默不作聲的,其實他們也未必贊成,但是他們都懂得,公司的決策只有董事長說了算,宋江看上去是在商量,其實只是通知大家,反對的人必然被清理出去。

而這裡面也只有林沖武松魯智深這些精英人物——就算放在整個行業內也都是佼佼者的人物,才敢提出反對意見,反正大不了他們就換一個地方好了,以他們的才能和業界聲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結論

所以,《水滸》這種級別的鉅著,絕不是簡單的看個紅火熱鬧就好的,其中蘊含的道理,就算拿到現在都是通用的。


紅塵如鏡


首先要糾正題主三個觀點。

第一:宋朝雖富卻不強。不知道題主是從何處得來的這個結論。宋朝雖然重文輕武,沒有像明朝那樣,貨通萬國,百邦朝貢。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個強大的朝代。

若是宋朝弱小,怎能在西夏、遼國、吐蕃十八郡、大理之間生存,而且吐蕃十八郡與大理,還連年對宋朝進貢。西夏與遼國是結盟關係,但是童貫還敢忽視遼國的存在,領軍三十萬,去攻打西夏,後來還發兵遼國,雙線開戰,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宋朝的強盛所在。宋朝的弱,弱在了黨派鬥爭上,幾乎從趙匡胤以後,宋朝就沒能走出黨派鬥爭這一跳死路,最終南宋偏安一隅,還是有黨派鬥爭。辛棄疾、蘇軾、王安石,都是黨派鬥爭中的一員。

第二:宋江振臂一呼,梁山有能力與大宋一拼,這更是一種妄斷,兵力上,梁山全盛時期,人馬不過三十萬,但是宋朝有八十萬禁軍,還有廂軍、鄉兵、蕃兵,梁山佔據的地方。地域上,梁山只是在一個山東,仗著四面環水,易守難攻,可是當時整個山東都在宋朝的統治之下。與宋朝版圖比較起來,梁山佔領的這點兒地方,不足宋朝江山十中之一。

第三:梁山兄弟大部分不同意招安。梁山上不同意招安的有誰,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是武松,第二個是李逵,第三個是為了給武松出頭的魯智深,除此之外,水軍頭領也有一些人表示反對。但是也就是在這一刻,預示著梁山享受招安,已經是大勢所趨,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魯智深、武松、史進、清風山、二龍山、白虎山、黃門山,這些頭領,都可以稱之為江湖派別,在梁山上,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朝廷降將派,這一類人上梁山之前,就已經有了日後享受招安,去邊關一刀一槍,搏得個封妻廕子的功名。這也是上了梁山後,楊志與武松魯智深日漸疏遠的原因所在。

在梁山上,朝廷降將派,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投降人員,佔了梁山人馬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這些人才是梁山上的多數派。這些人以關勝、呼延灼、秦明、董平、張清、徐寧為代表。

宋江要招安,並不是他想招安,而是大勢裹挾下的不得已而為之。誰都知道當皇帝好,可是也要有強大的擁護者,倘若宋江真的不替天行道了,想自己做皇帝,估計朝廷降將派第一個不同意。

還是那句話,林沖曾對王倫說到,梁山,不是你一個人的梁山,梁山,從來都不是宋江一個人的梁山。


言有章

2018年11月1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