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弱小真得是因為敵人太強大嗎?

光輝十萬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為敵人的太強大,而是因為宋朝的各種妥協,才顯得弱小。其實我認為宋朝並不弱小。

宋朝面對的敵對國家主要是遼朝、金朝、西夏、以及後期的蒙古。北宋時期面對遼朝和西夏宋朝並沒有顯得弱小,和遼朝打了25年定下了“澶淵之盟”。與西夏的幾次戰爭中也多有勝負,特別是在范仲淹定下的西線戰略在和西夏的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後來西線作戰第一人章楶更是打得西夏消停了好久。

宋朝對外弱小的最大原因是內部引起,國內不同政治黨派之間的黨爭,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意見不統一,使得宋朝對外的戰略上一直沒有一條明確的路線。而且在“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的多任命文官作軍事指揮官,讓宋朝在軍事上就顯得更加的弱小。

最後一點,由於宋朝的“財大氣粗”,在對外上多用歲幣政策與周邊政權結下友好關係,無論戰爭的輸贏,在戰後都將送上歲幣,這在與西夏的關係上尤為的突出。這種外交政策是在歷史所有封建王朝中絕無僅有的,漢朝、唐朝最多也是合親、並不會長期的使用年年歲幣的方式鞏固與周邊的關係。

其實宋朝並不會弱小,如果說弱小的話,也是因為自己一手造成的。


歷史百貨鋪


宋朝弱小,你太小看宋朝了吧。

五代十國混戰,宋朝脫穎而出,接著基本同意了南方,只有長城以北和河西走廊這些區域沒有到手。接著宋朝趁著軍威發動了攻打遼國的北伐,為的就是奪取幽雲十六州,進而統一北方,只可惜功虧一簣,導致對峙狀態。

據統計,宋朝對外戰爭75%以上都取得了勝利,只可惜因為是步兵的原因,才無法殲滅,只能擊潰敵人,這就讓敵人可以重新組織力量對抗。

宋遼澶淵之盟後,兩國平安相處百餘年,接著又對抗金,雖然奪取了汴京和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區,但岳飛等抗金名將已經收復了部分國土,已經開始準備奪取汴京並攻打金都城了,只是因為各種原因才讓這個計劃失敗了。

與金對峙了很長時間,又來了蒙古鐵騎,那可是國家推土機啊,所到之處國家分崩離析,但就算這樣,南宋可是對抗了45年,甚至殺死了蒙古大汗。

從這些地方你就可以看出,宋朝不是弱,是太強了,宋朝也是歷史上唯一能夠傳世300餘年的,經濟繁榮無以復加。


以史知今


宋人筆記《避暑漫抄》中記載: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鐫立了一塊七八尺高的石碑,名為“誓碑”規定,春秋廟祭及新天子即位,參拜列祖列宗後,禮官要恭請皇帝恭讀誓詞。由於儀式神秘,除皇帝外誰也不知道誓詞內容,直到金兵攻佔開封后,太廟遭洗劫,碑文才流傳於世。碑文內容有三條: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處以刑罰,縱然犯謀逆大罪,只可賜獄中自盡,不得在市井刑戮。二、不可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子孫有違此誓者,天必殛之。

鑑於晚唐、五代的教訓,太祖立宋後,剝奪大將軍權,削弱藩鎮,重用文臣,將重文抑武定為國策。趙匡胤甚至對趙普說:文臣擔任地方長官,最多不過貪腐些錢財,沒有打打殺殺的膽子,危害不及武將十分之一。

武將地位日漸衰落,北宋前期尚有不少武將擔任樞密院長官,到第四任皇帝仁宗趙禎時,樞密院基本被文官把控。行武出身的狄青因為屢立軍功,仁宗準備提拔他為樞密院副使,竟遭言官激烈反對。後來狄青平定西南儂智高叛亂,被擢拔為樞密使,受到更大的指摘。最離奇說法是,狄青宅院在夜晚經常發出奇光,與梁太祖朱溫稱帝前情景相似。狄青終於出罷陳州,不久便鬱鬱而終。

但凡事情有兩面,在遼、西夏、金列強環伺的時局下,無論外患稍息還是大敵當前,宋王朝一直謹守重文抑武國策,隨著時間推移,其矯枉過正的問題日益顯露出來。首先其戰鬥力明顯被削弱,即使面對小小的西夏,宋軍也屢遭敗績。更嚴重的是尚武精神得消退,在國策的激勵下,宋人甚至認為,即使統率三軍,恢復幽燕,也比不上高中狀元。


史爭朝夕


宋朝弱小絕不是由於敵人的強大,相反宋朝的軍事實力絕對不弱,而它的弱小有其他的原因。

一、宋朝的軍事實力不弱

宋太祖建國初年,為加強皇權和軍事階層的穩定,決定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領剝奪權利。並且宋朝實行自願性的募兵制 ,將災年招募流民、饑民當兵,作為一項傳統的國策,有社會福利性質,起到穩定政權作用。軍隊分為四種,即禁軍、廂軍、鄉兵、藩兵。禁軍是中央軍,也是宋朝軍隊的主力。廂軍是各州的鎮兵,由地方長官控制。鄉兵則是按機關抽調的壯丁。藩兵是防守在邊境的非漢民族軍隊。

北宋中期以後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使得軍事費用增加,對統兵將帥限制太多“權任輕而法制密”,將不專兵,動相牽掣,“元戎不知其將校之能否,將校不知三軍之勇怯,各不相管轄,以謙讓自任。” 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遊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 “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南宋軍隊的主力為屯駐大兵以及三衙。屯駐大兵戰鬥力較強,多屬私人召募部隊,如岳家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之說。這時朝廷控制軍隊的能力已經弱化,樞密院的權責也逐漸縮小。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將領的兵權相繼被削減。

宋代軍事技術的巨大進步,宋朝以前仍處於冷兵器時代,從宋朝開始火器登上戰爭舞臺,使用霹靂炮、震天雷、引火毬、鐵火炮、火箭、火毬、火槍、火炮等火器,逐步進入冷兵器和火器並用時代。水戰裝具的發展,舟師仍在江河、瀕海地區發展,南宋時還尚有車船。投石機方面有車行炮、單梢炮、七梢炮與旋風炮等 。

在兵種結構上,步兵為主要兵種,並配有少量騎兵,車兵則逐步消失。沒有北方良好牧地提供足夠戰馬的問題終宋一代始終困擾著宋國軍備(尤其在主要敵國遼、金皆有優勢騎兵的情況下特別嚴重),併成為兩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防設施發展出城制、弩臺、敵樓等設施。其中以山城防禦體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將餘玠於四川防禦蒙軍,為了鞏固四川地區,他採用“守點不守線,連點而成線”的方針,形成一個防禦網,成功抵禦蒙軍攻擊。

二、宋朝弱小的原因

宋朝弱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宋朝時期重文輕武,宋朝時期的軍隊大權都是掌握在文官的手裡,文官與武官的指揮戰略思想是不相同的。還有就是宋朝時期大部分軍隊都駐守在了京都,邊疆的防守非常的弱,所以導致了那些遊牧民族的侵略。

大家有什麼其他看法嗎?歡迎評論~


不講李說史


首先北宋打不過遼,簽訂檀淵之盟,這可以歸咎為遼國太強,不僅一統北方不說,而且還建立起一個農業畜牧二元制強大國家。但西夏呢?李元昊在宋朝眼皮底下一步步強盛,宋朝則一次次錯失良機。

所以說,敵人太強是一方面,主要還是宋朝的內部問題。

有哪些問題呢?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篡奪了後周天下,對武將十分忌憚防範,對五代十國的教訓矯枉過正。極端抑武的政策加上後期文官掌權,重文輕武兵將分離不說,更戌法導致武將頻繁調離邊防,甚至派遣宦者監軍,這樣便導致了宋朝軍隊的靈活性極差,這與宋朝先天無幽雲無關,而是將士與士兵磨合程度極低所導致的。

前朝藩鎮勢力極大的惡果導致宋朝對地方,對軍隊的控制力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加上朝堂內部的文人士大夫集團對王安石熙寧變法的打壓,五路伐夏家低敗光不說,這些士大夫居然還提出熙寧變法期間得到的領土盡數歸還西夏與吐蕃。

加上軍隊多吸收地痞流氓,災民等大量社會閒雜人等,既導致了大量的財政支出,又導致了這部分軍隊的戰鬥力極低。


你說宋朝窮吧,經濟水平極高,你說宋朝富吧,政府常年積貧積弱,你說宋朝強吧,領土一丟便再也奪不回來,說弱吧,蒙古攻南宋時堅守四十五年。

而南宋堅守蒙古的時候,已經發展出了軍閥勢力,抗元主力也是這部分人。

說白了,北宋弱不在於敵人強大,寧辱於外寇,不讓於家奴,宋朝對軍人武將的防範達到了一種異常極端的地步。


蟬鳴八月


應該說是因為宋朝軍事太弱,才顯得敵人很強大。

北宋初期太祖時還是很強大的,太祖極有魄力,知人善任。所以太祖朝時期即使和北方遼國有爭端也能有所斬獲,就像攻打北漢時對遼國援軍的有效阻擊。雖然規模不大,不也正是因為遼國不敢輕視北宋嗎?否則這麼大張旗鼓的打他小弟,他怎麼能輕易罷休。

但進入太宗朝之後就不一樣了,太宗通過謀害太祖繼位,後又修改史書,編造對太祖本就有意傳位給他的假象。心理陰暗,太祖兩個兒子相繼離奇死亡,趙廷美被迫害致死他都脫不了干係。軍事上進一步打壓武將,降低軍隊戰鬥力。自以為是導致兩次對遼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自此患上“恐遼症”。可以說宋代軍隊的戰鬥力就是從太宗朝開始直線下降的,對外執行綏靖政策也是從太宗朝開始的。

此後諸帝除了神宗還算銳意進取,哪一個不是能混就混。滿朝士大夫有幾個敢於指出宋朝四面裝孫子,就靠著一個“正統”的名號來安慰自己的。有人說這是趕上了北方遊牧政權相繼崛起,但是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除了元、清情況特殊,哪個朝代北方沒有強勢的遊牧政權?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遊牧政權什麼時候在經濟實力上超過中原王朝過?西夏不是從太宗到仁宗自己慣出來的嗎?又有哪個朝代活的像宋朝這麼窩囊,還天天幻想著“只要我方退讓,對方就一定會感恩戴德”。遼國末年衰弱至極、兩面受敵之下還能隨便拿捏北宋軍隊。兩宋之交以半壁江山能和金國打個旗鼓相當,穩定的時候反而少有勝績!拿著一百多萬常備軍,還能常年受辱於周邊政權,這還不算弱?

在之前的回答中看到有人說宋朝75%的對外戰爭都是勝利了的,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誰統計的,也不知道是哪本論著講的。對外戰爭這麼高的勝率還能不惜受辱花錢買和平,南宋更是守著半壁江山苟延殘喘,難道是為了給兄弟民族送溫暖?


孔夫劍


宋朝的經濟和文化是非常強大的,相對於經濟和文化,軍事力量就顯得比較薄弱了,究其原因,就要從宋太祖篡得皇位的原因說起。

宋太祖趙匡胤是節度使出身,唐朝後期到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利發展到空前強大,特別是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周和後漢,每一位開國皇帝都是節度使出身。節度使就是地方上的軍閥藩鎮勢力,它有自主募兵的權力,由於中央政權對其放任自流,一度發展到不受中央節制,這就是五代亂世的根由,宋太祖深知這一點,因此他奪得政權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隨後在他的治國方針裡,一直都重文輕武,直接導致軍事力量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這就是宋朝軍事力量薄弱的來由。

後來的歷任繼承者,也都奉行這個國策方針。蔡東潘先生也說,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

金國和宋朝糾纏了一百多年,把宋朝打得沒有招架之力,卻被後來居上的蒙古僅用二十多年時間就滅了,隨後南宋才滅亡。這從側面說明了並不是金國太強,而是宋朝的軍事力量太弱。


秦曰漢雲


1,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限制武將權力,兵將分離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

2,西北是歷代中央王朝的戰馬主產地,但宋代西夏獨立,朝廷失去了優質戰馬

3,宋代皇帝總體重視文治,不願用兵,同時宋經濟發達,送歲幣花錢買和平在朝廷看來是值得的

4,軍事制度嚴重缺陷。這個制度非常奇特,運轉起來僵化笨重,效率低得嚇人。

5,沒有幽雲十六州,失去了天然屏障,無戰略緩衝區。



滿山紅遍


首先,宋朝的弱小通常被認為是積弱,關於積弱通常有兩認識:一種是指宋朝在軍事實力上的弱小,二是指國勢的弱小。但是宋朝的積弱是什麼造成的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 宋人失去了燕雲十六州,沒有了軍事優勢

燕雲十六州是防禦少數民族進攻的有利之地,但是宋朝失去了這塊

風水寶地,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而縱觀整個宋朝的歷史,宋朝都只處在防禦地位,而宋朝統治者歷次組織的進攻大多都以失敗告終,這就使宋代在軍事上顯得比較弱勢。

二 宋代過度集權導致國勢不振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為了防止武將奪權,採取了重文輕武的統治政策,武將發揮的空間變小,導致整個軍事實力不振。另外,為了加強皇權,還將一個官位分成幾個,這就導致了龐大而臃腫的官僚機構,用於官員俸祿的財政增多,政府可支出的財政因而減少,所以顯得積貧積弱

三 招募大量的士兵,龐大的軍費開支

每年出現災民,宋朝就將這些災民編入軍隊以對抗外敵。但是在重文輕武的政策影響下,只能依靠軍隊數量取勝,士兵的數量不斷增多。龐大的軍隊,消耗巨大的社會財政支出,這無疑對國力有著重大的影響

總上,宋朝並不是因為敵人太強而顯得弱小,究其根本,有許多原因使它顯的弱小,宋朝的綜合國力無疑強於周邊強,但因各種因素,但是操作水平卻不怎麼樣,這就是積弱。


時光穿影


宋朝的弱小不是因為敵人太強,而是因為自己的體制重文抑武造成的!

要說宋朝的軍事武力弱嗎?還真不一定!因為宋朝的軍事技術!是走在當時全世界先進位置的!火藥,指南針等四大發明,三個都是出現在宋朝發明的!隨著文化,經濟的強大!其實宋朝的軍事技術也是很先進的!宋朝出現了火炮!地雷!還有可能最早的火銃也是出現在宋朝!宋朝的強弩在澶州城外一箭遠距離射殺遼國主帥!奠定了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百年的和平!

隨著宋朝的經濟文化繁榮!再加上從北宋的三國局面,到南宋的金蒙元的強敵環視!宋朝每年的軍費開支也挺大的!

宋朝能在強敵環視中!一直堅挺!最後一個滅亡!是和他的軍事技術裝備!底層將領軍士精忠報國是分不開的!

為什麼感覺宋朝軍師弱小呢!那就是宋朝的國策重文抑武!文官本來就比武官高處好多級別!再加上文官與皇權的制約!還有武官制度層次的限制,士不知將,將不知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將軍!宋朝的軍事訓練只有教頭!不知將官!

明朝可以允許!戚家軍!白杆軍!的存在。宋朝是不允許岳家軍的存在的!

宋朝的軍事弱!源於他的體質!文官與皇帝的制約!一個皇帝想重用武將收腹河山!北宋前期是因為遼國的強悍!南宋就是因為文臣的掣肘了。

宋朝的軍事技術!火炮,雲梯等等被蒙古人運用征服了世界!宋朝的武將卻一直放不開手腳!一直是在被動的防守!後人只知岳飛不知孟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