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畫藝術中,藝術家是如何表現畫面的虛幻與真實?

詩夜城主


你好親,很開心回答你的問題

繪畫創作中,畫家們如何表現畫面的虛幻和真實呢?

個人拙見,繪畫中的真實,就技法,表現風格而言,是針對寫實客觀的古典油畫而言

古典傳統寫實油畫,用理性,客觀的藝術手法,再現一個人物,一處風景,一組靜物水果,陶罐

就藝術思想而言,表達真實,個人拙見,或許是表達 那個時代真實的歷史現狀,一個時代歷史進程的真實反應

比如畫家庫爾貝的畫作,米勒的畫作,都是表達農村生活的真實面貌,法國底層老百姓貧困潦倒的社會現狀

而繪畫創作中表達的藝術的虛幻,個人拙見,相對於不寫實的油畫風格而言,比如抽象油畫,意象油畫,或者寫意油畫

特別是對於中國畫而言,是最注重虛幻的意境

個人拙見,畫家自身的繪畫技法,繪畫功底,表現手法是真實的

而畫作中蘊含的意境,畫家的思想,內涵底蘊是虛幻的

特別是對於國畫中的意境,畫家們總是喜歡留白來表達畫中虛幻的意境,引發觀眾遐想

中國畫中經常以留白的方式,暗示水,雲霧,天空的意境

或者在山水畫中,以主觀的筆墨意趣,表達虛幻的宇宙萬千博大的氣息,宏偉的氣勢

國畫中蘊含的道家思想,禪宗思想,都是虛幻的,靠觀眾自己品味,聯想

個人拙見,國畫中的山水畫,最能表達虛幻的意境,散點透視,筆墨意趣,墨分五彩,氣韻生動,都是為了表達國畫山水中虛幻的意境

但是油畫而言,油畫材料,西方傳統寫實的油畫思想,油畫最能表達真實的藝術效果,但是同時油畫也能表達虛幻的意境
比如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作品,表達夢中虛幻的幻境,虛幻的哲學思想


也千萬不能一概而論,國畫,只能表達虛幻的意境,對於寫意國畫,或者大寫意國畫,你可以通過筆墨,意境表達虛幻的藝術氛圍

但是工筆畫,嚴謹精細的工筆畫,也可以表達客觀真實的寫實藝術風格

回答完畢

我是藝術狂人,從事少兒美術教育,如有美術,美術教育的疑問,歡迎私信

粉絲們,條友們,你們有什麼高見呢?


藝術狂人2


虛幻與真實包容了更大創意空間的才藝積蓄。融入了更大更多人類的智慧知識敏感領域。真實的藝術意境來源於虛幻的構思。而真實與虛幻,實體明暗對比,實體與空白的餘留只是藝術的表現手法而已。

任何藝術品都是為朔造靈魂而服務的。都是現實生活昇華到現實藝術,與古老生活昇華到古老藝術的。真正能欣賞品味古希臘裸體美的人並不是很多。這些有定力的人,真是走出了藝術境界,而且超脫了俗欲。超脫了藝術境界的更大生命範圍。走入返本大善德大歸真的境界。這應該是藝術品的召喚力與心靈感知到理性的昇華。

而更多的人還是把珍品的古希臘裸體畫,當成人生的可望性慾的愉悅。而且融化在愛情裡,融合在生命的需求需要裡。我們不能不說藝術的感召感染力是人性感知的嚮導,所以說,藝術引領了人們的意識形態。而且主宰了人們和社會的審美理性。從而主導了社會,主導朔造了人類的靈魂。

無論人類的各類真正的藝術,都是以上善若水而弱強,以強硬而強弱的。滴水穿石,狂風可以將大樹連根拔起,確留下了柔綿的小草。藝術裸體畫到人靈魂的血肉,光滑細嫩的膚白貌美,柔綿情長身體的溫美,都綿化著人強硬的心,以軟化的思維形式,立於不敗長勝的水勢。以無為而治的聖人聖明,而安定天下,其君主與百姓各得其永久安逸。

人們在品味珍品名畫中,領略到老子道德經的淵博法理,大道無形,無以言表的大道,神奇變化無邊,無量天尊。虛渺的修煉幻境與創意靈感的虛無構思。再到實實在在看到了不同層次的天國世界。又實實在的表現在不同的畫裡,這裡所說的是畫意的虛與實的來源。每副畫裡的虛實,只是將構思中的虛與實巧妙的結合在畫面上。

人原來是柔軟的水品質,是利益的爭奪,而形成了堅硬的易折鋼性。強硬而先死,柔綿而後生的理性,無不提醒人們,重返柔軟綿長先天善良的真性。無不在提醒人們,藝術不僅僅是美的享受,更是社會,人類的導向。藝術不僅僅是每個人生命的洗禮和療效,更是人們從感性到理性跨越的認知。

從鋼強的易折到柔軟綿長的持久永恆。裸體的藝術是在喚醒人們珍視柔軟柔綿的美,以之持久的愛情生命力,煥發出夕陽晚霞映照靈魂的永恆。天地人間,能同步於靈魂的不朽藝術,將給予人間更大的感知到理性的愉悅。謝謝朋友愉悅誦讀,歡迎朋友們審核,評論,收藏,轉發,讚美。

文章原創藝術領域作品。來源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對文章的評論,文章修改增容,圓滿完善。2018年12月16日原創作於中國牡丹江海林。








關愛文化歷史藝術源泉


人們在欣賞一幅畫作時,總會去尋找畫作中的“亮點”,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和畫作產生共鳴,誰都不願意侷限在畫作表面的欣賞過程中,與其說是欣賞畫,倒不如說是在尋找夢境,即便一幅畫作可以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效果,人們也依舊會對畫面的虛幻與真實產生好奇心,

那麼藝術家是如何表現畫面的虛幻和真實的呢?這應該是一個讓人腦洞大開的問題了,就先以國畫來說吧,由於國畫注重“寫意”,會讓人認為國畫就是完全在表現“虛幻”;油畫注重“寫實”,會讓人認為油畫也是完全在表現“真實”,或許這樣的說法過於籠統、甚至有些牽強,



但從字面上來分析國畫的“寫意”,意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無形之中就有虛幻的成分,國畫又是以“線”的表現為主,既然不講究“形象”,那就允許“虛幻”;油畫的“寫實”,意在“形美神韻”,這就是很真實的一種美,油畫強調“空間虛實、體面明暗……”這都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所有的特徵現象,油畫貼近“真實”,一點都不誇張,


具體的說,不管是國畫作品還是油畫作品都有“虛幻與真實”的部分,如果一件作品完全虛幻,那麼就沒有任何情感可言了,虛無縹緲的東西,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從而失去審美價值,同樣如果一件作品完全真實,那麼就讓人感受不到意境了,從而體會不到藝術的愉悅感、神秘感,

上面提到了,國畫是以“線”的表現為主,線條是屬於平面構圖,油畫強調“空間立體感”,以素描為基礎,所以可以這樣理解線條與素描都屬於國畫和油畫真實的那一部分,除此之外都是屬於虛幻的,道理很簡單,只有先有真實,才會有虛幻,虛幻的有意義,“色彩、光影明暗”都是虛幻。



詩夜城主


有位猶太哲學家說過:

“如果你想捕捉到無形的東西 , 你就必須盡你所能深入到有形的事物中去。”

人畢竟無法擺脫現實,在虛幻的世界也必須要有人本身的觸動,才得以實現 。真實與虛幻這一對看似冤家又似同胞兄弟的詞在繪畫裡可是起著不小的作用。


要了解藝術家們是如何在藝術作品中表達虛幻與真實,首先要了解藝術作品中的虛幻與真實是一種怎樣的東西,它不同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


繪畫作品中的真實

繪畫作品中的“真實”並不是說把一個物體畫的越像就越真,在大部分的藝術作品中,“真實”是一種自我表達的真實,而虛幻也是由真實轉化而來的虛幻。


繪畫是藝術家內心衝動的表達和宣洩。當人類對世界某處有某種看法時,他們會尋找一個出口去表達。作家用它的文學作品,攝影家用他的照片,畫家用他的畫。


繪畫作品中的虛幻

虛幻並不是“假”的意思,虛幻可以給人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畫家可以運用任意不合理的工具放在另一個不合理的空間中,畫面不是一個真實的世界,而是一種虛構的幻覺。


怎樣用畫筆來發洩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以及怎樣利用線條、空間留給人以無限遐想,這就是藝術家們表達真實與虛幻的方式。


妙摘


這個問題可以作為研究課題來做,所以不是簡單的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這裡的回答只做拋磚引玉而已,看官們勿深究。這個問題得從東西方兩個藝術體系做以分析如下:



1.中國繪畫

中國繪畫是以中國文化或說中國哲學為指引的審美,陰陽思想在畫面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毛筆,水墨和宣紙的結合更是錦上添花,所以中國畫更適合表現“虛幻”,國畫中稱為“布白”,如宋代馬遠的《寒江孤釣圖》,便是這方面很好的例子,茫茫江面,一老叟,一小舟,所有的“實”都是在表現“虛”,所有的“虛”都在映襯這“實”,虛實相生,渾然天成。這方面例子不勝枚舉。當然不是說中國畫不適合表現真實,我們的宋畫三礬九染,人物惟妙惟肖,花鳥魚蟲,細緻入微,這也是中國畫寫實的一面。中國畫整體上以意為主,都是感受上的真實,和東方審美的真實,技法上線條貫穿始終,皴,潑,寫,兼具,隨類賦彩,其實是高度概括的藝術形式,比之西方思維更抽象,高度更高。



2.西方繪畫

西方繪畫在理解上就更容易了,客觀和現實的思維使他們的繪畫,很早就走了寫實路線,這當然也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宗教,政治的影響等。尤其是宗教對西方繪畫的方向和發展影響巨大。西方繪畫對虛和實的表現很明晰,現代主義之前的西方繪畫,除了表現各種神,之外就是表現貴族的生活,肖像等。這樣一種情況下,作品在構圖上採取照相機式的焦點透視,情景再現,技法上細膩真實,環境和光影力求還原,似乎都是真實而無虛幻,那虛幻是怎樣表現的呢,當然有方法。如達芬奇的著名作品《蒙娜麗莎》,前景人物的刻畫寫實傳神,而背景亦是綿延山水,但二者的結合立馬明晰,人物實,背景虛,這就是西方繪畫的意境處理,通過對比,來表現虛幻與真實。



西方繪畫走進現當代,那就另當別論了,其中不乏東方藝術的影響,在此不再贅述,只做主要方面分析,以後有機會再呈現於大家。


藝術ai小生


如果有幸遇見真正的大畫家指點……大畫家們一定會告訴你的是學會對畫面處理時的合理放棄!(針對有技術人員講)

我與我身邊的繪畫朋友們基本上都喜歡畫到七八成就收尾,留下的二三成就是作為”虛”的概念而存在。

如果從繪畫技術與技巧來講的話,我們完全都可以進行深化。為什麼選擇不深化了呢?

講的粗俗點叫做留有點“味道”。

這個不完整的”虛”(不深化)真是為了特出主題的“實”。商業畫家一般來講怕別人看不懂,通常會畫的面面具到,因為太“實”而畫死了。

所以,真正懂畫畫的人必然是個懂“虛”的人。




呂永亮


畫面的虛實處理也即是作者對畫面主題意境表達的藝術手法,在具體細節處理過程中作者也通過虛實與色彩深淺來表現畫面的主體。整體畫面的虛與實是藝術手法的通則


一清峰


繪畫藝術中,藝術及如何表現虛實關係?這個問題非常宏大,不僅僅關乎繪畫技法、技巧層面的知識體系,更關乎文化形態和審美規範層面的知識,即使寫一本書也不容易把這個問題做到自圓其說。在此,我只能從文化理念的層面,簡單說說我的看法。

張大千·青綠山水

先說中國畫。

中國道家哲學對中國繪畫的影響極其深刻,由此,也產生了許多繪畫術語,比如,負陰抱陽、知白守黑、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等等,實際上,這些詞彙所表達的意蘊,恰恰就是如何處理畫面的虛實關係。

齊白石·魚蝦

在中國畫中,表達虛幻的場景時,往往是不畫出任何形象或顏色,用宣紙的本來面目把它們體現出來,術語中稱作“留白”或“布白”,讓觀者自己去聯想,去審美再創作。比如,表現江河流水時,在空白處畫出一葉扁舟,觀者就知道那裡有水。再如,畫雪景、山間小路、樹幹表面、人物服飾表面時,都是畫出這些物象的輪廓線,輪廓線中間全是空白。

倫勃朗《沐浴的蘇珊娜》

雖然是空白,但觀者不認為那是空白,完全能領會輪廓裡是有實實在在的東西。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虛即實,甚至虛要大於實,虛比實更能表達出更豐富的意蘊。如果把這些場景全畫滿了,未必能取到理想的效果。難怪某次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看到齊白石的魚蝦作品後,意味深長地說:齊先生的畫裡看不到水,但給我的感覺全是水,他的畫是活的。僅僅這句話,就把中國畫的魅力說盡了。

雷諾阿《側臥的姑娘》

再說油畫。

自古以來,西方油畫遵循寫實原則,採取“焦點透視法”作畫,如實刻畫物象的本來面貌是其初衷。

通常情況下,油畫中的虛實關係是通過光線的明暗關係的變化來體現的,對畫面重點部分使用光線亮度往往比較強烈,能清晰看到許多細節。而對畫面次要部分則使用暗光,讓這裡看起來有一種朦朧感。像文藝復興末期的油畫大師倫勃朗,就是這方面的高手,用虛襯托實,是他的獨特創造。

梵高《亞爾附近的花田》

油畫遵循客觀、真實的表達情態,因此,畫家在處理畫面時,是以眼睛所觀察到的實際情況來表現的,比如,我們觀看時,一眼望去,近景總要比遠景清晰,也比遠景體積大,所以,遵循近大遠小,近實遠虛,是油畫最基本的繪畫原則。無論在視覺上還是感覺上,都符合客觀真實。

徐渭畫像

當19世紀中後期後,東西方繪畫相互交流後,西方油畫借鑑了不少東方繪畫的技法,對虛實關係的把握更進一步,像印象派的雷諾阿,後印象派的梵高等大師,對油畫中的虛實關係表現得非常好,能把油畫畫出國畫的韻味。


鴻鵠迎罡


畫面上的“虛幻與真實”是畫者在根據創意的構思意識中表現的作者需要。

所謂“虛幻與真實”是相對的對比關係、搭配關係,比如我可以以真實寫實的人物主體來對比陪襯虛幻的背景次體(像遊戲組畫就是這樣的),也可以用虛幻錯覺的人物主體來對比寫實的具象背景次體(像西班牙著名的錯覺畫家納蘭霍就是以虛幻主體來對比寫實背景的次體)。無論用何種方式,只要給欣賞者帶來視覺的衝擊美感就是成功的作品。


吹雪無痕1224


虛襯實,為了突顯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