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水滸傳》裡第一個提到的人物是宋太祖趙匡胤,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宋仁宗趙禎,但真正作為開篇人物的卻是第二章才出現的高俅。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金聖嘆在評批《水滸傳》時寫道:“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零八人,則亂自下生出;不寫一百零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施耐庵先生有大才,將高俅作為開篇人物,點明瞭《水滸傳》“官逼民反”的主題,立意深遠。也由此,奸臣高俅的名聲才家喻戶曉,臭名遠揚。

在《水滸傳》中,小人得志的高俅手段毒辣、工於心計,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結束,108條梁山好漢被高俅陰謀陷害,幾近死絕,讓讀者瞠目結舌、刻骨銘心。此外,高俅身居顯位,卻縱容他的兒子——惡名昭著的高衙內到處橫行無忌、禍害百姓,其惡劣程度堪比秦檜。當然,這只是文學家筆下的高俅形象。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然而在江蘇省句容市高家邊,高俅卻是另一種形象。根據江蘇《丹徒縣誌摭餘》記載,高俅的墓就葬在高家邊。高家邊靠近丹徒的高資,為句容境內一村莊,村民幾乎全姓高,解放前還有高家祠堂,裡面供奉著高俅的塑像。據高氏族譜記載,靖康之難後,高氏子弟逃到江南定居延續至今,已有幾十代人。名聲奇臭的高俅,在這裡被高姓人尊為老祖宗,而且還是大忠臣、大孝子。

高家邊村人世代相傳的關於高俅的故事是這樣的:高俅是山東人,本姓嚴,被其主人派往端王趙估府上送東西,正巧趙估在園子裡踢球,恰巧球滾到高俅腳邊,他一時興起,就把球踢回去,而且踢得很高,趙佶高興地大叫道:“好一個高球!”就把他留下陪殿下踢球。後來他索性改名高俅,從此飛黃騰達起來。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高俅為人孝順,老家的母親對他說,我一輩子都沒到過京城,見過金鑾殿,要高俅帶她上京城開開眼,高俅說京城太遠了,我為你造一座金鑾殿吧。結果這一造就出事了。皇帝辦了他大逆不道之罪要問斬。臨刑前,他對皇帝說:“如果殺了我冒了白血,就證明我是冤枉的;冒了紅血,就是我罪有應得。”誰知一刀斬下,竟冒了白血,皇帝就知道殺錯了,就為他大辦喪事,大肆撫卹,極盡哀榮。在高邊村村民的心目中,高俅成了為孝而冤死的正面人物,世代被人紀念。

據說,解放初期,有個戲班子來高家邊唱戲,他們不清楚這邊的情況,在表演《野豬林》白虎節堂高俅設毒計害林沖時,憤怒的村民一氣之下,將戲班子給砸了。中國人的宗族情節刻在骨子裡的,這就跟江西分宜縣嚴氏人家不準戲班唱《打嚴嵩》,而且仍供奉著嚴嵩一樣。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那麼,歷史上的高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宋史》中並無記載,但在其他人物的傳記中可以看到高俅的事蹟,比如《徽宗本紀》中記載:政和七年,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宣和四年,以高俅為開府儀同三司。這已經是當時的最高官階了,可見高俅的確深受宋徽宗寵信。

關於高俅詳細的生平事蹟見於宋人王明清的筆記,《揮麈後錄》中的《高俅本東坡小史》,這份文學材料一直被史學家認為可信度較高。文中記載,高俅本是蘇軾的小史,類似於書童之類的角色。他聰明伶俐,工詩能畫,頗有文采,最關鍵的是還有高超的蹴鞠技巧。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元祐八年,蘇軾受新派勢力打壓,被調派中山府。元佑黨爭嚴酷,蘇軾深知日後凶多吉少,再無寧日。而且他素來愛才,為了不耽誤高俅的前程,便將高俅推薦給了當時在翰林院任職的曾布。曾布與蘇軾黨派不同,卻是同一年進士,有同年之誼。不料,曾布不給蘇軾面子,拒收了高俅,蘇軾於是又把高俅推薦給了至交好友王詵。王詵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後來的宋徽宗)趙佶的姑父。王詵雖然是堂堂駙馬,卻生性風流,冷落蜀國公主,以至於蜀國公主後來鬱鬱而終。但王詵善丹青,跟端王趙佶興趣相投,二人私交很好。就這樣高俅在王詵府上度過了七八年。

有次,王詵派高俅到端王府上去送篦刀子(修理鬢角的工具,《水滸傳》中是玉龍筆架和鎮紙玉獅),恰好碰到趙佶在園中踢球。高俅因球技高超入了趙佶的眼,趙佶便將他討要了過來。一個月後,年僅二十四歲的宋哲宗因病駕崩,且無子嗣,於是向太后扶持端王即位,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趙佶撞上了大運,連帶著高俅也飛黃騰達起來,數年後累官至節度使、樞密使相,父兄皆為高官。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據《宋史·李若水傳》中記載,高俅死於靖康元年。高俅一生沒有參與過征討松江、方臘起義軍,也沒有參與聯金滅遼的錯誤決策,更沒有像蔡京等人一樣殘酷迫害“元祜黨籍”諸人。但他身居高位,不修軍政,鬆弛軍紀,致使京城禁軍“人不知兵,無一可用”,最終面臨金軍進攻時,幾十萬禁軍迅速土崩瓦解。

但高俅也有可取之處,他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知恩能報。崇寧年間,宋徽宗將高俅送到西寧州軍中去“鍍金”,以便日後提拔和重用。當時西寧守將為劉仲武。劉仲武在邊關對高俅多有提攜照顧。後來劉仲武吃了敗仗,卻沒受到處罰,後面更是官運亨通。雖說這有劉仲武向童貫行賄的緣故,但卻與高俅的周旋薦言是分不開的。劉仲武死後,高俅又極力向宋徽宗舉薦其子劉錡擔任大將,最終劉錡成為了南宋名將。

高俅與蘇軾一直有很深的淵源,當高俅在京城春風得意之時,曾對他多有關照的蘇東坡卻遭遇了他人生之中的最低谷,被一貶再貶,謫居嶺南長達七年。蘇軾最終能活著回到中土,固然是因為他是那個時代的天王巨星,人格魅力極為強大,但也與高俅的暗中照拂是分不開的。北宋末年,元祜黨人的子弟親人處境是非常悽慘的,他們被附加各種禁忌,禁止做官、禁止進京等等,即使在流放之地,也常被當地官員隨意凌辱而陷入困窘,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每當蘇軾的子侄親友來到京城,高俅都會親自撫問打點,並厚贈以金銀財物,關心接濟他們的生活,給予儘可能多的照顧。


《水滸傳》中惡事做盡的高俅,卻在江蘇某個地方一直被人紀念


蘇軾的兒子蘇過兩次遊覽京師時,都入住在高俅家中。蘇過的好友趙鼎臣因蘇過沒來自己家還曾作詩打趣道:

小坡不見二年餘,聞到都城信有諸。雪裡便回非興盡,魚中不寄是情疏。

朱門但識將軍第,陋巷難逢長者車。別後預知安否在,試憑青鳥問何如?

蘇過繼承了父親的才情,被人稱為“小坡”。這首詩的名字叫做《聞蘇叔黨至京客於高殿帥之館而未嘗相聞以詩戲之》,這裡的高殿帥自然是指的是高俅,蘇過來京不去至交好友的家裡,直接入住高俅府中,可見兩家關係親密。雖然這裡是稱讚高俅知恩能報的品格,但也不得不感嘆蘇軾的才華人品,身為宋代最璀璨的明星,他能為一個小書童盡心盡力的謀劃前程,可見其赤心一片,最終也為自己結下善果。

《水滸傳》裡對高俅的形象進行了很大的改動,不外乎有兩點原因。其一是高俅傳奇的發跡史,更適於寫入小說。二是高俅身為太尉,卻只會媚上欺下,鬆弛軍紀,從另一個方面揭露了北宋滅亡的原因。

高俅從一個身為低微的書童最終成為開府儀同三司,他一生的傳奇皆是宋徽宗趙佶所賜予。用奸臣、歹毒的詞語評價他是不公平的。,宋徽宗時期著名奸臣有所謂的“六賊”:蔡京、童貫、王黼、梁師成、李彥、朱勔,裡面沒有高俅。《宋史》中無論正面人物或反面的佞幸、奸臣傳中也沒有他。而且,遍閱《奸臣·蔡京》傳和《宦官·童貫》傳,都隻字未提高俅。

至於高俅的子弟是否有像《水滸傳》中的高衙內呢?根據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獻,高俅有兩個兄弟和三個兒子,他們雖然沒有一條像樣的政績,但也沒有關於他們欺壓百姓之類的記載。概言之,高俅及其子弟,既不像“六賊”那樣罪惡累累,也沒有赫赫政績可言,歷史早已蓋棺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