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秋蟲眼中的人道

讀徐志摩《秋蟲》

說到中國白話新詩,不能不提及徐志摩。胡適是中國白話新詩的發起者,徐志摩則是集大成者。有人說志摩的詩依賴於他的多情,這隻看到了志摩的一面,正如人們只看到陶潛的田園的清淡,而很少看到他“舞干鏚”的猛志一樣。我覺得,志摩更多是對生活的熱愛。由這熱愛出發,便有了他對愛情的一往無前的追求,對詩歌的一往無前的追求,對理想的一往無前的追求。

和聞一多內熱外冷的性格完全相反的徐志摩,他大多是採取謳歌的方式來抒寫自己內心的情懷。但現實對他總是那麼的不公,他的內心其實是極度痛苦的,他是強忍著這些傷痛而唱著歡快的歌。當然,在偶爾之時,他也會將這些傷痛喊出來,作為自己和他人的警醒。《秋蟲》便是這樣的詩作。

《秋蟲》總的基調是悲傷和絕望。詩的起句寫道:“秋蟲,/你為什麼來?/人間//早不是舊時候的清閒。”這首寫於1927年的詩,緊扣當時中國的社會現狀:一切人間美好的東西都不再被人們所重視,一切人間純潔的東西都不再被人們所愛惜。金錢至上,物慾橫流,就連最為珍貴的愛情也不復存在。

造成這種現實的原因在哪兒呢?首先是社會黑暗,人間無道:“半空裡永遠有烏雲蓋。” 其次是社風日下,人心不古:“廉恥也告了長假,/他躲在沙漠地裡住家。”再次是思想混亂,缺乏信念:“思想被主義姦汙得苦!”這些舊中國的鮮明寫照,通過秋蟲的電子眼反射而出,讓人頓悟警醒,讓人不寒而慄。

客觀來講,徐志摩與聞一多一樣,是強烈的愛國者,只不過所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對於這樣的社會,他痛心地罵道:“聽他往下醜——//變豬,/變蛆,/變蛤蟆,/變狗……”這就很有點“哀其不幸,怒其不幸”的意味了。只因為愛之切,方能痛之深。

對於這樣的世道,志摩作如何想呢?他不是奉行胡適的“改良主義”,而是毅然決然地舉起革命的大錘,大聲疾呼:到那天人道真滅了種,//我再來打——打革命的鐘!”

《秋蟲》與志摩一貫纏綿柔情的詩風大不同,只因不同,方更顯出他的剛強有力——這正如花叢的一柄利劍,更能刺痛世人的雙眼。


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秋蟲眼中的人道——讀徐志摩《秋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