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麼?

最近聽到不少關於科研的各種吐槽,我們今天就客觀地分析一下,你到底適不適合成為科學家?看看科研這個行業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你為什麼想成為一個科學家?

1.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

研究科學讓你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僅適用於科學領域,它對所有工作都比較重要。有些科學家即使轉到行政崗位上也可以做得很好。比如施一公老師,他作為結構生物學家,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搞得不錯;而現在作為西湖大學校長,依然可以做的風生水起。

你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麼?

2.獲得新發現的興奮感

想象一下,通過尋找新化石,然後發現一種全新的恐龍種類。或者觀察宇宙發現了一個新的彗星。每天都有數不清的新發現。驚喜總是不斷出現,這些都激發科學家們持續工作。

3.成為百萬富翁

有時候一個新發現可能會導致新的產品和服務,引領時代的潮流。它可能是一種抗癌新藥也可能是一款APP。如果它能影響一百萬人,那麼你絕對可以發財。

4.解決全球挑戰

氣候變化、新能源以及生老病死,這些全球性的問題都等著你去解決呢。

如果你可以發明一種技術,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生產力,那麼就可能解決世界飢餓問題。你會不會可能成為下一個袁隆平呢?

如果你能開發一種藥物,可以顯著延長人們的壽命,那麼可能有很多人願意給你投資,億萬人為你而著迷,是不是很有成就感?

5.格物致知,瞭解事物的本質

研究科學可以讓你的大腦更為理性更有邏輯。它讓你知道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這個宇宙是什麼組成的。雖然沒有最終答案,但是可以讓你更深入地思考。

6.探索哲學命題

哲學三板斧: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物理學家薛定諤寫了一本小冊子《What Is Life》關注了第一個問題。沃森湊巧讀到了這本書,於是被激勵去回答這個問題。最終他和克里克一起搞明白了我們的天命—遺傳信息DNA的結構。科學也可以如此深刻的。

你為什麼不想成為一個科學家:

1. 研究的課題沒有標準答案,有時甚至會引起更多問題

研究生以前,似乎所有的問題都有標準答案,你考試,你答題,你拿高分。但是到研究生以後,你會發現你碰到的問題沒有答案,世界上沒有人知道最終答案。

你做的很多工作可能都是白做。可能只能讓你靠近最終答案,但就是沒法看到。

2.你的整個博士生涯甚至學術生涯可能就是在做一件無用的事情

基礎科學其實是最無用的,可能大部分的剛發表就過時了。從此再也沒有人想起。

成就感太低,有時候你都覺得為了最後發那一篇文章,付出了這麼多心血,最後也沒有幾個人看,簡直是太沒有存在感了。

我發的那篇文章現在已經過去兩年了,總共17次的引用,也就是說,只有17個人認真看過覺得有用。

你再看看那些大V公眾號發的文章,以饒毅老師的知識分子為例,好多都是10萬+的。這簡直沒法比。

所以你懂的,為啥搞科研被稱為做冷板凳,因為沒有人關心呀。

3. 成果很容易被搶發,而且可能剛發表即過時

一些CNS的文章發出來以後可能會引起社會的轟動,造成一個熱點,但頂多一個星期也就過去了。可是你別忘了了,每天有上萬篇同樣類型的文章發表。它們可能都沒有人看,就被埋在了底下,可能再也沒有人關心過。

不要以為自己做的領域冷門,就沒有人搶發。我們實驗室就深受其害,鏡像合成生物學沒有幾個人做吧,但時不時會冒出來一個德國人就把你正在做的課題給scoop了。你所上哪說理去。所以好多科研人員很焦慮,甚至有被害妄想症,老擔心自己的課題被別人給搶發了。於是沒日沒夜地做實驗,老婆孩子都夠不上了,有些甚至博士畢業也沒有對象。

4. 大牛太普遍,壓力很大

有時,有人會問我如何與著名的“天才”共事。我想說的是,要有平常心,這些人不僅聰明,而且比你想象得還要努力。天才們很少有人會將研究稱為工作,因為那是幾乎他們全部的生活,他們絕對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願意全力以赴地投入其中。特別是生物這個領域,門檻低,但是大牛橫行,你很容易進去,但是也容易成為大牛們的鋪路石。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理。

5. 前途漫漫,看不到盡頭

以前以為當上教授就是鐵飯碗,現在潮流變了。都是聘任制,如此一來,科研工作者們還要承擔失業的風險。好多老博士只好摸著日漸後退的髮際線,長嘆一聲,誰讓我選擇了這條路?

你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麼?

好了,各位,優勢和劣勢已經擺在了各位面前。每個人都可以深深反思一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走學術這條道路?你可以邊走邊想,畢竟學術可以不用走一輩子。總之,這都是每個人的選擇,無論哪行哪業,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

你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