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不養"工人什麼原因導致的?

企業追求的永遠是利潤,為了降本增效,一切手段都可以使用。

有道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不錯,在上個世紀90年代,那個時候正是國內製造業的紅利期,很多人外出打工首選工廠,門檻低,工資相對較高,廣東浙江工廠遍地開花,紅紅火火,但時至今日,企業用工越來越高,再加上有多種出路可供選擇,很多勞動力都從工廠流向了其他行業,並且企業和勞動者在法律上是平等關係,只存在僱傭關係,不存在誰養活了誰這種說法,針對這個問題,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具體的原因

中國製造業

第一,企業負擔重,利潤低,"養不起兵"。

製造業紅利期已過,利潤大幅度下降,也別是一些代工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只是貼牌生產,處於價值鏈下端,利潤可想而知,只能靠量來彌補,一旦訂單下滑,情況就很不樂觀了,這也是近年來推行製造業轉型的原因,淘汰低端汙染性企業,轉成高新技術製造,這是大趨勢。另外,企業承擔的賦稅也比較重,本來利潤就低,還得上交至少25%的所得稅,還不包括工商/質檢/消防等費用。再者,員工的人工成本也越來越高,這和大環境有關係,比如在深圳,一個月薪到手5000的工人,光是租房就花去了1500,再加上吃飯生活電話費煤氣費用等,再怎麼也得2000吧,還剩1500能養活小孩和老人嗎?所以最近越來越多的工廠已經搬到越南/印度等人工便宜的國家去了,這不是工人的錯,而是整體大環境所致。

所以,綜合這幾點,企業自然沒有多餘的資金去招募更多的工人了,也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培養工人技術和素養上面。

中國製造業

第二,很多製造業公司工人操作比較容易上手,沒必要"養兵"。

目前大部分中國工廠都是幹加工的活,技術含量不高,比如CNC數控加工機,進來一個新人,三天之內就能上手,操作很簡單,不需要他操心檢修問題,有專門的技術人員處理,又比如電子行業SMT貼片機,也是一個道理,如果有興趣,還可以花點時間學學編程,有人教的話,一個月差不多就上手了。這種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工作,可替代性太強,市面上招人,隨便一個身體健康智商正常的人都可以做到,沒必要花多餘的錢去"養兵".

中國製造業

第三,招聘方式的改變,沒必要"養兵"。

現在的主流招聘方式就是通過中介招聘,也就是通常說的"勞務派遣",能快速大量的找到勞動力,比起以前通過本公司人事去招聘的老辦法,效率提高不是一點半點,而且市面上還有"鐘點工""小時工"等形式的工作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日結"。甚至有的公司還和一些職業技術院校達成了合作協議,隨時可以調用"學生工".所以,一旦企業出現用工缺口,通過這些方式就能快速補上,不用浪費錢去"養兵"了.

第四,科技進步,自動化取代人工作業,沒必要"養兵"。

從2016年開始,德國的工業4.0逐步引入中國的製造業,很多工廠都開始使用自動化工具機器來取代人工,第一是因為效率更高,能減低犯錯幾率,第二就是人工成本越來越高,怎麼算都是划算的。比如一汽大眾和下屬部分供應商已經開始使用AGV小車---一種自動輸送物料的工具,沿著地面畫好的標識就可以自動送貨,類似這種的很多自動化機器設備已經逐漸被引入工廠,自然也就不需要這麼多人了,沒必要再"養兵".

第五,觀念轉變,"兵"也有多種選擇,不用一直依賴企業。

以前在工廠打工,收入有一定保障,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畢竟是工人階層嘛,現在就不一樣了,就業選擇多種多樣,比如跑滴滴/送外賣/送快遞,還有全民參與的自媒體等,時間靈活,不用一天到晚守著流水線,發展前途也更為廣闊,不用一直重複簡單的不用動腦的低價值工作。況且從90後開始,新一代不喜歡被壓榨得太狠了,要的是尊重和合作,要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不再把工資當做唯一的追求,公司和勞動者選擇是雙向的,不存在誰依賴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工廠和勞動者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都會做出更利於自己的選擇,工廠也可以找到正確的發展之路,擴大利潤,繼而引入更專業的員工,共同發展和成長,達到雙贏的目的.

中國製造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