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大運河經過徐州嗎,有哪些歷史依據?

王紹林


千里大運河,千載船悠悠。近千年的歷史交纏,在徐州城與大運河之間留下了數不清的故事和遺存。“大運河”曾經有兩個版本: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徐州與兩版大運河均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故事頗可以作一篇精彩的大文章。

《尚書·禹貢》記載:“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浮於淮、泗,達於河。”古代徐州,藉助泗水南北航行,可以到達淮河於黃河;

“大運河”最早的前身,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前486年),同樣連通泗水,可達徐州。隋朝開鑿通濟渠、永濟渠,聯絡華北、華中、華東等地區天然水道,形成了貫穿南北、橫跨東西的隋唐大運河,此時的徐州,通過汴水、泗水都可以連接到這個運河體系當中,是關鍵的水運要道,所以從唐代到清代,徐州長期駐有重兵,以確保運河漕運的安全暢通。

進入“京杭大運河”時代後,徐州與大運河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京杭大運河在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全線貫通,而早在至元二十年(1283),大運河徐州段就已經通航。從此直到今天,大運河流經徐州735年,有學者仔細整理文獻得出結論:這735年裡,運河在徐州一天也沒有斷流。

從隋唐到明清,大運河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運糧。為了保障京畿糧食供應,“漕運”從來都是國家級重點工程。而大運河徐州段處在汴泗交匯處,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是黃河的主河道,治水難度大,強度高,徐州人在大運河治理方面立下了巨大的功勞

大運河徐州段的河床上灑滿了徐州人的血與汗,也給徐州人留下了無盡的智慧。歷代治水達人在徐州名垂青史,潘季訓、靳輔、朱衡、李化龍、盛應期、潘希曾、費瑄、郭升、梅守相、張鏡心、王紹元、張志周、茅國縉……這些名字永遠刻在了徐州的城市記憶中。





一個大蘑菇


我家距離運河直線距離不到1000米,路程不到2000米,安靜的時候可以聽到運河裡輪船的汽笛盛,不過最近幾年運河裡的船明顯比20年前少很多。我們小時候經常在橋上看過往的輪船,船上主要運煤和沙子。忘了說了,我是徐州人。


北大荒村長


大業元年至六年(605年至610年),隋煬帝動用百萬百姓,疏浚之前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運河。此後,唐、北宋長期開鑿、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使得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2014年6月22日,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在內的三大部分十段河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隋朝大運河又稱通濟渠,流經南宿州城北,即今宿州市。我家鄉就住在大運河遺址附近,據老年人口口相傳,隋朝開挖大運河一方面是為了繁榮運輸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為了阻擋黃河洪災氾濫時南泛的洪水。在運河北側,當時利用河床挖出的泥土修築了一條高大的防洪堤,歷史上稱作"隋堤"。在歷史上是一個宏大的工程。素有“北長城,南隋堤"的說法。

在上世紀60年代,仍可看到運河和隋堤的痕跡。大運河的遺址就在宿州至永城的省級公路處。上世紀90年代修築公路時,在宿永公路濉溪縣柳孜境內挖出了大運河碼頭和沉船,證實了運河走向的傳說。


陌上行任


徐州是必經之路。[摳鼻][摳鼻]




想飛9988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區)、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臺兒莊、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18個市區,經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


a四季分享


肯定經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