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當過20多年村長,還是985高校博導,他2000塊錢起家,如今坐擁800億資產!

在武漢大學讀書時,他曾漂流長江,開創了單人漂流長江的先河;他當過工人,學哲學出身卻創辦了一家醫藥公司;誰能想到他竟然還當了20多年村長,60歲還去阿拉善種樹做公益。談起

武大校友艾路明,他的經歷全都是傳奇。

傳奇!當過20多年村長,還是985高校博導,他2000塊錢起家,如今坐擁800億資產!

艾路明,湖北武漢人,1957年5月出生,1978-1982年就讀於武漢大學哲學系本科。1985-1988年在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碩士學位,並擔任校研究生會主席。1995年-1999年在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艾路明歷任武漢當代科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漢人福高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SH600079)董事長、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武漢市人大代表、湖北省政協委員。曾被評為"洪山區科技工作先進者"、"市民辦科技實業家"、武漢市"十大傑出青年"、武漢市"第六屆民主意識強的優秀企業領導人"、"支援三峽先進個人","中華人口獎貢獻獎"、"湖北省勞動模範"。

武大最寶貴的精神,就是自由

在1978年踏入武漢大學之前,艾路明曾是一名搬運工人,那段經歷讓艾路明看到社會需要改變。懷著這一願望,他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二批考生報考了武漢大學哲學系,在他看來,哲學是讓這些改變發生的基礎。他想做官,不論是鄉長還是縣長都行。

入學兩年後,48歲的劉道玉被國務院任命為武漢大學校長,上任伊始,他便打破陳規,號召學生成立各種學術性社團。其中,艾路明和柴曉湧、王銘等人發起創立的

"多學科討論會",成為當時武大400多個學生社團中的一個標杆。

在"多學科討論會"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的辯論中,每個參與者都不斷修正著各自的觀點,與此同時,也修正著各自未來人生的方向——哲學系的艾路明在這裡糾正了他最初的認知和目標。"我發現其實我的性格並不適合從政。"艾路明說,"改變社會的方法有很多種,並不只有從政一條路。"

"武大最寶貴的精神,就是自由。"艾路明說,"這種自由的學術讓我在主修哲學之餘,得以選修了數學、物理以及經濟學的課程。"艾路明在武大完成了他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的學業,之所以在攻讀博士學位時選擇經濟學,在於艾路明找到了更適合他的、改變社會的方式——做企業家。

傳奇!當過20多年村長,還是985高校博導,他2000塊錢起家,如今坐擁800億資產!

上學期間,艾路明還做了一次冒險的行動,現在想起來那簡直就是玩命。1986年,艾路明從長江源頭漂流至武漢,再由武漢下水遊至上海的長江入海口,開創單人漂游長江先河

另一種方式改變社會

艾路明曾經端上過眾人眼中的"金飯碗",碩士畢業後,他被分配到湖北省黨校任教。但是他放棄了這一工作,和其他六位同是武大研究生會的同學一起,拼湊了2000元錢,下海經商。那是1988年,艾路明31歲。他們一起創立的公司,取名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所做之事,是從小便中提取尿激酶出口日本。

創業經商並不比當年獨自漂流長江來得容易,惟一值得慶幸的,也許僅僅是在創業的這條道路上,他不是一個人前行。當七個武大研究生從武漢三鎮的公共廁所中拖著滿載尿液的塑料桶趕回工廠時,路人紛紛掩鼻疾走,其中甚至有一兩道輕視和鄙夷的目光。

1991年底東湖開發區成立,政府開始扶持高科技企業。當時,葛洲壩集團為了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想利用武大生科院的技術,生產赤黴素(一種植物生長激素)。此時,武大正與國內數家公司合作開發這個項目,無力再派技術人員開發新"攤子"。一同創業的周漢生來到武大生科院,申請負責這項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指導,武大考察後同意了。

1993年初,當代生化技術研究所有了三個"攤子":尿激酶、赤黴素、原子灰,資產已達數百萬,開始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在尿激酶生產中,公司從進口試劑中得到啟發。"醫院檢測科需要一種檢測致嬰兒殘疾的診斷試劑,這個市場很大。"艾路明與國家計生委協商合作,成立了一個公司;又用一年時間,診斷試劑和尿激酶臨床針劑投入生產。"這就是上市公司人福科技的前身。"1995年,當代公司開始參與國有企業的購併和重組,資產迅速擴張。到1996年,資產已達5000萬。同年6月,人福科技上市,成為東湖開發區第一家上市公司,資本擴充至一億元。

傳奇!當過20多年村長,還是985高校博導,他2000塊錢起家,如今坐擁800億資產!

20多年的村官

隨著企業逐漸成熟,艾路明把一些瑣碎的工作交給年輕人後,除了在大事上管一管外,把80%的時間都拿來做公益了。1994年,武漢市東湖開發區政府轄區企業,希望每家企業定點幫扶一個貧困村,具體的做法就是捐款。艾路明覺得依靠捐款做扶貧並非長久之計,還不如讓他去做個村長書記,更有助於解決村民的實際問題。

當時他已經拿到了武大的博士學位,後來還成為武大的博士生導師,這樣一位有學位有能力的村長自然深受歡迎,於是,他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村長。

這個村子就是武漢市九峰鄉新洪村,當時完全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手上沒有一絲餘錢。艾路明為新洪村帶來的第一項扶貧措施,是每家一畝地可申請貸款300元,農民申請到貸款後,再由當代公司聘請專家指導農民種植,並負責統一收購,村民拿到貨款後,再將貸款還給公司。

第二項扶貧措施是自掏腰包包攬了全村的農業稅。他的這一舉動使新洪村村民徹底放開了手腳,再沒有了因為無法"交公糧"而產生的後顧之憂,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新洪村的產值此後持續上升。

除了讓村民能實打實的賺到錢外,在新洪村的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艾路明是有錢出錢,有想法出想法,甚至連街坊間的爭執不和,也是他這個村長出面調解。到2010年,新洪村村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整整5倍。

慈善機構的會長

艾路明的初衷是改變這個社會,做公益也是一種改變。艾路明的公益之路一直沒有停下,他感恩母校,先後給武大捐了1個多億。艾路明說:"沒有人是為了出名才向母校捐款的,那純粹是發自內心的對母校的感恩。"沈祝三"毀家興學"的義舉被艾路明多次提及,他說,那是一種基因,被後來武大的學子們代代傳承,當沿襲至他時,他常常會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能力的時候,作為武大的一名學子,他能為武大做些什麼?為後來的學生做些什麼?當他做了這些事情後,那麼後來的學生是否也會去思考,當他們畢業時,他們又能為他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這種傳承,既是源自內心對學校的熱愛,也是自踏進武大校園的那一刻,就接受到的來自校長、老師的教育。常懷感恩之心,雖不是武大的校訓,卻是武大在潛移默化中傳承給學子的一種胸襟。這份胸襟讓艾路明的公益之路進入了更寬廣的維度。

除了給母校捐贈外,他還給社會公益機構捐款,僅公開的就超過了1億。跟別人不一樣的是,艾路明做公益從來都是親自動手。不當村長後,他又成功競選當起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

現在,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阿拉善,不僅自己捐款,還發動員工捐款,員工見到他都問"我的梭梭樹長得怎麼樣了?"有時候,60歲的他還跑去親自種樹。

做企業給國家增加收入是公益,當村長給村民謀發展是公益,當然,去阿拉善改善環境也是公益。對於他來說,公益從來沒有界限和大小,只要自己能做的就擼起袖子上去幹。

雖獲頗多成就,經歷傳奇,但艾路明從不張揚,默默做著商業市場上的"掃地僧",他心存社會發展,感恩母校,"武大的日子對我而言,是一場修行,一段美麗的儀式,是一場精神洗禮。今天,不論是在政界、學界還是商界,畢業的同學們之間互相捧場、互相幫助,這中間肯定逃不開"武漢大學"這四個字,這四個字裡有類似的一段修煉、受了同樣的衣缽。"從入學武大的那一刻開始,他從未離開。

關注"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中國慈善家、楚天都市報、搜狐智庫

圖片來源於中國慈善家、武漢大學校友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