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羽毛球的發球,最常見的有兩種形態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第一種是正手高遠,女子單打比較常見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第二種是反手小球,男單,以及其餘的雙打項目比較常見

有人曾經問過筆者

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發球方式?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兩種發球的區別。

高遠球,顧名思義是又高又遠,目的是調動對手的位置,令其遠離網前,增加球飛行的長度,降低扣殺威脅。

反手小球,因為飛行高度極其貼近網口,所以對方無法直接扣殺,只能防守性的挑球,搓球,接球者的方式比較被動,可選擇性不高。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反手小球,因為飛行高度極其貼近網口,所以對方無法直接扣殺,只能防守性的挑球,搓球,接球者的方式比較被動,可選擇性不高。

而這兩種發球方式,也各自引領了一段時間的風騷。

拿男單來舉例子

04年是個分水嶺,00年奧運決賽吉新鵬對葉誠萬,半決賽對蓋德;01年世錦賽夏煊澤對黃綜翰,絕大部分都是正手高遠發球。

到了04年奧運會,陶菲克面對蓋德 決賽面對孫升模 還是有很多發球是正手高遠球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但是到了陶菲克的生涯後期,面對林丹李宗偉就基本是反手小球發球過渡了。而且不但是他,所有的第一階梯的男單選手,都改為了發反手小球。

很明顯,有什麼變化引起了發球方式的改變。

我們回顧一下00到08年羽球界發生的變化,或許就知道改變的原因在哪裡。

第一就是器材

羽毛球拍和拍線在這個時間裡做了很大的提升 中杆的彈性 拍框的強度(客觀允許的高磅上限) 拍線的材質 都有顯著的性能提升。因而帶來的殺球威脅度提高,是高遠球不可忽視的缺點。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第二個因素是羽毛球運動訓練更加系統化+科學化

在這種變化之下,運動員身體素質 尤其是爆發力和耐力的平均水平都有了提高。央視有一個羽毛球節目,名字叫做《另眼看羽球》。其中有一期研究過,專業運動員的極限反應時間是0.2秒。也就是說,開始發球到0.2秒以後球飛到的地方,運動員就會反應過來了。反應增快了,就導致高遠球這種有很長準備時間接球的發球方式,對發球者極其不利。

最後就是賽制的改變

在雅典奧運之前,羽毛球和排球一樣還有發球權,只有發球的一方可以得分。但是後來為了觀賞性和控制時間,改為了21分制每球得分。這樣就讓運動員更傾向於主動攻擊,而不是守中反攻的打法。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說到這裡,我們基本可以回答題目的問題了。答案就是:如果對方專業度高,反應很快,全力一拍殺球威脅太大,我們建議你發反手小球。因為如果你發發高遠球給對方,從一開始就會陷入被動 ,十分不利。

鑑於大家基本都是業餘愛好者,絕對攻擊能力普遍並不強。大多數的人可能對付高遠球都比較吃力,所以業餘愛好者單打對抗中常見開球開高遠是沒問題的,因為通過一開始就把對方壓在後場底線來限制對方球路,也是常見的有效戰術之一。

但對於專業選手,動輒幾百公里時速的殺球,這樣的發球方式是不明智的。傅海峰的測試殺球達到285公里,如果你發高遠球,他只需要反應過來以後,估計你還沒看清,球已經落地。

羽毛球發球,到底是正手高遠OR反手小球更好一些?

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專業運動員就算水平相近,也不敢隨便發高遠球。畢竟雙方的全力殺球的球速都是突破反應極限。

反之思考,如果你發現你的對手很放心的對你發高遠球,那很有可能說明你的絕對攻擊力對他不形成威脅。

同樣的,如果對方的絕對攻擊力對你不形成威脅,發小球來限制他的攻擊也沒有必要了,還不如直接發高遠球來壓制他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