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四小名旦


評書《雍正劍俠圖》中,有“四大名劍”和“四小名劍”,聽起來就像是“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評書中“四小名劍”的武功比“四大名劍”差很多,京劇裡也是這樣。


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正是京劇一統娛樂界的時代,各類報紙、雜誌均以京劇方面的內容吸引讀者,各顯神通。1936年,北平《立言報》遊藝版主辦北平童伶選舉,參選對象為富連成和中華戲校的學生,投票截止日期為1936年12月31日。


1937年1月10日結果宣佈:李世芳以18414票當選“童伶主席”,遙遙領先。生部冠軍是王金璐,淨部冠軍是裘世戎,醜部冠軍是詹世輔,旦部的前四名為毛世來、宋德珠、侯玉蘭和白玉薇。

一個重要的人物張君秋由於是“手把徒弟”,因此沒參加評選。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梅蘭芳與李世芳


兩年之後,該報發起“四小名旦”的評選,按得票高低為李毛張宋。四人在新新大戲院和長安戲院演出了《四四五花洞》和《白蛇傳》,遂成定論。

從“四大”和“四小”的師承關係上看,張君秋兼習梅、程、尚,毛世來師承梅、尚、荀,李世芳專攻梅派,而宋德珠因為是武旦和“四大”沒有直接的師承。


以人氣論,李世芳第一,但張君秋後來居上;以嗓音論,張君秋毫無疑問是第一,其餘三人均遜其不止一籌;以功夫論,毛世來第一,宋德珠次之;以扮相論,“四小”均有可觀之處,但不如同時期的“四大”,《半月戲劇》的“四小名旦專輯”中以宜遠看、宜細看、宜近看和宜粗看來形容李、毛、張、宋;以挑班時間論,宋德珠的“穎光社”和李世芳的“承芳社”都在1940年成立,沿用了徐碧雲“和平社”的毛世來則比他們稍早,而張君秋則是在1942年才成立了“謙和社”;從後來的成就和歷史地位看,則是張高高在上。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清秀的張君秋


“四大名旦”都十分全面,即使是後來以花旦著稱的荀慧生,也演出了大量的青衣戲,六十年代前後還能上演《三堂會審》這樣的唱功重戲,而“四小名旦”則各有“偏科”。


除了年齡之外,宋德珠在各種排名中都排在最後,早年也偶爾上演唱功戲,也只是和他的那些武旦前輩一樣,證明自己“能唱”而已,但以武旦挑班,空前絕後;

毛世來拜師“四大”之三,坐科學“筱翠花”,出科拜“芙蓉草”,但嗓音和扮相每況愈下,加上同時期坤旦太多,只能以一些高難度的戲作為號召,後勁不足;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毛世來


李世芳起點最高,那時,四十多歲的梅蘭芳先生已經有下降的趨勢,整個社會都希望出現接班人。在性格上,師徒二人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李各方面都後勁不足,即使沒有英年早逝,也絕不能望其師項背;

張君秋轉益多師,始終堅持走自己的道路,最終取得成功。當然,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始終嗓音不衰也是一個非常主要的原因,但張派能成為現在影響力最大的旦角流派,顯然不只是因為張有好嗓子,而是因為他會唱。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宋德珠


從“四大”到“四小”,京劇的下滑是非常明顯的。1947年李世芳罹難,宋德珠一度息影,北平《紀事報》曾進行新“四小名旦”的評選,張、毛之外,陳永玲和許翰英替補入選,也有媒體提出讓楊榮環入替李世芳和張、毛、宋並稱,但均沒有廣泛的影響。還有人把陳永玲、許翰英、楊榮環和李金鴻稱為“四小小名旦”,則更無市場了。近幾年,有人炒作黑龍江省京劇院的“四小花旦”,竟然有一老旦在內,簡直可笑之極。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四小名旦


亂彈京劇之四小名旦

郭德綱老旦鎮樓吧,不信壓不住這邪

(本文作者老孫為老吳摯友,與毛世來先生後人私交甚篤,寫文仍不失偏頗,難能可貴。亂彈京劇系經他同意轉自其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