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陈正松雕刻龙头拐杖的铺子,在从峨眉山脚到万年寺的步道旁。一根根造型精美的龙头拐杖成排挂在屋檐下,在清晨的徐徐凉风中不停摇摆。

陈正松挽着袖子,坐在铺子外用刀剥树皮。除了耳朵有些背,身板硬朗、面色红润的他,全然看不出已经80多岁了。他笑着说,峨眉山山好水好,养身;每日雕刻龙头拐杖,不受俗事纷扰,养心。身心俱养,所以不显老。

乍听之下,让人觉得陈正松像一位隐士。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在峨眉山登山路上售卖自己雕的龙头拐杖的陈正松。


潜心雕龙

回到铺子里,陈正松坐在用门板搭起的工作台前,拿起一根未完工的龙头拐杖,思忖片刻,选了一把锋利的铁刀刻了下去。

只见他麻利地变换着刻刀的角度,力道时轻时重,木屑翻飞,一根根线条优美的龙须呈现在眼前,飘逸又灵动。

陈正松在雕刻时不事先画稿,而是直接下刀,一气呵成。

“刻了30多年,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心里就有数了。”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古人云胸有成竹,陈正松是胸有游龙。


说完,他拿起一个笔记本,封皮已经脱落,看样子应该有些年头了。里面画着各种不同的龙形图案,这些都是他多年来从书本、房屋建筑、民间传说中收集来的素材。

“雕刻龙头,跟人说话一样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否则就要闹笑话。”陈正松说。

迄今为止,陈正松雕刻了近千根龙头拐杖,其中没有两根完全相同。并且,他还在传统单龙龙头拐杖的基础上,雕刻出双龙、五龙等多龙龙头拐杖。单龙龙头拐杖主要刻画龙的神态,多龙龙头拐杖则着重表现龙身相互缠绕的样子。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陈正松平时常用的雕刻工具。


“雕刻的龙形越复杂,工具自然越讲究。”陈正松说。不过,他从不为工具发愁,因为在从事雕刻前他干过几年铁匠,如果感觉先前的工具不好使,就根据需要临时另打一把。

时间一长,陈正松的雕刻工具“蔚为壮观”,单是摆在工作台上的就将近40把,其中有些工具他自己也叫不出名字。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陈正松爱抽自己烤的卷烟叶,因为味浓劲厚。


半小时后,陈正松放下刀具,抽出一支“雪茄”。那是他自己用烤烟叶卷的,从理烟叶到搓条,卷好一支要花上10多分钟。有人见状从烟盒里直接抽一支烟递给陈正松,他推掉,笑着说:“卷叶子烟,就跟雕龙头拐杖一样,慢慢来,急不得。”

山里开花山外香

每天清晨,只要天不下雨,陈正松都会早起,到附近的林子里转转,捡些用来雕刻龙头拐杖的断木头。从40岁那年迷上这门手艺至今,这一习惯他一直保留着。

然而,在这期间,龙头拐杖的命运却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作为峨眉山特有的手工艺品,龙头拐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受游客欢迎。后来,随着登山竹杖兴起,龙头拐杖逐渐无人问津。陈正松拜师学艺时,峨眉山上雕刻龙头拐杖的师傅有二三十人,到如今只剩下他一人了。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打造一根龙杖最少需要几天,多的话要一两个月。


虽然如此,陈正松雕刻的龙头拐杖并没有“物以稀为贵”,它们的售价大多在200元左右。然而,跟五六元一根的登山竹杖比起来,游客仍然“望价生畏”。好在一些国外的游客对龙头拐杖特别感兴趣,通常一买就是好几根。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登山竹杖往往用过就扔,但龙头拐杖却是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陈正松有两件“镇铺之宝”。

一件是悬挂在辅子房梁上的那根九龙龙头拐杖,它曾被一位到峨眉山旅游的泰国老板相中,先开价3万元,陈正正送婉言谢绝,对方又加价到5万元,他还是不为所动。

第二件“镇铺之宝”是一把高一米七八的单龙龙头拐杖,顶端雕刻着一个硕大的龙头。陈正松把它固定在铺子外的石墩里,游客与它合照,1次1元。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陈正松的镇铺之宝。


“很多人嘲笑我,说大钱不挣,却去挣1元这样的小钱。”陈正松说,因为嘴笨,他不想解释,有理也说不过别人。更主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个手艺人,不是整天只想着赚钱的商人,

“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留下来而不是卖掉赚钱,我认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对。”

前不久,一位到峨眉山旅游的摄影师无意间来到陈正松的铺子,拍了一组他雕刻龙头拐杖的照片,发布到网上后,网友纷纷为陈正松点赞。

峨眉山最后的一位雕龙隐士

一杯清茶,一支卷烟,一根木头,这就是峨眉山雕龙隐士的日常。


随后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摄影师或参观者慕名来到陈正松的铺子,让他有些不习惯。

“我现在所有的精力都在木头上,只要雕好了心里就很愉快,我没想过出名,只想安安静静地雕龙头。”陈正松说。

文│言一

摄影│郭海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