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俗语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于我而言,苏杭是存在于青春年少时的课本中,在诗人笔下的一字一画里。

步入社会后,苏杭就存在于公司里走南闯北的前辈们口中,在他们讲述的无数个辛酸又励志的故事里。

其实我知道,苏杭一直存在于我的梦里,那里有小桥流水,还有人家。

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有机会去了杭州,第一次跨越这两千里的距离,在忐忑不安中见到了梦中的景色。

我游览了书中的西湖美景,登上了传说中的雷锋塔,小心翼翼的把每一水每一桥都存放在了心里。

再后来,我与苏州结缘,并于此地工作和生活,然后停留了下来。

至此,我圆了十多年的梦。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

“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姑苏

苏州这处江南水乡,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吴地文化,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故都,在一千五百年前佛教道教扎根于此,还有唐代城市格局、宋代街坊风貌以及明清的盛世文明。

倘若将苏州拟人化,那么苏州定是一位温婉精致的闺阁女子,“她”名姑苏,因素有才名,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纷纷仰慕,欲一观其风姿。

若这位美丽的女子,打着一把油纸伞,缓缓地行走在雨中,这般景象,又是何等的世间美景!

而苏州冬季的雨,是淅沥沥的,下到人的心里,格外安宁。

仿佛喧嚣远去,烦恼消失,

有了一种“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洒脱和自在。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淅沥沥的雨

“她”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

前些天去了一趟枫桥游玩,就在寒山寺旁边。

古有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表达旅愁的诗,便是描写的此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个时节,在枫桥古迹的园中,银杏金黄,枫叶如火,草地盈绿,桂树长青,远远望去,一半似秋天一半如春日。

站在枫桥上能看到寒山寺内的景象,不过我还未能听过寺内夜半的钟声。

在枫桥一侧是京杭古运河,这条万商云集之路,至今还在通行,每日河面上都会有许多大货船缓缓前行,来来往往。

古运河有供游赏的河段,往往在晚上游客云集,大家坐上游船,夜赏两岸的绚丽灯光。这些灯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纹起起伏伏,令人陶醉其中。

这般有水有桥的美景,对于我这样一个长在北方大平原的人来说,实在极为喜欢,百看不厌。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夜晚河岸绚丽的灯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苏州的冬天是湿冷的,虽然最低温度只到零下几度,比不得北方寒冷。

但是因为经常下雨,空气潮湿,这种冷是渗透到了骨子里,尤其是自北南下的游子们,在没有暖气的冬天里,这种寒冷确实难耐。

不过,这都不足以影响我对“她”的喜爱:

  • 北方冬日的天空是昏暗的,雾霾遮云;苏州冬日的天空是清澈的,高空白云。
  • 北方此时的树木是枯黄的,只有几片叶子在寒风中飘零;苏州此时的树木是常绿的,永远带着春天的气息。
  • 我对北方是思念的,而对苏州是留恋的。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枫桥夜泊》

“她”的古街,游客热情似夏

与苏州的第一次相遇,是在四年前的夏天。

我因感情受挫,为了散心来到了心中一直向往的苏州,而这一次,是我与苏州结下的善缘。

对于苏州,我的第一印象便如唐代杜荀鹤的诗中所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看不尽的小河,数不清的石桥,蜿蜒曲折的古巷,苏州完全与书里的、梦中的景象一般无二。

在苏州古城西北有一条七里文化长街——山塘街,这里的热闹不分白天黑夜,也不分春夏秋冬。我来了这里,去感受古街的历史气息,体会着游客们的热情

但也因此,心中有所感悟。我想,人间风景诸多,为何要受困于一段已结束的感情之中呢?汪国真先生不是也曾说过:

“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我还有更多的景色要看,更多的路要走,更多的人要去遇见。

姑苏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还有游客们的热情似夏

我在命运的安排下再次来到苏州,这次是为了留下。

我一遍一遍地走过山塘街的每一块石板,这里历史依旧,游客们依旧。

哪怕是现在微冷的冬季,也不能阻碍每一个向往的人,他们正如四年前那般,热情依旧如夏。


我们这一生将会路过很多的风景,或有巍峨的大山,或有无垠的沙漠,或有无际的大海,常会有一些地方让我们留恋,但却不属于我们。

所以,不要被不属于自己的风景绊住,总有一个地方,是我们藏于梦中不曾到过的,也许那里就是我们要真正停留的地方。

青简争行:青简为书,争为坚持。行走在读书和写作之路上,愿我的每一点感悟,都能传达善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