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清朝康熙親征漠北,在張家口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哪些歷史記錄?

康熙是我國曆史上頗負盛名的帝王,他為建立和鞏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立下了不朽功勳。康熙曾在1690年親臨塞北指揮了歷史上有名的烏蘭布通之戰,在張垣留下了他的足跡。

康熙率軍從張家口奔赴烏蘭布通,包圍殲剿噶爾丹


清朝康熙親征漠北,在張家口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哪些歷史記錄?

烏蘭布通之戰是噶爾丹進攻漠南引起的。噶爾丹原是準噶爾地區一個部落酋長,他在沙俄侵略勢力的支持下,先後佔據了新疆各部落,控制了青海、西藏,號稱“控弦之眾萬餘,駝馬牛羊遍山谷”。1688年,他趁喀爾喀蒙古三部落熱衷於內戰之機,悍然侵入喀爾喀蒙古(即外蒙)腹地,迫使喀爾喀蒙古三個部落逃向內蒙古。

此時的噶爾丹自恃“踞喀爾王庭,徵諸屬國回控弦之士數十萬”,就欲染指內蒙古肥美富饒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以及牛肥馬壯的上都(商都)牧場、太僕寺旗和多倫牛群馬群。他妄圖長期佔領喀爾喀,煽動蒙古王公叛亂,實現“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的分裂祖國的野心。

1690年春,噶爾丹糾集勁騎七萬餘眾,由喀爾喀蒙古沿克魯倫河竄擾呼倫貝爾,又調轉馬頭向南進入烏珠穆沁盆地,一路燒殺掠搶,“反肆殺戮,拆人妻子,離人骨肉”,成為當時長城外、漠南漠北一大禍患。噶爾丹竄入烏珠蘭布通山麓後,就紮下十餘里長的連營,侍機向上都牧場和多倫牛群馬群襲擾。


清朝康熙親征漠北,在張家口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哪些歷史記錄?

烏蘭布通,僅距京師張家口四百餘里,門戶鎖鑰張垣不固,京師堂奧怎能安寧。康熙審時度勢於1690年正月,在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時就急令理藩院尚書阿喇尼調鄂爾多斯、內喀爾喀右旗、歸化城、四子部落兵員共三千名、喀爾喀兵三千名、察哈爾兵六百名、漢軍二百名帶火炮十六門,駐守於洮賴河上游監視噶爾丹的行動。後噶爾丹竄入烏蘭布通山麓,康熙經過統籌安排,周密部署,決定將噶爾丹誘至烏蘭布通之地,“……此時當使一人一騎不返。”他的戰略目的在於徹底殲滅噶爾丹,安定北部邊疆,以求長治久安。1690年四月至七月,康熙分別派福全、常寧、阿喇尼、馬思哈、沙津和書傑等組成六路大軍總數約三十餘萬人,分別由喜峰口、古北口、張家口奔赴烏蘭布通,包圍殲剿噶爾丹。

清軍路經張家口,張家口人有什麼表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清軍將領馬思哈率十萬餘騎兵,拖重型火炮五十餘門路經張家口時,軍容整齊,威武雄壯,真是“旌旗獵獵,馬嘶人吼,蹄聲踏踏,車輪震天”。

張家口的仕農工商各界齊集街頭巷尾,擺出方案,上置糖果奶食糕點茶水,迎送出徵塞外的將士。從下堡直至大境門,車來人往,笑語歡聲,鼓樂齊鳴,隊伍過了三天三夜,市民們依依不捨,舉臂揖禮相送,情深意切。馬思哈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張家口民眾稱之為“聖上仁師”。


清朝康熙親征漠北,在張家口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哪些歷史記錄?

馬思哈部隊將士出大境門後,經西溝峽谷赴僧濟圖壩,經大紅溝、黑白城子鑲黃旗,直抵克魯倫河畔,長途行軍1865裡。功虧一簣,馬思哈軍沒有找到噶爾丹的蹤跡。中途,忽聞噶爾丹侵入內蒙古,他只好從漠北迴師南下,又行軍2260裡,至七月十日,在烏珠穆沁旗音札河上游,望見噶爾丹哨兵。馬思哈從四月至七月,歷時四個月,長途跋涉四千餘里,曉行夜宿,風塵僕僕,不畏艱險,為張家口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他的坐騎是一匹白色的高頭駿馬,被民眾們譽為“白馬將軍”。昔日張家口民謠稱:“駝鈴鈴,馬鈴鈴,白馬將軍去出征;黃龍大旗飄呀飄,掃平漠北享安寧!”(《聖祖御駕親征記》卷五)

康熙夜晚路經張家口大境門,扣門不開,夜宿臥龍亭

在康熙運籌帷幄,親自部署下,圍剿噶爾丹的戰鬥,歷時一月餘,後因清軍將領福全指揮失誤,噶爾丹趁夜霧重重藏於馬群中逃遁。噶爾丹餘部被全殲在烏蘭布通山麓。康熙本人也於1690年七月十四日自北京起程奔赴前線。

他出行的路線是:出古北口,到達博洛河屯,因患重感冒,無法前行,就在博洛河屯指揮了這次戰鬥。他果斷地任命福全為各路軍統帥,指定了前線進攻時的火器營、首隊、次隊、兩翼、居中策應的將領,組織了對前線的聯絡和供應。

據史書記載:從北京經古北口至博洛河屯、坡賴屯,直達吐力埂河;以及從北京至張家口、大紅溝、廟灘、直至多倫諾爾的運輸線上,清軍的驛站、補給站前後相望,傳遞軍報的驛馬來往飛馳,運送糧秣的駱駝隊、車隊首尾相接;隨駕的火器營兵,前鋒護軍晝夜兼程急進……康熙在博洛河屯嚴令古北口、喜峰口、張家口等地守軍、整飭軍紀,勤於職守,天擦黑長城各口就緊鎖關門,嚴加戒備,以防不測。康熙在溥洛河屯養病數日後,又隨軍北上抵達多倫諾爾附近的蔡木山麓,這時病情又惡化,他無奈只好返程回京。

康熙回京路線是由多倫諾爾,經閃電河、廟灘、大紅溝、過西溝峽谷抵達大境門。這天,康熙乘坐的駱駝轎,達於大境門時已是星宿隱身、月掛中天的深更半夜。張家口大境門的守軍怎知是皇上聖駕臨張。康熙的侍臣們幾次叫門,守軍就是不給開。侍臣沒法只好說出是皇上親征漠北,因病返京,路過此地。可是守軍以為其中有詐,仍嚴守關門,不予放行。康熙聽到侍臣的通報後,也想不出個辦法,只好在大境門外北山根底一塊大石上暫時休息。


清朝康熙親征漠北,在張家口留下了怎樣的足跡?有哪些歷史記錄?

等待天明再說。睡到半夜只覺飢腸轆轆,口渴難忍,周圍又無可食的東西。這時正值秋天,大境門外東窯子村附近的菜地裡蔓菁熟了,侍臣們拔了幾個蔓菁給康熙,他吃了甜脆鮮嫩的蔓菁後,笑著說:“想不到塞外的蔓菁這等甜嫩呀!”第二天,朝陽初升,大境門城上的守軍將士,眼睜睜地瞅見城下,車隊簇擁,旌旗林立,披紅戴綠的衛士軍馬赫赫威風,方知是康熙帝由塞外親臨張垣。他們心驚膽戰,嚇得慌忙打開城門,齊刷刷地跪在大境門西側的馬道上,等待著皇上的發落。康熙帝看到這些年輕的軍士們忠於職守。矢志守邊,就破顏大笑,他走下皇輦彎腰拍著軍士們的肩頭,親切地說:“起來,起來!”並傳令賞賜了這些軍士們。康熙帝御駕抵張後,興致勃勃,情緒高漲,躊躇滿志。他想:一年間,剿滅噶爾丹決勝於千里漠北,震撼於四海五洲。全靠全國上下的協力同心,靠將士們的盡心盡責,靠百姓的全力支援。噶爾丹覆滅後,應抓住時機舉行多倫會盟。“乘此大兵集會,朕乃親往誓師,以靖喀爾喀之肆,俾知所畏忌。事可一舉而定也。”他認為,多倫會盟閱兵後,喀爾喀內蒙古四十九旗也就統轄於朝廷。北方就會“永使安輯”了。後人為了紀念康熙帝親征漠北,為統一北疆做出的貢獻,在大境門外康熙帝休息過的石崖上,建起一座四角高翹、如鳥展翅小巧玲瓏的涼亭,並命名日:“臥龍亭”,把康熙帝睡臥過的石板命名為“臥龍石”。更有趣的是,因為張家口的蔓菁被康熙帝親口嘗過,所以人們就把蔓菁改名為“御蔓菁”。

康熙親征漠北,已被歷史學家定評為是反對分裂祖國的正義之戰。隨著時光的流逝,此戰已過去將近三百年了。但他留在張家口的足跡,人們還是記憶猶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