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商鞅,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商鞅很厲害,厲害在哪裡呢?

他本來是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相當於公叔痤的侍從之臣。公叔痤是一個老奸巨滑之人,他知道商鞅有才,如果他向魏王推薦商鞅,肯定會被他頂替了自己的位置。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他又覺得如果不舉薦似乎又對不起魏國。最終他想了一個兩全齊全的辦法,那就是在臨死之前舉薦了商鞅。

痤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原王舉國而聽之——《史記·商君列傳》

然後對魏王說如果你不用,一定要殺掉商鞅,魏王口頭答應,心裡估計認為公叔痤老糊塗了,一會舉薦,一會又要殺掉。

為什麼說公叔痤老奸巨滑呢?因為他跟魏王說了之後,馬上就又跟商鞅說讓他快逃。

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王許我。汝可疾去矣,且見禽。——《史記·商君列傳》

公叔痤是兩面當好人。

結果商鞅說,你舉薦我當魏相,魏王不同意,自然也不會聽你的意見殺了我,結果的確是如此。

商鞅在性命攸關之時能夠作出如此冷靜判斷,可見是一個非常人物。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後來商鞅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這一層關係,見到了秦孝公,再往後的事情,大家應該都讀過了,因為教科書中有。

在知常容看來,商鞅是第一個煮出心靈雞湯之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

善為國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是故不官無爵——《商君書農戰第三》

好好幹,你可以得到官爵,不好好幹肯定沒有。這是不是夠雞湯,只要你努力,肯定就可以成功。不但如此,他煮出的雞湯和現在的雞湯不一樣,他煮出的雞湯是管用的。

為了證明他的雞湯真實有效,他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別人不信,他就將賞金提到五十金。有一個抱著試試看的人試了,結果真的得到了。

有功必賞成了秦國立國之根基。

當你有動力之後,他就再提一個觀點:王子犯法,庶民同罪,這句話到現在的影響力挺大。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當時秦國太子犯法,秦國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商鞅要法辦太子,問題是太子未來的國君,所以這棒子就打到了太子師傅頭上。

商鞅提出這句話的本意是將所有人,當然秦國國君要在法之外,其實太子也在法之外,置於法之內。

所以這句話“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是指在秦法的標準下,所有人都一樣。

但有些朋友讀時只取了一個“同”字,讀出了人人都一樣的觀點。

這就聊到了陳涉的觀點。

陳涉年輕時候也就是一個幫別人幹活的農人,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有一天他在田裡與人閒聊。

曰:“苟富貴,無相忘。”——《史記·陳涉世家》

別人一臉鄙視了,一個種田的還想著富貴。陳涉又說了一句話,這一句話成了大家的口頭禪。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當然沒有人在意陳涉說的這句話,閒聊吹牛很正常。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陳涉和吳廣利用失期要處罰這個機會,趁機在大澤鄉起事,點起推翻暴秦的第一把火。同時他又喊出一句話,這句話同樣影響很深遠。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陳涉這碗心靈雞湯比商鞅的更猛,商鞅好歹有個標準 ,那就是以法為準繩。

陳涉這句話是完全的毫無標準,就是根據自己心願來,心願有多大,天就有多大,就像孫悟空對著玉皇大帝說,你那位置讓我也來坐坐。

靈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西遊記·第七回》

這個觀點與陳涉的觀點是一脈相承,而且更直接,更徹底。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不可否認,商鞅和陳涉的觀點在推動社會的進步和點燃人們的信心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這一點是不能抹殺的

當然這是站在整個社會前進的角度看。

但站在個體的角度,商鞅和陳涉的觀點卻成了很多人煩惱的根源。

為什麼這麼說呢?

《道德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萬物論,常看我解讀文章的朋友對這個論斷是不陌生的。

既然都是萬物,那說明物物不同,人人不同。既然不同,那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機遇等等自然就不同。

比如一條魚,它肯定做魚的事情,一棵樹它肯定做樹的事情,不會想到魚的事情。

那不同的人理論上應該是做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境遇。

但是商鞅和陳涉的觀點被人誤讀成什麼了呢?那就是不同的人可以做同樣的事情,只要你夠努力,一定行。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則論點。二十歲的時候想自己一定能超過李嘉誠,成為第一人;二十五歲出社會時,想著自己一定會有千萬資產;到了三十五歲時想著如果有十萬讓我結婚那該有多好。

不管是現在還是以前,你問小孩子,相信很多小孩子會說自己要當企業家,科學家,商人等等,對未來預期很樂觀,但最終有多少人真到自己夢想的地方呢?估計就是鳳毛麟角。

試問現在的年輕朋友,有多少人還在執於兒時理想路上行走呢?

很多人在感嘆自己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很少有人在問為什麼我會定出這麼不切實際的理想呢?

當孫悟空說要坐那個位置的時候,如來佛主說了這麼一句話:

你那廝乃是個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奪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不當人子!不當人子!折了你的壽算!趁早皈依,切莫胡說!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頃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來面目!”——《西遊記·第七回》

有些人看完這段會渾身不舒服,為什麼呢?因為商鞅和陳涉這兩位煮的心靈雞湯在發揮作用。

因為他們不自覺地冒出一句話:憑什麼。

這就是煩惱的根源所在,你讀不懂這段話。孫悟空當時也讀不懂,但是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後慢慢就懂了。如果你人到中年,或者老年你應該能看明白。


《西遊記》中孫悟空與如來佛主的一段對話,人到中年後才看明白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有一個遠大的理想,而是像如來佛主說的找回本來面目。

這個過程在各家的說法都不一樣,比如在儒家中被孔子稱為什麼?五十而知天命。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只有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才能明白自己要做什麼,要去哪裡,否則那就如同一條魚整天想變成鳥在天上飛,奮鬥了一輩子,最後在閉眼前一刻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一條魚,那不是可悲嗎?

孔聖人死前跟子貢說了這麼一句話。

天下無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殯於東階,周人於西階,殷人兩柱間。昨暮予夢坐奠兩柱之間,予始殷人也。——《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

具體怎麼做,我在曾經寫過《 》的文章裡已經講的十分詳細,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