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太纠结了,我简直要抓狂了!”

成都街边的一个茶坊里,好友Lisa一脸愁容,向我倾诉内心的痛苦。

Lisa曾经是我们车间的技术骨干。两年前,能力出众的她升迁到公司本部。她本想一展拳脚,可时运不济,遭遇排挤,被调到闲职,事业看不到希望。

不甘落魄的她,给自己谋了一条后路——去某著名保险公司做销售。目前,她兼职试岗了6个月,业绩优异,深得领导赏识。

然而半年的兼职,让Lisa身心俱疲。她急需做出选择:是留下还是离开?

  • 一边是工作了13年的国企,工作稳定,待遇优厚;
  • 一边是欣欣向荣的保险行业,风险与机遇并存。

纠结多日,她始终跨不出决定命运的一步。

看着曾经的女强人,憔悴如斯,我不禁感叹: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选择中度过的。小到一顿饭吃什么,大到职业生涯走向,选择无处不在,悄然左右我们生命的轨迹。

身在职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很多时候,路子选对了,这辈子都对了。

你有“决策困难”吗?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Lisa的苦恼,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

“决策困难”的职场生涯是痛苦的。有时候几分钟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却要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前期决策:

  • 今天加班,手中十几项工作需要完成,先做什么呢?
  • 客服中心投诉率居高不下,领导要求整改,从何下手呢?
  • 今年年会外委,3家演艺公司给出了策划案,该用哪个呢?

类似这种小问题,有的人可能毫不犹豫就做了决定。可有的人却常常陷入决策困难而无法自拔,最后影响全局。

  • 因为你迟迟定不下来先做什么,瞎忙一气,却一事无成;
  • 因为你迟迟定不下来整改方案,投诉率居高不下,领导大发雷霆;
  • 因为你迟迟定不下来策划案,导致年会准备不足,错漏百出……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区区小事,也许无伤大雅。可小问题的背后,却暴露出我们决策能力的缺失。

试想一下:当我们面对跳槽、买房等重大问题时,如果不能做出客观、科学的决策,很可能“下臭棋”,遗憾终生。

所以,我们有限的时间成本,一定要用于解决问题本身。

不要让拖沓、糟糕的选择,影响我们全局。

你的工作,为什么被“决策困难”支配?

1、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做决策之前,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就会陷入茫然,举棋不定。

比如选择职业,我们到底更看重什么?薪资、福利、作息时间、离家远近……如此多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如何区分主次?如何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科学评估?

如果这些问题都想不清楚,我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待选项好像都差不多——这又怎么可能果断决策呢?

2、经验不足的恐惧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决策困难”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定性”问题缺乏经验。

所谓定性问题,就是需要我们靠经验、直觉去作分析判断、决策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决策主观性较强。如果我们缺少类似经验,或者对自己的经验不够自信时,决策进程便难以推动。

即便做出决定,理由也是经不住推敲的:“我感觉得这样好一些,仅此而已”。面对这样的结论,我们自己都将信将疑,从此陷入了决策困难。

3、对决策的后果缺乏客观认知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在做出选择时,我们习惯于分析每种选项的利弊,考虑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可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后果缺乏足够客观的认知。于是,我们很可能走两种极端

  • 要么盲目乐观,忽视了选择错误的不良后果,热衷于追求大而全;
  • 要么盲目悲观,将选择错误的不良后果扩大化,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做出决定。

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决策困难。并且,越是关键的选择,越容易影响决策效率。

要知道,生活不是考试。我们所做的每一次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盲目的悲观和乐观,都会影响我们决策时的平常心,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等情况也会随之而来。

这几种决策分析工具,你用过吗?

给大家介绍3种质量管理

常用的分析工具,有助于我们量化问题,理清思路,降低决策难度。

1、比较矩阵

比较矩阵通过对多个选项的两两比较,可以得出一个排序,用于日常琐事“优先度”的决策。

比如前文提到的“工作优先度排序”的例子:先写下今天的工作清单,将所有待办填入下图所示位置,每项工作对应一个字母。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然后,横、纵项目各选一个,按紧要程度两两比较,在表中对应位置填入胜者编号。胜者积1分。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全部填完以后,按得分高低排序,分值高的任务优先完成。以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出每一阶段工作的优先度,便于我们按部就班开展工作。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2、树图

如果我们面临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选项,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可以尝试用树图工具。

树图,也叫系统图。其作用就是把我们笼统的原始需求逐项展开,细化到明确的、可执行的项目。一般来说,可以按“主题—主要类别—组成要素—子要素”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绘制。

比如说,我们想提升客服中心电话服务客户满意度,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改进?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首先进行第一级展开:列出客户对满意的电话服务有哪几类要求。这个类别如何获取?有几种方式:

  1. 现状调查:可以通过传单、电话及网上调研、重要客户访谈等方式,收集客户意见,并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2. 咨询权威:请教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咨询顾问等,对现状进行分析,形成分类。
  3. 头脑风暴:可以是单人或者多人,就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汇总形成分类。
  4. 借鉴思维模型:可以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耳熟能详的经验分类,也可以是制造业的“人机料法环”、职业选择的“冰山模型”等分类法,作为我们这一级的分类。

通过上述4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分类: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在这个基础上,将要求再细分一级,形成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子要求,如下图所示。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这样,我们就获取了7个精准的顾客需求,可以针对性制定整改方案,便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3、优选矩阵

有的时候,我们待选方案并不多,比如2个年会方案的对比、2-3位应聘者的选择等等。此类决策,分析评判的标准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难以形成结果。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优选矩阵,加速决策进程。

优选矩阵可以按照我们实现制定的准则,考查待选项目的表现是否优质,同时量化不同方案的得分,从而得出最优选项。

以年会方案评选为例做个演示:

首先,确定评价细则,并确定权重。

一个好的年会策划案,有哪些方面的要求?我们参照前文介绍的方法,通过现状调查、咨询权威、头脑风暴、思维模型等,收集了8条评价依据。

权重可按1-10打分,10分为最高,逐一打分,结果见下图: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然后,根据评价细则进行打分。

打分标准,一般分成“优良中差”4个等级,分别对应9、3、1、0分。这样“断崖式”的分数设置更有利于我们拉开差距,选出最佳选项。

可以在待选项目中进行横向对比,也可参照最近3年年会策划案进行纵向对比,进行打分。本例中采取横向对比打分,结果如图所示: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最后,统计得分结果。

将每一单元格内的得分值乘以该列对应的评价细则权重分,再将每一行的乘积加起来,就是该选项的得分了。不难发现,方案C相对更让人满意。

Lisa的烦恼解决了吗?

镜头切回咖啡店。我告诉Lisa:其实答案已经在你脑海深处。

你所需要的只是一个工具,来把它呈现出来而已。

我快速整理了一遍思路,用“优选矩阵法”,开始了一场命运的分析。

1、制定评价细则

我让Lisa在电脑上写下她认为的“好工作”的评价细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此图来自网络

我们将冰山模型的6个层次纳入细则表(1-6),同时增加了Lisa本人关注的点(7-12)。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2、权重分设置

在冰山模式6个层次的要素里,深藏在冰山以下部分的“隐形要素”对职业发展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他在我们这次评分细则中占的权重较高。其余的权重分均是Lisa根据自身情况综合得出。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3、综合评分

为了评分更客观、准确,Lisa叫来了她的闺蜜May协助评分。(May是某大型保险公司资深从业者)。评分标准依然是按优(9分)、良(3分)、中(1分)、差(0分)4个等级的“断崖式”打分,结果是这样的: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Lisa拿着这份结果,脸上写满了惊讶。身边的亲友,包括她本人都更倾向于留守国企,可从我这,她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一周后,Lisa告诉我,她辞职了,成为了一名全职保险人。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9个月后,她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的2019年总结。她在新东家如鱼得水,一跃成为了西南片区销售新星,佣金收入近30万,还拿下了号称“寿险界的奥斯卡”的MDRT会员荣誉。

38岁前同事转行,9个月挣近30万:成功背后的决策“妙招”

现在想想,当初困扰她的“决策困难”,也是成就她的“磨刀石”。

正确、高效决策,把时间投入正道,这才是职场人必备的高效决策技能。

“山猫,买保险吗?给你顶格优惠哦。”

电话那头,Lisa自信、优雅,散发着职场精英才有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