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星球大戰》的本質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釋“原力覺醒”?

明日,《星球大戰》全新三部曲的最終章《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即將於中美同步上映。昨天,該片中國首映禮在上海舉行,部分中國觀眾見證了星戰系列“天行者傳奇”的最終落幕,目前點映已經開啟。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該片是星球大戰後傳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繼上一部《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故事結束後迎來了正邪對決的高潮,也是“天行者傳奇”第九部作品及最終章。故事發生在盧克·天行者化為絕地英靈的一年後,殘存的抵抗勢力將再次面對第一秩序。絕地武士蕾伊與第一軍團領袖凱洛·倫之間的大戰也會將天行者的傳奇帶到最後。蕾伊的身世之謎終會揭開,她為何擁有超強原力?凱洛·倫在光明與黑暗的選擇中到底何去何從?答案正式揭曉。

作為長盛不衰的“大IP”,“星球大戰”系列在歐美擁有強大的粉絲基礎,引進中國以來,也吸引不了“星戰迷”,伴隨著富有創造力的想象,作者將未來世界的宏偉藍圖勾勒在觀眾眼前,而致勝關鍵所在——“原力”所為何物也被幾代影迷做出了物理學甚至是形而上學的解釋。“星球大戰”系列雖然未能免俗得脫離正邪、善惡的對抗,但它將“神話”引入了宇宙,為眾多觀照蒼穹的科幻電影開闢了一條冒險之旅。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星球大戰:新希望》,1977)

但是,“星球大戰”系列在中國卻遠不及“復仇者聯盟”系列受眾廣泛。除了受到傳播上的影響,“星球大戰”系列的弱勢或許並不因為水土不服,而實在是因為對於看多了“套路”的中國觀眾而言,“星戰”對於他們而言,或許只是外太空的另一個“金庸故事”——太熟悉了!正如金庸筆下的眾多男主角,絕地武士們也總是“天選之子”,獲得神力、排除萬難,為宇宙蒼生帶來正義;而覺醒的“原力”也並不玄乎,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峰就在他的著作《癮的世紀》中就將“原力”類比道家之“氣”,基於此,中國人似乎太容易理解“原力覺醒”。然而,“星球大戰”系列中的銀河神話真的是這樣嗎?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星球大戰的神話因緣

1949年,一個叫約瑟夫·坎貝爾的學者寫了一本叫作《千面英雄》的書,透露了一個關於我們人類的巨大秘密:人類所有的文化現象背後都深藏著神秘的神話內核,而世上的宗教和神話都有共同的敘事模式,普天之下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名字叫“英雄的冒險”:一開始的時候,英雄(這時也許還是個凡夫俗子)在家裡(日常世界中)發呆,然後使命就開始來召喚他了,於是出發上路,進入神秘迷人兇險可怕的異常世界,結識朋友,遭遇敵人,經受考驗,獲得知識、奧秘和超能力,最後功德圓滿,載譽歸來。

如果你覺得這故事聽上去好像不是很有趣的話,恭喜你,看來你是註定了要和某種偉大的使命失之交臂了。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真正能夠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又能有幾個呢?多年以後,一個電影學院的學生讀到了《千面英雄》,如遭雷擊,如獲天啟。他讀了一遍又一遍,最後搞出了個《星球大戰》,把自己也煉成了人類文化的英雄。不用說,這位因閱讀《千面英雄》而洞悉世界密碼的英雄就是喬治·盧卡斯

。在他發家以後,不忘師恩,把坎貝爾常常掛在嘴邊,稱他為“我的尤達”,而成了忘年的好朋友。

“星戰之父”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喬治·盧卡斯,美國的電影導演、製片人和編劇,其最著名的是史詩式作品《星球大戰》系列(導演)和《奪寶奇兵》系列(編劇)。他的作品《星球大戰》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地位,曾經打破美國本土以及世界上多項票房紀錄。2005年,盧卡斯獲得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AFI

終身成就獎。喬治·盧卡斯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合稱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馬丁·斯科塞斯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喬治·盧卡斯(左至右)

由於受到托爾金教授的《指環王》史詩三部曲的影響,盧卡斯決定將醞釀已久的太空史詩構想搬上銀幕。1977年,在福克斯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盧卡斯以其非凡的藝術才華執導了影片《星球大戰》(《Star Wars》)首部曲《新希望》,成功上映,獲得驚人的票房收入,藉此樹立了其導演道路上的首座里程碑。它的成功,不僅在於其提出並探討了一個由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給人類和世界帶來的社會問題,更在於它在一個極富想象力的故事框架之內運用現代尖端科技成果如激光、電腦、機器人等向觀眾展示了一種神奇的宇宙奇觀。影片的特技含量極高,令觀眾們歎為觀止。它在世界科幻影片的創作與生產中具有開拓性意義,並因之而摘得了1978年

奧斯卡獎的7項大獎,開啟了好萊塢的“星球大戰時代”。(來源:豆瓣)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電影《星球大戰》就是一個英雄冒險的神話,一個關於命運、使命、成長、誘惑、考驗的神話。它很神奇,神奇到“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很遠很遠的星系”,但它也是最平常的,平常得好像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難道我們不都是像是行天者盧克那樣,曾經離家遠行,學習成長,得貴人相助,遭小人暗算,歷經各種磨難,也或多或少有過不同程度的成功?

人生的普遍遭遇加神話的深度、神奇和久遠,這就是《星球大戰》的魅力所在。也正因為《星球大戰》強烈的神話意識,使盧卡斯在一開始就注重從全人類的宗教、哲學、神話、傳說中吸取養料。比如說“原力”(Force)這個概念,讓星戰迷們津津樂道,爭論不休,有無數的理論推測。其實這玩意兒,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一下子就可以看穿。“力”是個什麼東西?不就是我們老祖宗的“氣”嘛。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星球大戰:原力覺醒》,2015)

萬物以氣聚而有形,形生於氣,氣生於道。它就是道和形之間,精神和物質之間,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的某種中間物,所謂“形而中”者是也。中國人從來看不起以拳頭大小定輸贏的蠻力,練武者講究“外煉筋骨皮,內煉一口氣”,要“以氣馭劍”,甚至達到“化氣為劍”的至高境界,充分表明我們的這個“氣”可內可外,可化生,可載物,可以將力與道融於一體的無比靈活性。難怪我們也常常把力稱為力道,上海人似乎更喜歡這麼說,不過我們現在所說的力道當中到底還有多少道的成分,就不得而知了。

這樣說來,“力”好像還是翻譯成“氣”更符合星戰的東方哲學意味,或者翻成“道力”怎麼樣?在第二個三部曲中,有一段克諾比教盧克使用光劍的經典場景。盧克在光球的襲擊下措手不及,疲於奔命。這時候克諾比拿出一頂盔帽扣到盧克的腦袋上,把小夥子變成了瞎子,然後鼓勵他不要用自己的眼睛和鼻子,而是把自己交給“氣”,聽從“氣”的指引,結果盧克終於準確地擋開了光球的進攻,在煉“氣”的道路上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這個克諾比說起話來簡直就像個精研道家經典的大氣功師。道家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順其自然,才是人間正道。不過呢,如果我們真要把道家精神貫徹到底的話,恐怕是絕對不應該去看星戰的。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遙遠星系發生叛亂,銀河共和國被推翻,奧爾德蘭星的莉亞公主(卡里•費什爾 Carrie Fisher 飾)領導抵抗組織對抗銀河帝國,卻不幸被銀河帝國的維德勳爵(大衛•普勞斯 David Prowse 飾)所俘。機器人R2-D2攜銀河帝國新武器“死星”的結構圖與同伴翻譯機器人C-3PO逃至塔圖因星,途中被加瓦人抓住賣給青年盧克•天行者(馬克•哈米爾 Mark Hamill 飾)的叔父。在盧克的幫助下,眾人陰錯陽差找到了隱居的絕地武士歐比-旺•肯諾比(亞歷克•吉尼斯 Alec Guinness 飾)。歐比·旺交給盧克絕地之道,並帶盧克與兩機器人到港口城市茅斯伊斯壘,僱傭走私者韓•索羅(哈里森•福特飾)的千年隼飛船前往奧爾德蘭……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盧卡斯之所以成功,難道不正是把這些該死的令人目盲耳聾的聲光像發揮到極致的緣故嗎?除了道家外,星戰中還有瑜伽、印度教、薩滿教、諾斯替教等多種元素,使某些基督教的正統人士大為不滿,認為它的異教色彩太過強烈。其實星戰中最多的恐怕還是基督教的象徵和原型。比如,阿納金的出生,不就是“處女受孕”的一個異星版本麼?兩代天行者身上都有“救世主”的影子,他們都是“被選者”,天降大任,經歷各種考驗、誘惑、磨難,最終度人也度己於彼岸。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盧卡斯說,

“我在電影中提出‘氣’這個概念,希望的是喚醒年輕人身上的靈性。”在一個越來越物質化、機器化、市場化的世界上,盧卡斯打出的旗號是“新希望”,他使出渾身解數,想用古老的神話想象來滋潤日漸乾涸的現代人心靈。他成功了嗎?我們所知道的是:他的電影確實變成了一個由好萊塢明星、高科技,和全球化的市場合力打造的新時代的神話。這個神話能不能拯救我們的靈魂,就只有天知道了。

(本文摘自《癮的世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略有編輯,以原文為準。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星球大战》的本质是金庸?道家思想更能解释“原力觉醒”?

《癮的世紀》

嚴鋒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