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目前公認的只有美俄具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

第一軍情


廣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就是說你天上能用飛機扔核彈,地上能用洲際導彈打核彈,海里能靠潛艇或者大型軍艦打洲際核導彈。

如果僅僅是看廣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印度巴基斯坦都具備這種能力,人家地面有多型彈道導彈和陸基巴布爾,空中是梟龍帶的雷電巡航導彈,海里是艦載的哈拉巴和潛射巴布爾。

但是最關鍵的是,你到底能不能通過這3種方式把核彈扔到別人家裡。

這就是狹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狹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是個相對的概念,強調的是到底能不能通過海陸空3種方式把核彈扔別人家裡。所以受到地理跨度,軍力強弱的影響。

舉個例子,在日本面前,我國是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但是在美國面前,我們就不具備這種能力的。

原因也不復雜,我們的戰略火箭軍倒是可以把核武器扔到美國家裡。但我們空軍沒有任何一款飛機能夠飛到美國本土去扔核彈。

所以實際上這個所謂的公認“美俄具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實際上說的是美俄兩國是唯二具備全球海陸空三種方式進行全球核打擊的國家。

美國有B-2,俄羅斯好歹有TU-160。

俄羅斯的核潛艇技術自然是沒人懷疑的,我們現在的核潛艇技術才到俄羅斯70年代的水平。

美俄還同時保留著10000枚以上的核彈頭。

我覺得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接下來20年對核武庫的擴軍應該是國防建設重點。


貞觀防務


三位一體核打擊指的是具有同時在陸地、海上和空中發起核打擊的能力。也就是說你同時擁有在陸地用導彈把核彈射出去,在空中用飛機把核彈拉出去,在海上用艦艇把核彈打出去的能力,就算有了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

但是,大家常說的三位一體核打擊通常都會有一個小條件,就是:遠程、洲際。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實際上指的是遠程洲際打擊能力。當然,你要是非得扣字眼說用飛機把核彈扔家門口這算擁有了空中核打擊能力,那也沒毛病,但就軍事領域而言,大家習慣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指的就是遠程洲際核打擊。

而站在這個條件下,真正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真就是隻有美俄兩家。其中最靠譜的也只有美國:

陸上有民兵彈道導彈,射程1萬2千多公里,搭載這3枚3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氫彈)。

海上有俄亥俄級核潛艇,每艘艇裝載24枚三叉戟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萬1千多公里。三叉戟2型上裝了8顆當量47萬噸的核彈。

如果看著當量的數據無感,咱們可以提個參照物:扔在長崎的原子彈,它的當量是2萬噸。一艘俄亥俄搭載的核彈威力是長崎原子彈威力的4500多倍。俄亥俄,美國有18條,這是美國核力量的中堅。

空中有B2隱身轟炸機,不空中加油的時候作戰航程能達到1萬2千公里,可以把核彈扔到世界任意角落。

俄羅斯這邊路上有白楊導彈,海上有颱風、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目前臺風級只有一艘處於使用狀態,但它上面搭載了20枚射程在1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每枚導彈上有10顆核彈頭,每顆核彈的威力是10萬噸當量。這就是戰略核潛艇的力度,哪怕只有一艘,也是非常恐怖的。

在空中方面,有點小瑕疵。俄羅斯目前空中核力量依靠的是圖160戰略轟炸機,它的作戰半徑是7300公里,配合巡航導彈打到1萬公里也不吃力。但它不隱身,而且體積巨大,非常容易暴露。跟B2相比,還是差一個檔次。它發射的巡航導彈速度也慢,容易被攔截。所以這個圖160發起有效核打擊只能是55開。

嚴格點講,俄羅斯的核打擊能力是2.5位。

當然,2.5位是足夠保證沒人敢把它逼急了的。

英國方面目前只保留了戰略核潛艇,屬於一位核打擊。

法國方面是核潛艇+飛機。但它投擲核彈的飛機是幻影戰鬥機,航程短,載彈量小,這是戰術核力量。跟B2那種可以滅國的大殺器還是沒法比。只能算個點綴。

我國在陸上有東風31、東風41和東風5B,都是洲際彈道導彈,是比較靠譜的。海上有094核潛艇+巨浪2,也算是解決了有無問題。

問題最大的在空中,我們最先進的轟炸機是轟6K,它不隱身,作戰半徑也只有3000公里。這裡咱就不詳談了哈。

總的來講,我國想獲得標準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得等,等096+巨浪3和轟20。

都彆著急,也不用等太久......


銳度何老師


“三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就是指天上,地下,海里都能用核彈打擊到,天上用飛機仍核彈,地上能用洲際導彈打核彈,海里能靠潛艇打核彈。如果僅僅是這樣的定義,其實很多國家都擁有核打擊能力,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包括我們國家,但正如題主所問的,目前公認的核打擊力量最強的或者說真正具有核打擊力量的只有美國和俄羅斯。

俄羅斯空軍的核打擊力量可以依靠圖—95型戰略轟炸機,它的里程能夠達到12300公里,美國的B—1型轟炸機里程也有12000公里,可以說具有打擊任何國家的能力,當今世界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具有這個能力,因此具備空軍核打擊的威懾力。


俄羅斯的海軍力量,尤其是核潛艇的力量更是全球第一,俄羅斯的“颱風級”戰略導彈核潛艇已經成為殺手鐧的存在。美國也不例外,美國現在主要依靠“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具備發射潛射洲際導彈的實力。

至於陸軍,俄羅斯的鋼鐵洪流曾經震懾了一個時代,如今的俄羅斯依靠“白楊系列”洲際導彈的存在,陸基核打擊能力絲毫不弱。比起俄羅斯曾經的瘋狂,如今美國依靠“民兵系列”洲際導彈也絲毫不差。


所以這兩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強國,他們無論海陸空哪個方面都比較完美,核打擊力量自然強大,別的國家可能就在某個方面存在短板,造成的威力自然就沒有俄羅斯和美國的強大。


是阿維啊


因為只有美俄兩國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能夠真正覆蓋到全世界。

廣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說的是海陸空三軍都具備核打擊能力,而狹義的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則要求海陸空三軍都具備全球範圍內的核打擊能力。廣義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很多國家都有,比如巴基斯坦,地面有多型彈道導彈和陸基巴布爾,空中是梟龍戰機攜帶的“雷電”巡航導彈,海基是艦載“哈拉巴”和潛射的“巴布爾-3”兩型巡航導彈。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你能把核武器扔多遠呢?巡航導彈也就一兩千公里吧,最重要的是,要能扔到別人家裡。

然而美俄不一樣,美國的軍事基地遍佈全球,核武器打擊範圍當然也是全球覆蓋。說說俄羅斯,俄羅斯海軍最重要的戰略核潛艇也就是“北風之神”級,其搭載的“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射程是10000公里,就算是呆在北極,這個蘇俄常用的核潛艇發射陣地,也可以覆蓋全球50%的面積,如果是黑海或者海參崴的潛艇發射陣地,除了南極,哪都能打的到。空軍的TU-160轟炸機,陸基彈道導彈就更不用說了。


為什麼說中國現在還不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因為中國能夠進行對美有效核威懾的,就只有火箭軍的彈道導彈。在轟-20服役之前,轟-6K打擊位於關島和夏威夷的目標木有問題,但洲際威懾,這個。而海軍只有2個可用的戰略核潛艇發射陣地,一個是渤海灣,另一個是南海。也打不到美國本土,最遠也只能打到阿拉斯加,然而美國在阿拉斯加就只是一些軍事基地,政治,經濟中心都沒放那裡。中國要真正在面對潛在對手時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得等到海軍的巨浪-3和空軍的轟-20服役才行。




種花家的軍事兔


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至少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擁有從陸海空三個方向發起核打擊的武器,包括核彈頭以及裝載核彈頭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甚至可以是炮彈、炸彈、魚雷等;

第二,具備快速、高效、隱蔽、可靠的核武器遠程投送平臺,也就是彈道導彈、遠程轟炸機、戰略核潛艇,甚至是太空核載具。

以此標準來看,有核武器只是基本前提,遠程高效的投送平臺是必要條件,兩者缺一不可。只有陸、空、海三個領域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才算真正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這個門檻之高,使得藍星完全實現這種能力的僅有美俄兩國。

目前,國際社會公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7個,除了美俄中英法五個常任理事國,還有印度、巴基斯坦;儘管以色列和東亞某國具備核爆能力,但並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

這7個擁核國家,我們逐個分析一下:

法國:採取獨立於美國的核政策,原本也擁有三位一體的核能力,但法國本國面積有限,難以承受核打擊,已於1997年退役陸基彈道導彈,僅潛射核導彈保持戰略威懾。

英國:這個日已落帝國,沒有自己的陸基、空基核武器,陸上的核彈由美國部署使用,連潛射核導彈都從美國購買,自然也受美國控制。

印度:陸基核力量主要有大地近程導彈和烈火中遠程導彈;海基導彈有K15導彈,射程只有750公里,K4仍在研製,據稱射程3500公里,還有那個從驅逐艦發射的丹努什只是一個笑話;空中平臺,只有購自法國的“幻影”2000H等可以執行戰術核打擊。因此,印度只能勉強具備“三位一體”的條件,距離“三位一體”的有效核威懾,還有很大差距。

巴基斯坦:目前僅有陸基核導彈沙欣-3,射程2750公里,可以覆蓋印度全境。但巴基斯坦沒有海基和空基核武器。

至於美國、俄羅斯:作為無可爭辯的頂尖核強國,無論是陸基、空基、海基,都有先進強悍的彈頭、導彈、平臺,各種型號的武器咱就不再多說了,反正幾乎能夠隨時對全球任意地點實施恐怖的核打擊。當然,他們還是有些區別的:美國更加倚重海基核威懾,俄羅斯似乎更強調陸基核威懾。

出於對美國整體技術優勢的擔憂,俄羅斯又開發了“波塞冬”洲際核魚雷,由於尚無可以攔截對抗的武器,“波塞冬”將形成到一定的遏制優勢;而美國也不甘示弱,推出新版《導彈防禦評估報告》,開啟新版“星球大戰”計劃,重點削弱戰略競爭對手的戰略威懾能力。

再來看看中國的情況:

目前,中國具備“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但與印度這種初級水平不同的是,中國的核力量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經進化到相當高的水平。

陸基東風系列彈道導彈,中短程型號能夠兼容常規彈頭和核彈頭,遠程洲際導彈則以核彈頭為主,射程最遠可達1萬千米以上,具備多彈頭分導能力,性能比肩美、俄陸基洲際導彈。

海基巨浪系列彈道導彈,射程已經提高到1萬千米左右,也具備多彈頭分導能力。但射程、突防能力等方面,相對美、俄仍有一定差距。

空基核能力是中國“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方面的最大短板。唯一可以作為空基核威懾平臺的只有轟-6轟炸機。儘管經過幾輪改進而來的轟-6K戰神轟炸機,已經跨入了遠程轟炸機的門檻,但一方面航程、突防能力仍有較大不足,另一方面仍缺乏強有力的空射核導彈。甚至有人認為,只有早期的H6甲可以掛載核彈,之後的改型包括轟-6K都沒有核彈頭攜帶能力。

當然,中國在加強陸基、海基核威懾的同時,也在加快突破制約空基核能力的瓶頸,包括研製裝備核彈頭的長劍20巡航導彈、空射彈道導彈,以及被寄予厚望的轟20戰略轟炸機。預計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空基核力量將迎來爆發期,使得中國真正擁有比肩美的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軍備解碼


所謂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所謂核三位一體,是至一個國傢俱有路基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核彈運載轟炸機。


這個能力是指當一個國家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時候,等同於擁有全面性的核武器威懾能力。因為具備了在遭受敵對國家第一次核武器攻擊後,仍然能使用核武器反擊敵對國家的能力。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一次性摧毀核三位一體國家的核武器打擊能力,而不會遭受核三位一體國家的核武器報復性反擊。


是不是挺繞的?這就得從大規模核戰來說了。


大規模核戰往往是以彈道導彈開始第一波攻擊的。彈道導彈發射的目標主要集中在對方的重點政治、經濟、工業、文化城市以及對方的核武器設施。

通常意義上認為 大量核彈摧毀了對方的核武器發射井對方就難以實施有效的核反擊。


第一波核反擊往往主要來自於遠程轟炸機投下的核彈。如果在發現對方發射彈道導彈的時候,遠程轟炸機還是有時間進行起飛的。這個前提主要在於當年的彈道導彈大部分都是液體燃料火箭進行助推。液體燃料加註過程十分漫長,等到發射井中的彈道導彈夾註完液體燃料那麼彈道導彈發射井早被對方來襲的導彈摧毀了。

而戰略執勤的遠程轟炸機則永遠是滿油帶彈的狀態下在機場執勤,接到打擊命令可以在5分鐘內就緊急起飛奔赴敵方投彈。


至於核潛艇,其實目前核三位一體國家的核潛艇上載有的核彈數量有限並不能提供全面的核反擊。


具有核三位一體能力的國家有美國、俄羅斯、印度和中國:


美國擁有LGM30民兵洲際彈道導彈、三叉戟II型潛射彈道導彈和B2遠程隱身轟炸機。

俄羅斯擁有RS24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R30布拉瓦潛射彈道導彈和圖160轟炸機。

印度擁有烈火系列飛彈、K-15海洋潛射短程彈道導彈和圖-22M轟炸機。

中國擁有東風系列洲際彈道導彈、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和轟6轟炸機。


為什麼說俄羅斯和美國之外的兩個國家比較水呢?主要還是由於轟炸機的問題。

圖-22M轟炸機是印度在2006年購入,當時採購了三架。購入後國際上就將印度劃為了具有核三位一體打擊能力的國家。

但圖-22M最大航程7000公里作戰半徑只有2410公里即便裝備了印度的無畏巡航導彈那麼射程也僅僅有1000公里。因此印度的核三位一體打擊戰略僅僅對巴基斯坦和中國一部分地區有效。


現在說說我們的轟炸機——也是短板。

我們雖然有大量的轟-6轟炸機,但是也是航程不足。

轟-6K的最大特徵除了採用玻璃座艙外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航程,作戰航程擴展到了3500公里,配合2500公里射程的巡航導彈實質上已經有戰略轟炸的能力。


但依舊是腿短,巡航導彈的燃料可是不會對地方構成傷害的,如果是親臨敵方上空直接投擲自由落體核彈可是比巡航導彈的威力強的多了。


~~~~~

因此從技術上具備完備的核三位一體的國家是 美國和俄羅斯,具有入門核三位一體能力的國家是——中國與印度。


轟炸機的短板恐怕要在最近由我們的新型遠程轟炸機補上。到時候具備完備的核三位一體的國家就是中國、美國和俄羅斯。


軍武數據庫


目前,中美俄三國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此外,英國和法國沒有陸基和空基核力量,那些戰鬥機投擲的戰術核武器是不能算作數的,起碼要戰略轟炸機才能算數。

圖為我國海軍兩艘094B戰略導彈核潛艇並行,畫面中有24枚核導彈和72枚核彈頭的打擊量。


除了美俄外,我國空軍裝備轟6K戰神戰略轟炸機,作戰半徑為4500+1500公里(1500公里是巡航導彈射程),他是我國空軍第一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戰略轟炸機,雖然他的技術並不算是很先進,但是能夠搭載6枚射程1500公里以上的長劍10空地巡航導彈或者KD20巡航導彈,它可以在遠距離發動對地面的核攻擊,而且裝備量比較大,所以完全可以構成我國的空基核打擊力量。

圖為參加閱兵的我國DF31A戰略導彈機動發射車。


海上,我國海軍的094A和094B系列戰略導彈核潛艇數量已經達到了6艘左右(4艘A型,2艘B型),搭載巨浪2潛射洲際戰略導彈,單艘戰略核潛艇可以攜帶12枚戰略核導彈,可以發動一個火箭旅級別的核打擊強度,一個巨浪導彈可以有3個分彈頭,射程為8000公里左右,可以在西太輕鬆覆蓋全球大部分區域,一艘潛艇就可以傾瀉36枚核彈頭,此外我國還裝備有092型戰略導彈核潛艇1艘,裝備巨浪1型戰略導彈,射程為1700公里,這些力量也足以構成我國的海基核打擊力量了。

圖為B1B槍騎兵戰略轟炸機,戰略轟炸機是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必備裝備。


我國還擁有陸基核打擊力量,DF31、DF31A、DF41、DF5、DF5B還有DF21、DF25、DF26等導彈都具備核打擊能力,有些則是核常兼備導彈,這些戰略導彈射程覆蓋1700--11000公里不等,都擁有輪式公路機動車輛以機動發射導彈,實現有效的生存能力,是我國核打擊力量的主力。

所以除了美俄之外,我國也有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


海事先鋒


公認的三位一體核力量目前也只有美俄兩個國家能做到,其它國家或多或少會缺少一種核威懾方式,比如我國在空基核威懾上就是空白

首先我們要知道三位一體核力量指的都是什麼,空基核力量指的是以各種大型轟炸機為載具進行核攻擊,攜帶各種帶核彈頭的巡航導彈或核炸彈,代表是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B1B戰略轟炸機,B2戰略轟炸機。俄羅斯的圖95戕戰略轟炸機,圖160戰略轟炸機,圖22mM3也勉強算。





陸基核力量指的是位於國家地下的洲際導彈發射井和導彈運載車,車載發射又分為鐵路機動和公路機動。代表是東風5為地下發射井發射,東風31為公路車載發射,東風41也是公路機動發射,俄羅斯的亞爾斯洲際導彈,可採用導彈地下發射井和車載機動。美國的和平保衛者洲際導彈。採用地下發射井方式。




海基核力量主要指以戰略導彈核潛艇為主的核威懾力量,也是最重要的核威懾力量,主要指美國的俄亥俄級潛艇和三叉戟Ⅱ洲際導彈,一共14艘俄亥俄級核潛艇和288枚三叉戟導彈。俄羅斯的海基核力量主要為北風之神核潛艇和布拉瓦洲際導彈,我國的海基核力量為094A核潛艇和巨浪2洲際導彈。法國海基核力量為凱旋級核潛艇和,M51洲際導彈,英國海基核力量為前衛級核潛艇和購買美國的三叉戟導彈。


三位一體核力量英國只擁有海基核力量,因為英國的國土太小,陸基核彈在敵人打擊下難以保存,也養不起戰略轟炸機,連導彈都是買美國的,沒有自主發射權,法國擁有海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但空基核力量靠戰鬥機發射核彈。


美國和俄羅斯擁有三位一體核力量,國土大才擁有陸基核力量才有意義,而我國在戰略轟炸機上沒有,所以只有海基,陸基核力量,但我相信隨著轟20的研製,我們遲早有一天會有自己的三位一體核力量。


墨天工


三位一體核力量的建設和維持並不簡單,經濟實力、戰略需求是一個方面,地理條件也同樣重要。所以,除了美蘇(俄)這樣的貨真價實的大國(也包括中國),其他國家是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這麼做的。

我們先看看三位一體是怎麼形成的。核武器剛剛出現的時候,導彈技術還處在比較原始粗陋的階段,轟炸機自然是最為可靠的投擲工具。到上世紀50年代,因飛機技術落後於美國,蘇聯潛心研究導彈,到1957年終於搶在美國之前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1959年,美國的洲際導彈也獲得成功。以這兩個事件為標誌,核武器進入了洲際導彈時代。核武器既然能用飛機和導彈投擲,同樣也能搭載在隱蔽性更好的潛艇上。1959年,美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號下水,1960年7月首次水下發射北極星A1潛射彈道導彈。蘇聯K-19號核潛艇於1960年11月12日下水。至此,美蘇核力量完成了由一開始的單一投擲方式到陸海空三位一體的轉變。由此可見,三位一體是自然形成的結果,一方面是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是核大國追求生存能力強、便於突防和隱蔽的投擲手段,在這些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產生了三位一體的核力量結構。除了美蘇(俄),英法的核力量在冷戰時期其實也是三位一體,只是它們的導彈打擊目標是蘇聯,所以並不需要美蘇意義上的洲際導彈,中程便足矣。

在常規武器領域,新武器新平臺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老舊武器平臺的退出。為什麼在核領域卻出現了新舊和諧相處的局面?

首要的原因是基於安全的考慮。冷戰後時代,雖然大國關係也時常緊張,但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真的認為核戰爭一觸即發。而冷戰時期這就是美蘇關係的常態,不僅兩國的戰略規劃和作戰計劃以核戰爭突然爆發為前提條件,一般的民眾和輿論也認為核戰爭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此,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必須確保自己核力量的絕對安全,即不能被對方一場先發制人的打擊消滅掉,或使已方的核報復能力減少到對方可能承受的地步。而三位一體的核力量結構恰恰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因為美蘇兩國在任何情況下都做不到將對方陸海空核力量同時摧毀。在戰略轟炸機、洲際導彈、彈道導彈核潛艇三者當中,洲際導彈因速度快最適合執行突然襲擊的任務,特別是在配備了精度較高的分導式多彈頭之後。但是洲際導彈固然可以打同樣固定的洲際導彈,卻無法打擊潛伏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也可以做到在接到預警信息後升空待命。按照當時美蘇各自核武庫的規模,哪怕是洲際導彈全部被摧毀,兩國剩下的核武器也擁有令對手無法承受的報復能力。

第二,構成三位一體核力量的每一個部分都有其特別的功能,並不能被其他部分所替代。戰略轟炸機在速度和突防上與洲際導彈相比處於明顯劣勢,但它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是通過飛行和轉場的方式更容易展示核威懾的實力與決心,而威懾又是核武器主要的運用方式。二是在執行核打擊任務時有足夠的緩衝時間,只要飛機沒有抵達目的地完成投彈,任務隨時可以取消,這對於避免因預警系統失誤而造成的意外核戰爭具有壓倒性重要意義。洲際導彈雖因固定部署而生存能力較差,但是它打擊精度高,作戰反應快,半小時之內可以打遍全球,如果想首先發動核戰爭的話非它莫屬。至於說彈道導彈核潛艇,因其強大的生存能力而擔負著二次打擊的重任,是核報復的主力,但是由於平臺是運動的,所以潛射導彈的精度要低於洲際導彈,不能用它來首先發動核戰爭、攻擊對手的洲際導彈。

當然,建設和維持一支三位一位的核力量技術門檻高(戰略轟炸機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技術門檻遠超過彈道導彈),經濟花費巨大,對於一般的核國家而言是無法做到和難以承受的。而且從戰略需求看,它們與美蘇(俄)也有根本的差異,英法的核力量儘管指向蘇聯(俄羅斯),但基本是跟在美國背後打醬油的角色,其他核國家要麼主要對手不是美蘇(俄),要麼追求的是最低限度核威懾,所以,對核武庫的建設要求並沒有美蘇(俄)那麼高。而且,三位一體對一國地理條件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必須有足夠廣闊的國土部署洲際(遠程)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必須有優良的港口開闊的海洋供核潛艇停泊活動。說實話,蘇聯的地理條件對建設海基核力量都不算理想。冷戰結束後,英國和法國都放棄了三位一體的做法,英國選擇的是更適合島國的單一海基核力量,法國則以海基為主,另有少量戰術飛機攜帶核彈。

可以斷言,在未來擁有三位一體的國家中,中國也將佔據一席之地。


進擊的女武神


武武:說到核武器,得先說那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只有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是非法擁有核武器的,以色列、伊朗、日本是匿核國家。

而真正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的國家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其他國家只有“三位一體”中的一種或兩種。

美國和俄羅斯在冷戰時期大力軍備競賽,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核潛艇的潛射彈道導彈、戰略轟炸機根本不在話下,擁有“三位一體”核打擊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而法國在1996年撤除了所有陸基彈道導彈之後就不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了;英國以為其國家人口密度不適合佈置發射井。

中國在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方面擁有老式的“東風-15B”、“東風-31A”,也有新式的“東風-16”、“東風-26”。可從導彈發射井和導彈發射車上發射,具備全天候全地形打擊能力。我國在核潛艇的潛射彈道導彈方面已經知道的有第一代“漢”級攻擊型核潛艇,據報道094核潛艇具備搭載“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而093型核潛艇是否具備還不詳,包括我國再建或未來新型核潛艇極大可能具備搭載潛射彈道導彈執行戰鬥巡邏任務。

轟-6自仿製改進至今,已經具備多種型號,在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轟-6K首次以“戰略轟炸機”的名義亮相,能夠攜帶巡航導彈、空地導彈,具備遠程奔襲、大區巡邏等能力,被譽為“空中戰神”。

我國從沒有核武器被人欺負,到擁有核武器沒有發射裝置被人看不起,再到今天具備“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多少年的風雨,多少科研者和工作人員參與了進來,付出了無限的青春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穩定,讓我們向所有參與人員致敬!


謝謝觀看。歡迎給武武評論留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