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陰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11日早上,走到宏德大道的西盡頭,一群市民正在《好日子》歌聲中翩翩起舞;踏上嘉陵江邊的朱德塑像廣場,幾位老人正在悠然漫步棧道;順著棧道北行數十米,幾位外地遊客正在喝著壩壩茶,品味巴蜀市井生活;濱江大道東側的鴻福綜合大市場門前,一家客家牛肉湯鍋週年慶龍舞正在鑼鼓聲中激情上演……

有著1500多年建縣史的儀隴時下正值深秋,漫步縣城新政西南角的離堆故址,正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季節。縣博物館裡一紙只遺39字的《鮮于氏離堆記》見證了有“大唐書魂”之稱的顏真卿與鮮于仲通、鮮于叔明弟兄倆的友情,更印證著“書法之鄉”的由來和城市歷史的久遠。這裡是客家人休養生息了300多年的家園,厚重的客家文化源遠流長,故被譽為“川北客家第一縣”;這裡是朱德總司令和張思德同志的故鄉,獨具魅力的“兩德”紅色文化滋潤著百萬儀隴人,故被譽為“德鄉”;這裡還是川北大木偶藝術的發源地,以剪紙之鄉、篆刻之鄉、書法之鄉為主體的“三鄉文化”久負盛名,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德鄉”標誌性石刻

據當地媒體介紹,儀隴縣客家博覽園日前成功入選“四川十大文旅新地標”,每一個來到儀隴的人,都會深切感受到“一家(客家)兩德(朱德、張思德)三鄉(剪紙、篆刻、書法之鄉)”文化的縷縷芬芳。文化,既如流水潺潺,浸潤著百萬儀隴奮鬥者的心田;又如戰鼓隆隆,激勵著儀隴追夢人的腳步。以文育人、以文富民、以文化人,正成為儀隴人的新追求。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培根鑄魂,涵養區域向上基因

“巴山蜀水多英雄,儀隴出了個朱老總。”這首《懷念朱老總》詞曲的創作人王志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激動不已地說,這首歌曲在南充已傳唱10多年,每一次聽來都有新的感觸。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朱德元帥雕像

儀隴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元帥出儀隴,旌旗滿大千。”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以張思德為代表的7000多名儀隴兒女追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長征,其中5000多人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作為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全國30條紅色精品旅遊線路之一和四川省十大紅色旅遊目的地,“紅色”是儀隴“一家兩德三鄉”文化的底色。境內紅色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紅九軍政治部、朱德故居等革命遺址、旅遊景點等共143處,其中列入國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四川紅色故事“金牌講解員”,張思德紀念館、儀隴縣博物館講解員曾渝玲表示,作為一名紅色故事講解員,一定要把弘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傳承紅色基因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講好紅色故事,弘揚革命精神。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張思德塑像

賈裕是新政實驗小學六年級學生,是張思德紀念館的“紅色小小講解員”,他為筆者一行作了現場解說:“來館裡義務講解張思德先進事蹟,不僅不影響學習,還讓我更加堅定了長大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

“培養小小講解員,是紀念館教育功能的體現,也是我們擔負的一份社會責任,家長也很支持。”曾渝玲介紹,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以來,紀念館客流量超過17萬人次,節假日、雙休日只要小小講解員自願,都可以安排他們講解。

近年來,該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積極打造“德鄉儀隴”文化品牌,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向上向善的好風尚充沛於全縣的每一個角落。

文化扶貧,百姓吃上惠民大餐

11日下午,在儀隴縣剪紙博物館,國內著名剪紙大師何作霖的兒子何小鏘給筆者講解儀隴剪紙的特點:“這裡的剪紙粗中有細、細中有粗,形成了‘豐滿、精巧、秀雅、淳正’的獨特風格。”一邊介紹,一邊展示。不到十分鐘,精美的“雙魚”便呈現在參觀者面前。

作為革命老區,儘管儀隴前幾年已經摘掉了“貧困”帽子,但是仍有群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將文化與扶貧掛鉤,通過政府免費訂單培訓掌握1~2門文化產業項目,這成為儀隴借力文化優勢打響脫貧攻堅戰的不二法門。

跟隨何小鏘學習剪紙已有一年多的鄧小英是縣城遷建中的失地農民,為了給家庭增加收入,她選擇利用帶孩子的空閒時間來學習剪紙:“工藝複雜點的每天只能剪1幅,簡單點的能剪2~3幅,作品全部委託剪紙博物館通過景區店售和網上銷售,根本不愁銷路,一個月可以掙2000多元錢。”

除了何小鏘剪紙培訓班,雜技藝人梅質林成立了“梅質林雜技團”,團員達30多人,編排的雜技、魔術、曲藝等近百個優秀節目,到綿陽、成都、重慶、湖北等地演出,受到各地觀眾喜愛。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儀隴是全國首批“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縣,該縣出臺的文旅扶貧政策還吸引了多個團隊參與競爭,每年撬動數以百萬計的社會資金。以延續“三鄉”文化為主抓手,發展文化軟實力還吸引了一批儀隴籍文化人士返鄉創業,帶動當地農民脫貧。順慶區李家鎮高家溝村村民李軍偉幾年前回到村裡,建起400多平方米的古琴製作坊,帶回6名鄉親一同創業,並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注冊了商標。“截至目前,每年都能賣出幾十把琴,效益可觀。”李軍偉說。

文旅聯姻,擦亮德鄉儀隴牌子

大坨坨的墩子肉、一層層的大品碗、金燦燦的龍眼肉……11日上午,在朱德故居的丁氏莊園農家樂,隨著一道道具有客家特色的菜品擺上桌面,來自全國各地、參加體驗的客人持箸欲啖。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壩壩宴

“因‘湖廣填四川’,儀隴成為客家棲息之地,沸騰味蕾、獨具特色、頗具體驗欲的客家水席宴成為當地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水席宴通過客家民間廚師口口相傳得以傳承,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全席共九道十大碗,均用蒸、煮、燉方式烹製而成。目前,我們正在制定客家水席標準化體系,並打造了丁氏客家農莊等一系列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主題農家樂,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傳承客家習俗,弘揚客家文化。”朱德故居管理局辦公室主任陳良平介紹說。近年來,儀隴始終把旅遊業作為一項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大力推動“旅遊+農業、工業、商貿”等建設,先後獲稱“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中國十佳宜居縣”,今年3月候選四川省首批“天府旅遊名縣”。

儀隴:古城文韻唱新風

▲客家水席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天府旅遊名縣創建的重大部署,儀隴將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抓手,圍繞“朱德故里·德鄉儀隴”旅遊形象定位,堅持“旅遊+”“+旅遊”,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全力促進文化旅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縣長郭宗海表示。該縣還將以建設朱德故里全國紅色旅遊示範區為統攬,依託核心景區,輻射帶動馬鞍古鎮、柏楊湖休閒度假及周邊鄉村旅遊發展,著力打造集紅色旅遊、特色小鎮、宗旨教育、文化體驗、休閒度假、健康醫養等業態於一體的全國知名紅色旅遊目的地。

據儀隴縣文旅部門統計,今年1至8月份,全縣共接待遊客603.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67.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