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解救吾先生》:一顆蘋果下的人物隱喻、心理隱喻、道具隱喻

警匪片,是以其新、奇、變等顯著特色吸引眼球,其衝突性以及娛樂性更甚。這種類型的警匪片雖說提高觀眾生活樂趣,卻也潛移默化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帶有些許的負面影響。影視文化的本質除了傳播理念外,還有票房收入這一重要指標。為了提高票房性,編劇勢必會融入更加曲折離奇、矛盾突出的情節和元素,例如真實的偵查手段以及暴力元素,這些元素可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青少年,帶來少許反向引導。

然而,《解救吾先生》卻是以真實案件為背景,雖然其內核是警匪類電影,但加上真實質感的包衣,使其更具有現實意義。影片重點突出吾先生的聰慧、沉穩,有效規避傳統警匪片獵奇特點帶來的負面效應,不減弱整體衝突性的前提,增加其教育意義。

這部電影講的是香港電影明星來內陸出演,在酒吧談完1000萬電影合同收到300萬的首付款後,在酒吧門口被綁匪持槍綁架至一郊外小院,和綁匪鬥智鬥勇並最終獲救的故事。這部影片以吾先生和綁匪相處點滴以及警察搜查線索兩條線並進,一方面突出吾先生的聰慧,從側面給警方提供線索,另一方面突出警察破案中的嚴謹態度,給我們娓娓訴說關於人生方向的問題,引發觀眾深思。

偏現實主義的警匪片更具有社會意義。《解救吾先生》貼近於紀實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具備現實主義的警匪類電影,更是一部富含人生哲理的電影,而這一切,還要從一顆蘋果說起。

看完電影后,發現蘋果這一物品貫穿整個影片,細究之下,驚喜乍現。一般而言,電影風格類和電影主題類的符號主要是光影、聲畫、道具、服裝等。這類符號除了能為電影增加觀感性外,還能豐富影片的內涵。蘋果正是這樣一種電影符號,它不僅從側面表達吾先生的機敏,還傳達人生哲理。下面我將從“蘋果”這一線索出發,並結合人物隱喻、心理隱喻以及道具隱喻三個不同角度,談談蘋果是如何成為解救吾先生的關鍵以及我們從中可以學到的人生哲理。


《解救吾先生》:一顆蘋果下的人物隱喻、心理隱喻、道具隱喻

《解救吾先生》

一、沉穩心態下的理性思維,蘋果在電影中的人物隱喻

西方文化中,蘋果最早出現於《聖經·創世紀》中,當時神用塵土造出了亞當,用亞當的肋骨造出了一個女人,也就是夏娃,還建造了伊甸園讓兩人居住。而夏娃受蛇的引誘,吃了善惡樹上的果子,並給亞當吃,有了羞恥之心,被神責罰,逐出了伊甸園。

由此可見,很早以前,蘋果就被作為一種“智慧”的象徵。

在《解救吾先生》中,當吾先生被綁架至郊外小院內時,他發現綁匪還綁架了另外一個人質小竇,這個人本身沒錢,是和一名富人之女戀愛,被綁匪誤以為有錢,為了不給女友添麻煩,縱使害怕,他也沒有給女友打電話。雖然是個有骨氣的人,可被綁的小竇害怕命喪黃泉,甚至於後來有求死的想法。

吾先生就和綁匪說幫小竇出錢,還提出想要吃蘋果,這也是影片中第一次出現蘋果。

吾先生叫住了走出屋子的張華:華子,有個小要求。我想吃蘋果,圖個平安。

走回來的張華笑著搖頭:這周圍都是蘋果樹,可惜你來得不是時候啊。

之後,綁匪竟然就讓小弟給他們買了蘋果。吾先生和小竇人手一顆。

這個細節也為後文獲救埋下重要伏筆。

之後,吾先生和綁匪的小弟聊自己演的電影、安慰小竇,還打破了綁匪想要錄像的攝像機防止他們進行二次勒索。

無獨有偶,獲得艾美獎的電影《絕望的主婦》訴說了四位主婦在婚姻中遭受巨大打擊使她們陷入絕望,而在絕望中她們不得不做出兩難選擇,慾望、誘惑、困境已然存在,而走出絕望,更需要智慧。

影片的片頭、片尾都有蘋果這一形象,影片的開始看到夏娃的手中拿了一個蘋果,最後的結尾中四個主婦的手中各自拿了一個蘋果。正是通過這一意象表現出思維主婦智慧、隱忍的形象,一經播出,大受好評。

眾所周知,隱喻是一種語言表達的技巧,始終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巧妙地使用隱喻,對錶現手法的生動、簡潔、加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比明喻更加靈活、形象。

面臨危險臨危不懼,還能準確的把握敵人心態,坦然面對,和小竇的慌亂形成突出對比。導演正是巧妙利用西方文化中的蘋果以及中方常見水果形象隱喻吾先生沉穩的形象,側面突出其智慧、理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富有內涵。


《解救吾先生》:一顆蘋果下的人物隱喻、心理隱喻、道具隱喻

伊甸園的蘋果


二、心理暗示的硬核運用,蘋果在電影中的心理隱喻

影片中,吾先生提出要吃蘋果,並非是真的喜歡,也並非是偶然想要的。

當時,警察抓到和綁匪有關的人物後,得到一條重要的線索,就是綁匪華子在郊區租了一個農家院,在一個果園邊上,但是並不知道是什麼果園。

吾先生也是從窗外看到蘋果樹,才提出要吃蘋果這一請求。

最後警察曹剛和邢峰在逼問華子時,問了一系列的問題,調動華子激動情緒,其中最後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曹剛:埋了?然後在上面種什麼桃子李子杏子?

張華:蘋果。

邢峰:什麼樹不行啊!

張華冷靜了下來。

這正是利用了心理暗示這一心理學現象。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

通常來說,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學習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

吾先生提出最喜歡吃蘋果,並讓綁匪給他買蘋果這一要求,無疑強化了這種心理暗示,才能在華子被警察快速詢問中不假思索的說出蘋果這個詞。

心理學上有一種療法,叫做催眠療法,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範圍變得極度狹窄,藉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這種療法正是利用心理暗示的方法,解決例如強迫症、不良習慣、情緒問題燈心理疾病。

由此可見,心理暗示的應用很廣泛,導演則利用蘋果隱喻的心理暗示作為線索,成為解決吾先生的關鍵元素。

影片中的吾先生通過自己想吃這一動作,加大蘋果在綁匪心中的印象,不會讓綁匪產生抗拒心理,這種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間接暗示,這種暗示比直接暗示更能深入人心。果然,最後綁匪不假思索的說出這一線索。

吾先生當時無法確認這是一條有用的線索,但那種情況下,只要可以增加自己獲救幾率的事情,都值得去做,就像他努力說服綁匪一個手下放了自己一樣。自然,這種心理暗示更從側面表現出吾先生聰慧的影視形象。蘋果的心裡隱喻和人物隱喻也因此相輔相成,使得吾先生這一形象更加立體。


《解救吾先生》:一顆蘋果下的人物隱喻、心理隱喻、道具隱喻

蘋果樹


三、善惡因果,一切源於選擇,蘋果在電影中的道具隱喻

影片中,綁匪選擇將吾先生等人綁在種滿蘋果樹的院子裡,當時綁匪華子的手下偉哥走過來看到了抱團一起哭的兩個人:坑都給你們挖好了。另一手下倉哥補充:華子說了,等完了事,把那小蘋果樹給你種上。吾先生,你不是特別喜歡蘋果嗎?

還有影片最後,吾先生看望被逮捕歸案的華子,送了一籃蘋果,畫面定格在那一籃蘋果上。

這兩種場景正包含了蘋果的兩種道具隱喻:

  • 暗藏禍端。
  • 因果報應。

對於前者,咱們不得不再次提到西方文化中的蘋果。

蘋果在希臘神話中再次出現,是在珀琉斯與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禮上。當時,不和女神厄里斯並未被邀請參加婚禮。但她不請自來,將一個寫著“給最美的女神”的金蘋果拋入。這個蘋果之引發女神間的不和,成為特洛伊戰爭的禍端。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蘋果,被賦予禍端的含義。影片中吾先生以及小竇無故遭受綁架,正好映照了 “蘋果是禍端”這一隱喻意義。

影片最後吾先生送蘋果給綁匪,有“善惡有報、自食惡果”的含義。

蘋果這個物品本身不具任何褒貶,在綁匪那裡,是掩埋屍體絕佳偽裝,在吾先生這裡,則是被拯救的重要線索。

同樣是蘋果,在惡人眼裡,是作惡的手段,在善人眼裡,是自救的手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選擇了善,很可能就會像吾先生那樣有好運,選擇了惡,就只能自食其果。

也就引出了生活的意義,人生之路通向哪裡?全看選擇。整部影片到此也實現其意義昇華,蘋果這一道具的應用,也自然被提升一個層面,顯現其高級感。

此外,吾先生最後將蘋果送給綁匪,也是一種感恩。在綁架過程中,滿足了自己心願,給他買了蘋果。當然,這“果”是綁匪之前的善念種下的。種什麼“因”,最終也將得到什麼“果”,這是亙古不變的生活哲理。

正如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說的那樣:原因與結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無法割裂開的。因為結果孕育在原因之中,目的事先存在於手段之中,果實隱含在種子之中。


《解救吾先生》:一顆蘋果下的人物隱喻、心理隱喻、道具隱喻

重何因,收何果


導演利用“蘋果”這一細節,生動的刻畫了吾先生沉穩、聰慧的影視形象,還給我們講述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細究之下,讓人不禁拍手稱好。

這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影片《解救吾先生》值得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