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封神演義:趙公明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要分析趙公明之死的原因,首先讓我們梳理一遍聞太師禮請趙公明時,趙公明對聞太師說的兩句話。

趙公明聽說聞太師拜訪,很是驚訝,忙出洞迎接,見聞太師笑曰:(1句)“聞道兄,那一陣風兒吹你到此?你享人間富貴,受用金屋繁華,全不念道門光景,清淡家風!”(2句)公明曰:“你當時怎麼不早來?今日之敗,乃自取之也。既然如此,兄且先回,吾隨後即至。”

封神演義:趙公明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再看書中如何描述趙公明的修為

天地玄黃修道德,洪荒宇宙煉元神。虎龍嘯聚風雲鼎,烏兔周旋卯酉晨。五遁三除閒戲耍,移山倒海等閒論。掌上曾安天地訣,一雙草履任遊巡。五氣朝元真罕事,三花聚頂自長春。峨眉山下聲名遠,得到羅浮有幾人。

從書中描述可以得知,趙公明出世於遠古時期,修得五行大遁,已斬三尸,煉就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境界,也就是說趙公明在很大程度上接近聖人修為。

修道之人,修的是道德,煉就的是元神。但是,從趙公明對聞太師說的兩句話,可以看出趙公明依戀紅塵富貴,且性情高傲自負。隨聞太師下山,又逆天行事。

今天小院就給大傢俱體分析一下,趙公明之死的主要原因。

封神演義:趙公明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趙公明貪戀紅塵富貴惹禍端

凡修道之人,淡泊名利,不惹紅塵是非。而趙公明卻是拋卻清淨,貪戀富貴,選擇跟隨聞太師下山,參與了封神之戰,給自己帶來了災難。

《道德經》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意是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又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意是罪過沒有比行私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

如果說趙公明在山中,日誦黃庭三兩卷,潛心修行,能否證道成聖,我們不得而知,但絕不會魂歸封神榜,受天庭約束。

而聞太師的到來改變了趙公明的心思。漫長的修行歲月需要忍受孤獨、寂寞、堅守清貧,不見聞太師的時候趙公明尚可堅守,但見聞太師以後,看到聞太師“享人間富貴,受用金屋繁華”,又想到自己忍受孤獨、寂寞、清貧,二者形成鮮明對比,趙公明心中落差極大。於是,趙公明心中起了雜念、貪慾,自己的本領並不比聞太師差,若下山助紂也可享受榮華富貴。而今剛好趙公明有求於自己,機會難得,趙公明一口答應了聞太師的下山請求。

其實,趙公明完全可以以修道之人,堅守清規戒律,保持純樸,減私慾,不問凡塵俗世為由,拒絕聞太師的請求,怎奈趙公明貪圖人間富貴,道心不堅,下山助紂為虐,使自己走向了封神的災難。

這是趙公明之死的一個原因。

封神演義:趙公明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趙公明心高氣傲、浮躁。

趙公明身為修道之人,不懂得收斂、低調,反而心高氣傲,目中無人。

在聽聞太師說吃了闡教的敗仗以後,趙公明不服氣的責備聞太師“不早些來請他。”意思很明顯,是說若早點來請他下山,早就打贏闡教了。而趙公明完全無視紂王的貪圖享樂、荒淫無道、敗壞朝綱;又不聽師傅通天教主“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二卷”的教訓,而跟隨聞太師下山,助紂為虐。也許因其擁有先天至寶定海珠的緣故,定海珠有一串24顆,此珠威力強大會發出五色毫光,使人睜不開眼睛,很容易施行暗算,使得在趙公明眼裡,憑藉定海珠威力,完全可以在封神之戰中取得碾壓一切對手的優勢,也令其更加的肆無忌憚,目中無人,在用定海珠打敗廣成子、赤精子、玉鼎真人、道德天尊和靈寶大法師後,又用縛龍索抓了黃龍真人,之後在追殺燃燈道人的時候,被散仙曹寶用“落寶金錢”奪去了定海珠,又心有不甘,前往三仙島三霄姐妹處,借來金蛟剪,欲和闡教戰鬥到底。最終,因其狂妄自大,那曾想到闡教高手眾多,最後被陸壓道人用“釘頭七箭書”詛咒而死。

這也是趙公明之死的一個原因。

封神演義:趙公明之死的原因是什麼?

趙公明心存僥倖、逆天行事

天道註定,周興商亡,凡助商者皆是助紂為虐,難逃一死,趙公明也不例外。

其實,以趙公明得修為和資歷,是知天命通玄理的,在三教共議封神榜時,趙公明也在碧遊宮,對封神榜一事也是知道的。而“

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意思是上天賦予人的天命,並非固定不變的,上天只垂護施行德政的人。而趙公明得道於天皇時期,應是知曉,夏被商取代的原因的,而今卻是不分時勢,助紂為虐,企圖以己之力挽回殷商的敗局,完全是心存僥倖,逆天行事。

這也是趙公明之死的一個原因。

所以,三教共議封神榜之時,特別提到根據各修道之人的根行深淺和機緣造化來決定,而趙公明則是有仙緣,但無修道之人的道德,故而難逃天道的制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