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南園十三首·其五》李賀!

古今文人墨客作品中,“吳鉤”這兩個字不絕於眼,多情刀客無情鉤,吳鉤寒光耀九州。

那麼,吳鉤到底是什麼東東呢?宋人沈括《夢溪筆談》:“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今南蠻用之,謂之葛黨刀”。通過閱讀古今文獻,我們可以確定無疑的認為,吳鉤就是一把兵器,猶如圓月彎刀(是刀是鉤,還有爭議),寒光閃閃,殺氣騰騰,成為文人墨客最喜愛描述的兵器之一。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所謂“吳鉤”,字面意思是“吳國之鉤”,吳國的一種兵器。

漢代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吳王闔閭得了莫耶劍,又令國中作金鉤,下令“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懸賞求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一個工匠為了重賞,殺了兩個兒子吳鴻、扈稽,將他們的血分別塗在金屬上,製成了兩把吳鉤上貢闔閭。

《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王乃舉眾鉤以示之:“何者是也?”王鉤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於是鉤師向鉤而呼二子之名:“吳鴻、扈稽,我在於此,王不知其汝之神也”。聲絕於口,兩鉤俱飛著父之胸。

名器融血有靈,這兩把吳鉤融入吳鴻、扈稽之血,所以只要別人一喊吳鴻、扈稽,這位工匠的兩把吳鉤,就會自動從一大堆吳鉤中飛起。闔閭一見大為震驚,重賞了這個工匠,最終吳王愛之“服而不離身”。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這是歷史記載中吳鉤的最早來源,但如果據此認為吳鉤是兵器的話,卻至少有三個令人不解之處。

一,闔閭要求製作“金鉤”,但在春秋時期,罕有使用黃金製作兵器,史書記載極少。

二,闔閭“舉眾鉤以示之”,如果是兵器的話,手裡拿著眾多兵器,讓人感覺不合理。

三,“王鉤甚多,形體相類,不知其所在”,僅是己用而已,何必製造那麼多的“金鉤”武器?

當然,這僅是推測而已,說不定闔閭就是那麼奇葩。但“王鉤甚多,形體相類”,說明吳鉤數量極多,金屬材料不易腐爛,考古上應該有所發現才對。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然而,從考古上看,我們印象中的殺人利器吳鉤卻非常罕見,最著名的是兵馬俑出土了疑似吳鉤。

上世紀,在秦皇陵兵馬俑,人們在一號坑中挖出兩把“圓月彎刀”(見上圖,其中一把),部分專家認為這就是傳說中的利器吳鉤:長度65.2cm,寬2.2—3.5cm,柄長11.1cm,重1.045kg。客觀的說,雖然狀似彎刀,卻無鋒無中脊,不能以鉤殺人,看起來不太像兵器,反而像是一種工具。

至於最能反映吳鉤的江浙區域,考古發現了很多禮器、兵器,唯獨就是沒有發現“鉤”狀兵器,讓一幫考古專家頭疼不已。直到浙江紹興西施山出土了三件“鉤”狀青銅器,才真正揭開吳鉤的真面目,壓根不是什麼神兵利器,而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品!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曹錦炎的《吳王光銅帶鉤小考》一文中提到,在浙江紹興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帶鉤(見下圖,其中一件),上面銘文完全一致。所謂吳王光,其實就是闔閭,光是其私名。所謂西施山,相傳勾踐在此訓練間諜西施、鄭旦,故以此命名,但考古顯示卻是一處越國青銅冶鑄作坊遺址。

工吾(吳)王光初得,其鑄乍(作)用句(鉤)。

因此,這三件銅帶鉤是闔閭之物,且應該是心愛隨身物品,否則不會隆重銘文。更為重要的是,根據出土文物的形狀可知,明顯只是“帶鉤”,即把衣帶系在腰間的生活用具。

在先秦文獻中,“帶鉤”出現頻率非常高,比如《荀子·禮論》說:“縉紳而無鉤帶”,還有最廣為人知的“彼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其中的“鉤”就是“帶鉤”,是說偷這麼小的東西殺頭,與後面的竊國者侯相對比。

這裡還存在一個疑問:闔閭帶鉤為何跑到越國的西施山?原因很簡單,越國勾踐滅了吳國之後,闔閭帶鉤成為戰利品,被拿到越國冶煉基地仿製,作為樣本使用。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其實,戰國到漢朝的古墓中,地下帶鉤不斷“挺身而出”,只是並非在江浙地區,所以當時人們沒有將這些“帶鉤”與“吳鉤”直接聯繫起來。

雲南貴州出土的漢代帶鉤,河南輝縣褚邱、山西長治分水嶺、河北邯鄲白家村等的戰國帶鉤。總之,不能說帶鉤稀鬆平常,但也絕對不是什麼罕見之物。

再回到上述《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記載的傳說,“金鉤”、“舉眾鉤以示之”、“王鉤甚多,形體相類”等描述,非常明顯說的是帶鉤,而非我們印象中的神兵利器。漢朝使用帶鉤束裝非常普遍,所以《吳越春秋》作者臆想這麼一則傳說,也就更有了生活基礎。

況且,十八般武器中的“鉤”,實際上是到西漢時才出現,又如何有“鉤”兵器?如果吳鉤是古人認為的刀,那麼早已識刀的春秋戰國古人,又為何不直接說刀?

西施山出土三件銅器,揭開了吳鉤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當然,即便我們看清“吳鉤”的真面目,也無需為之驚訝,神話就是這麼演化出來的。到了明朝,吳鉤甚至演化成了一把絕世寶劍,吹毛斷髮,見血封喉,能與干將、鏌耶爭鋒。明代《封神演義》:“

木吒背上寶劍兩口,名曰:‘吳鉤’,此劍乃‘干將’、‘鏌耶’之流,分有雌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