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你怎麼看?

天諧


看到這個問題還是蠻搞笑的,我幫這些人重新編輯了一下,感覺更加朗朗上口,方筆流傳:

啟功字是一捆柴,舒同最愛畫圈圈。

蘇軾磐石壓蛤蟆,山谷死蛇掛枯椏。

瘦金體來是亂箭,羲之只會擰麻花。

古今書家皆下品,唯我醜書傲四方。

哈哈,這需要多麼強大的想象力才能想象的出來啊。擁有這麼強大的想象力,好好學書法吧,以後定成大家,書法的意象之美就靠這些人了。

(以上只是玩笑,切勿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虛構)

啟功先生的字是那種非常有文人氣息的,沒有一點菸火氣,有人評價是“高皇子孫皆空靈”。

啟功先生重視結字,每個字的結構都經過再三斟酌錘鍊,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平正沉穩、氣定神閒,但反過來看就是缺少飛動跳躍之勢,這跟書家的性格、和人生閱歷有關。你如果有他的那層身份,經過民國和解放,再經歷一下文革就能體會一些東西了。所以如果喜歡那種張旭和懷素這種大寫意的書法風格的話,確實可能看不慣。

八十年代的啟功的書法,線條豐腴富於變化

啟功先生的筆法相對簡單,但非常注意中鋒用筆,注重線條的粗細變化,弱化起收轉折的調整。所以很多人批評啟功先生的字“無筆法”,這真的太片面了,啟功先生早年是很注重古人筆法的,晚年時的應酬之作比較淡化筆法,但他認真的作品並不是沒有筆法的變化的,只是不為常人所知罷了。

啟功先生晚年的字也不是火柴棍

啟功先生的書法,取法廣泛。因為他也曾經是故宮博物院早期的六人書畫小組的鑑定專家之一,有機會接觸大量的古代法帖真跡,這一點對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他是當代少有的能化古為今的書家,有時候看書法史的時候,會驚訝的發現很多書家的元素都在啟功先生的字中能找到。

啟功先生臨柳公權的字

所以你看備受爭議的啟功先生的臨帖,很多人說啟功那是在抄帖,不是在臨帖,因為一點都不像。其實那是他們沒看懂啟功先生的臨帖精神,在於“取捨”二字,取為己所用的就夠了,沒必要把古人的一股腦都複製過來,不然就又會有人說他“泥古”了。

啟功先生的蠅頭小字最見功力,又顯晉唐風韻

啟功先生的字是豐富多彩的,不是那種簡單的“啟功體”,如果你只看到一捆火柴棍,說明你還要學習深造。


翰墨今香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這個說法我不贊同。

啟功先生是國人和書法界認可的書法大家,其書法作品自成一家,如果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就是有些人對他的不敬!那就是對他的嫉妒!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像是一捆柴嗎?)
可以說,像啟功這樣的書法大家,幾十年才出一個啊!啟功之後,又有誰能在中國書壇稱雄呢?準確的說沒有一個!啟功先生的“啟體”字會流傳後世的。我認為。

(上圖為啟功先生書法作品)

啟功先生的書法用筆簡潔明快,下筆穩!準!狠!看似線條簡單,實則藝術性極強,用筆之妙,結字之美,又有哪個書法家能與之高低呢?可以說,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幅幅都是高雅可品之作!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

啟功先生不但是一位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書法教育家。臨帖“七分像”理論就是他提出的。“書法,沒有絕對的撗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的理論,也是啟功先生提出的。

(上圖為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

我認為,做為書道中人,還是不要互相拆臺,互相排斥,互相攻擊的好。對於啟功先生的字,我們只能學,而儘量少評。因為,當下的書道中人,是沒資格評論啟功先生的字的。說啟功先生的字是一捆柴的人,也該歇歇腳了。


中州耕牛堂主


啟功的書法成為“啟體”,在當今社會被世人傳誦絕非偶然。他是繼書法家舒同之後,又一位影響深遠的大師。

啟功先生不但是教育學家,紅學家,文物鑑定家,而且是國學大師。啟功老先生是比較接地氣的一個人,凡是向他求字的人來者不拒。他治學嚴謹,和藹可親,淡泊名利。
啟功的書法特別注意
整體的韻律和諧,粗筆畫和細筆畫的大對比。
草書注重的是,


筆畫的提按和使轉,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攏。啟功先生的書法是一種文人書法,他在字體的疏密安排上很下了些功夫,但是沒有大傾斜和大放縱。

筆畫雖細,但是特別剛勁有力。某些人評價啟功書法像一捆柴,實屬眼中無物,最起碼他沒有深入研究過啟功的書法。
用“秋色怡人”來結束我的這篇文章

,相當完美了。

在秋天裡,我又想起了啟功老先生的書法,乾裂秋風,潤含春雨…………


水電工老路書法


不同意

原因如下:

啟功先生是皇族,雍正皇帝九代孫,但他從不用“愛新覺羅”這個姓,只承認自己姓啟名功字元白。

啟功先生一生為人小心謹慎,對人和藹可親,一生成就非凡,被譽為當代“詩書畫三絕”。他不僅是書法家,還是紅學家鑑定專家等等,曾經擔任過中書協主席。

啟功先生是經歷過特殊時期的人,其間最著名的就是郭沫若掀起的“蘭亭論辯”,啟功先生迫於壓力,隨從了郭沫若的意志,說《蘭亭序》是假的。否認了自己的觀點,但是,今天來看,我們完全能理解啟功先生。

啟功先生最開始是學畫畫的,直到讓他畫畫而不讓他落款的事情發生後,他下定決心刻苦練字,終於練就了剛健挺拔的“啟體”,啟功先生的書法很受歡迎,從者不計其數。

但就如問題所說,很多人質疑啟功先生的字,說他的字像一捆柴,對於這些說法,我只想說,你達到了人家的水平再說,因為現在的人發表觀點很簡單,也批評田蘊章田英章的書法是印刷體,毫無美感,前提是你寫出來再評論!想起一句話,“能受天磨為硬漢,不遭人妒是庸才”。

對於啟功先生的書法特點和書法成就我在這裡不需多說,他的書法早已深入人心,在這裡說太多都是畫蛇添足。






萬堤方


啟功先生的書法,在當代是屈指可數的,他的字體寫出了自己的風格面貌,並且字形優美線條清秀,並且筆力雄健,氣韻不俗,普通老百姓也能欣賞。所以他成為當代大家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當然啟功先生的書法也有缺陷,主要就是線條比較單一,筆法比較簡單,學習啟功的書法,應該容易上手。另外啟功先生的書法,寫小字還是很流暢耐看的,那是如果寫大字的話,會感覺不耐看,可能是線條瘦勁,這可能也是跟柳體適合寫小字,顏體才適合寫大字,字體本身的氣韻所影響。

總之對於名人書法,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分析區別對待。





獨上高樓看月亮


年輕時就聽過書道上的朋友說“啟功的杆杆,舒同的圈圈”,和題主所說,異曲同工。

年輕時輕狂無知,就這個問題,以輕謔的口氣請教過我的老師。老師是新中國最早的書法科班出身,在當今書法界頗有建樹聲名。我的問題,讓老師一怔,接著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微笑“啟功在臺上講書法,講書法版本學,講書法方面一些學術問題,臺下幾百人,都是當今書界排在最前頭的人物,能聽懂的,我估計沒有幾個人。以他的見識學問,紮實勤奮,你以為他寫不好字?他這樣寫,必然有他這樣寫的道理,你以後慢慢就會懂的”。

老師是誰並不重要,老師的話重要。這是我學習書法過程中老師教我最重要的一課,刻銘至今。以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深刻的審視,思考問題,從此形成一種習慣。

隨著閱歷見識的增長,我對啟功的書法有了一些不同與他人的理解和認識,就我粗淺的理解和認識,說說我對啟功書法的幾點看法。

一:著作等身,立論平實,指謬辯訛,絕不迷信

啟功先生的有關著述,擇其要就有《古代字體論稿》, 《啟功從稿》, 《論書絕句》,《書法概論》,《書法概論參考資料》,《啟功論書札記》,《啟功論書絕句一百首》, 《啟功叢稿》(論文卷、題跋卷、詩詞卷), 《啟功論書法》, 《啟功書法論叢》, 《啟功講學錄》《啟功給你講書法》《堅淨居叢帖-臨寫輯》等,可謂著作等身。

先生的書論,比況恰貼,妙語時出,對書法藝術以及書法版本學的許多問題,有獨特的視角和見解,讀之除會心一笑外,有掃撥煙障,豁然開朗之感。

啟功先生的書論,駁正世俗邪說,更不迷信權威。如《啟功給你講書法》對何紹基執筆法的所謂龍眼法、鳳眼法、迴腕法、緊執法,謔言指斥:“三個指尖捏筆管。拇指與食指中間形成一個圓洞,這叫龍睛法,像龍眼睛。……拿起筆來向懷裡拳起來,轉這麼一個圈,然後對著胸口。這樣一看就是豬蹄。在廣東,豬的前蹄叫豬手,豬的後蹄叫豬腳。這完全就是豬手法。”

書法實踐證明,如何執筆,沒有定法,順手就好。凡是在如何執筆問題上的種種說法,大多是故弄玄虛,毫無意義。但出自名家之口,往往迷惑誤導一大批後學。

又如講學習書法看什麼參考書,他說“關於參考書,有人問我說:我學寫字,看什麼參考書好?求學看參考書,這是天經地義的,毫無問題。但是學書法,看參考書,從我的經驗來說,多半文不對題。我們看參考書,他告訴你拿筆該怎樣,甚至給你畫出圖來。我的手跟他畫的圖不一回事。按他畫的圖那樣拿筆能拿住了,但是我動彈不了,我在紙上寫,手就不聽話了。還有許多書,他都是文章寫得很高明,寫的文言的,詞藻很漂亮,這是古代的書。瞧了半天,姑且不管懂不懂這個古代漢語確切的講法,就算是我懂,他的比擬也非常玄妙。再看現代的,講書法美學的,這我也看過些。有許多新的理論、新的見解。可是實際拿來,在我們寫字的時候,我看的那些個理論一句也用不上。”

事實也正是如此。筆法,只能看老師實操示範。再高明的語言,羅列再多的圖例都根本無法說明問題,不但說明不了問題,還往往使人糾結困惑,把簡單的問題搞得複雜化。又如古書論書評中“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等等虛幻不實的矯詞麗藻,看了完全等於沒看。這種例子,在古今書論中不勝枚舉。

治學的紮實,平實,以實為實,絕不迷信,在啟功先生的著作中貫穿始終。

二:胸臆達觀,“堅淨”自勉, 朗然清舉,淡泊名利

啟功先生有一方古硯,上有銘文:“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啟功先生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堅淨居”,自號為“堅淨翁”。“堅”、“淨”二字蘊含深意,堅實,堅誠,堅韌,簡淨,明淨,清淨,是啟功先生人生觀和書法觀的自勉和真實寫照。

劉一達所著《北京話》說了啟功先生幾件事:

一次, 啟功先生給人寫字,不小心印章蓋反了,那人急了,先生笑道:“我就想讓它蓋反的。”他在鈐印旁補了一行小字:“小印顛倒,蓋表對主人傾倒之意也。”

一次,他參加一個活動,主持人介紹他是大師。他說:“我得更正一下,她少說了一個‘犬猶兒’,我是那個獅子的獅。”

一次,啟功先生和朋友逛潘家園,看到有人公開賣他的假字。朋友讓他當面打假。他笑道:“都不容易,給人家留口飯吃吧。”朋友說:“您可太寬容了。”他笑道:“他們仿我的字,是看得起我。再說他學一手字也下了不少功夫。他要是跟我借錢,我不也得借他嗎?”

先生《自撰墓誌銘》: 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後。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諡且陋。身與名,一齊臭。

何等達觀,讀來讓人不禁莞爾,亦復肅然起敬。

三:澄澈清明,風拂微瀾,“簡、實、平,淨”,字如其人

啟功先生的書法觀,從他的詩句能讀出來:“甘卑愛唐宋”,“師筆不師刀”。

啟功書法歷來主張師法墨跡,反對取法碑版,對追求碑刻一脈的刀斧痕十分不以為然。“少談漢魏怕徒勞,簡牘摩挲未幾遭;豈獨甘卑愛唐宋,半生師筆不師刀。”,論魏碑“學書別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在“師筆不師刀”觀念的指導下,啟功先生的書法說到底就是摒棄痕跡,自然書寫。

書法,古代經典不乏法意繁密,技巧複雜者。與此對立,也有一路平淡簡淨,洗盡鉛華者。如:

八大山人的書法用筆在輕重徐疾,提按頓挫的變化上微乎其微,各種對比關係,矛盾衝突幾近於無。

弘一法師的用筆,點畫,結體和章法幾乎毫無變化,傳統書法中的一切機巧,蕩然無存。

以啟功先生的學養,要追求繁密複雜,想來不難。他一定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啟功先生的字,比八大多了些熱烈,比弘一多了些明麗。

啟功先生的字,繁密矯飾被基本摒棄,超然物外,以簡靜平和的心態,平平實實地寫來,不激不厲地寫來,落筆爽淨,篇章澄徹清明,輕風微拂,波瀾不興。毫端的微妙全部化為‘’簡,實,平,淨‘’四個字,一切機心巧算,恢詭譎怪,雄強爭狠,張揚激越,到此休止。

自運如此,臨帖亦然。

(啟功臨米芾《彥和國士帖》)

日本高僧,書法家良寬說,平生討厭三樣東西:廚師的菜,畫家的畫和書法家的字。世外高人看俗世,如貽甘味不如淡泊簡淨,匠心機巧不如平實無算。

這也可能就是啟功先生的書法理想和藝術追求。

那些批評啟功書法“千篇一律”,“館閣體”,“一捆柴”“啟功的杆杆”的淺薄之見,是看慣了機心巧算,張揚激越,看不慣平實澄明,爽淨簡淡。


但必須指出,書法上每一種風格都有無法避免的缺陷,啟功先生的字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的說法,確實存在。但“一捆柴”的說法,只能說是識見淺薄,無知無畏而已。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書法圈就流傳著“舒同的圈圈,啟功的杆杆”這樣的話,此話作為比喻句,非常形象地說明了舒同和啟功兩位當代書法大家的書法特點。這樣的說法並沒有什麼惡意,不附帶任何感情色彩,只是就書法論書法。

為什麼要說啟功的書法是“杆杆”,很顯然,啟功先生的書法線條特點很突出,以苗條,瘦勁,爽利為主,有些鐵畫銀鉤的感覺,在視覺形象上,比起那些用筆肥厚、敦實、肉乎乎的書法線條,他的書法線條如同乾柴,缺乏一種大氣、雍容的特徵,所以,被這樣形容。

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有些人喜歡這種風格,有人又喜歡哪種風格,不管何種風格,能呈現出獨特的用筆個性,能體現出看起來賞心悅目的漢字間架結構,能體現出書法自身的書寫節奏和整體氣韻,就可以認為是好書法。

啟功先生的書法乍看之下比較勻稱,在用筆特徵上不是那麼明顯,一個字內的橫豎撇捺鉤等筆畫看起來粗細大小似乎一樣,實際上,還是能看出不少細微變化。他的變化,主要還是針對用筆的力度來變化。比如,在“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這幅八個字書法作品中,“諸”和“善”兩字由於筆畫較多,為了體現出靈動性,他刻意把筆畫寫得有粗有細,依靠線條自身的變化達到錯落有致的審美效果。

但是,啟功先生的書法不適合寫比較大的字體,這是由於字體自身的審美要求決定的,跟宋徽宗的“瘦金體”一樣,適合在小尺寸紙張上書寫,看起來很美觀,有獨特韻味,若放大到一定倍數,這些韻味就逐漸喪失。

另外,啟功先生的字體也不適合用枯筆書寫,枯筆因為缺乏潤澤感,又因為他的字筆畫太細,看起來更像乾柴。


鴻鵠迎罡


啟功先生的字,雖不能說眾美齊臻,但在中國書壇獨樹一幟,有多少後生以啟功字體為楷模,苦心修煉,唯恐不像。的確有不少後學做到了惟妙惟肖,甚至啟功先生在與別人閒談時,有人問道,現在市場上先生的字贗品很多,該怎樣辨別真偽?啟先生笑答:凡是寫的好的可能就是贗品,差一點的到可能是自己的。這些書法後生也要生活麼。多麼樸實的話語!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無私的大愛!,我不管他是否當過中書協主席,也不管他是否獲得過什麼蘭亭終身成就獎,,欣賞啟先生的字,是一種與君子的對話,文氣中透著剛直,靜態中蓄著動勢,筆力剛勁,卻絕無霸道之氣,章法中透著空靈,卻絕非空虛。纖纖的筆畫,蘊藏著微妙的變化,不細看,覺察不到。也許啟先生的字,不像天馬行空般的騰躍自如,也不像錢塘江的大潮,洶湧澎湃,不像夏雲奇峰般的變幻莫測,也不像驚蛇入洞般的動態十足。沒有一種字體,能既凝又飄揚,既如美女撒花,又似壯士舞劍。啟先生的字,如果說像火柴捆,是因為沒讀懂,沒細看,沒有用心去看。啟先生的字,當代文人書法的一座豐碑,不是豪放派,不是婉約派,是深深融入了中國千百年文化傳統的,道行高深的君子派,立德樹字,字如其人。











興平南郊竇文海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一捆柴”,也有人說啟功先生的書法像火柴棍,我覺得這些說法其實都是根據啟功先生的書法風格而起的一些“戲稱”,並沒有惡意。

我們看啟功先生的書法作品,就會發現他的字雖然是有粗細變化的,但是他的單個筆畫的粗細變化很少,喜歡用粗細均勻的細線。

比如上面這幅他的行書對聯書法作品,裡面的“本”字、“披”字明顯的就是這種特徵,字和字之間有粗細的變壞,比如第一個字粗、第二個字細,第三個字粗,第四個字又細,但是寫的比較細的字,在字內沒有太多的變化,這是被人稱為像火柴棍的重要原因。

而上面這幅作品這種感覺就更加明顯了,啟功先生的書法其實更適合用比較潤的墨色,如果加上枯筆、又少了粗細的變化的話,就更像一捆柴了,雖然這樣說,但是這幅作品的氣韻,這種簡潔的、不事雕琢的書法語言,是當代書法家很難寫出來的。




這就是啟功先生的書法特點,相對於充滿了變化的書法,我還是更喜歡這種簡潔的筆墨語言,有一種雅緻、中和的美,如果看到真跡,應該就是另一番感受了吧。

不知道你怎麼看?


不二齋


這個說法有些“打油”味道,不過還是抓住了他們各自書法的一些特點,注意,只是一些特點,不是所有特點。這還有些蘇東坡和黃庭堅那起筆墨官司的趣味。但是說王羲之的書法擰麻花,卻有些離體太遠了王羲之的書法佔得一個天然,天然自然氣象萬千,融天下之妙有為一體。而擰麻花,不若按在傅山傅青主身上更貼切。



至於說啟功先生的書法一捆柴,那可不是一般的一捆柴。是什麼柴呢?金絲楠木,這樣的木柴札成的捆。中石和沈鵬的繞繞彎更象是千年崖柏繞起來的繞繞彎。舒同的圈也不是線纜繞來繞去繞成的圈,那是鋼筋鐵骨鍛造的圈。

還有字若天蠶于右任。

啟功的這一捆柴,是有選擇的金絲楠木紮成的柴,而且是經過黃金分割比例測量過濾出來的柴。故其形,暗合黃金分割律,其質,出於金絲楠木。

這決不是什麼溢美之詞。

啟功先生的書法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和融合了傳統國學文化甚至西方美學原理,求新求變的基礎上,形成的啟體風格。並不是空穴來風,無源無本,看下面的“書”字就可為證。明顯源自王羲之書法。

實際上說啟功先生的書法是一捆柴,只是看到了啟功書法表面或側面而已,並沒有真正深入到啟功書法的文化內涵或藝術底蘊之中。啟功書法的點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根棍兒,而是像古代的“永字八法”一樣,有其法、勢、意、形、質、神的。更何況啟功先生還是詩書畫兼善,學養深厚,書風有繼承和創新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