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明朝皇帝是不是都是朱棣那一脈?

陸科民


朱棣雖然與朱元璋並稱明朝二祖(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但由於他不是明朝開國之祖朱元璋屬意的皇位繼承人,而是通過靖難奪取皇位,所以在他之前的皇帝朱允炆不屬於他這一脈。之後他登基為帝后,一直到明朝滅亡所傳的13位皇帝都是他這一脈,簡言之明朝16位皇帝有13位皇帝是他這一脈,若是再加上他的話,則一共有14位皇帝。

我們常講一脈相承,即從同一血脈、同一派別所流傳下來的思想或者學說亦或是繼承關係,對於明朝皇帝而言,他們的開國之祖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皇帝的源頭,所以詢問明朝皇帝是否都是朱元璋一脈更貼合實際,當然題主點出了朱棣,自然要對朱棣有著重的介紹,朱棣本是朱元璋第四子,雖然被朱元璋器重,但在皇位傳承上朱元璋更重視的是他的嫡長子朱標,奈何朱標早朱元璋一步去世,為了避免後世朱家子孫為了皇位展開血腥爭奪,朱元璋決定嚴格遵循嫡長子繼承製,如此嫡長孫朱允炆被朱元璋選為皇位繼承人。

朱元璋去世後,身為親王的朱棣不服朱元璋的決定,趁著朱允炆削藩之際發動靖難,結果取得成功,自此皇位易主,皇位傳承由朱允炆一脈轉移到朱棣一脈,之後明朝的皇帝都由朱棣的後代在傳承。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644年崇禎帝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一共出了16位皇帝。而這16位皇帝,卻是兩大血脈。

太祖朱元璋在登基後,冊封嫡長子朱標為太子,誰料朱標壯年早逝,朱元璋悲痛之餘,就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長孫,待到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乃建文帝。如果不發生意外,那麼明朝將由朱標這一脈繼續當皇帝執政,可老天偏偏就不讓朱標這一脈太平,朱元璋的四子,也就是朱標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謀反,世成“靖難之役”。最終朱棣登上了皇位,乃明成祖。

自此,明朝便由朱棣這一脈執政,雖然中間出現了幾次皇帝沒有繼承人的意外情況,比如明武宗朱厚照暴斃而亡,沒有留下子嗣,於是由他的堂兄弟朱厚熜繼承皇位,也就是明世宗嘉靖帝,還有就是天啟和崇禎兩朝,也是這種情況,均是按照“兄終弟及”的這個原則,所以,皇位繼承人的血脈,一直還是在朱棣這一脈中。

包括明太祖朱元璋曾為後世子孫排字立號,為朱棣這一脈的“輩行”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而在朱棣之後,登基的皇帝分別是: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景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載垢、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

由此可見,自朱棣之後,剩餘的十三位皇帝,全部都是朱棣這一脈的。這是經過歷史以及相關史料確認的。


史曉生


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太子一脈)被朱棣篡位,朱棣一脈開始成為皇帝,朱棣一脈正室到朱厚照後沒有正統,改為朱厚照的堂兄弟朱厚熜,但也是朱棣後人,後來朱由校朱由檢也是兄終弟及,但都是朱棣的後人,所以說明朝皇帝從朱元璋的兒子算起應該是兩脈,太子一脈(即朱允炆)和朱棣一脈。





東北張鐵錘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是嘴上喊口號,而是用實際行動做了詮釋。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到1644年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國祚276年,歷十六帝。

朱元璋死後,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四年後(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奪得帝位,是為明太宗。那麼,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這一脈的嗎?

繼朱棣位的是其太子朱高熾,從朱高熾開始到朱由檢十三位皇帝都是朱棣的後代。當然,這期間也出現過兩起皇帝死後繼位的非其子的事例,如朱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無子嗣,繼位的是其堂弟朱厚璁,朱厚璁其父為興獻王朱佑杬,朱佑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是朱棣的後代。明熹宗朱由校死後也因其無子繼位的是其弟朱由檢,他們都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因此也都是朱棣的後代。

由上可見,自1424年8月朱棣去世,朱高熾繼帝位,一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所歷十三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脈的。

另外,也可以通過明朝歷代皇帝的名字與朱元璋的命名規則來驗證。

朱元璋為了避免後世名字重複,他要求後世按照“輩行”法則起名字,他為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

賜給燕王朱棣一系的“輩行”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我們再來看一下朱高熾以來的十三位皇帝的名字: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景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載垢、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完全與此相符,這也驗證了明仁宗以來的明朝歷代皇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脈。

當然,以上文中提到的明朝僅限於大一統的明朝,不包括南明王朝。


宋之魅影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是嘴上喊口號,而是用實際行動做了詮釋。從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到1644年朱由檢吊死煤山,明朝國祚276年,歷十六帝。

朱元璋死後,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四年後(公元1403年)攻入南京,奪得帝位,是為明太宗。那麼,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這一脈的嗎?

繼朱棣位的是其太子朱高熾,從朱高熾開始到朱由檢十三位皇帝都是朱棣的後代。當然,這期間也出現過兩起皇帝死後繼位的非其子的事例,如朱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無子嗣,繼位的是其堂弟朱厚璁,朱厚璁其父為興獻王朱佑杬,朱佑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是朱棣的後代。明熹宗朱由校死後也因其無子繼位的是其弟朱由檢,他們都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因此也都是朱棣的後代。

由上可見,自1424年8月朱棣去世,朱高熾繼帝位,一直到1644年明朝滅亡,所歷十三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脈的。

另外,也可以通過明朝歷代皇帝的名字與朱元璋的命名規則來驗證。

朱元璋為了避免後世名字重複,他要求後世按照“輩行”法則起名字,他為24個兒子的後代世系,各擬定了20個字,每個字為一世。

賜給燕王朱棣一系的“輩行”是: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我們再來看一下朱高熾以來的十三位皇帝的名字: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景帝朱祁鈺、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璁、明穆宗朱載垢、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檢,完全與此相符,這也驗證了明仁宗以來的明朝歷代皇帝均是朱棣的那一脈。

當然,以上文中提到的明朝僅限於大一統的明朝,不包括南明王朝。


中國滄州愛旅遊


很奇怪的論點,天子守所謂的國門,就是有骨氣?真是可笑至極,那時候的國跟老百姓有多大關係?除了收稅之外,那時候的國家可曾給過平民百姓什麼待遇?國是老朱家的,他守守難道不是應該的嗎?至於是不是一脈,好像是吧,不過沒有仔細確認過。這個不重要,作為帝王,重要的是他除了留下個亡陵之外,還給這個民族留下了什麼?可惜大明一朝,除了明十三陵之外,似乎沒有太多的東西。閉關鎖國,禁海好像就是從這個所謂大明朝開始的。


羊羊羊146777668


是的,靖難之伇後,朱棣奪得皇位,正式登基。在朱棣死後將皇位傳給其長子朱高熾。其後,縱使有兄弟爭鬥,也終是朱棣一脈的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