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饮食男女》是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它讲述的是早年丧妻的父亲老朱和三位女儿各自的情感需求和家庭关系产生了碰撞,并从冲突中得到兑变的故事。

故事题材乍一看虽朴实无华,但李安导演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和表现形式,大大提升了故事的精彩性和观赏感,也让影片要表达的深层寓意得到升华,从而引起人们对家庭传统论理关系的共鸣,并触发大家的思考这也是该片之所以能以中式家庭故事为题材,被推进国际市场,并收获不俗的票房成绩至今仍是中西影迷心中经典佳作的重要原因。这部电影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有非常的意义。

一、从人物关系、时代背景和故事选择中寻找冲突

李安在伊利诺伊大学接触西方戏剧时,曾领略到戏剧的精髓不是靠平衡、和谐,而是靠造冲突来表现,他把这一方式大胆地应用到了自己的电影中

。《饮食男女》里,李安以此独特的叙述方式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敏锐观察,找到人物之间以及与时代的冲突来表现故事内容、突出影片要表达的思想。这一方式的引用,既考虑到了西方艺术院线的口味,也给本地观众带来了新的观赏冲击

1. 在角色位置互换中制造冲突:揭开家庭关系的面纱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里讲述的均是父亲和子女的关系,《推手》、《喜宴》的切入点反映了长辈对晚辈的失望,而《饮食男女》则与之相反:电影是以三位女儿的感情发展开始,虽然侧重点在描述由此而产生和父亲分离的情形。但老朱同事的突然离世,和他味觉的丧失,却让剧情出现反转。随着女儿们一个个"离经叛道"地离去,老朱决定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反"将"了女儿们一局,出其不意地将一段老少恋摆到台面上。虽然故事篇幅不大,却极具冲突性,剧情也因此被定格在了高潮,成为全片的精髓。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梁伯母、老朱、锦荣

影评对老朱和女儿们位置的互换,并不是无理由故意搞特殊,而是抓住了人性的本质,走进角色内心,打破站在道德高处的传统形式,将父亲拉下"神坛",使其真实需求从桌下放到台面上,让子女们不得不面对、接受父亲也是活生生的平凡人,也有七情六欲这一事实。

生活中我们很难看到这一面,是因为在传统道德的绑架,和长辈的自我压抑下,人性的正常需求被合理化忽视。大部分人只有成长到为人父母这一位置时才能理解,但也仍不愿接受。而《饮食男女》却大胆地揭开这层面纱,通过戏剧性冲突让观众客观地看待、接纳这一看似不伦的家庭问题,并推动人们不得不重新思索、审视父子间的相处模式。这种错位后的揭示和"提醒"方式也同样被用在女儿们的关系上。

影片中,老朱的妻子虽已离世,但她的位置却从来没空缺过。三位女儿常常不自觉地轮换着去替代这一角色

。其中老大最为明显,她不仅总爱以"长姐如母"的姿态劝导妹妹们的行为处事,甚至打算牺牲个人需求,成全妹妹们的婚姻,留在父亲身边陪伴。影片中,老二对老大的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自从妈死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

可最后被欲望压抑太久的大姐,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草草地定了终身,反倒是看似叛逆的老二却承担起了母亲的角色,成为留下来陪伴、照料父亲的人。而对此,老朱是不领情的,因为在他心里,女儿能替代妻子的日常家务,却不能借位、满足丈夫对妻子的情感需求。最终他还是大胆地选择走出那一步,投向年轻的锦荣的怀抱。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老二和老大

在家庭中,每个人既是父亲,女儿等社会角色,同时也还是自己,从人性的本源出发,都有各自的需求,而当个人需求和家庭定位发生冲突时,必定会带来不舒服和痛苦。无论是父女关系,还是姐妹关系,都是有界限的,只不过它很容易被忽略,人们却常常因为不自觉的错位而压抑彼此,引发家庭矛盾而不自知。影片也由此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属性,无法被替代。越是要拧着做,越是容易压抑扭曲,这终归是要爆发的。

2. 在人物与时代背景和故事选择中寻找冲突:既贴合实际生活又有其独特代表性

《饮食男女》虽讲述的是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却不碍于影片在西方的推行,主要在于故事背景的设立和选择既贴合了人们的生活,又具有独特的代表性。

李安说:

戏虽是虚构的,但人情却是真实、有共通性的。

影片以90年代初这一新旧时代交替为创作背景,既突显了家庭关系因时代变化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又能让中西方观众找到共通之处。这段时期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家庭都避免不了要面对新生活和旧思想碰撞带来的转变,只是发生的时间段不同而已。

加上影片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上分别选取了不同年龄段、最具有社会代表性的故事类型融入,也使得爱情和性这一永恒话题更具戏剧性和观赏价值。比如老三的初尝禁果,老二的办公室职场情,大姐的干柴烈火,以及父亲的老少恋等尖锐性话题,都能让人们在过足眼瘾的同时又陷入深刻的思考。

从影片的故事取材到对时代背景的设置以及人物话题的打造,无不使得影片既有其通俗性,又具备国际视角。任何年龄段或任何地域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并被其触动,更能

自然地引发观众对自己与家庭成员关系的对照和反思。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朱家三姐妹


二、细节处创造独特的表现形式

李安曾说:电影是人设计出来的情状,是电影人尽力表达、分享经验并期望观众接受的一种努力,就像小孩办家家酒。

在电影的世界里,只要功夫到,就可以想出办法。《饮食男女》里李安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安排,让影片更具有趣味和故事性。

1. 六次家宴的安排和寓意

影片的剧本创作前期,李安曾将《饮食男女》的基调定为:家庭中谎言和牺牲意识构架出来的一个食不知味的空虚人生,这也是主角荒谬行径的来源。故事中将老朱的角色设置为大厨的用意也在此,影片将其职业特色和饮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与之相关的生活场景安排让寓意得到升华,其中最深入人心的便是几场家宴的设计:

第一次家宴:二女儿因跟老朱相处越来越不和睦,计划要搬离家里

第二次家宴:二女儿欲言又止地要宣布调到国外工作,却被老朱理解为因买房遭骗,以"大度"的姿态将女儿留下来。

第三次家宴:一向乖巧的老三对朋友横刀夺爱,

突然宣布怀孕,并决定结婚。

第四次家宴:老大扔出重磅消息:不仅怀孕了,婚也结了,而未来女婿就在门外等着见老朱

第五次则是老朱将景荣和她母亲梁伯母带到家宴上,磨磨唧唧之下,出其不意地宣布,要和年龄悬殊的景荣共度余生,大伙差点吓晕过去。

最后一次也是最不像家宴的"家宴",只有老朱和二女儿在场,虽有点落寞,但故事却意外地出现转机,老朱竟然恢复了味觉,故事也在此收场。

六次短暂的家宴在电影中的篇幅并不长,却发挥了起承转接的重要作用。故事每每到此也到了各阶段的高潮。每次看到家宴都会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就像故事主人翁的心情一样:既期待又紧张。因为每一次的饭桌相聚不仅有新剧情注入,也代表着即将出现新的聚散转折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家宴

家宴在电影里既代表相聚也预示着分离,影片以家宴开头,又以此结尾,不仅表现了故事前后呼应的完整性,也寓意着结局的圆满:极度的压抑和爆发后,是成长和兑变。

中国有一句古话: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电影通过发生在家宴上的一系列重要转折,让观众领悟到了这一真谛。家是温暖的港湾,它既指向团聚,也象征着别离。相聚有时,聚散也有时,家庭关系中,无论任何亲密关系终归如此。我们既是彼此依靠的温暖,也是独立的自己。能互相理解、尊重,守住界限,既不让爱束缚、成为对方的羁绊,更要好好对待自己,这才是圆满。


2. 写实地表达语言的真实状况

《饮食男女》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归亚蕾扮演的梁伯母,虽然她的戏份不多,但归亚蕾的湖南话却十分传神。在演戏之前,归亚蕾刻意请了亲朋好友将台词录为湖南话,自己照着苦练两个月后,才有了一口地道的发音。工夫不负苦心人,李安对其刻意的要求也让她的角色更深入人心。

《饮食男女》中的叙述方法和表现形式对电影创作的意义

老朱和梁伯母

在影片中,除了有湖南话,还有普通话,闽南语等。李安认为,各种地方语言的融入既能让影片有了真实性,也更加精彩。他曾坦言在电影里使用乡音,不仅是片子的需要,也跟他个人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从小李安就生活在外省人的圈子里,生活里面常常汇集了各地方和各省口音,他自始至终都认为方言是日积月累的精华,有时比国语还精彩传神,充满趣味性。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本就是如此,华人的世界也本该是如此。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语言在电影中的表达方式也一样,乡音不仅是表达电影真实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写实地表达出语言的真实状况,也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准确传达。


三、结语

电影虽是人为创造的世界,但它体现的却是真实世界的故事。李安认为,

一切技术都是为电影的真实和精彩性服务的。在电影从业者里,每个人都在摸索创新,技巧的使用并无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最终能将故事精彩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受到触动,便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李安也一直以不懈钻研和大胆创新的精神,不断地摸索,将电影技巧融汇贯通,每每一部电影推出都能引发别人的借鉴。而通过他对电影独特的解构,不仅给中西方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同时也让中国文化在全球得到更广泛的接纳和传播。《饮食男女》不管在任何时代观赏,均具有独特的风格,令人回味久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