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中原王朝糾結數百年?

艾美特兜兜


後唐應順元年(934年),後唐末帝李從珂以鳳翔節度使起家,擊敗後唐閔帝李從厚,登基成為皇帝,改元清泰。為鞏固權利,消除隱患,李從珂計劃用當年閔帝李從厚對付自己的招數,改鎮手握重兵的妹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企圖將石敬瑭調離河東老巢,以此削弱其勢力,並最終解決。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從珂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讓他從河東移鎮山東,準備待其離開河東後,加以清除。

石敬瑭得到調令後,驚怒交加,據不調離,並有樣學樣,重演李從珂當年的故事,在河東起兵,公開造反。

為了顯示正統性,石敬瑭上表後唐末帝李從珂,斥責其實際是後唐明宗李嗣源養子,當年擊敗明宗親子李從厚而自立為帝就是不合法的,應立即退位,讓明宗第四子許王李從益繼承皇位才對。自己身為明宗女婿(石敬瑭之妻是明宗之女),匡扶皇室,責無旁貸。李從珂收到奏表後大怒,撕毀奏表,削去石敬瑭官爵,派遣大軍征討河東,誓言消滅石敬瑭叛軍,以正天下。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李從珂末帝遣建雄軍節度使張敬達率軍出征,討伐河東。後唐大軍抵達河東後,四面包圍石敬瑭老巢太原,築圍圍困,晝夜不停攻打,太原岌岌可危。

為了自保,石敬瑭遣河東節度掌書記桑維翰向契丹求救,表示願意割地稱兒臣。同年九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得到石敬瑭割地稱臣的承諾後,喜出望外,親率軍五萬自雁門關南下,增援河東。

石敬瑭得到契丹大軍南下救援消息後,欣喜不已,聯合契丹援軍在團柏谷大敗唐軍,解除太原危局。之後唐軍被契丹與石敬瑭合兵圍困在晉安寨,主將張敬達拒絕投降,被其餘降將殺害,後唐全軍投降石敬瑭。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正式奉契丹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稱臣,耶律德光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解己衣冠授之。石敬瑭得契丹援助後,即位於柳林(今山西太原東南),改元天福,建國號晉,石敬瑭即後晉高祖。

之後,石敬瑭於後晉天福元年(936年)閏十一月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自殺,後唐滅亡。為了“感激”契丹的援手,後晉高祖石敬瑭將中原之地,北方屏障,原山西、河北所屬的――

幽(北京)、薊(津薊縣)、瀛(河北河間)、鄚(河北任丘)、涿(河北涿縣)、檀(北京密雲)、順(北京順義)、新(河北涿鹿)、媯(北京懷來官廳水庫一帶)、儒(北京延慶)、武(河北宣化)、蔚(山西靈丘)、雲(今山西大同)、應(山西應縣)、寰(山西朔縣東)、朔(山西朔縣)等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以報答契丹“父皇帝”耶律德光的大恩。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幽雲十六州”,因為幽州又稱燕京。所以也叫“燕雲十六州”。

自此,契丹獲得了進入中原的門戶,可以不受阻擋的長驅直入,直達黃河流域。而中原北方失去了抵擋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後無數次的北方強敵入侵,給中原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在後晉高祖手中,割讓契給丹漢地十六州,實際上契丹所獲得的漢地不止這十六州。早在後唐滅後梁之戰時,寧州(天津靜海)、營州(河北盧龍)就在亂局中失陷於契丹;後唐明宗李嗣源時期,平州(河北昌黎)丟失於契丹。後晉高祖死後,後晉和契丹開戰,杜重威投降後,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南下攻晉,殺易州刺史郭固,易州(河北易縣)也被契丹佔領。

後晉天福十二年(開運四年、947年)正月,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以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後,給自己上表中只稱孫不稱臣為藉口,親領大軍自幽雲之地南下,擊敗後晉守軍,入後晉都城東京開封府,滅後晉,俘獲石重貴。

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在東京皇宮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然後下詔廢后晉出帝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負義侯,遷往遼東極北之地:渤海國黃龍府。然後契丹大軍四出,佔領大部分中原。這是中原政權失去幽雲後,第一次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經此南下入侵所帶來的災禍。

契丹佔據中原後,耶律德光因此將國號自“大契丹”改為“大遼”,改元大同。遼大同元年(947年)三月,因為遼軍四處掠奪百姓財物,引起中原民間反抗四起,同時,耶律德光將原後晉諸位節度使留在東京開封,不然他們返回各自駐地,地方藩鎮也心懷不滿,舉兵反抗。

遼太宗耶律德光無法控制局面,感慨地說:“我不知中原之人難制如此!”,被迫引軍北返。四月,耶律德光北返途中於河北欒城殺胡林病逝。

契丹滅後晉佔據中原時,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北京(今太原)留守劉知遠堅守河東,據不向契丹臣服,並招募軍士,壯大力量。遼軍北返後,劉知遠沿用後晉天福年號,稱天福十二年(947年),在晉陽(太原稱帝),建國號漢,即後漢,劉知遠即後漢高祖。

隨即劉知遠出兵,擊敗遼國留守汴京和洛陽的軍隊,穩定中原,並準備北擊遼國。但是第二年正月劉知遠突然去世,後漢出兵計劃被迫中止。因後漢高祖親生兒子都已經去世,於是其侄劉承佑繼位,改元乾佑,劉承佑即後漢隱帝。

後漢乾佑三年(951年),後漢隱帝猜忌大臣,與親信密謀誅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郭威等老臣。郭威得報後,起兵反抗,擊敗後漢前來討伐自己的大軍,並進攻汴京。

隱帝慌忙出逃,在亂軍中被殺。郭威於是在乾佑(951年)正月正式稱帝,建國號周,改元廣順,,史稱後周。郭威即後周太祖。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去世,其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周世宗繼位後,勵精圖治,整軍練卒積極備戰。另外又減免賦稅,修訂刑律。後周政治因此清明,百姓也恢復元氣,中原地區開始復甦。

周世宗立下了“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豪言壯志,積極開展的對外征伐,在擊敗了北漢、後蜀、南唐等地方割據政權,獲取大量疆域和人口地前提下,後周世宗決定北伐遼國,收復失地,奪回被石敬瑭所割讓給契丹的幽雲十六州。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四月,在精心準備之下,周世宗親自率領大軍出征,目標直指幽雲故地。周軍氣勢如虹,出兵戰無不克,原後晉所割讓的十六州中的瀛、鄚兩州、及不在十六州其中的寧州、易州二州,並淤口、益津、瓦橋三關,在一個月內統統被後周攻克。周世宗於瓦橋關設立雄州,益津設立霸州,史載:

“世宗平定關南,收三關三州十七縣,戶一萬八千三百,王師不亡一失,邊邑望風而下。”————《舊五代史》

至此,後周已經收復自後梁末年以來失陷於契丹的中原故地合計六州(含雄州、霸州),約佔全部失土的五分之一。這個時候,遼國所佔據的,只有十四州了。

取得初步勝利後,周世宗準備一鼓作氣,直驅幽州城下,收復全部失地。但就在出兵幽州的途中,周世宗突然發病,並迅速病危,不得不撤軍返回。原定奪取幽州,恢復故土的計劃也被迫中止,中原王朝因而失去了一次絕佳的恢復幽雲失地機會。而這一次錯過,就是四百年的時光。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周世宗撤軍返回汴京後,病重去世,幼子柴宗訓繼位。後周大將趙匡胤趁後周主少國疑之時,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自立為帝,建國號宋,史稱北宋,改元建隆。趙匡胤即為宋太祖。

北宋建國後,改變周世宗先北後南的策略,將統一天下的目標轉向南方,先後出兵消滅割據南方的荊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基本統一中原。

宋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去世,其弟趙匡義即位,即宋太宗。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979年),宋太宗親征河東,消滅了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中原歸於一統。之後,宋太宗決心攜得勝之威實現周世宗、宋太祖的遺願,轉道攻打遼幽都府(即幽州,遼國更名幽都),一舉收復故土。

但宋軍在滅北漢後,軍力疲敝,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強攻幽州不能克,反而在遼幽都留守韓德讓與惕隱耶律休哥內外夾攻之下,大敗於幽州城外高粱河,宋軍死傷無數,大潰而返,宋太宗本人也身中兩箭,亂軍中乘牛車狼狽逃回。

此後,不甘心失敗的宋太宗於宋雍煕三年、契丹(遼在統和元年、即983年改國號契丹)統和四年(986年)再次三路伐契丹,出兵前期宋軍告捷,連下寰、涿、朔、應、雲諸州,並在新城大敗契丹軍。

但宋軍因深入敵境過遠,倉促間糧草準備不足,被契丹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抓住東路宋軍缺糧退兵之機,於岐溝關大敗曹彬率領的東路宋軍,斬殺數萬。宋太宗得知東路軍大敗,大驚失色,急令中、西兩路撤軍。

契丹軍於是調頭再攻中路和西路宋軍,中路宋軍不戰而退,幸而保全,並帶回部分收復州縣的百姓。但是宋西路宋軍孤懸敵後,形勢危急。而西路軍監軍使王優不顧兵力對比懸殊,強令統兵副帥楊業出擊。

楊業原本不同意,王優出言譏諷說:

“君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被迫出戰,結果全軍被殲。楊業本人受重傷被遼軍所俘,絕食而死。

宋第二次北伐,三路大軍皆敗,所奪取的州縣又全部失去。在這以後,北宋再也沒有主動發起北伐,對遼(契丹)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恢復燕雲之地,被長期擱置下來。

擊敗北宋後的第三年,契丹統和七年、宋端拱二年(989年),契丹南侵,將北宋深入北疆的易州之地再次奪取。宋遼(契丹)國境形成基本東西走向態勢,沿白溝河(拒馬河)對峙。這一國境也在之後的“澶淵之盟”中被明確下來,歷時百年未有大的變更。

奪取易州後,契丹將燕雲漢地重新劃分改制,升幽都府(今北京)為南京析津府(設立於遼開泰元年、1012年),升雲州(今大同)為西京大同府(設立於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新州(河北涿鹿)為奉聖州,改武州(河北宣化)為歸化州,升薊州遵化縣為景州,重設武州(山西神池),並廢棄寰州。

這樣,燕雲十六州在遼國的版圖上,就分為南京道一府八州(南京析津府、涿、檀、平、易、營、順、薊、景八州)、西京道一府八州(西京大同府、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八州)。

此時的燕雲十六州,已經和當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有了很大的區別,疆域、轄地、名稱都不完全相同,但是習慣上,中原王朝還是稱其為“燕雲(幽雲)十六州”。

宋宣和二年、遼天慶十年、金天輔四年(1120年),為了收復失陷近二百年的燕雲故地,北宋聯合新興的金國,達成“海上之盟”,約定共同滅遼,金佔領遼之上京、東京、中京三道,宋收復南京、西京兩道((即燕雲十六州)。

為了做好擊敗遼國,接收故土的準備,北宋還預先設立燕山府、雲中府,設置官員屬吏,以對應恢復後的幽州(遼南京道、南京析津府)、雲州(遼西京道、西京大同府)。

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金軍按照約定,已經大敗遼軍,奪取三道,將遼天祚帝趕到大漠夾山之中時,宋軍對幽州的攻擊卻一敗塗地,兩次被殘存的遼軍擊敗,顏面盡失。最後還是遵守約定的金太祖在金天輔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兵,幫助北宋奪取幽州,攻克遼南京道。

金天輔七年、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太祖沒有聽從諸王宗室們佔據南京道的意見,堅持履行盟約,與北宋達成歸還燕京的約定,將遼南京析津府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交還北宋。但燕京城中的工匠、財物、糧秣、牲畜等,還是歸金國所有。

於是北宋終於得以“收復”一半燕雲故地,在從金軍手裡接收的一府六州之地設立燕山府,設置官員主政地方。宋徽宗得意非凡,作“復燕雲頌”,刻石立碑做為自己的功績以誇耀。

金天會二年,宋宣和五年(1124年),收回燕山府的北宋再向金國討要被金軍攻佔的遼西京道,要求金國履行盟約,將西京大同府及新、媯、儒、武、雲、朔、應、蔚八州一併交割。金國因尚未擒獲遼天祚帝,無暇顧及西京道,於是將武(陝西神池)、朔(山西朔縣)二州歸還北宋朝,另外應(山西應縣)、蔚(河北蔚縣)二州遼軍守將向北宋主動納降。於是北宋再獲大同府四州。至此,北宋收回原燕雲十六州約三分之二疆土。

但是好景不長,不過一年之後,金國以北宋招納舊遼國降金將領張覺,破壞盟約為藉口,於金天會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出兵兩路攻宋,宋燕山府守將郭藥師於十二月降金,歸附北宋不過兩年的燕山府失陷。宋雲中府所轄新歸四州也被金軍攻佔。

燕雲故地再次被北方遊牧民族所佔領,並持續了二百四十三年之久。直到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太祖以徐達、常遇春統兵北伐,攻克大都(北京,即幽州),中原漢族王朝才再次收復燕雲。如果以唐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算起,距離上一個中原漢族王朝中央政權的政令施行、治理於這塊土地,已經過去了六百一十三年。

燕雲地區,北夾燕山、西控河套、太行山,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民族入侵的軍事要地,太行諸要塞和燕山通道控制在手,對於中原王朝來說是進可攻、退可守,掌握對北方戰爭的主動權。

而後晉高祖石敬瑭為了私利,拱手將這一重要戰略要地割讓於契丹,從此中原山河之險不在,中原北方門戶洞開,此後歷代中原政權都受制於此,在與 北方的戰爭中無法做出從容應對,進退兩難,只能被動返防守,燕雲十六州也成為後續歷代統治者幾乎不能治癒的心病;燕雲不復,如芒刺在背,中原帝王不能高枕無憂。

擁有燕雲漢地的北方王朝,佔據幽雲十六州這一富庶地區,在精心治理之下,可以獲取鉅額賦稅收入。而幽雲之地位置優越,東部非常適合發展農業,西部則畜牧業發達,對於耕種、牧馬都是極為適合,因此使得北方王朝在與南方的交鋒中佔盡優勢。

這也是中原王朝失去燕雲故地後,心有不甘、輾轉反側、糾結不忿數百年,心心念念一定要收復失地,一統山河的夙願之所在。


伯虎42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屏障,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幽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將完全暴露於北方遊牧民族的鐵蹄之下,進而直接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再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回中原王朝之手,幽雲十六州足足被非漢族的統治者統治了455年。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了它是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

所謂幽(燕)雲十六州,主要指的便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等十六州。因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因而一直都是中原政權東北方向的重要防線,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曾沿北部邊疆修建了一道綿延萬里的長城。此後,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殺伐征戰,便主要圍繞長城一線的險峻地形展開,雖然中原王朝強盛之時也曾殺入大草原乃至漠北,但由於無法對廣袤草原實行有效統治,長城便成為了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

地處燕山山脈南北的幽雲十六州,便正好處於中原王朝這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上,其中幽、薊等十二州位於河北北部,雲、應、寰、朔四州位於山西北部,而長城的要隘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也全部處於這一帶。

△沒有幽雲十六州的北宋修築大名府為防線

幽雲十六州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北部重要防線,一旦有失,北部邊防將從此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騎將縱橫馳奔於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北宋收復幽雲十六州失敗之後,面對契丹的威脅,在丞相呂夷簡的建議下,不得不在太行山與黃河之間修築大名府,構築內部防線防止契丹南下。當然,最終的事實證明,這道防線同樣不如燕山南北的天然防線牢固。

再如明朝末年,當後金攻佔漠南蒙古之後,再度威脅明朝北部邊疆,之後山海關雖然仍是牢不可破,但後金卻在崇禎二年(1629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之間,先後六次繞道蒙古攻破幽燕之地的長城防線,進而馳騁於華北平原,甚至一度殺至山東地區。

△佔領漠南的後金先後六次攻入關內

如上所述,正因為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戰略作用,使得割讓幽雲十六州,成為影響中國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的一件大事,收復幽雲十六州則成為每一個漢人王朝夢寐以求的理想,而達成這個理想,則足足用去了四百餘年時間。

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收復,漢人為此奮鬥長達四百餘年

自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之後,幽雲十六州先被桀燕和晉王李克用(李存勖)分別佔據,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進而滅後梁、建後唐,燕雲十六州這才全部由後唐佔據。

△五代十國時曾為後唐佔據

當後唐皇位傳至李嗣源手中後,石敬瑭因多次救過李嗣源的性命,並且擁立其為帝,因而深受其重用,並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珂與繼位為帝的李從厚發生火併,石敬瑭又擁立李從珂為帝。然而,李從珂即位後仍將石敬瑭視為最大威脅,之後雙方矛盾激化,石敬瑭遂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耶律德光逐領兵從雁門關南下大敗後唐軍。

石敬瑭在契丹幫助下滅後唐、建後晉,遂於938年依約割讓燕雲十六州於契丹,並對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

△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

石敬瑭去世之後,石重貴繼位,結果因不肯向契丹稱臣而慘遭滅國。後晉滅亡之後,劉知遠建立後漢,卻根本無力收復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始終被契丹(遼國)佔據。直到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雖然最終因病未能全部收復幽雲十六州,卻也收回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此後遼國佔據的其實只有燕雲十四州。

△後周世宗柴榮曾收復了瀛、莫二州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也曾嘗試收復燕雲地區,其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廣積錢糧或贖回失地,或組建軍隊收復失地。宋太祖趙匡胤駕崩之後,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先後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兩次伐遼,結果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宋朝再也無力收復幽燕之地。

△雍熙北伐

到了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之後,金國歸還燕雲十四州,北宋甚至為此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國滅遼之後也曾於1123年將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歸還北宋,但在阿骨打死後金國便又反悔,重新於1125年攻佔幽燕之地,並於次年大舉南下攻滅北宋,幽燕之地遂又落入金國手中。

之後蒙古崛起,鐵木真大軍南下橫掃河北,幽雲十六州又全部落入蒙古(元朝)手中。1276年,元朝攻滅南宋,並於1279年剿滅南宋殘餘勢力,就此統一全國,元朝就此開啟了統治中原的一百多年歲月。

△朱元璋滅元

直到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幽雲十六州這才重新回到漢人手中,而此時距離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已經足足過去了455年。


香茗史館


所謂幽雲十六州,具體包含幽州、順州、檀州、薊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應州、雲州共計十六個州。其大致範圍包括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全境和河北省的北半部,疆域面積大約十萬平方公里。

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熙熙攘攘和熱熱鬧鬧的階段,大小割據勢力建國稱帝就像是過家家一樣。而且,很少有能長久存在的,都是曇花一現,讓人記住都難。

其中,唯一能讓後人記憶深刻的皇帝,還幾乎真就沒有。唯獨一個例外的,他的名氣甚至比很多盛世的治世能君還要大,這就是被人唾棄的“兒皇帝”石敬瑭。

石敬瑭(892年——942年),五代十國後晉的開國皇帝。早先,他因為在一系列的戰爭中戰功卓著,後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對他委以了重任,並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後唐同光四年時,石敬瑭被授予陝州保義軍的節度使,後又調任河東節度使,併兼雲州馬步軍統領。至此,石敬瑭徹底掌握了後唐在整個河東地區的軍政大權,成為當時最大的實力派。

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史稱後唐閔帝。唐閔帝為了防範石敬瑭,將其加授了中書令,但卻剝奪了他河東節度使的兵權,改由潞王李從珂擔任。

結果,李從珂更不省心,很快就發動了兵變,推翻了閔帝李從厚的統治。與此同時,石敬瑭立即歸順了潞王李從珂。 

可惜!稱帝后的李從珂,卻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過石敬瑭,甚至將其當成最大的威脅來提防。

936年,石敬瑭在太原起兵造反,結果,準備充分的李從珂很快就將石敬瑭擊敗。無奈之下,石敬瑭向北方的契丹族求援。為了說動契丹出兵,石敬瑭主動提出:

一、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

二、尊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義父;

三、每年向契丹進貢大批財物。

這樣,在契丹軍隊的鼎力支持下,石敬瑭終於消滅了後唐,宣佈改國號為“晉”,定都汴梁,史稱後晉。同時,石敬瑭也遵守約定,將這一地區割讓給了契丹遼國。據《契丹國志》記載: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丟失幽雲十六州後,我國中原腹地的屏障完全消失,可謂是門戶大開和無險可守。自此以後,北方少數民族的鐵騎,可以輕易向中原腹地進行奔襲和搶掠。

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上臺,建立了北宋政權,逐步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又一次實現了國家的大一統。從此,北宋開始和遼國進行長期的對峙。

在這種背景下,幽雲十六州的地位顯得無比重要。北方契丹族和女真族,若要進攻中原,必須翻越崇山峻嶺;而南面的北宋政權,若要北伐,也必須首先要攻下幽雲十六州。顯然,這裡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幽雲十六州域內包括有燕山山脈,太行山脈和眾多水系,是華夏的中原之地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屏障,自戰國時期就開始發揮著重要的防守作用。

而此刻,幽雲十六州已失,北宋猶如敞開了自己的門戶,任由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自由出入,甚至不日就能趕到北宋的都城開封。這樣看來,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簡直不言而喻。

甚至於,趙匡胤還想到了都城南遷的辦法,以避免都城開封無險可守的尷尬境地。在趙光義等強硬派的堅決反對下,北宋才沒有遷都洛陽,得以繼續留都開封。

從開國皇帝趙匡胤起,一直到了宋神宗時期,北宋的皇帝們從來就不曾忘記過這塊土地。

最初,存在諸多軍事顧慮的宋太祖,希望通過和平的手段,向遼國贖買回燕雲十六州。為此,趙匡胤特意在內府庫中設置了“封樁庫”,用於專門儲存贖買燕雲十六州的經費。

不過,還沒到真正贖回燕雲十六州的那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就被“燭影斧聲”了。

趙匡胤駕崩後,強硬派趙光義繼位,之後北宋政權徹底放棄了原先的贖買之策,改為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由此開始,掀開了宋、遼之間一系列戰爭的序幕,兩方都付出了慘痛的犧牲。

986年,即位後的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新君初立之時,主動發兵二十萬,分三路對遼國展開了北伐。

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收回幽雲十六州之地。

在戰爭的初期,北宋軍隊連戰連捷,收復了不少失地,甚至攻至了幽州城下,眼看就能奪回幽雲十六州。

由於中路軍的統領曹彬指揮不當,在遭遇耶律休哥的部隊時,中路軍被擊潰,宋太宗只得下令撤軍。

在撤退的途中,北宋西路軍被契丹軍包圍,主將楊業力戰殉國。楊業就是後來小說《楊家將》中楊繼業的歷史原型,被後世所傳頌。

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此陷入泥潭而不振,尤其是軍事力量,再沒有能力可以發起像樣的軍事行動。此後,北宋從之前的積極進攻態勢,轉變為被動防守態勢。據《宋史》記載:

雍熙之後,終宋不振。

而雍熙之戰後,遼國被徹底激怒,主戰派完全佔了上風,發動了對北宋的全面軍事進攻。但是,遼國又沒有實力完全殲滅北宋。最終,北宋和遼國相互妥協,雙方簽訂了

“檀淵之盟”,維護了宋遼百年的安寧。

遼國滅亡之後,幽雲十六州又被金國佔領,正式改燕京為金中都,定為都城。女真人和契丹人一樣,以幽雲十六州為跳板,繼續對中原之地虎視眈眈。

女真人被蒙古人消滅後,幽雲十六州又到了元朝手裡。元世祖忽必烈時,改燕京為中都,後又改為大都,成為整個元朝的都城,而幽雲十六州也成為了蒙古人南下的前沿陣地。

明朝建立後,太祖皇帝朱元璋派遣徐達和常遇春率軍終於攻克了大都。至此,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了漢人手中,併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之內。

從公元936年到公元1368年,期間四百三十二年的時間裡,幽雲十六州來回輾轉於各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

無數的漢人為了收回此地而流血犧牲,而造成這一窘境的罪魁禍首,就是當年的“兒皇帝”石敬瑭。


文史不假


幽雲十六州,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兩省北部的大片土地。

幽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後晉(公元936—947)石敬塘為奪取帝位,乞求契丹的支持,不惜尊其君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歲貢絹帛三十萬匹。契丹據有燕山山脈,從此河北大平原無險可守,河東也僅存雁門關一處險要,形成了契丹處優勢晉處劣勢的局面。

中原王朝的軍隊基本上由漢族士兵組成,漢族是農耕民族,不善騎射,與自幼嫻熟馬術的匈奴、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發生戰爭時,必然處於劣勢。遊牧民族藉助於騎兵劫掠中原,來勢兇猛,相當於現代的重裝甲快速部隊,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疲於應付,只能依託險要的山地構築城池,方能有效地抵禦侵略。

石敬瑭出賣十六州,使中原王朝無險可守,處於被動挨打局面。如果單從地理這一點上說,後來契丹、女真、蒙古統治者相繼取得南侵的勝利,先佔十六州是有重大作用的。石敬瑭賣國,禍害中原四百餘年。


愛咩咩的老羊


“胡騎肥馬嘯嘯鳴,南望王師又一年”。“幽雲十六州”,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道傷疤。大好河山,落於胡人之手,凡盡數百年,原本是草長馬肥、山川雄美的幽雲諸州,卻成為刀兵血火的殘酷戰場。

一、【割城之傷——幽雲十六州是如何淪為異族的跑馬之地的】

1、幽雲十六州為哪十六州: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大文明圈不可或缺的領土。由上圖可知,十六州即當時的幽州、順州、檀州、薊州、儒州、涿州、瀛州、莫州、新州、媯州、武州、寰州、朔州、蔚州、應州、雲州。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來看,燕雲十六州大致包括天津、北京和河北的的部分地區。也就是說,現如今咱們的首都,也曾經淪為胡馬肆虐之地。令人不勝唏噓!

2、幽雲十六州與石敬瑭:談到幽雲十六州的淪喪,石敬瑭是罪魁禍首。五代十國後唐同光四年,石敬瑭被授予陝州保義軍的節度使,其後任河東節度使,併兼雲州馬步軍統領,並尚公主。成為當時最大的地方勢力。類似石敬瑭這樣的封建軍閥,在“領地”內幾乎等同於皇帝,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威赫一時。


明宗駕崩後,接位的唐閔帝異常忌憚石敬瑭,不斷削弱他的兵權。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數戰之下,被打得潰不成軍,遂向當時北方最大的勢力契丹借兵,一舉消滅了後唐,登基為帝。

3、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契丹憑什麼要幫助石敬瑭?因為他提出了三個令契丹人無法拒絕的條件,除每年向契丹獻上大批供品之外,還認契丹帝耶律德光為父,而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石敬瑭為一己的野心和權欲,將國土割與異族,被永遠的釘在了恥辱柱上,歷代史家皆不吝筆墨“殺”之。

二、【中原屏障——幽雲十六州讓數個王朝寢食難安】

自幽雲十六州被割讓之後,其後的數個王朝,都為此寢食難安,發動了無數場戰爭,誓要奪回此十六州。


1、幽雲十六州是中華文明的天然屏障。《契丹國志》記載: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明朝有一句很有骨氣的話:天子守國門。幽雲之地,地形險要,虎踞燕山、北扼平川,如同一道鐵壁守護了中華的大好河山,所以明朝定都北京的意義就在於此。幽燕一失,北方大門洞開,胡人的鐵騎可以長驅直入,再無屏障,對中華王朝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2、終宋一朝,始終將收復幽雲十六州作為基本國策。五代十國後期,陳橋兵變,趙氏黃袍加身,歷經數年終於一統河山,結束了中華大地的連綿戰火和割據混亂,漢家文明重新恢復了元氣!除了幽雲十六州!沒有了北方的屏障,胡人鐵騎可以長驅直入,數日內遊騎即可抵達國都開封,幾乎無險可守。所以,宋朝一直在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

3、宋遼國戰,圍繞幽雲十六州,終朝未熄。歷經多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給大宋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尤其是雍熙北伐失敗後,北宋從主動進攻轉入了被動防守。《宋史》記載:雍熙之後,終宋不振。而雄據北方的遼國,卻也沒有能力完全滅宋,僵持之下,雙方簽訂了“檀淵之盟”,形成了百年的對峙。背後,金、元數朝,幽雲十六州始終淪為異族之地,痛哉!

三、【山河一統——朱元璋的最大功業就是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1、幽雲十六州數易手。遼據有幽雲十六州,國力卻逐漸轉衰,終於為金所滅。金定都燕京,同樣對大宋虎視耽耽。這個時代,湧現出了抗金英雄岳飛、韓世忠等名將,名留青史。其後,金為元所滅,幽雲十六州再度易主,燕京改稱大都,成為元朝的國都。數個朝代皆定都於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石敬瑭賣國之惡,莫過於此。我們寧願沒有像岳飛那樣的英雄!英雄輩出的年代,未必是好事!

2、幽雲十六州終回中華懷抱。元朝依靠發動殘酷的戰爭,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卻因為殘暴的統治和治理文明的落後,導致群雄並起,最終,朱明王朝定鼎中原,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時機終於來臨!


1367年,朱元璋遣大將軍徐達率軍北伐。次年八月二日,徐達北伐軍進入大都城。元順帝連夜帶著后妃、太子由健德門逃向上都。元朝在北京地區的統治至此結束。明朝改大都為北平府,在此設北平布政使司。後朱棣遷都北京。由此,幽雲十六州終於迴歸。

3、圍繞幽雲十六州的歸屬,消耗了數個朝代巨大的人力物力,也付出了無數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明太祖恢復漢家衣冠之功,尤以收復幽雲的意義為大,明太祖對維護華夏一統之功,永載史冊!

【結語】:歷史常常會因為某個人物而改寫。石敬瑭為了一己的私慾,割地稱臣、奴顏婢膝,割社稷之土,毫無家國之心,異族佔據十萬裡河山計四百三十二年,痛哉!而大宋一朝,受幽雲鉗制之累多矣!國土,是一分也讓不得的!


脂肪故事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古人有語

失嶺北(王維詩中都護在燕然的燕然都護府)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之於南方猶如嶺北行省之於北方,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地緣戰略價值巨大,可以說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關鍵。

公元936年,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反後唐自立為帝,為了可以順利完成他成為皇帝的宏願,他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導致契丹順利獲得這個關鍵區域,這個決定北宋王朝深受威脅以至於導致北宋王朝覆沒埋下了原因。

幽雲十六州歷史性問題

唐末局勢混亂,亂世處梟雄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原本統一的中原王朝陷入了混亂局面,各大割據勢力混戰,導致政權不斷更迭,這段歷史後世稱之為五代十國。

這個時候各方勢力雖在混戰,好在燕雲十六州並沒有落入遊牧民族之手,這要中原王朝還有一個戰略緩衝可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可好景不長,後唐節度使石敬瑭為了他的皇帝夢從而反唐稱帝,這傢伙登基後自然希望他的政權長存,他打算和遼國結盟,割讓幽雲十六州獲得遼國支援,這樣才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性,最終遼國答應了石敬瑭,從而幫助石敬瑭建立了後晉政權。

後晉政權穩定後,石敬瑭按照之前約定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遼國領土一下增加了不少,遼國有了可以威脅到中原政權勢力。

石敬瑭只為了一己私利,從而割讓瞭如此重要的地區,這導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可以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關鍵防禦點,這也要北宋王朝失去了戰略緩衝點,導致了滅亡,幽雲十六州真正收復者應該是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可那已經是400多年後的事情了。

北宋王朝永遠的痛,幽雲十六州

北宋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兩位皇帝先後打算贖買北伐的方式妄圖奪取這個關鍵戰略要點,最終都沒有實現,最一直等到宋真宗時期簽訂澶淵之盟才確保了這塊地區相對穩定局勢。

北宋末年,金興遼衰落,北方政權交替也沒要幽雲十六州重回漢人之手,金國反而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金軍擊敗宋軍順利佔領燕京並順利南下滅亡北宋,佔領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恥”。

我們知道北宋都城開封位於華北平原地區,周圍並沒有什麼戰略優勢,可以保證首都安全,幽雲十六州可以說作為唯一的戰略緩衝之地,對於北宋十分關鍵,奪回幽雲十六州可以保證政權安定,可無論北宋政府如何努力都沒能奪回這塊地區,最終也因為這塊地區最終滅亡。

幽雲十六州戰略位置真的很重要

中國古代交通並不方便,為了緩解國防運輸難題,自然希望一個天險用於屯兵儲備戰略物資,這樣才可以防禦外敵入侵,幽雲十六州就是這個關鍵區域,他地勢險要可以阻擋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如果有幽雲十六州,至少保證北宋都城安全,失去幽雲十六州,遼國、金國可以順利南下侵宋,這要宋朝十分難受,他們只能捱打。

幽雲十六州,宋政府永遠的痛,他們從建國到亡國都未獲得這塊區域。

幽雲十六州最終收復者朱元璋,這一次行動才要幽雲十六州最終併入中原王朝統治範圍內,最終朱棣天子守國門,將幽雲十六州和北方防線連接起來,這保證了大明王朝北方防線安全。


莫地方


幽雲十六州就是指的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東北的廣大領域。若是大家熟悉地理的話, 就知道這個地方正是長城的所在地。

長城就是建立在崇山峻嶺當中,主要的目的就是用來抵禦北伐少數民族的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說來幽雲十六州這個地方,對於中原來說真的是太重要了。

可以說只要這個地方,掌握在中原人的手裡,他們就可以靠著長城的天塹,來抵禦遊牧民族的南下了。

可是,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叫石敬瑭的兒皇帝,他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從此之後,契丹的大軍再來中原的時候,就如同進入到自己的後花園一樣方便了。

這就是為何大宋一直要拿下幽雲十六州的原因。

很可惜的是,趙匡胤建立大宋之後,還沒有給契丹開戰,他就稀裡糊塗的死去了。他駕崩之後,他的弟弟趙光義當了皇帝。

趙光義兩次親政契丹,目的就是要拿下幽雲十六州,但是,最終並沒有得償所願。

第二次親征之後趙光義受了傷,此後他再也不親自出徵契丹了。

儘管大宋和契丹在後來也有戰爭,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有贏得戰爭的勝利的。

到了宋真宗的時候,契丹和大宋建立了《澶淵之盟》,100多年的時間裡,兩國再也沒有交戰。

後來北宋和契丹全部滅亡了,他們是被女真人給滅掉的。就這樣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裡。

南宋一直把女真當爹來供著,他們就更不可能給女真開戰了。

我們都知道後來是蒙古滅了女真,然後又滅了南宋,幽雲十六州再次落入到了蒙古人的手裡。

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就是元朝,推翻元朝的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他派徐達又把幽雲十六州給奪了回來。至此,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中原人的手裡。

冷兵器時期,幽雲十六州確實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地方。可以說他是中原和北方遊牧民族眼裡的兵家必爭之地。


史學達人


幽雲十六州,聽著很遙遠的樣子,其實,一點兒也不遙遠,大致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北邊、山西北邊和河北地區,也就是現在中國地圖上偏北方,但沒到東北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龐大的太行山脈的腹地。

而傳統中原王朝所在的位置,就是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陝西、山東等地的總和,再輻射華南、華南和華西地區。

如果中原王朝佔有幽雲十六州,就能夠很好的防範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龐大的山脈、城池和長城,能夠有效的阻止遊牧民族入侵,就算有入侵的,也變成孤軍,被中原王朝圍殺。

但可惜的是,唐末安史之亂後,幽雲十六州,就被遊牧民族佔領了,之後經歷了五代十國、宋朝、元朝後,才於明朝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統治當中。

唐末到明朝,除元朝外,中原王朝一直遭到遊牧民族的放馬南下,實在苦不堪言。這種苦不堪言,真的就是數百年了。

宋朝還專門修建了大名府,但卻遠不如幽雲十六州的防禦好。


董江波


引言:

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位於現在的北京、天津北部地區,以及河北北部的部分地區和山西北部地區。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對於歷代王朝、尤其是漢人政權來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性意義。古語有云“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一、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問題

幽雲十六州主要是幽州、順州、儒州、檀州、薊州、涿州、瀛州、莫州等十六個地區,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在宋代時,這一戰咯性地區卻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統治,被北方遊牧民族控制。

唐朝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李氏政權岌岌可危。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滅。之後中原地區陷入動盪中,中原地區沒有再出現大一統王朝,而是陷入大分裂時期。這時的中原地區各家政權層出不窮,相互征伐,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些政權並存,被後世成為“五代十國”。

古代中國經過長時間的分裂,在公元936年,唐朝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建立後晉政權,成為開國皇帝,石敬瑭在混亂的局勢中,不能獨善其身,穩固自己的政權,因此只能向契丹求援。石敬瑭認遼太宗為父,於是契丹答應出兵,最終扶植石敬瑭並幫助他建立後晉。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契丹對石敬瑭的援助自然是有條件的。

公元938年,石敬瑭按照之前與契丹的約定,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大大擴展,遼國的兵力部署到達長城沿線。

實際上石敬瑭做的這一決定是非常愚蠢的,幽雲十六州對於歷代中原大一統王朝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原王朝有了這一地區,不僅擴大了地域,並且對於抵禦蠻族的入侵是非常有利的,但是石敬瑭卻將這一地區割讓給契丹。從這以後,中原地區的許多政權都想收回這一地區,但始終是有心無力,這一地區始終沒有能夠收復。

二、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

要了解幽雲十六州為何會令中原王朝糾結數百年,就必須先了解幽雲十六州之地的戰略意義,而通過了解宋王朝的慘痛教訓則可以十分直觀地看懂幽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

公元960年,後周諸將在陳橋發動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被這些將領奉為帝,自此宋朝建立。宋朝建立後,趙匡胤吸收唐朝滅亡的教訓,在地方上不設置節度使,趙匡胤選擇把兵權收歸中央,而不是放給地方。在官員任用上,他重文輕武,重用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削弱武將的權力。

因此,宋朝雖然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生產技術也有所發展,但是宋朝的軍事實力卻很弱,相比以前的中原王朝制衡周圍的蠻族部落,萬國來京朝拜,宋朝作為一箇中原王朝,卻要向周邊的蠻族部落納貢,以獲得暫時的安寧,為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安定的外部環境。

宋朝雖然在中原建立了統一王朝,但是周圍的少數民族政權實力卻依舊很強大,遼國依然在宋朝北邊佔據著幽雲十六州,制衡宋朝向北邊擴張。宋朝統治者自然明白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也是想奪回幽雲十六州的,但是由於宋朝軍事力量薄弱,因此並不能從遼國的鐵騎下奪回幽雲十六州。宋朝建立後,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澶淵之盟約定了北宋和遼以白溝河為邊界。

北宋的國都在東京也就是今天的開封,開封位於黃河以南地區,這個地理位置是非常糟糕的。開封位於河南,即華北平原,周圍沒有高山峻嶺,也沒有大河大江作為天險拱衛國都,並且開封距離幽雲十六州州非常近,而幽雲十六州又被遼國掌控在手中。遼國掌握了中原王朝歷來的一個重要屏障,但是這個屏障卻被遼國掌控,這對宋朝是大大不利的。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險要之地,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天然分界線,也是歷代中原統一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強大軍事力量,古代中原王朝統治者大多選擇在這一帶修建萬里長城,以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侵擾百姓生活,對維護中原王朝的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幽雲十六州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關口,它在長城以南,包含了淤口關、瓦橋關和益津關,以此合成三關口,是北方少數民族到中原的必經之路。

北方遊牧民族多是騎兵,中原王朝大多騎兵不利,與蠻族相比騎兵力量薄弱,所以幽雲十六州是一個天然良好好的防禦陣地:

如果失去了幽雲十六州就相當於把中原大地直接暴露給了北方的敵人,北方遊牧民族經過幽雲十六州可以一直打到長江,毫無障礙,而且中原地區平原光布,是重要的糧食產地,北方遊牧民族自身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再加上中原地區的糧食儲備,北方的遊牧民族可以一直打到黃河,威脅中原政權。

幽雲十六州作為戰略要衝,是進入中原地區的便道:

中國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交通運輸多有不便,北方遊牧民族運輸兵力的能力大多較差,比不上中原王朝,一旦他們與中原王朝發生衝突,爆發戰爭,如果戰線過長,兵力運輸跟不上,北方遊牧民族在中原王朝面前便處於被動之地。

而有了幽雲十六州便可以大量節省運輸兵力的時間,幽雲十六州地理位置險要,許多蠻族被中原王朝阻擋於此。如果沒有幽雲十六州的話,北方的大遼便可以隨時進攻宋朝,而幽雲十六州又與宋朝的國都開封相距極近,一旦大遼進攻宋朝,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到達宋朝的國都周圍,而宋朝由於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應,只能屈服於大遼。

因此幽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可謂顯而易見,宋朝自建立之初就從來沒有掌控過這一地區,這一地區掌握在大遼手中,對宋朝是極為不利的,宋朝統治者對此也十分擔憂,因此宋朝的統治者始終十分關注這一地區。

三、幽雲十六州的歸屬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建立政權,國號“大金”,並於公元1125年滅遼朝。大遼滅亡後,在大遼手中的幽雲十六州自然被大金掌控。

公元1125年,大金越過幽雲十六州,舉兵南侵,意圖覆滅中原王朝。公元1127年,大金南下攻取了北宋的首都東京,並且擄走徽、欽二帝,導致了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後,趙氏家族並沒有滅絕,而是選擇南渡。

南渡後,康王趙構在大臣的支持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稱帝,建立南宋。南宋建立後,大金的威脅還在,因此南宋與大金在紹興和議,規定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但是直至南宋滅亡,幽雲十六州也並沒有收回。

南宋滅亡後,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元朝建立,但元朝終究是少數民族政權,沒有實行很好的漢化措施,因此元朝很快便滅亡了。元朝滅亡後,朱元璋建立漢族政權,建立明朝。

公元1368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在穩定新建立的政權後,派遣徐達、常遇春等人收復幽雲十六州,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幽雲十六州終於得以重新併入中原大一統王朝管轄的範圍之內。


舊時樓臺月


幽雲十六州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若是他在中原王朝人的手裡,那麼他們就可以在這裡形成一條防線抵禦遊牧民族的南下。

它若是在遊牧民族的手裡,那麼,遊牧民族南下的時候,就如同進入到自己的後花園一樣的方便了。

那麼,既然幽雲十六州如此的重要,這個地方到底是哪裡呢?

說白了就是今天的北京和天津的全部,河北和山西的北部。事實上這個地方,早在秦漢的時候,就是中原王朝抵禦遊牧民族的一個重要屏障了。

我們都知道秦朝時候修建的萬里長城,正是從這些地盤上建造起來的。到了明朝的時候,他們又加固了長城。

長城的修建就是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造成的傷害。

本來幽雲十六州一直都是在中原漢人的手裡。可是,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後晉的皇帝石敬瑭,為了滅了後唐,他就向契丹求助。

若是契丹出兵幫助他滅後唐,事成之後他就把幽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事實上契丹早就對這個地盤垂涎三尺了。

有這樣的好事,他當然了幹了。最後後唐被滅,石敬瑭當了皇帝,他向契丹稱臣,把幽雲十六州給了契丹。

自從契丹擁有了幽雲十六州,整個宋朝他們幾次出征想要把幽雲十六州給拿下來,但是,最終都是徒勞而返。

後來是女真族把契丹給滅了,然後幽雲十六州又落入到了女真人的手裡。當蒙古崛起的時候,蒙古把女真給滅了,然後他們又統治了幽雲十六州。

我們都知道蒙古人建立的朝代是元朝,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把蒙古人趕到大漠當中,幽雲十六州再次到了中原王朝人的手裡。

為了抵禦蒙古人南下,明朝又開始加固了長城的修建,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就是明朝修建的。

所以說古代的時候,冷兵器時期幽雲十六州是十分重要的一個軍事基地。最為主要的是,這裡多崇山峻嶺,易守難攻。

當然了這些都是曾經發生在歷史上的事情了,現如今我們五十六個民族都是一家人了,這些地方再也不是中原民族和遊牧民族爭奪的地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