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聊起三國故事,大家基本都會想到關羽大意失荊州,人們都喜歡英雄,更會悲嘆英雄末路的故事,尤其是想到關羽失荊州成為三國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直接導致蜀漢集團走下坡路,更加加重了這一事件的戲劇性和關注度。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是的,關於關羽是否大意失荊州的話題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關羽放了不該放的人,罵了不該罵的人,後面會重點探討這一說法是否靠譜。

也有人說關羽性格所致,傲慢不可一世,並非大意;有人說是呂蒙和孫權的驕兵之計讓他落入圈套,即便是劉備親自坐鎮也未必能夠倖免於難;有人說是曹操集團樊城故意兵敗,誘敵深入,聯合孫權,兩面夾擊。

總之,為關羽洗脫罪名的居多,畢竟他是中國人上千年喜愛甚至神話的英雄嘛,不想要他背上汙點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眾人的觀點多是就事論事,筆者不想人云亦云,這裡從一個不一樣的視角去看這件事,從戰略的角度去看。

還記得諸葛亮隆中對,對劉備說,“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不愧為偉大的戰略家,跟東吳魯肅為孫權謀劃的戰略是不謀而合的,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劉備前期也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一步步從黑暗走向曙光,東聯孫權擊敗曹操,定荊州,下巴蜀,開闢蜀漢基業。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秦國居函谷關之地利,蠶食諸侯,吞併天下;

漢高祖被項羽打發到蜀中,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居高臨下,在垓下之圍擊敗項羽,建立蜀漢;

彼時的蜀漢是人才濟濟,國力雄厚,更重要的是佔據了政治的制高點,匡扶漢室,得人心順民意,天下讀書人士族還是對漢室有很深的忠誠度的。

可以說是劉備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不出意外的話,以天府之國蜀地和漢中為基礎,以荊州為跳板,以東吳為盟友,一支軍出荊州取洛陽,一支軍出漢中取長安,攻下兩都,北方基本可以平定,那時候孫權自然是俯首歸順。

偏偏意外發生了,關羽兵敗被殺,劉備怒而興師,孫劉聯盟破裂,夷陵大敗,蜀漢積蓄十年的糧草軍力毀於一旦,劉備病死白帝城,壯志未酬,託孤諸葛亮,東吳縱然僥倖贏得戰爭,也是傷痕累累,曹魏坐收漁翁之利。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天下局勢逆轉的劇變,戲劇性的轉變,生性謹慎的諸葛亮執掌權利,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已經穩固,難有大的機遇,蜀漢註定是無力完成統一天下的使命了。

總之,這一系列事件,關羽失荊州是導火索,很多人說關羽是放錯一人,罵錯一人,這裡來探討一下。

說關羽放錯一人顯然是沒有歷史常識的,還沉浸在三國演義的小說情節裡。

三國演義裡說,關羽在華容道截擊曹操,感念其舊日恩情,放走了曹操殘餘部隊,這個沒有歷史憑證。如果果真是這樣,那可能是劉備集團最大的歷史性失誤,可比當年曹操在許昌放走劉備魚龍入海的歷史懸疑了。小說也是為了塑造關羽義薄雲天的氣概,重情重義大丈夫也,不足為信。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不過關羽罵孫權,那是有歷史記載的真實事件。

《三國志關羽傳》說,“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短短一句話,孫權的權謀隱忍和關羽的狂傲,當時的衝突對立和矛盾升級顯而易見。

雖然那句經典名言“虎女安能嫁犬子” 多半是小說虛構的,關羽再沒有情商也不大可能說出這種話來,但是兩國相交辱其使跟掌摑孫權有什麼區別呢?

關羽當真是“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後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孫權貴為一方諸侯,該與劉備平起平坐,主動提出與你結為親家,已經是屈尊降貴了。不接受也就罷了,可以委婉回絕,當面辱罵,那就太過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來孫權還在考慮是幫劉備進攻中原還是接受曹操的利誘襲擊荊州,這一下子直接把他推到曹操陣營裡去了,悲劇也就不可以避免了。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所以,總結來說,關羽在戰略上犯錯有致命的兩點。

一,錯誤的時機發動戰爭。

隆中對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等到天下有變,則率荊州軍進軍中原。關羽太急於求成,看到劉備諸武將在蜀中和漢中紛紛建功,心癢難耐,也希望有所表現,才不負五虎上將位列榜首的威名。

馬超歸降劉備後,“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三國志關羽傳),可以看出他爭強好勝的性格,諸葛亮在中間迴旋才化解他的心結。

一則當時蜀漢剛剛平定,百廢待興,亟需蓄精養銳,休養生息;二則未到諸葛亮所說天下有變的時機;三是劉備還無力派出另一隻軍隊出漢中協同作戰,關羽屬於孤軍作戰,妄動干戈,不得民心。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二,不慎落入東吳的圈套。

荊州本身就是四戰之地,腹背受敵,以劉表之才能想太平無事已經是奢望,更何況主動出擊 ,必須確保後方穩固。

不排除孫權是故意示弱的驕兵之計,他不想看到蜀漢和曹魏中任何一方勢力坐大,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對他是最有力的。孫吳畢竟只是錢塘小吏孫堅建立的地方政權,沒有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先機,也沒有劉備漢室後裔劉皇叔的資歷,簡單說就是沒什麼政治資本,偏安一隅是最好的選擇。

撕破臉皮需要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的,利用關羽的傲慢,“自取其辱”是再好不過了,讓關羽感覺一方諸侯如此,下面的武將更不值一提了,所以呂蒙也好,陸遜也好,都不在關羽的眼裡了。

同時也讓天下人知道,襲擊荊州是關羽辱罵在前,佔住輿論上風。

當然最大的誘惑還是荊州了,孫權是個務實主義者,佔據一塊地盤遠比掛個“丞相”或“皇叔”的虛名來得實在。

但是關羽的傲慢是難辭其咎了,終究還是要回到大意失荊州的這句話。

歷史真相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