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達阪山,曾讓哪些歷史名人慨嘆“行路難”?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進入2019年的冬天,交通部門頻頻發出達坂山因積雪封路實行交通管制的消息。這個冬天,達坂山道路被封路後,人們不再像往年那樣急切打聽達坂山何時開路,而是打聽通往西寧的高速何時通車,得到的答案是高速路一切就緒,只等巴哈隧道工程收尾交付使用。巴哈隧道穿越達坂山,是門源通往西寧高速路建設中技術難題最多的工程。2019年底,新聞媒體已公佈大通至克圖的高速即將通車,從此被達坂山阻隔的門源百姓們,對翻越達坂山將剩下像它峰巒上的雲霧一樣縹緲的記憶。

達坂山是絲綢之路青海道西寧至張掖段上最險要的路程,也是阻隔門源與省城最險要的雪山天塹。達坂山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的名字,《水經注》叫浩亹山,《佛國記》叫養樓山,唐代的時候叫養女嶺。明代後期蒙古族遷徙到青海地區,出現了蒙古語的命名“達坂”,文獻多記為打板、打版、大板,意為“有路的山口”。清代的文獻多稱呼為大寒山。到了民國也有人叫做湟北山、大通山。新中國成立後書寫基本用達坂山,也寫作大坂山、達板山。

清末時期一位叫李於鍇的詩人曾寫過一首《雪山歌》,開頭四句就寫盡了我本想描述門源回族自治縣與兩座山的環境關係:“我家乃在祁連之南谷水北,名山咫尺環几席,十年洗眼看雪山,剩有心胸沁冰柏。”對門源本地人和到過門源縣的人來說,這首歌不用解釋,所謂的名山就是祁連山的最重要的兩條主脈冷龍嶺和達坂山,它們像兩堵高牆一樣橫陳在門源南北兩側,把門源川隔絕在崇山峻嶺之間,大自然為了把這種隔絕做得更加徹底,除了暫短的夏日以外,冷龍嶺和達坂山基本都被冰雪封鎖。被兩座山阻隔的門源谷地的人們,把冷龍嶺北面河西走廊地區統稱為山北,把達坂山南面的河湟谷地都叫山南。

從地理位置、行政區劃、民俗風情、文化互動、商貿往來、民間姻親走動上來講,門源川與山南的河湟地區有太多盤根交錯的關係。而對於愛挑戰自然的人們來講,翻越達坂山比翻越北側的冷龍嶺更具挑戰。這一點,斯坦因的經歷可以為證。1914年,把西夏故城黑水城挖掘出的許多文物珍寶託運回英國後,他滿心喜悅離開黑水城,一路向東到了張掖。在張掖他計劃突變想到西寧碰碰運氣,他的馬隊順利翻越了冷龍嶺西段的扁都口到了景陽嶺,他從景陽嶺南望看到了達坂山,看到了大通河,他特別興奮。他曾圍繞青藏高原邊緣,到達印度、巴基斯坦(當時尚未與印度分開)、阿富汗,以及中國的新疆、甘肅,這次他是第一次看到他嚮往的黃河流域,因為大通河是黃河上游重要支流。他在冷龍嶺山脈下做好了翻越達坂山的準備,可不幸的事情發生了,他騎的那匹阿富汗馬看見一群高大的浩門馬正在奔馳,阿富汗馬受到驚嚇翻倒在地,把斯坦因的腿給壓傷,他在冷龍嶺下修養兩星期,每天望著高高的達坂山,期望翻越這座名山,可是他的腿傷越來越嚴重,只好被隊員們抬著原路返回張掖,他沒有到達他嚮往的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黃河流域,成為終生遺憾。

門源川的人們每年會看到這樣的一道景觀,每到中秋時節,那些南遷的大雁浩浩蕩蕩地飛過村子的上空,在離達坂山不遠的地方它們停止前行,開始一圈又一圈飛旋上升,直至把高度調整到我們幾乎看不見的時候,它們才有序地飛過村莊南面的達坂山。門源地區有這樣一首搖籃曲:“雁兒雁兒一溜兒,達坂山上撒豆兒。你一碗我一碗,吃著肚肚疼下我不管。”當一個年邁的老祖母或者年輕的媽媽用手輕拍嬰童進入夢鄉時用童謠給他繪就一幅大雁飛過達坂山時邈遠的美麗畫卷,好像激勵未來的他走出達坂山,走向外界。

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追隨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從武威到西寧時,途中寫下這樣的詩句:“憶昔霍將軍,連年此征討。匈奴終不滅,寒山徒草草。唯見鴻雁飛,令人傷懷抱。”寒冷的雪山上唯有鴻雁飛過,看到眼前的艱苦環境,使詩人傷懷,追憶起西漢時常年征戰於河西、河湟地區的霍去病。相信霍去病出徵時一定很多次翻越過包括達坂山在內的祁連山脈,要不漢武帝為什麼把他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樣貌!

大雁勇敢,霍去病勇敢,高適勇敢,翻越達坂山的門源人也得勇敢。20世紀60年代初,我們村有位小孩得了闌尾炎,他的父親連夜把他背過達坂山到西寧救治,這位父親的高大形象至今在村裡人的口中流傳。我小時候聽村子裡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講述,解放前他和鄰村的一個人搭夥趕著馬車去茶卡拉運青鹽販賣。那時候去茶卡一個來回要20天,最愁的就是翻越達坂山,達坂山最頂端的山口路面陡峭,冬天有堅冰積雪,夏天則變成泥潭。因此山頂有專業的幫忙翻越達坂山的人,他們用牛和馬牽引馬車通過山頂路。要是遇上雨雪天,貨物由他們背過去。說他們是幫忙也成,因為沒有他們確實無法翻越達坂山;說他們是打劫的也不為過,因為費用他們說了算,車上的貨物他們想要分羹,若是不給你就休想翻越。還有一次他倆趕著馬車翻過達坂山山頂,向大通縣行走時,看見山坡上兩匹嘴中流淌涎水的狼在跟隨他倆,馬受到驚嚇。為了讓自己壯膽,他把趕馬鞭的杆子放在車輻條上,輻條撥動鞭杆發出“噼啪”的聲音才把狼嚇走。

我本人曾四次從大通徒步翻越達坂山回門源老家,這在我等平凡之人的生活中,可謂是大事情了。其實翻越達坂山也是古代許多歷史人物的大事。晉朝僧人法顯是唐玄奘之前最著名的去天竺取經的高僧,他以63歲的高齡萬里跋涉,在黃沙戈壁中以先驅們的白骨為路標,歷經千辛萬苦,抵達佛國天竺,完成學業,又以比魯濱遜更傳奇的經歷從南海漂流回國,成為一代高僧大德。他把天竺和東南亞各國的佛教事略、地理山川、風土人情記錄寫成《佛國記》。法顯的經歷太過艱辛和傳奇,在《佛國記》中他對自己的經歷不是重大的他都不予記述。惜墨如金的他把從長安到張掖的經歷僅用30個字加以記錄:“初發跡長安,度隴,至乾歸國夏坐。夏坐訖,前行至耨檀國。度養樓山,至張掖鎮。”耨檀國就是當時都城設在西寧的南涼國,養樓山就是達坂山。從長安取道西平到張掖,其間要翻越的山和蹚過的河在當時是很多的,法顯唯獨把翻越達坂山記錄下來,要不是經歷了不平凡的旅途,那一定是達坂山的崇高險峻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隋朝大業五年(609年),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吐谷渾首領伏允帶著部屬依託達坂山和浩門河兩道天險,藏身在門源川,隋煬帝依託舉國之力翻越了達坂山和浩門河,把吐谷渾首領打敗在門源川。說舉國之力是不是誇張了呢?《隋書·帝紀第三》這樣記載:“庚辰,入長寧谷。壬午,度星嶺。甲申,宴群臣於金山之上。丙戌,梁浩亹御馬度而橋壞,斬朝散大夫黃亙及督役者九人。”文中的長寧谷是今天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南部地區,星嶺就是達坂山,宴群臣就是誓師大會,梁浩亹就是在浩門河上造橋,結果隋煬帝的馬過橋時橋被踏壞,斬殺了國家造橋專家、朝散大夫黃亙和造橋監理和施工負責人等九名工程人員。隋朝文獻中記載黃亙可是當時“巧思絕人”的國家頂級工程人才,過浩門河如此,翻越達坂山也非同尋可。翻越達坂山到浩門河流域這件事情影響很大,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軍起義時命祖君彥寫了一篇聲討文章《為李密檄洛州文》,列出隋煬帝的種種罪行,可是隋煬帝的罪暴太多用祖君彥的話說:“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水,流惡難盡。”為此就寫了最重要的十條罪狀,其中的第十條就是指出隋煬帝翻越達坂山到浩門河流域:“自昏主嗣位,每歲幸行,南北巡狩,東西征伐,至於浩亹陪蹕。”

民國時期,尤其青海建省之後,許多仁人志士和政府官員先後到河湟地區考察。當時的西寧是西北地區的一個死角,考察西北的先驅們,從享堂峽進入青海,考察完河湟地區要原路返回出了享堂峽再往新疆、甘肅、寧夏地區。侯鴻鑑、馬鶴天、李燭塵等民國官員都是走這條路線。其實考察者們最不願意的就是原路返回,他們當時也向往能從西寧直接去河西走廊、新疆,可是翻越達坂山太冒險了了。但真正為國家和民族肩負使命的人是敢於冒險的,其中,林鵬俠和範長江兩位有毅力的旅行者翻越達坂山,出扁都口抵達了張掖。

林鵬俠和範長江都是寒冬臘月大雪封鎖達坂山時翻越的,兩人各自對翻越達坂山的歷程單獨記述成篇。林鵬俠寫了《大坂山——吾其休乎》,成為《西北行》一書中最驚心動魄的篇章。1933年2月15日,林鵬俠過了大通的廣惠寺就看見了達坂山,達坂山的雄偉把她給怔住了,她問嚮導這是什麼山,嚮導回答:“此即令徵人落魄,而不敢出此途的大坂也。”嚮導的話沒有嚇住這位從南洋海歸報國的女俠,反而激起了她翻越達坂山的勇氣。上山時她開始頭昏腦暈,喘咳不停,其實就是今日所說的高原反應。換做常人肯定立即下山,而她到了四肢無力,趴在雪中程度,依然沒有屈服,她這樣描寫道:“繼忽轉念:張騫西行,卒成偉績……遂即奮然而起。”她不但不屈服於達坂山,更以張騫的故事激勵自己,憑藉堅強的毅力到達山頂,翻過冰天雪地的達坂山,走下坡路時居然坐在冰雪上像孩童溜滑梯一樣滑了下去。

1936年1月4日,範長江以《大公報》記者的身份考察西北,他把翻越達坂山經歷寫成了《過大坂山》(“達坂山”也寫作“大坂山”)一文,他以記者的擔當情懷,用悲憫的筆觸反映了達坂山兩麓老百姓的生活慘象,同時也因為自己在險峻的達坂山上處處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險,擔憂自己的“視察所得,恐永無與讀者相見之機會矣。”慶幸的是範長江在達坂山上只是因高原反應而鼻孔出血,總算平安翻越,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中國的西北角》。

不管是從西寧到張掖古道還是從西寧到涼州的古道,達坂山都是必經之路,這條道一直是羊腸小道,能夠順利保證馬匹、駱駝通過就已經很不錯了,就連一國之君隋煬帝也是騎馬過去的。從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清政府在今天的門源縣浩門鎮設立大通衛開始,清朝和民國政府都想在達坂山修通車路,但都因國力不足而放棄。雍正九年(1731年),當時管轄大通衛的官員管承澤上書朝廷,彙報了當時達坂山雪深盈尺,浩門河水深浪洶,請求朝廷撥款修路搭橋。而皇帝的批諭真正是“王顧左右而言他”,說什麼要竭力盡心幹事,斷不要貽誤邊疆事務,負了朝廷的重託。

乾隆時期,西寧府僉事楊應琚翻越達坂山到大通衛視察,回來後他認為大通衛治所在大寒山(達坂山)北面,山南面的百姓辦事不方便,建議奏朝廷把大通衛遷移到大寒山南面。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衛治所從達坂山北面遷移南面的白塔城,即今大通縣的城關鎮。楊僉事索性來了個修不了路,就直接遷城。

1938年,青海的國民黨政府規劃了六條從西寧到周邊地區的大幹線,其中第一條幹線就是青涼路,經大通東峽翻越達坂到門源,再從門源到涼州(武威市),但這項計劃最終夭折。1942年續修此路,勉強通汽車,但因山坡塌方頻繁,冰雪不融,最終廢棄。

1949年9月11日,解放軍路過達坂山解放門源時,150名解放軍指戰員因天氣惡劣犧牲在達坂山,成了解放門源的最大傷亡。19日,王震將軍率領第一兵團翻閱達坂山取道門源向新疆進軍,在達坂山口看到漫山遍野的解放軍指戰員冒著嚴寒,翻閱達坂山,他既感慨又動情地說:“我們的戰士非常偉大,我們的革命就是靠這些偉大的戰士,去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而取得勝利的。”接著他又說:“烏雲把祁連山都遮住了,遙遠的草原無邊無際,我們翻過這座風雪祁連山,就可以勝利地向新疆前進了!”20日,王震將軍在門源縣城把這句話整理成一首詩:“白雪罩祁連,烏雲蓋山巔,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他立即把這首詩送給不久前在西寧剛參軍的著名作曲家王洛賓,請他譜曲。此時王洛賓也隨軍翻越了巍峨而坎坷的達坂山,王洛賓一看這首歌詞,就想到翻越達坂山時解放軍的無畏精神,創作靈感瞬間迸發的他就開始譜曲,到張掖時就完成了《凱歌進新疆》的創作,全體指戰員唱著這首歌挺進新疆。一代軍事家和音樂家以達坂山的經歷為素材,合作創作出了震撼人心的戰歌。

解放後,1951年開始修建這條路,中間時建時停,到1987年全線貫通。

以上所述的達坂山道路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是從西寧出發經大通橋頭、東峽、向化,翻越達坂山口出門源卡子口再到門源縣。

今天從西寧出發經大通橋頭、城關、寶庫,翻越鐵邁達坂,經青石嘴的這條227國道是1956年修建,1957年通車,1999年達坂山隧道貫通,許多遊客觀望門源油菜花走的就是這條線。1992年,計劃修建達坂山隧道時,在前期的論證會相關人員都建議把隧道放在東峽達坂,認為東峽達坂路程短,海拔低,路面都設計在陽坡,不易積雪結冰,與同期計劃修建的黑泉水庫不衝突,最重要的是路邊受益的群眾要比鐵邁達坂路多出六七倍。但考慮到大通牛場、大通寶庫鄉百姓的生產經營和生活出行,就把隧道放在了鐵邁達坂口。而鐵邁達坂隧道的海拔(3793米)要比東峽達坂山口的海拔(3775米)還要高出18米。從西寧到門源走鐵邁達坂要比走東峽達坂多出27公里,走祁連、張掖則多出7公里。所謂道路是曲折的,曲折是有許多原因的。

2009年6月國務院批覆修建蘭新高速鐵路,11月4日,正式開工建設。其中,甘青段是蘭新高鐵建設難度最大的一段工程,尤其進出門源的達坂山隧道和祁連山2號隧道成為蘭新高鐵的重點技術攻關工程,全長15918米的達坂山隧道是世界最長的高原高速鐵路隧道。2014年11月25日,蘭新高速鐵路甘青段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從西寧到門源4個小時路程變成了40分鐘。

就在門源的老百姓們正在談論風馳電掣的高鐵上感受到的新奇事物與不可思議的速度時,西寧到武威的高速路2014年末正式動工建設,施工中同樣要解決祁連山複雜的高原地質結構帶來的各種技術難題,其中穿越達坂山的巴哈隧道地處軟弱破碎圍巖多、斷層富水地帶密集的山區,是預想先通車的大通至門源段中最後完工的工程。

2019年進入冬天,因達坂山降雪,門源、大通兩縣的交警大隊像往年一樣對過往達坂山的車輛多次實施交通管制。但此時,人們不再盼望達坂山不要下雪,而是等待巴哈隧道工程交付使用。大通到門源高速公路上的巴哈隧道通車後,從此進出門源的人們就不用翻越達坂山頂,不用扶搖直上,不用盤旋而下,不用穿雲破霧,不用碾冰踏雪,達坂山從翻越只剩下了穿越。

在高速路以路程短、受益群眾多為考量標準的今天,一條設計科學的高速路隧道從法顯、隋煬帝、林鵬俠、範長江、王洛賓、我們村那位堅強的父親和販賣青鹽的老者,以及無數古往今來當地各族人民翻越的東峽達坂山口的底下穿越。開車穿越這條隧道不用6分鐘,穿過隧道後從浩門河上的高架特長橋駛過只需1分鐘,高架橋下面就是隋煬帝的御馬踏壞的那座古橋的遺址。

“達坂山上的煙瘴大,大通河裡水大”,這句青海花兒唱盡了人們面對達坂山時對行路難的感慨,但從2020年起,它將成為一種邈遠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