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張九齡,唐朝開元名相、詩人。生於678年,自幼聰敏,能詩善文。長安二年(702年)考中進士,景龍元年(707年)中“才堪經邦科”,擔任秘書省校書郎。由於他忠耿盡職,直言敢諫,與時任宰相姚崇政見不和,開元四年(716年)辭官歸養,回到老家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曲江縣尉王履震,即本詩題目中的“王六”,與張九齡交往極密,張九齡的許多詩作都與王履震有關,如《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酬王六霽後書懷見貽》、《晚霽登王六東閣》、《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等等。失意中得逢知己,是人生一大樂事。去留無意,寵辱不驚。《酬王六寒朝見貽》是其中代表性的一首。

《酬王六寒朝見貽》

唐 張九齡

賈生流寓日,揚子寂寥時。

在物多相背,唯君獨見思。

漁為江上曲,雪作郢中詞。

忽枉兼金訊,長懷伐木詩。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賈生流寓日,揚子寂寥時。

賈生,指西漢政治家賈誼。少年英才,被漢文帝任命為博士。後遭到周勃、灌嬰等人的嫉妒,謫為長沙王吳著的太傅,三年後,“文帝思誼,徵之”,不問蒼生問鬼神,重新回到了長安。

揚子,指西漢辭賦家、思想家揚雄。揚雄曾教劉棻學習過奇字,王莽把劉棻流放到邊遠之地,“治獄使者來,欲收雄”,揚雄從天祿閣上跳下,差點喪命。王莽問明揚雄的情況後,下令不再追究,“有詔勿問”。京城的人們點評道:“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成語“揚雄投閣”即出於此,指文人無端受牽連。

此二句寓指失意只是暫時,事情總有反覆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在物多相背,唯君獨見思。

“相背”,指相反。

世間萬象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不因一時得失而懊悔,得亦不喜,失亦不憂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漁為江上曲,雪作郢中詞。

《楚辭.漁父》中描寫屈原遭到放逐後,“形容枯槁”,漁父問道:“何故至於斯”?屈原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志向高潔,不願同流合汙,漁父勸解不了,“莞爾而笑,鼓枻[泛舟]而去”,並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郢中詞”,戰國末期辭賦家宋玉《對楚王問》寫道,“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有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不拘泥世俗分類施策,同時也要自躬自省,獨善其身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忽枉兼金訊,長懷伐木詩。

兼金,價格倍於平常的好金子。出於《孟子.公孫丑下》,陳臻問孟子:“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於宋,饋贈七十鎰而受”,是什麼道理?孟子說,在宋國時,我要遠行,“予何為不受?”而在齊國,沒有理由卻要送給我錢,“是貨[收買]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哪有君子可以被錢收買呢?

伐木詩,指《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籩豆有踐,兄弟無遠!”喻指今後應廣結良朋,互相切磋,以求進益。

君子志向遠大,不圖“兼金”之利,永保淡水之交。

用典行家張九齡:八句詩六個典故,毫無堆砌感

張九齡在家賦閒時,深感嶺南交通不暢,向朝廷上書申請開鑿新路。不久,朝廷批准了張九齡的修路建議,張九齡不辭勞苦,親力親為,梅關古道如期落成,為南北交通作出了巨大貢獻,張九齡也因修路有功,升任左補闕,繼續開元盛世他未完成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