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这是一座曾经衰败的旧厂区,也是北京少有的东德式设计的建筑群,只因大批艺术家的入驻,才让这里充满了艺术的元素。由此,798死而复生,名气渐旺,从而也成了中国艺术领域的一处坐标。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正是在媒体的轮番炒作中,798不断地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这似乎正符合官方的初衷,将其打造成与长城、故宫同样齐名的旅游地。如今看来,成绩斐然,从这里的人头攒动便不难想象。但事实上,798与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长城、故宫散发的是深厚的文化内蕴之美,它们愈古朴愈美;而798透露的更多则是被所谓现代艺术包裹了的商业味道。这种味道,犹如那里墙上四处可见的信笔涂鸦,浮躁而又急功近利。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尽管这里有弹着吉他,用沙哑的嗓音唱着老歌的年轻人;也有撑着画板写生卖艺的中年人;当然也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画家。但是这一切,都被搞怪的饰品店,工艺品淹没在了喧闹之中。在我看来,798作为一个群落,更像是一个西装革履,皮鞋擦得油光可鉴,满口不知所云的阔少,多的只是尽情的炫耀,而少了几分沉稳和内蕴。我并不认为,798的喧闹以及所谓的繁荣就是成功,因为一旦一味的把搞怪,当作为艺术的标准时,那么艺术难免庸俗了。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当我独自穿行于798的巷道,楼宇间,试图寻找心中艺术家们的生活时却发现很难。即便是在那些偏僻的角落,依旧如此。这难免令人有些失望。在周围被艺术家所包围的环境中,竟寻找不到他们真正的工作情景。那一刻,我想起多年前,几位写生的画家,他们各自在旁若无人地勾画着眼前的景物。那份痴情的投入,其本身就是美妙的风景。而这里却与闹市无异。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艺术整体的群落,这一切源自于尺度和打造良性循环创意的苍白。所以,鱼龙混杂,层次各异的店则构成了这里五彩斑斓的景象,好生热闹,而那些誓言将其打造成一块艺术殿堂的口号则显得空洞而漫无目的。

与这种所谓的艺术中心相比,我更喜欢张贤亮的西部影城。那是贺兰山下一望无际荒原中的一处孤岛,两座废弃已久的古堡,丝毫没有798 的现代与时尚,如今却在荒野中生机勃勃。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将人与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所有的景致除了那破败的城垣、几座土屋和标志性的月亮门,就是来到这里的现代人留下的身影。而当人也融于此时,旷野之美也便活了起来。难怪,日本记者将其称之为:出卖荒凉。这自然是张贤亮独特创意的过人之处。这位老人,活泼、幽默而充满智慧,正是这座荒凉之城充满生机的根之所在。这也能更好的解释为何荒凉在他的眼里也充满了莫大的经济价值。

事实上,西部影城如今所呈现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张贤亮这位作家作为文化名人的个人魅力,更在于这位活泼而智慧的老人赋予它独特的灵性。放下荒凉产生的经济价值不谈,但说其间的运作模式,影视、旅游、博物馆,在获取财富的同时,其三者之间构成相互递进式的关联,形成了良性循环。影视带动旅游和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长期项目,在记忆影视的同时又在反馈着旅游。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相对而言,798 作为一个艺术群落,期间的创作室、文化节、商店几乎都是艺术家与商人们自发的一种集体行为,这种行为在纷繁的商业意识推动下,滚滚向前显得十足的热闹。尽管也有艺术家希望改变当下这种盲目而冲动的自发行为,但是相对于798这个群落来说,由于尺度和创意的缺失,艺术家个人的行为显得微弱而无力。我想,西部影城的生机勃勃与798艺术群嘈杂喧闹的最大区别其缘由,不在于地域,亦不在于艺术形态,而在于谁是这里的主人。前者是一位文化商人,后者则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商人。

北京798在喧闹中没落,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

所以,当自发的盲动与无序充斥798这个艺术群落的时候,所谓的文化内蕴与创意则无从谈起,因而当失去艺术文化的基础时,那么798这片原本就该在城市化浪潮中消失的建筑群,势必将被嘈杂所吞噬。我认同摄影师朱岩的话,他说,工人来了农民走了,艺术家来了工人走了,商人来了艺术家走了,就随它去吧!毫无疑问,当798真正的主人对它丧失信心,逐渐离开的时候,那么,它真的就将面目全非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