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魯迅當時譏諷吐槽的那些個名家大師們,其實事後並未對魯迅有過“反攻倒算”,尤其是和魯迅比肩的胡適,寫事作文每每提及魯迅,總是溢美之詞多一點,如果說他對魯迅的攻擊還算有反應的話,那就只有在日記中記錄的一段話可為佐證:

此人已精神病。

以上寥寥數字已經是胡適絕無僅有的對魯迅的抱怨。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事實上,魯迅活著的時候樹敵龐雜,不只是胡適,梁實秋、劉半農、錢玄同甚至是對他有知遇提攜之恩的蔡元培也未能迴避魯迅的“匕首投槍”,都常常因為一些瑣事被魯迅詰責拷問,搞的左右支絀,狼狽不堪,更遑論人品成渣的郭沫若之流了。

在魯迅如椽巨筆下,能風光起來的人幾乎沒有,就連建國後名聞遐邇的理工男李四光也曾經因為楊蔭榆而被魯迅一週內發十七篇文攻訐,搞的異常狼狽。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現在說說魯迅當年譏諷諸多名家大師是否有必要。

另類君認為,不太有必要,但是卻絕對需要。

魯迅當年炮轟的諸多名家之中,絕大多數都是意見不合的正人君子,例如胡適、林語堂(人設崩塌是後來的事情),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如果意見相左的話,打打筆墨官司無傷大雅,即便是相互吐槽兩句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嘛;

當然也有純粹是被迅哥兒看不順眼的,例如徐志摩、梁遇春、梁實秋、邵洵美等,更有因被攻擊而“奮起還擊”的案例,例如顧頡剛、陳西瀅師徒組隊汙衊魯迅《中國小說史綱》剽竊的鬧劇。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綜合以上這些分類,對魯迅來說,雜文就是武器,是他直抒胸臆的必要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是他的事業和用以餬口的謀生職業。

換做我們今人,如果能在自媒體上一邊與人相互吐槽,一邊又能以此揚名立萬,養家餬口,想來,哪怕是懟遍圈裡圈外,也是信手拈來的吧。

我們以魯迅懟人的初衷和性價比來做考量。以魯迅的文筆功力,在當時乃至是當今的網絡時代,幾乎是無可匹敵的存在,細數魯迅歷次與人筆戰,從未有過敗績。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說句難聽的,正是因為有對自己文筆的絕對自信,魯迅才能在文壇馳騁一時,見誰懟誰。

例如魯迅懟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楊蔭榆,如果深究的話,魯迅純粹是為自己新交的小女友許廣平出氣,但魯迅放出的《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至今還是中學語文課本上的名篇,楊蔭榆儘管是留過洋的女海歸,但抱殘守缺,固執於封建禮教的繁文縟節,其本身就在新文化運動的大環境下不成氣候,又哪裡是魯迅的對手?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儘管她後來軟磨硬泡,通過李四光老婆的鄉誼讓李四光幫她圓場,而李四光後來又找密友徐志摩幫腔,但在魯迅的如椽巨筆下,統統一掃光,最後都不得不偃旗息鼓,緘口不語才算了事。

不只是他們,就連皓首窮經的老學究章士釗,也因為“二桃殺三士”的典故引用失據而被魯迅逮著,可著勁兒的笑罵吐槽,讓老章惱羞成怒,卻也徒嘆奈何。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我們細想一下即可得知,魯迅在罵人中既能抒發情緒,又能揚名立萬,何樂而不為呢,至於豐厚的稿酬,權當是發文的紅利了吧。

綜上所述,魯迅懟人不算太有必要,但是絕對需要,換成是讀者君,恐怕也會如此的吧,至於其效果,那就當做是魯迅在文化界和作家圈子裡開疆拓土了吧。

另類君一己之見,請讀者諸君斧正。

800字告訴你魯迅當年“懟遍民國大師”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