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鲁迅当时讥讽吐槽的那些个名家大师们,其实事后并未对鲁迅有过“反攻倒算”,尤其是和鲁迅比肩的胡适,写事作文每每提及鲁迅,总是溢美之词多一点,如果说他对鲁迅的攻击还算有反应的话,那就只有在日记中记录的一段话可为佐证:

此人已精神病。

以上寥寥数字已经是胡适绝无仅有的对鲁迅的抱怨。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事实上,鲁迅活着的时候树敌庞杂,不只是胡适,梁实秋、刘半农、钱玄同甚至是对他有知遇提携之恩的蔡元培也未能回避鲁迅的“匕首投枪”,都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被鲁迅诘责拷问,搞的左右支绌,狼狈不堪,更遑论人品成渣的郭沫若之流了。

在鲁迅如椽巨笔下,能风光起来的人几乎没有,就连建国后名闻遐迩的理工男李四光也曾经因为杨荫榆而被鲁迅一周内发十七篇文攻讦,搞的异常狼狈。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现在说说鲁迅当年讥讽诸多名家大师是否有必要。

另类君认为,不太有必要,但是却绝对需要。

鲁迅当年炮轰的诸多名家之中,绝大多数都是意见不合的正人君子,例如胡适、林语堂(人设崩塌是后来的事情),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如果意见相左的话,打打笔墨官司无伤大雅,即便是相互吐槽两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嘛;

当然也有纯粹是被迅哥儿看不顺眼的,例如徐志摩、梁遇春、梁实秋、邵洵美等,更有因被攻击而“奋起还击”的案例,例如顾颉刚、陈西滢师徒组队污蔑鲁迅《中国小说史纲》剽窃的闹剧。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综合以上这些分类,对鲁迅来说,杂文就是武器,是他直抒胸臆的必要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他的事业和用以糊口的谋生职业。

换做我们今人,如果能在自媒体上一边与人相互吐槽,一边又能以此扬名立万,养家糊口,想来,哪怕是怼遍圈里圈外,也是信手拈来的吧。

我们以鲁迅怼人的初衷和性价比来做考量。以鲁迅的文笔功力,在当时乃至是当今的网络时代,几乎是无可匹敌的存在,细数鲁迅历次与人笔战,从未有过败绩。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说句难听的,正是因为有对自己文笔的绝对自信,鲁迅才能在文坛驰骋一时,见谁怼谁。

例如鲁迅怼女子师范学校的校长杨荫榆,如果深究的话,鲁迅纯粹是为自己新交的小女友许广平出气,但鲁迅放出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至今还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名篇,杨荫榆尽管是留过洋的女海归,但抱残守缺,固执于封建礼教的繁文缛节,其本身就在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下不成气候,又哪里是鲁迅的对手?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尽管她后来软磨硬泡,通过李四光老婆的乡谊让李四光帮她圆场,而李四光后来又找密友徐志摩帮腔,但在鲁迅的如椽巨笔下,统统一扫光,最后都不得不偃旗息鼓,缄口不语才算了事。

不只是他们,就连皓首穷经的老学究章士钊,也因为“二桃杀三士”的典故引用失据而被鲁迅逮着,可着劲儿的笑骂吐槽,让老章恼羞成怒,却也徒叹奈何。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我们细想一下即可得知,鲁迅在骂人中既能抒发情绪,又能扬名立万,何乐而不为呢,至于丰厚的稿酬,权当是发文的红利了吧。

综上所述,鲁迅怼人不算太有必要,但是绝对需要,换成是读者君,恐怕也会如此的吧,至于其效果,那就当做是鲁迅在文化界和作家圈子里开疆拓土了吧。

另类君一己之见,请读者诸君斧正。

800字告诉你鲁迅当年“怼遍民国大师”是否必要?其效果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