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用“三本”理論指導詩歌創作的體會

用“三本”理論指導詩歌創作的體會

作者 章清志

縱觀古今,創作一首詩歌,尤其是一首好詩歌,不僅需要具備詩歌要求的基礎知識,如格律詩的平仄韻律等;更需要有較高的文學功底,如寫散文那樣的跳躍性思維、形散神聚,寫文章那樣的謀篇佈局;還需要較豐富的人生閱歷;需要有靈感、悟性等等。因此,寫詩不易,寫好詩更難。

為了讓我這樣初學的人寫詩難變得寫詩易,我總結並運用寫詩的“三本”理論指導詩歌創作。

我總結的寫詩歌的“三本”是:觀本質、寫本心、現本色。

觀本質:就是觀察事物的時候,需要細緻入微,鞭辟入裡、去偽存真、知微知彰。

寫本心:就是把自己內心的感受寫出來。不同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只寫自己獨特感悟,哪怕是片面的。

現本色:寫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彰顯特色,不能讓寫這裡的詩歌可以套用在其他地方。修改的時候,本色不能丟,哪怕律詩犧牲了工對,寬對也行。

下面,我以自己寫的《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和《黃鶴樓》這兩首詩歌為例,淺談“三本”創作構思。

一、觀本色

如何用56個字的七律去表達幾百甚至幾千字才能夠表達的內容呢?這就是寫詩的藝術所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觀察出事物本質,抓住一點放大,象漫畫那樣的誇張特寫一樣。

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的本質是什麼?黃鶴樓的本質是什麼?很簡單,從名稱就看出來了,都是需要表達文化和美景。不同的是,屈原故里需要側重從人的角度去表達愛國情。黃鶴樓需要側重從樓的角度去體現武漢的情景。

寫屈原故里,需要了解詩外的資料:歷史淵源,景點來歷,如秭歸和子規鳥、照面井、擂鼓臺、詩臺、讀書洞、玉米三丘等所有故事傳說。還需要對屈原本人的經歷、歷史地位、思想、作品、成就等個人資料詳細瞭解。在這樣的基礎上,自然會發現寫屈原故里需要側重寫愛國情,這就是抓住本質了。

寫黃鶴樓,需要了解黃鶴樓的歷史過程、地理位置,思考她為什麼今天能夠成為湖北省的名片。她的本質就是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現在的繁榮昌盛。而崔顥的那首千古名詩,就是黃鶴樓的名片。我緊緊抓住這兩點本質寫詩歌,相信不會錯。

二、寫本心

在全面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以後,我的心需要進入到景中去體會情,寄情於景,寓景生情,讓那些景觀和故事感染內心,從而會產生感覺,這就是靈感,可能稍縱即逝。馬上寫出這種感覺,哪怕是片面和錯誤的。有時候我在夢中有詩歌意境,半夜裡起來寫詩歌,寫出自己內心的這種感覺,這就叫寫本心,非常純潔,一塵不染,沒有任何添加劑。因此,寫出的詩歌我覺得清新靚麗、超凡脫俗。我儘管還沒有寫出這種境界,但是知道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當我通過景點故事,感受到屈原的愛國情以後,彷彿自己就是屈原。當我站在黃鶴樓想到崔顥的詩意和今天的情景產生的巨大變化的時候,體會到了崔顥當時的心情,自己內心的愛國情油然而生。因此,如果沒有這樣的內心觸動和寫詩衝動,很難想象如何去創作具有精氣神的詩歌。當然,我寫的詩歌也沒有自己所說的這樣的精氣神。

三、寫本色

本色是什麼?簡單片面地說,就是與眾不同的個性特色。

屈原故里的本色需要抓住幾個景點故事和端午節這些關鍵點。黃鶴樓需要緊緊抓住崔顥的詩意和現在武漢的城市變化這兩個關鍵點。放大這些就是特寫,就能夠寫出了精氣神,寫出事物的本色。

雖然我寫的所有詩歌沒有一首稱得上好詩,但是,我通過探索和實踐,運用自己總結出來的“三本”寫詩理論指導自己創作詩歌,已經取得了顯著進步。我希望把這種方法告訴更多與我一樣初學寫詩歌的朋友們。

下面,獻醜了,我拿出這兩首詩歌並簡單剖析“三本”創作構思:

(一)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

愛在姊歸樂平裡,我哥回喲子規啼。

柑橘葉綠藏紅果,大米皮瑩露玉衣。

泉洞離騷流楚韻,詩臺擂鼓震溝渠。

賽舟端午龍來拜,照面屈原會有期。

簡單剖析:

1、前兩句是首聯,拉開了序幕。第一句表達秭歸樂平裡是屈原出生的地方,屈原愛國從這裡開始。第二句模仿子規鳥(即秭歸鳥)的叫聲“我哥回喲”來表達人們對屈原的呼喚。把屈原的愛國和人們愛屈原的兩種感情,展現出來。

2、第三第四對句是頷聯,深入地去寫。第三句寫出了秭歸現在的農業特產柑橘,其中寫紅果,就是寓意秭歸藏著紅色的愛心。第四句寫的是典故,屈原當時種的稻子居然感恩成為白玉一樣的大米。這是愛感動天地的故事。表面寫的是秭歸的景,實際寄託了自己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寓情於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第五第六對句是頸聯,是轉折句,承上啟下。第五句寫屈原當時的讀書洞,寫他的作品離騷流楚韻,道出他奮發向上的歷史經歷和成就。第六句通過寫詩臺、擂鼓臺景點故事,寓意屈原橫眉冷對千夫指和憂國憂民的精神面貌。

4、第七第八句是尾聯,需要畫龍點睛。第七句寫人們為了紀念屈原,特立端午節並通過賽龍舟來紀念。諧音通過龍舟的龍字,來表達對屈原最高的尊敬。第八句寫照面井的故事,照面“二字”,一語雙關,表達人們呼喚屈原回來的真摯感情。表達愛國會受到永遠的期盼、尊重和愛戴的思想。

(二)黃鶴樓

芳草萋萋在眼前,臨江絕頂望山川。

如花傍晚燈光織,似錦清晨色彩編。

崔顥題詩驚日月,詩仙把酒醉空天。

白雲千載情難捨,繞鶴棲身那瓦沿。

簡單剖析:

1、前兩句是首聯,第一句回顧唐朝詩人崔顥的千古名詩《黃鶴樓》中的草木茂盛景色,勾起人們對黃鶴樓的美好回憶。第二句寫站在黃鶴樓上游覽,寫黃鶴樓所處的臨江的最高點,寓意站得高看得遠。

2、第三第四對句是頷聯,寫站在黃鶴樓所看到的眼前的武漢城市景色,如花似錦,展現時代進步。

3、第五第六對句頸聯,回顧崔顥和李白對黃鶴樓的情懷,這是懷古與前面寫武漢形成鮮明的時代對比,強烈對比出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需要好好珍惜。

4、第七第八句是尾聯。與首聯呼應,迴歸崔顥的名句,特寫情,充分放大。構築整個武漢從古到今的歷史變化和熱愛武漢、熱愛祖國的情懷。

我認為寫詩歌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每一個字都重要,就象建房子的磚瓦。特別是關鍵字詞句的運用,就象房子的立柱,能夠起到非常大的支撐作用。往往一首詩歌裡有一句或者兩句好句子,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一句,就可以千古流傳。需要作者去細心體會。

我學習寫詩歌的時間不長,只有兩三年。但是,我感悟很深,邊學邊寫邊總結,最後發現寫詩是有規律的,寫詩“三本”就是我從中悟出的道理,一直指導我進步。我希望把自己悟出的這些簡單道理寫出來,能夠幫助象我這樣初學寫詩的想提高寫詩水平的朋友們。如果有不當的地方,那是我個人對寫詩的理解不夠,拋磚引玉,讓更多會寫詩的寫好詩的老師們來指導我。

對於我來說,“三本”就象格律詩裡的平仄韻律,寫什麼往裡面一填就可以,上個月,我有一天寫16首格律詩,其中十首七律,就是用“三本”指導的,似乎是信手拈來,回首怡然自樂。總之,我總結的“三本”寫詩理論,能夠指導自己多快好省地寫詩。意猶未盡,留點空間讓朋友們自己去品味。

用“三本”理論指導詩歌創作的體會


章清志簡介:

章清志,男,1963年2月出生,湖北大學畢業,中共黨員。

愛心大使: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聚善中華》特聘“公益愛心大使”、中國好人網十年“十佳志願者”、全國幫好人萬里行”貢獻獎金獎”、中國好人網浠水分會會長;

教育工作者:湖北黃岡浠水教育局幹部、原黃石市志遠學校副校長;

書作者:編著了《養生保健康》、合著了《三祖天然禪寺》。

詩人:湖北省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大典》2019年度詩人;

商人:原東莞市浠水商會副會長。

代表詩句:屋後楓虛風落葉,窗前梅傲血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