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用“三本”理论指导诗歌创作的体会

用“三本”理论指导诗歌创作的体会

作者 章清志

纵观古今,创作一首诗歌,尤其是一首好诗歌,不仅需要具备诗歌要求的基础知识,如格律诗的平仄韵律等;更需要有较高的文学功底,如写散文那样的跳跃性思维、形散神聚,写文章那样的谋篇布局;还需要较丰富的人生阅历;需要有灵感、悟性等等。因此,写诗不易,写好诗更难。

为了让我这样初学的人写诗难变得写诗易,我总结并运用写诗的“三本”理论指导诗歌创作。

我总结的写诗歌的“三本”是:观本质、写本心、现本色。

观本质:就是观察事物的时候,需要细致入微,鞭辟入里、去伪存真、知微知彰。

写本心: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不同人看事物的角度不同,只写自己独特感悟,哪怕是片面的。

现本色:写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彰显特色,不能让写这里的诗歌可以套用在其他地方。修改的时候,本色不能丢,哪怕律诗牺牲了工对,宽对也行。

下面,我以自己写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和《黄鹤楼》这两首诗歌为例,浅谈“三本”创作构思。

一、观本色

如何用56个字的七律去表达几百甚至几千字才能够表达的内容呢?这就是写诗的艺术所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出事物本质,抓住一点放大,象漫画那样的夸张特写一样。

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的本质是什么?黄鹤楼的本质是什么?很简单,从名称就看出来了,都是需要表达文化和美景。不同的是,屈原故里需要侧重从人的角度去表达爱国情。黄鹤楼需要侧重从楼的角度去体现武汉的情景。

写屈原故里,需要了解诗外的资料:历史渊源,景点来历,如秭归和子规鸟、照面井、擂鼓台、诗台、读书洞、玉米三丘等所有故事传说。还需要对屈原本人的经历、历史地位、思想、作品、成就等个人资料详细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会发现写屈原故里需要侧重写爱国情,这就是抓住本质了。

写黄鹤楼,需要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过程、地理位置,思考她为什么今天能够成为湖北省的名片。她的本质就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现在的繁荣昌盛。而崔颢的那首千古名诗,就是黄鹤楼的名片。我紧紧抓住这两点本质写诗歌,相信不会错。

二、写本心

在全面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以后,我的心需要进入到景中去体会情,寄情于景,寓景生情,让那些景观和故事感染内心,从而会产生感觉,这就是灵感,可能稍纵即逝。马上写出这种感觉,哪怕是片面和错误的。有时候我在梦中有诗歌意境,半夜里起来写诗歌,写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感觉,这就叫写本心,非常纯洁,一尘不染,没有任何添加剂。因此,写出的诗歌我觉得清新靓丽、超凡脱俗。我尽管还没有写出这种境界,但是知道往这个方向去努力。

当我通过景点故事,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以后,仿佛自己就是屈原。当我站在黄鹤楼想到崔颢的诗意和今天的情景产生的巨大变化的时候,体会到了崔颢当时的心情,自己内心的爱国情油然而生。因此,如果没有这样的内心触动和写诗冲动,很难想象如何去创作具有精气神的诗歌。当然,我写的诗歌也没有自己所说的这样的精气神。

三、写本色

本色是什么?简单片面地说,就是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

屈原故里的本色需要抓住几个景点故事和端午节这些关键点。黄鹤楼需要紧紧抓住崔颢的诗意和现在武汉的城市变化这两个关键点。放大这些就是特写,就能够写出了精气神,写出事物的本色。

虽然我写的所有诗歌没有一首称得上好诗,但是,我通过探索和实践,运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三本”写诗理论指导自己创作诗歌,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希望把这种方法告诉更多与我一样初学写诗歌的朋友们。

下面,献丑了,我拿出这两首诗歌并简单剖析“三本”创作构思:

(一)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

爱在姊归乐平里,我哥回哟子规啼。

柑橘叶绿藏红果,大米皮莹露玉衣。

泉洞离骚流楚韵,诗台擂鼓震沟渠。

赛舟端午龙来拜,照面屈原会有期。

简单剖析:

1、前两句是首联,拉开了序幕。第一句表达秭归乐平里是屈原出生的地方,屈原爱国从这里开始。第二句模仿子规鸟(即秭归鸟)的叫声“我哥回哟”来表达人们对屈原的呼唤。把屈原的爱国和人们爱屈原的两种感情,展现出来。

2、第三第四对句是颔联,深入地去写。第三句写出了秭归现在的农业特产柑橘,其中写红果,就是寓意秭归藏着红色的爱心。第四句写的是典故,屈原当时种的稻子居然感恩成为白玉一样的大米。这是爱感动天地的故事。表面写的是秭归的景,实际寄托了自己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第五第六对句是颈联,是转折句,承上启下。第五句写屈原当时的读书洞,写他的作品离骚流楚韵,道出他奋发向上的历史经历和成就。第六句通过写诗台、擂鼓台景点故事,寓意屈原横眉冷对千夫指和忧国忧民的精神面貌。

4、第七第八句是尾联,需要画龙点睛。第七句写人们为了纪念屈原,特立端午节并通过赛龙舟来纪念。谐音通过龙舟的龙字,来表达对屈原最高的尊敬。第八句写照面井的故事,照面“二字”,一语双关,表达人们呼唤屈原回来的真挚感情。表达爱国会受到永远的期盼、尊重和爱戴的思想。

(二)黄鹤楼

芳草萋萋在眼前,临江绝顶望山川。

如花傍晚灯光织,似锦清晨色彩编。

崔颢题诗惊日月,诗仙把酒醉空天。

白云千载情难舍,绕鹤栖身那瓦沿。

简单剖析:

1、前两句是首联,第一句回顾唐朝诗人崔颢的千古名诗《黄鹤楼》中的草木茂盛景色,勾起人们对黄鹤楼的美好回忆。第二句写站在黄鹤楼上游览,写黄鹤楼所处的临江的最高点,寓意站得高看得远。

2、第三第四对句是颔联,写站在黄鹤楼所看到的眼前的武汉城市景色,如花似锦,展现时代进步。

3、第五第六对句颈联,回顾崔颢和李白对黄鹤楼的情怀,这是怀古与前面写武汉形成鲜明的时代对比,强烈对比出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需要好好珍惜。

4、第七第八句是尾联。与首联呼应,回归崔颢的名句,特写情,充分放大。构筑整个武汉从古到今的历史变化和热爱武汉、热爱祖国的情怀。

我认为写诗歌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每一个字都重要,就象建房子的砖瓦。特别是关键字词句的运用,就象房子的立柱,能够起到非常大的支撑作用。往往一首诗歌里有一句或者两句好句子,如“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句,就可以千古流传。需要作者去细心体会。

我学习写诗歌的时间不长,只有两三年。但是,我感悟很深,边学边写边总结,最后发现写诗是有规律的,写诗“三本”就是我从中悟出的道理,一直指导我进步。我希望把自己悟出的这些简单道理写出来,能够帮助象我这样初学写诗的想提高写诗水平的朋友们。如果有不当的地方,那是我个人对写诗的理解不够,抛砖引玉,让更多会写诗的写好诗的老师们来指导我。

对于我来说,“三本”就象格律诗里的平仄韵律,写什么往里面一填就可以,上个月,我有一天写16首格律诗,其中十首七律,就是用“三本”指导的,似乎是信手拈来,回首怡然自乐。总之,我总结的“三本”写诗理论,能够指导自己多快好省地写诗。意犹未尽,留点空间让朋友们自己去品味。

用“三本”理论指导诗歌创作的体会


章清志简介:

章清志,男,1963年2月出生,湖北大学毕业,中共党员。

爱心大使: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聚善中华》特聘“公益爱心大使”、中国好人网十年“十佳志愿者”、全国帮好人万里行”贡献奖金奖”、中国好人网浠水分会会长;

教育工作者:湖北黄冈浠水教育局干部、原黄石市志远学校副校长;

书作者:编著了《养生保健康》、合著了《三祖天然禅寺》。

诗人: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大典》2019年度诗人;

商人:原东莞市浠水商会副会长。

代表诗句:屋后枫虚风落叶,窗前梅傲血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