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上个世纪流传在哈尔滨的中国民谣: “一到中国街(今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满街“毛子调”(俄语)。握手“拿瓜摸”,“都拉时气”好。来了个“戈比旦”(军官),开着“马神”(汽车)车,搂着个“玛达姆”(俄妇女),喝着“俄特克”(俄人饮料)。奶油“斯米旦”,“列巴”大面包,水桶“喂得罗”,“拦波”电灯泡。没有“涅肚”,有钱“哈拉少”,连衣裙“布拉吉”。  


下面列举的是哈尔滨的中国人曾经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说的“老哈尔滨话”中借用过的俄语词汇,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种特有的老哈尔滨话慢慢被湮灭了。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哈尔滨中央大街


这种汉语音式的俄语,对外地人听来不中不俄、非驴非马,比起同一时期产生于上海滩的“洋泾浜英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过去的老哈尔滨人约定俗成、心照不宣,外来人根本无法理解。   
哈尔滨解放以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段时间内。从小到日常生活用语,大到科技专业术语。过去“老哈尔滨话”中有很多的俄语译音式的借词比比皆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哈尔滨人也都能听得懂,也都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改革开放之前,哈尔滨人称呼面包的词就叫“列巴”,相反对“面包”这个词儿,改革开放之前,当时的哈尔滨人还比较陌生。 我亲戚回忆他小时候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松街上有个邻居是个中年男性。从解放以前就开始在哈尔滨开小卖铺,等到商店没货的时候,对来商店购买的客人就说:“涅度”(来自俄语,没了,没货了)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八杂市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哈尔滨南岗赛马场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秋林公司

因为历史上的哈尔滨曾是中东铁路局的附属地,在中东铁路局辖治下的所谓哈尔滨“自治”区,俄罗斯人处于绝对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国人,无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中国农夫,还是独闯关东的汉子,都得在俄国人管辖的商业、娱乐场所混口饭吃,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仔”。为了生存和养家糊口,从中东铁路的华工,到中央大街洋行里的杂役,几乎都能说几句俄国话。   
而到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俄国各个阶层的政治难民蜂拥而入地进入哈尔滨、定居哈尔滨、和这里的中国人形成了“华洋杂处”的和睦氛围、经历了中华民国时期、伪满洲国日本人统治哈尔滨时期、苏联红军解放哈尔滨、1946年哈尔滨市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到了1959年后期,大批的俄罗斯人离开了哈尔滨市,结束了哈尔滨大批俄罗斯人居住哈尔滨的历史。 所以渐渐地当地哈尔滨的中国人把一些音译式“俄语”说法渗入了“老哈尔滨话”的语言中,建立独特的语言,其中不少词汇还沿用至今。流传下来的也相对广泛。尤其是上个世纪的老哈尔滨人中口口相传。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秋林红肠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大列巴


哈尔滨方言中的俄语词

格瓦斯


俄语“水阀门”为“水格兰”,很可能也是英文, 毕竟俄国属于后发展国家,专业名词必须借用先进国家词汇。我突然查到有英文clamp valve一词,为钳型阀的意思。感觉这个俄语的“格兰”很可能出自clamp。
阀门叫格兰,在黑龙江使用很广,现在中东路沿线上的小城市仍然把水龙头阀门啥的,叫做格兰。

喂得罗,俄语。水筲。水桶。因为俄国人过来时多使用铁皮桶,因为中国人更多用“喂得罗”指代铁皮桶。当然木桶因为过于笨重当年就趋于灭亡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