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上周末发布的再融资新规提醒股民,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上周末最大的财经新闻,当属情人节那天,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再融资新规正式稿。

表面上看,再融资和绝大多数A股股民没有直接关系,毕竟 "针对机构"。但是,此举会对整个市场的运行会造成剧烈影响,对小股民产生的间接影响不可估量。

怎么理解这个间接影响呢?

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什么是再融资?

然后,这次的再融资新规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接着,对A股市场的短、中长期的影响都有哪些?

最后,作为股民的我们,怎么操作降低承受的风险?




1. 什么是再融资?

融资,就是借钱。上市公司为了投资扩产,向股民发布通告借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者债券借钱。如果是通过股票,一般有三种方式: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债。

配股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途径,直接针对散户进行融资,不过这种途径很受A股股民嫌弃,所以数量和规模都不大。可转债也是主要面向普通投资者群体,可以在债券和股票之间进行转换,形式上比较灵活,市场认可度还可以,但是参与的投资者总量不大。

而增发,尤其是定向增发,主要是针对机构进行融资,这种途径在前几年一直是A股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的主力。机构折价(一般是9折)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经过一定的锁定期(比如12个月)可在二级市场公开交易。

但是由于:1)前任证监会主席对再融资把控很紧,提高了进行定增的门槛和标准,符合条件的公司其实并不那么缺钱,而缺钱的公司往往达不到进行定增的标准;2)前几年的A股市场整体比较低迷,加之定增的锁定期比较长,虽然机构折价参与定增,但最后发现锁定期结束,股价比定增折价还低,最后浪费了时间还亏了钱,所以愿意参加定增的机构也变少了;以上两个原因让定增市场最近两年也比较低迷。




2. 这次的再融资新规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1)锁定期变短了,定增价格更便宜了,一方面吸引各大机构重回定增市场,另一方面也方便机构更快的抛售套现。

(原文:将非公开发行股票锁定期由36个月和12个月分别缩短至18个月和6个月。调整非公开发行股票定价,将发行价格由不得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折改为8折。)

2)上市公司借钱更容易了。

(原文: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数量由分别不超过10名和5名,统一调整为不超过35名。取消创业板非公开发行股票连续2年盈利的条件。取消创业板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一期末资产负债率高于45%的条件。将创业板前次募集资金基本使用完毕,且使用进度和效果与披露情况基本一致由发行条件调整为信息披露要求。)

3) 上市公司可以借到的现金变多了。

(原文:发行规模由不超过原总股本的20%提升至30%。)




3. 再融资新规的提出对股民/市场造成的影响

短期而言,上市公司借钱变容易了。直接利好中小创和民营企业,尤其是负债率比较高的科技型企业。毕竟科研烧钱。

从历史数据来看,再融资的政策发布与创业板走势高度相关。

2014-16年放缓,2017-18年逐步收紧,2019年来慢慢再度松绑。看看创业板走势:

上周末发布的再融资新规提醒股民,看好自己的钱袋子

创业板指数(月线)

而2018年年底创业板允许借壳,2019年中旬是重组新规,2019年11月是再融资新规。创业板指数也自2018年年底起迎来了本轮的牛市。其中科技板块走牛是核心因素,但是宽松的规定也是重要的关键因素。


再融资松绑,短期内也直接利好券商业务,尤其利好一级半业务强的那些券商。

但是对于A股市场,再融资,尤其是定向增发,虽然不是直接向普通投资者融资,但本质上是增加了股票的供应量。参与定增的机构在锁定期结束之后也会将部分股票在二级市场卖出变现,最终接手这部分新增的股票的还市场内的投资者群体。




4. 作为股民的我们,如何操作降低自己承受的风险?

只有一个方法:投资要挑选一家好的公司!

有那么两三年,定增特别火,有些项目打折比较狠,比如7折,相当于股票市场价10块,7块卖给你,瞬间浮盈好多,最后锁定12个月解禁时发现,居然巨亏割肉出来。

一艘要沉的船,一文不值。公司如果不好,给再多的折扣,风险都很大。

尤其是那种不停融资搞并购的,积累了巨大的商誉。这种就属于炸药包了,再给你锁定几个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扛着不定时炸弹12个月大致是什么心情。

从中长期的角度看,真正好的公司一般现金流充裕,负债率比较低,反倒是不太需要频繁圈钱融资。


最后,借用高熵资本的邓浩总曾经在「探普学堂」一场直播课程里说过的一段话: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黑天鹅事件的存在。投资中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因此,我们在投资过程中,切忌因为过度贪婪而选择过度的承担风险。

预测市场的方向,是很难的。我们能做的是深入研究我们的投资标的,耐心的等待市场机会的来临。如果市场过热,没有特别好的进场机会,我们需要耐心的等,不能将就,或者为了追求短期收益而放弃了安全边际。

市场或早或晚一定会给我们进场的机会,只要我们的投研工作进展深入,我们一定能抓住市场给我们的契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那么怎么去甄别好公司呢,怎么看透一家企业呢?

邓浩总说:那些治理结构优异,产品服务更具价值,资本结构更为健康,成本效率更具有优势的公司能够在周期运行当中存活下来。负面环境给了这些好公司更好的发展条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