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唐宣宗李忱為何要扮痴愚呢?

鐵男春秋


在唐朝,要知道做皇子是很危險的,投胎到皇家,雖說皇位有份,死亡定律照樣也跑不了。問題是皇位只有一個,可死亡是隨時隨地都會光臨的。鑑於李世民李隆基都是皇子掌兵握權登位的,所以嗣皇帝對皇子們都非常關愛。不過此關愛非彼關愛 ——有能力有人望能為君主所用,留。有能力有人望不能為人(這裡的人不單隻君主,也指各個權力集團)所用,自然而然是死。沒能力有人望的,會被人控制起來。沒能力沒人望的,別惹是生非,自生自滅去吧!唐憲宗十三子李怡,正是後兩種結合性的存在。

對於李怡的繼位,我們可以肯定是宦官集團操縱。對於他老孃鄭太后的各種版本的昇華美化,我認為推手就是李怡自己。話說鄭太后,原是爾朱氏之後。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操控北魏歷史幾十年的秀容川爾朱氏出了多少權臣多少皇后,直接導致北魏滅亡。兩百多年間,流落江湖的爾朱氏人改姓了鄭,鄭氏作為李錡的小妾,按理說和唐憲宗沒有交集,關鍵是李錡作死造反。注意啊,重點來了,據說李錡造反是因為有人給鄭氏相了個面,說鄭氏當生天子!熟悉不?歷來出齊的皇帝,首先得有個出齊的媽呀!(參見漢文帝母薄太后,漢武帝母王太后事蹟)李錡兵敗,鄭氏籍沒為奴,分配在郭貴妃的宮中為侍兒。郭貴妃和唐憲宗,可是說是最憋屈彆扭型夫妻相處模式。原配夫妻不立為皇后,本來應該是嫡子的兒子變成庶子排名落後不能立為太子,在老婆眼皮子底下睡侍女生兒子!他們夫妻斗的嗨,鄭氏和李怡卻要受無謂的夾板氣!看過《璇璣錄》的友友們應該知道,裡面對郭貴妃有很多負面描寫,其實我覺得那樣的女人才最真實。回過頭來接著說鄭氏生天子的問題,李錡不可能死前喊出來,鄭氏也不能傻到逢人便說,就算真有此事,她告訴枕邊人唐憲宗,估計唐憲宗也沒信她,說不定早把她打發到精神病醫院了。郭貴妃也不可能知道,如果真知道,就不會是隻簡簡單單的不待見或是凌虐了,而是直接送她們下地獄。畢竟,害死太子她都敢,何況是無寵的鄭氏母子。

李怡裝傻,我估計也是她媽告訴他,忍耐才能活命。畢竟,他的靠山只是他老子,老子死了,靠山倒了,他不消停,有人會讓他消停。再說,皇位之於他,就像打麻將,輪八圈也輪不到他——順位太靠後,能踏踏實實做個混吃等死的王爺,別被別人惦記上,就阿彌陀佛了。誰承想麻將打了八圈,換擲骰子的人了。他的一個哥哥和三個侄子湊好另一桌麻將後,太監哥哥們把不慧的他踢到了臺上做影人。

做了皇帝后,李怡小宇宙暴發,洪荒之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推翻自他爹以後的所有政治措施,一切又都回到元和十四年——就好像那二十幾年是個夢,根本沒存在過!當然,有仇也得報仇。郭太后死了,死了還不算,不準和憲宗合葬,不準追尊諡號,不準升附太廟!——看到這裡,你還能再誇他麼?你還能再相信他是被別人害的嗎——也許有人說,這是他被害後的倒攻清算。歷史很諷刺的是,他不允許的,他兒子都給開了通行證——郭太后還是和憲宗合葬了!如果他真的被迫害,他的兒子能不知道父輩間的恩怨嗎?他是大度,還是缺心眼,要和老子唱反調?

所以我說,李怡沉默隱忍是真的,迫害可能是假的,就像說他媽能生天子一樣,都是他當皇帝后穿鑿的,其目的也就是宣揚他真命天子的合法性。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1.在唐朝的22個皇帝中,唐宣宗李忱無疑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因為從小到大,他一直被視為“智障人”。在整個長安城,幾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都這麼認為。從他出生的元和五年(810年)起,到他登基的會昌六年(846年),整整36年間,他幾乎從未享受過真正的親王待遇。而且當武宗皇帝病危、大明宮的各派政治勢力正在為新君人選展開激烈較量的時候,他卻一無所知地在遠離長安的某個地方雲遊和漂泊……

然而所有認識他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彷彿就在一夜之間,歷史老人的詭譎之手就把這位曾經的“智障人”一舉推上了大唐帝國的金鑾殿,讓他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李忱即位之後,忽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膽識、智慧和魄力,不但一舉消滅了為患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而且極大地遏制了一貫囂張跋扈的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最終還把淪陷於吐蕃人手裡將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復,締造了唐朝中晚葉絕無僅有的最後一抹輝煌。從“智障人”到流亡者,再到遊方和尚,最後又君臨天下,成為一代強勢帝王……唐宣宗李忱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完全超乎人們的想象。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貴的一個宗室親王,怎麼會在整個前半生都被當成傻子呢?一切都要從頭說起。李忱原名李怡,他雖然是憲宗的親生兒子,後也被封為光王,但卻是庶出--母親鄭氏只不過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於母親地位卑微,光王李怡出生後自然享受不到其他親王那樣的榮寵,只能在一個無人注目的角落裡孤獨成長。所以他從小就顯得落落寡歡、呆滯木訥,往往與其他親王群居終日而不發一言。長大成人以後,這種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當時光王人官謁見懿安太后,不料剛好撞上官人行刺,雖然是有驚無險--此事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後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李唐宗室親王的聚居地)的皇族宗親們於是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傢伙這回肯定是嚇傻了。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悶聲不響,文宗就拿他開涮,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諸王一哄而上,對他百般戲謔。可這個光叔始終都像一根木頭,無論大夥如何戲弄他,他甚至連嘴角都不動一下。看著他那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後合,眾人也不斷鬨堂大笑。可是就在這時候,有一個年輕的親王卻忽然止住了笑容。這個親王就是後來的武宗李炎。雖然李炎剛才戲弄光王的時候也很起勁,可現在他忽然在想--一個人居然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為一切外物所動,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測!李炎忽然有點兒不寒而慄,他下意識地覺得,光王很可能屬於後者。到了李炎登基之後,多年前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武宗李炎越來越覺得,光王內心深處極有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倘若真的如此,那他這個天子就不能對此無動於衷了。身邊留著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人,遲早是個禍害!於是,後來種種“意外事故”就頻頻降臨到光王身上。要麼是和皇帝一起玩馬球時突然從馬上墜落,要麼就是在宮中走著走著,忽然被什麼東西絆倒,一骨碌從臺階上滾了下去……總之沒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臉腫、滿身傷痕。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午後,光王和諸親王隨同天子出遊,其間眾人又在一起聚宴暢飲,酒後回宮時天色已晚,大家都有些醉眼朦朧。沒有人注意到,那個倒黴的光叔又一次從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武宗李炎料定--“失足墜馬”的光叔這次肯定是回不來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天剛矇矇亮,人們就在十六宅裡看見了光王--一個活的光王。儘管走路的時候一瘸一拐,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可一個活生生的光王還是出人意料地站在了武宗李炎的面前。他好像死不了,無論怎麼折騰就是死不了!武宗李炎最後終於橫下一條心。他不想再煞費苦心地製造什麼“意外”了,他決定一勞永逸地翦除這個潛在的禍患。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內侍宦官綁架,不由分說地關進了永巷,幾天後又被捆得像個肉粽一樣扔進了宮廁。內侍宦官仇公武對武宗說,這種賤骨頭沒那麼容易死,乾脆給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點頭同意。仇公武隨後趕到宮廁,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撈了出來,隨即用糞土覆蓋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光王,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後來的許多筆記史都稱光王隱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二百多年後,北宋的大文豪、著名的佛教居士蘇軾途經此處,追憶唐宣宗李忱的這段傳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詩:“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裡浮花夢裡身。豈為龍顏更分別,

只應天眼識天人。”會昌六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帝國沒有儲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個微妙的時刻,早已被世人遺忘得一乾二淨的光王,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這一年暮春,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稱謂中多了一個“太”字,就是儲君的象徵。當年的智障人士,居然馬上就要成為金鑾殿上的真龍天子!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可是他們很快就回過神來了。因為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帶回來的。而宦官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傀儡--一個可以任由他們擺佈的窩囊廢和應聲蟲!既然如此,光王當然就是不二人選。在李唐宗室的諸多親王中,還有誰比光王更適合充當這個傀儡呢?在皇太叔李忱接見文武百官的儀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臉上一直盪漾著一個心花怒放的笑容。是的,他有理由這麼笑。好幾年前他就知道,自己從臭氣熏天的宮廁中撈出的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傻子,而是一塊舉足輕重的政治籌碼!他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夠把他拱上帝座,然後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而今,一切終於如願以償,仇公武當然有理由笑得這麼燦爛。然而,接下來的日子,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時,仇公武就笑不出來了。因為眼前的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看上去和從前判若兩人!仇公武既震驚又困惑。難道說,這才是光王的本來面目?難道這36年來他一直在裝瘋賣傻,一直在隱藏真實的自己?直到此時,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宗當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地把這個“傻子光叔”置於死地,是因為在他那愚痴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幹和韜略。可現在明白已經太晚了,因為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仇公武悲哀而無奈地意識到--自己處心積慮所做的這一切,到頭來只是替李忱做了一回嫁衣!宣宗李忱剛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首當其衝者,就是武宗一朝的強勢宰相李德裕及其黨人。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李德裕,此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宣宗李忱就把所有重要的李黨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用行動全盤否定了會昌政治,同時迅速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政治的換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宰執班子。李忱執政的大中時代之所以被後人譽為“小貞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宣宗李忱的自律和勤政。


農村劉小妮


裝傻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宣傳和包裝,他裝傻是又許多原因的。

一是身份地位卑微,宮中危險因素多,裝傻逃過別人的處處針對。古代嫡庶制度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了,而待女所生的李忱雖說有皇家的血脈,但身份仍然是比不上皇后貴妃所生的子女,母親是待女的身份讓宮裡的人都看不起李忱,而在這背景下的李忱也唯有裝瘋賣傻才能逃過在宮中的處處作對。

二是韜光養晦,李忱也並不是真正的傻,他是在裝瘋賣傻。在知道自己身份不能繼承皇位的時候,李忱就開始知道只有裝瘋賣傻才能讓他人放低對李忱的警戒。宮廷亂鬥讓李忱得到了一次奪位的機會。

三是懾於宦官勢力。宦官集團操縱政權是中後期唐政權的特色。能在痴傻的環境中,不管不顧一切的嘲笑,也無視外人的眼光。在三十多年被另眼看的環境中,李忱可以不受外人的影響,也說明了李忱不同於常人的忍耐。

當然,忍耐是為了等待時機。迫害他的郭太后死了,死了還不算,不準和憲宗合葬,不準追尊諡號,不準升附太廟!

看到這裡,你還能再相信他是真傻嗎?



江濤濤歷史


唐宣宗李忱在被封為光王時裝瘋賣傻是因為晚唐政權,風雨飄搖,宦官專權、宮廷兇險、刀光劍影、黨爭不斷,為了自保,所以李忱不得不裝瘋賣傻。

元和五年,李忱出生於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繼位的順序,李忱是永遠沒有機會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

為了掩飾內心的卑怯,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之以沉默,於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痴呆。

長大後的李忱已經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對象。比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

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裡,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

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後來的唐武宗。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否真的痴呆,於是在後來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

公元846年,李炎病危,他的兒子都年幼,還沒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的宦官勢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駕崩,仇姓宦官聯合他人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派人到處搜尋傻子李忱。他們想讓他來當傀儡皇帝,以便他們操縱朝政。

於是,已經被人遺忘的李忱又回來了,傻乎乎的李忱坐上了帝位,這便是史上的唐宣宗,年號“大中”。


花開水不流


唐宣宗李忱之所以扮痴傻蠢笨長達二十餘年,是為在險惡的唐朝宮廷皇權鬥爭中自保活命,才無奈裝瘋扮傻最終得以活命,並最終歷經艱辛成功登上皇位。


小龍女5505


因為他不傻。所以登基後才有小太宗的美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