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為何要扮痴愚呢?

鐵男春秋


唐宣宗李忱是晚唐時期一個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期間平定牛李黨爭、撫平安西、都護安南,百姓生活又有起色,在位期間人稱“大中之治”。

這位皇帝歷經憲、穆、敬、文、武五位皇帝,期間一直靠裝傻充愣度日,最後成功完成翻盤逆轉,登基稱帝。而他裝傻的原因,想來不過以下幾點。

母親位分低賤

李忱原名李怡,是唐憲宗第十三子,穆宗皇帝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他的生母孝明皇后鄭氏本是鎮海節度使李錡的侍妾,而後李錡謀反失敗,鄭氏流落宮中成為憲宗皇帝寵妃郭氏的侍女,被憲宗臨幸,生下李怡。

在這種局面下,見風使舵,狗眼看人低的宮中內侍們經常捉弄於他。李怡佯裝不知,不吭一聲,於是後宮中多認為這個地位卑賤的皇子“不慧”。

其次,李怡幼年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乘著金龍飛到天上去。鄭氏聽他說了這件事,連忙告訴他不能隨便說,這種方面的教導多了,再加上李怡的早熟自然就令他更加沉默寡言,以痴愚的外表矇蔽外人。

侄子們的威脅

唐穆宗作為他的兄長,對李怡的態度還算不錯,李怡生病時也常來照顧,得知李怡在重病中突然金光照耀,起身拱手作揖,還趕來安撫年幼的李怡。

敬宗為人比穆宗更荒淫,無腦幾分,根本就不在意李怡是個什麼樣子。而文宗武宗則不一樣了,李怡曾受兄長穆宗皇帝冊封,號“光王”,居住於十六王宅(唐朝皇子居住的地方),更加韜光養晦,不與外人接觸言語。而唐文宗每次在十六王宅召集宗室,總是以調笑李怡為樂,高興時親切地稱其為“光叔”。試探之意,昭然若揭,但李怡還是原來那個樣子,並沒有露出馬腳。

唐武宗李炎,人如其名,為人豪邁狂放,很是不爽這個三巴掌拍不出一個屁來的叔叔,對待他很是無禮。兩個皇帝都是晚唐時期非常有作為的君主,一文一武各自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做出了不少的貢獻,而越是這樣李怡的位置也更加尷尬,為了避嫌,他將自己徹底變成了一個“小透明”。《資治通鑑》記載:“太和(文宗年號)以後,益自韜匿,群居遊處,未嘗發言。”這樣謹言慎行的作風一直持續到會昌六年,即公元847年。

太監們的掩護

我們都知道漢、唐、明三個中國最著名的大一統王朝全都有著同樣致命問題“宦官干政”,而唐尤為嚴重,幾乎自中唐開始至唐朝滅亡,宦官一直把持著朝政,甚至犯上作亂,弒殺君王、另立新君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敬宗、文宗在立嗣問題上全都栽在了宦官手裡,前兩次唐朝的國運似乎發揮了作用,兩帝王都是中上之資。而這一次宦官們也不甘心再捧一個處處與宦官作對的皇帝上位,文宗發動甘露之變險些送這些宦官歸西,武宗則與南司學士院、權臣李德裕等合作一舉壓垮了盤踞宮中多年的大宦官仇士良。種種跡象表明,宦官及北司翰林學士集團正在失去對皇權的掌控,內宮急欲推出一位與宦官及北司關係較好的皇帝方能穩定局勢。

《讀皇室運尋》和《貞陵遺事》記載:會昌年間,武宗皇帝曾對李怡起過疑心,但又抓不到什麼把柄,抱著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心理,令中常侍將李怡扔入宮內廁中溺斃。而有一個姓仇的太監有心搭救於他,將此事按下只說已經殺了李怡,待武宗死後方才請出他稱帝。

野史未必為真,但從宣宗登基後對仇士良家人的撫慰以及對翰林學士白敏中等人的提拔可以看出,李怡可以登基當然不可能是太監們推舉的一次失誤。李怡在登基之前是否已經與宦官集團和北司翰林學士之間達成一致,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李怡城府與心智也絕非尋常之輩。


瀟生談史


 唐宣宗李忱從小就孤僻木訥,一直被皇宮裡的人當作傻子嘲弄,出生三十六年來幾乎從未享受過真正的親王待遇,可誰也想不到,三十六歲登基之後,唐宣宗突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聰明與英武,短短一年,就消滅了為患大唐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而且極大地遏制了一貫囂張跋扈的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收復了淪陷於吐蕃人手裡近百年的河、湟全境,締造了唐朝中晚期的最後一抹輝煌。

  元和五年,李忱出生於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繼位的順序,李忱是永遠沒有機會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為了掩飾內心的卑怯,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之以沉默,於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痴呆。

  長大後的李忱已經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對象。比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裡,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後來的唐武宗。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否真的痴呆,於是在後來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

  武宗李炎即位後,在一個大雪紛飛的下午,李忱和諸王一起隨皇帝外出踏雪,眾人興盡而返時,已是日薄西山,加上中途休息時設宴暢飲,誰也沒有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忱已經從馬上墜落,掉在了冰天雪地中。雖然史料說這是一次意外,但是李炎在位期間,李忱經歷的意外也太多了,隔三差五就要墜馬,平地走路都會摔腳,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次被丟在冰天雪地之中,李炎料定他不會再回來了。可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侍衛來報,說李忱又出現在了十六宅。

  就這樣,李炎更認定李忱有蹊蹺,於是決定直接弄死他,以絕後患。幾天後,可憐的李忱被突然闖入的宦官抓進了永巷。永巷從漢代開始就是幽禁宮女和嬪妃的地方,跟監獄差不多,關押在那裡的大多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李忱被關押後,又被人捆成肉粽一樣扔進了廁所。當時,李炎身邊有一個宦官姓仇,他對李炎說,這種傻子留著也沒用,乾脆一刀殺了。李炎同意了。可是,這個宦官並沒有真的殺了李忱,而是偷偷將他運出宮裡藏了起來,以備日後之用。

  從此,這個一度被人取笑的傻子就從宮廷消失了。據記載說他逃到了浙江出家為僧,也有人說他被姓仇的宦官軟禁,總之,他暫時遠離的複雜的皇宮。

  會昌六年春天。李炎病危,他的兒子都年幼,還沒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的宦官勢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駕崩,仇姓宦官聯合他人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李忱。雖然李忱一直被眾人視為弱智,但是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而且有宦官力挺,朝臣也不敢反對。於是,已經被人遺忘的李忱又回來了,並且順勢當上了皇帝。

  會昌六年,李忱登基,是為宣宗。而擁立這個傻子皇帝的宦官們以為可以通過操控李忱來控制天下時,卻被李忱的一系列大動作嚇傻了眼。

  他非但沒有像眾人想象的那樣不知所措,反而對處理政務非常熟稔,好像久經磨練的儲君一樣。眾人這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的一切都是演戲。這位隱忍了三十六年的皇帝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迫不及待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執政第二天,就解決了持續40多年的牛李黨爭,使中央政權更加鞏固。隨後,趁著吐蕃內亂,收復吐蕃,使大唐版圖由分裂而統一。

  李忱在位期間很勤勞,而且能舉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命人將《貞觀政要》寫在屋內的屏風上,以便時刻鞭策自己,他還讓翰林大學士每天朗讀太宗所寫的《金鏡》給自己聽。為了熟悉大小官員的姓名和官秩,李忱還專門讓人編纂了《具員御覽》,放在案頭隨時閱覽。因為李忱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疾苦,對老百姓很是同情。在他的統治下,唐王朝出現了最後一次治世,史稱“小貞觀”。可惜的是,他最後因服用金丹之藥而死。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睿睿美食記


唐宣宗的即位,既經歷了生死的磨難,不免讓人發出“不幸生在帝王家 ”的感概;但又得命運之神垂青,有一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詼諧。

大智如愚遭陷害

李忱排行十三,又是庶出,所以,無論以何種方式繼承帝位,都輪不上他。但他志存高遠,羨慕前輩們面南朝北、處理朝政。他幻想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坐上九五之尊,指揮朝臣,安邦定國。

於是他在僻靜處就模仿皇帝接見文武百官,學習宮廷禮儀。十多歲時,他患上了一場大病。在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他彷彿感覺到有光輝照耀在身上,便立馬躍起,身端體正,拱手作楫,活脫脫一副皇帝對待臣子的禮節。

他的乳母說:“這孩子得了心病 ”,但唐穆宗卻不這麼看,他認為李忱日後必將不凡,並撫摸著李枕的後背說:“這不是心病, 他將會是我李家的英明人物 ”。他將他的偉大夢想告訴了他的母親。母親告訴他不要妄言,免生禍患。

李忱本來就持重寡言,宮中人都認為他“不慧”(不聰明),常拿他開玩笑。在聽了母親的訓導之後,就更加刻意沉默寡言,隱晦不露了。

唐文宗、唐武宗常在宴飲集會時逼他說話,以此為樂。由於李忱被封為“光王” ,又是敬宗、文宗、武宗的叔輩,便戲稱他為“光叔”。

幼時,宮中皆以為不慧,太和以後,益自韜匿,群居遊處,未嘗發言。——《資治通鑑·唐紀》

唐文宗因服用丹藥而病重,但幾次立的皇太子都年小,仇士良、魚弘志便假稱文帝詔書,立年長的李瀍為皇太弟,主理朝政。

(唐文宗李昂)

文帝駕崩後,李瀍就大肆誅殺對他登位構成威脅的人。

癸未,仇士良說太弟賜楊賢妃、安王溶、陳王成美死。——《資治通鑑·唐紀》

李忱是李瀌的叔輩,李瀌原本看不起李忱,對他非常不禮遇。到他誅殺對他登皇位有威脅之人時,才想到這位皇叔。李瀌對李枕以前的一切行為越想越不對勁,罕言寡語,莫非藏愚?由此細思而恐,決定登位之前,先解決掉皇叔李枕。

李瀌派中常侍4人抓來了李忱,將他浸在宮內的廁所裡。李瀌自以為李忱已死。現在,“絆腳石”盡除,李瀌便安心地登上御座。是謂唐武宗。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可令武宗沒有想到的是:宦官仇士良卻有心搭救李忱。他救出李忱,將其送出皇宮。並將武宗面前謊稱已殺死李忱。

李忱被救出後,雲遊四方,出家為僧,遠離朝政。

由於武宗服丹藥而體弱,在位三年就駕崩了。 武宗臨終前,十多天不能說話。宮內宦官們便在密謀著擁立新帝。他們認為李忱愚鈍,無能理政。這樣,朝政大權就可以落到他們的手中,完全把李忱當做一個傀儡皇帝。

於是,他們便假制詔書,說是皇子們都還年少,應擁立一位賢能的、年長的皇族成員繼位。

辛酉,下詔令:“皇子衝幼,須選賢德。光王怡可立為皇太叔,更名枕,應軍國政事權句當。”

李忱代理朝政期間,接見百官之時,滿面哀慼之容;裁決眾多事務,卻又合乎事理。此時,忠於國家、忠於朝廷的官員都喜形於色,心想:原來皇太叔是藏匿不露的美德啊!而那些心懷叵測的奸臣卻在心裡大呼“上當了”。

三天後,武宗駕崩。李忱即位,是謂

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

由於唐宣宗曾歷經艱難,備知人間疾苦。在位後,他廣施仁政,自律立德,恩重宗室,禮重百官,精勤治國,使本已衰弱的唐朝又漸漸地有了起色。

唐宣宗的年號是“大中”,史學家把他的治理便稱為“大中之治”,他也被後人譽為“小太宗”。

我們現在可以來設想一下:唐宣宗在夜深人靜時,在獨處寢宮時,會是一種什麼神態?是依然如議朝時面對百官那種哀慼愁容呢?還是在心裡暗自發笑呢?我想: 他會因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而感慨命運的無常、人生的無常、世事的無常吧?


衡陽泉湖人歷史觀


1.在唐朝的22個皇帝中,唐宣宗李忱無疑是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一個。因為從小到大,他一直被視為“智障人”。在整個長安城,幾乎所有認識他的人都這麼認為。從他出生的元和五年(810年)起,到他登基的會昌六年(846年),整整36年間,他幾乎從未享受過真正的親王待遇。而且當武宗皇帝病危、大明宮的各派政治勢力正在為新君人選展開激烈較量的時候,他卻一無所知地在遠離長安的某個地方雲遊和漂泊……

然而所有認識他的人做夢也不會想到,彷彿就在一夜之間,歷史老人的詭譎之手就把這位曾經的“智障人”一舉推上了大唐帝國的金鑾殿,讓他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李忱即位之後,忽然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膽識、智慧和魄力,不但一舉消滅了為患帝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牛李黨爭”,而且極大地遏制了一貫囂張跋扈的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最終還把淪陷於吐蕃人手裡將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復,締造了唐朝中晚葉絕無僅有的最後一抹輝煌。從“智障人”到流亡者,再到遊方和尚,最後又君臨天下,成為一代強勢帝王……唐宣宗李忱的一生可謂跌宕起伏、波瀾壯闊,完全超乎人們的想象。那麼,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貴的一個宗室親王,怎麼會在整個前半生都被當成傻子呢?一切都要從頭說起。李忱原名李怡,他雖然是憲宗的親生兒子,後也被封為光王,但卻是庶出--母親鄭氏只不過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於母親地位卑微,光王李怡出生後自然享受不到其他親王那樣的榮寵,只能在一個無人注目的角落裡孤獨成長。所以他從小就顯得落落寡歡、呆滯木訥,往往與其他親王群居終日而不發一言。長大成人以後,這種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愈發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當時光王人官謁見懿安太后,不料剛好撞上官人行刺,雖然是有驚無險--此事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後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李唐宗室親王的聚居地)的皇族宗親們於是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傢伙這回肯定是嚇傻了。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間眾人歡聲笑語,唯獨光王悶聲不響,文宗就拿他開涮,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諸王一哄而上,對他百般戲謔。可這個光叔始終都像一根木頭,無論大夥如何戲弄他,他甚至連嘴角都不動一下。看著他那逆來順受的模樣,眾人越發開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後合,眾人也不斷鬨堂大笑。可是就在這時候,有一個年輕的親王卻忽然止住了笑容。這個親王就是後來的武宗李炎。雖然李炎剛才戲弄光王的時候也很起勁,可現在他忽然在想--一個人居然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都不為一切外物所動,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測!李炎忽然有點兒不寒而慄,他下意識地覺得,光王很可能屬於後者。到了李炎登基之後,多年前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始終揮之不去。武宗李炎越來越覺得,光王內心深處極有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東西。倘若真的如此,那他這個天子就不能對此無動於衷了。身邊留著這麼一個“深不可測”的人,遲早是個禍害!於是,後來種種“意外事故”就頻頻降臨到光王身上。要麼是和皇帝一起玩馬球時突然從馬上墜落,要麼就是在宮中走著走著,忽然被什麼東西絆倒,一骨碌從臺階上滾了下去……總之沒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臉腫、滿身傷痕。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午後,光王和諸親王隨同天子出遊,其間眾人又在一起聚宴暢飲,酒後回宮時天色已晚,大家都有些醉眼朦朧。沒有人注意到,那個倒黴的光叔又一次從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武宗李炎料定--“失足墜馬”的光叔這次肯定是回不來了。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天剛矇矇亮,人們就在十六宅裡看見了光王--一個活的光王。儘管走路的時候一瘸一拐,臉上青一塊紫一塊,可一個活生生的光王還是出人意料地站在了武宗李炎的面前。他好像死不了,無論怎麼折騰就是死不了!武宗李炎最後終於橫下一條心。他不想再煞費苦心地製造什麼“意外”了,他決定一勞永逸地翦除這個潛在的禍患。隨後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內侍宦官綁架,不由分說地關進了永巷,幾天後又被捆得像個肉粽一樣扔進了宮廁。內侍宦官仇公武對武宗說,這種賤骨頭沒那麼容易死,乾脆給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點頭同意。仇公武隨後趕到宮廁,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撈了出來,隨即用糞土覆蓋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覺地把他運出了宮。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光王,從此離開長安,流落民間……後來的許多筆記史都稱光王隱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鹽官(今浙江海寧西南)的安國寺落髮為僧,法名瓊俊。二百多年後,北宋的大文豪、著名的佛教居士蘇軾途經此處,追憶唐宣宗李忱的這段傳奇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詩:“已將世界等微塵,空裡浮花夢裡身。豈為龍顏更分別,

只應天眼識天人。”會昌六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帝國沒有儲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就在這個微妙的時刻,早已被世人遺忘得一乾二淨的光王,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這一年暮春,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稱謂中多了一個“太”字,就是儲君的象徵。當年的智障人士,居然馬上就要成為金鑾殿上的真龍天子!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難以置信和不可思議。可是他們很快就回過神來了。因為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帶回來的。而宦官們需要的就是一個傀儡--一個可以任由他們擺佈的窩囊廢和應聲蟲!既然如此,光王當然就是不二人選。在李唐宗室的諸多親王中,還有誰比光王更適合充當這個傀儡呢?在皇太叔李忱接見文武百官的儀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臉上一直盪漾著一個心花怒放的笑容。是的,他有理由這麼笑。好幾年前他就知道,自己從臭氣熏天的宮廁中撈出的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傻子,而是一塊舉足輕重的政治籌碼!他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夠把他拱上帝座,然後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而今,一切終於如願以償,仇公武當然有理由笑得這麼燦爛。然而,接下來的日子,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時,仇公武就笑不出來了。因為眼前的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看上去和從前判若兩人!仇公武既震驚又困惑。難道說,這才是光王的本來面目?難道這36年來他一直在裝瘋賣傻,一直在隱藏真實的自己?直到此時,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來武宗當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地把這個“傻子光叔”置於死地,是因為在他那愚痴木訥的外表之下,隱藏著常人莫及的才幹和韜略。可現在明白已經太晚了,因為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仇公武悲哀而無奈地意識到--自己處心積慮所做的這一切,到頭來只是替李忱做了一回嫁衣!宣宗李忱剛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隱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將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徹底推翻。首當其衝者,就是武宗一朝的強勢宰相李德裕及其黨人。李忱正式執政的第二天就罷免了李德裕,此後短短的一年多時間,宣宗李忱就把所有重要的李黨成員全部貶出了朝廷,用行動全盤否定了會昌政治,同時迅速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對中樞政治的換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宰執班子。李忱執政的大中時代之所以被後人譽為“小貞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宣宗李忱的自律和勤政。


小劉愛追劇319


裝傻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宣傳和包裝,他裝傻是又許多原因的。

一是身份地位卑微,宮中危險因素多,裝傻逃過別人的處處針對。古代嫡庶制度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了,而待女所生的李忱雖說有皇家的血脈,但身份仍然是比不上皇后貴妃所生的子女,母親是待女的身份讓宮裡的人都看不起李忱,而在這背景下的李忱也唯有裝瘋賣傻才能逃過在宮中的處處作對。

二是韜光養晦,李忱也並不是真正的傻,他是在裝瘋賣傻。在知道自己身份不能繼承皇位的時候,李忱就開始知道只有裝瘋賣傻才能讓他人放低對李忱的警戒。宮廷亂鬥讓李忱得到了一次奪位的機會。

三是懾於宦官勢力。宦官集團操縱政權是中後期唐政權的特色。能在痴傻的環境中,不管不顧一切的嘲笑,也無視外人的眼光。在三十多年被另眼看的環境中,李忱可以不受外人的影響,也說明了李忱不同於常人的忍耐。

當然,忍耐是為了等待時機。迫害他的郭太后死了,死了還不算,不準和憲宗合葬,不準追尊諡號,不準升附太廟!

看到這裡,你還能再相信他是真傻嗎?



江濤濤歷史


在唐朝,要知道做皇子是很危險的,投胎到皇家,雖說皇位有份,死亡定律照樣也跑不了。問題是皇位只有一個,可死亡是隨時隨地都會光臨的。鑑於李世民李隆基都是皇子掌兵握權登位的,所以嗣皇帝對皇子們都非常關愛。不過此關愛非彼關愛 ——有能力有人望能為君主所用,留。有能力有人望不能為人(這裡的人不單隻君主,也指各個權力集團)所用,自然而然是死。沒能力有人望的,會被人控制起來。沒能力沒人望的,別惹是生非,自生自滅去吧!唐憲宗十三子李怡,正是後兩種結合性的存在。

對於李怡的繼位,我們可以肯定是宦官集團操縱。對於他老孃鄭太后的各種版本的昇華美化,我認為推手就是李怡自己。話說鄭太后,原是爾朱氏之後。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操控北魏歷史幾十年的秀容川爾朱氏出了多少權臣多少皇后,直接導致北魏滅亡。兩百多年間,流落江湖的爾朱氏人改姓了鄭,鄭氏作為李錡的小妾,按理說和唐憲宗沒有交集,關鍵是李錡作死造反。注意啊,重點來了,據說李錡造反是因為有人給鄭氏相了個面,說鄭氏當生天子!熟悉不?歷來出齊的皇帝,首先得有個出齊的媽呀!(參見漢文帝母薄太后,漢武帝母王太后事蹟)李錡兵敗,鄭氏籍沒為奴,分配在郭貴妃的宮中為侍兒。郭貴妃和唐憲宗,可是說是最憋屈彆扭型夫妻相處模式。原配夫妻不立為皇后,本來應該是嫡子的兒子變成庶子排名落後不能立為太子,在老婆眼皮子底下睡侍女生兒子!他們夫妻斗的嗨,鄭氏和李怡卻要受無謂的夾板氣!看過《璇璣錄》的友友們應該知道,裡面對郭貴妃有很多負面描寫,其實我覺得那樣的女人才最真實。回過頭來接著說鄭氏生天子的問題,李錡不可能死前喊出來,鄭氏也不能傻到逢人便說,就算真有此事,她告訴枕邊人唐憲宗,估計唐憲宗也沒信她,說不定早把她打發到精神病醫院了。郭貴妃也不可能知道,如果真知道,就不會是隻簡簡單單的不待見或是凌虐了,而是直接送她們下地獄。畢竟,害死太子她都敢,何況是無寵的鄭氏母子。

李怡裝傻,我估計也是她媽告訴他,忍耐才能活命。畢竟,他的靠山只是他老子,老子死了,靠山倒了,他不消停,有人會讓他消停。再說,皇位之於他,就像打麻將,輪八圈也輪不到他——順位太靠後,能踏踏實實做個混吃等死的王爺,別被別人惦記上,就阿彌陀佛了。誰承想麻將打了八圈,換擲骰子的人了。他的一個哥哥和三個侄子湊好另一桌麻將後,太監哥哥們把不慧的他踢到了臺上做影人。

做了皇帝后,李怡小宇宙暴發,洪荒之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推翻自他爹以後的所有政治措施,一切又都回到元和十四年——就好像那二十幾年是個夢,根本沒存在過!當然,有仇也得報仇。郭太后死了,死了還不算,不準和憲宗合葬,不準追尊諡號,不準升附太廟!——看到這裡,你還能再誇他麼?你還能再相信他是被別人害的嗎——也許有人說,這是他被害後的倒攻清算。歷史很諷刺的是,他不允許的,他兒子都給開了通行證——郭太后還是和憲宗合葬了!如果他真的被迫害,他的兒子能不知道父輩間的恩怨嗎?他是大度,還是缺心眼,要和老子唱反調?

所以我說,李怡沉默隱忍是真的,迫害可能是假的,就像說他媽能生天子一樣,都是他當皇帝后穿鑿的,其目的也就是宣揚他真命天子的合法性。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唐宣宗李忱在被封為光王時裝瘋賣傻是因為晚唐政權,風雨飄搖,宦官專權、宮廷兇險、刀光劍影、黨爭不斷,為了自保,所以李忱不得不裝瘋賣傻。

元和五年,李忱出生於大明宮,是唐憲宗的第十三個兒子,按照繼位的順序,李忱是永遠沒有機會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鄭氏出身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李忱雖然是皇子,也享受不到其他皇子一樣的待遇,因為自己的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捉弄。

為了掩飾內心的卑怯,他便將自己封閉起來,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他只能報之以沉默,於是,連父親都覺得這個兒子可能有些痴呆。

長大後的李忱已經被貼上了“智障”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欺負的對象。比如,有一天,唐文宗李昂在十六宅宴請諸王,席上,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李忱依然不言不語地,一個人坐在角落發呆。李昂看到了,便指著他說:“誰能讓李忱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

李昂本來是李忱的侄子,可是在他眼裡,李忱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諸王,李忱依然保持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座中的親王李炎起了疑心。

李炎是李昂的弟弟,就是後來的唐武宗。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李忱,他開始懷疑此人是否真的痴呆,於是在後來的日子,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忱進行試探。

公元846年,李炎病危,他的兒子都年幼,還沒有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的宦官勢力很大,一等到武宗駕崩,仇姓宦官聯合他人拿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派人到處搜尋傻子李忱。他們想讓他來當傀儡皇帝,以便他們操縱朝政。

於是,已經被人遺忘的李忱又回來了,傻乎乎的李忱坐上了帝位,這便是史上的唐宣宗,年號“大中”。


花開水不流


元和五年8106月20號。唐宣宗李枕單身在大明宮是騰訊覓中的第三次13個兒子。按照皇位繼承順序,李振是永遠也沒有希望做皇帝的。而且他的母親正是出生卑微,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宮女,所以黎整雖然是皇子,卻享受不到其他皇子的待遇。在等級生制度森嚴的宮宗李顯從小感受到令人窒息的重壓,因為自己身份他總是被其他皇子嘲笑,諷刺,所以心懷自卑。長大以後的李振已被貼上了智商的標籤,成為大家爭相捉弄的對象。根據史詩記載,有一天文宗皇帝在16宅宴請豬王。膝上縱有眾人把酒言歡,熱鬧喧騰,可是李拯依然不言不語,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發呆。文中看到我邊指著他說,誰能讓光叔開口說話,朕重重有賞。唐文宗本是李縝的侄兒,可是在他的眼裡,李振顯然只是一個供人取樂的小丑而已。面對一哄而上的豬王,李縝依然保持著沉默,不管他們怎麼戲弄他,他的面色絲毫不改,始終一副歷來順受的表情。這讓眾人很得意,卻讓做中的親王李巖起了疑心。李巖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唐武宗,他雖然也在眾人之力,卻頗有心計,面對始終不悲不喜的梨枕,她開始懷疑此人是真絲待還是隱忍不發。想到後一種可能,李岩心中隱約感到不安於是在後來的日子裡,他抓住一切時機對李縝進行試探。一個冬日午後大雪紛飛,理想和豬王一起隨五中李妍外出,大雪中任靜靜二而歸,已經夕陽西下,加上中途休息時設宴暢飲,一個個都有了些質疑,這時候誰也沒注意到那個傻乎乎的李準已然從馬上墜落,落在冰天雪地中。雖然據記載這是一次意外,但五宗在位期間,李縝經歷的意外也太多了,隔三差五就要睡嘛,平時走路都會結痂。實在太令人難以置信。這是被丟在冰天雪地之中,李巖料定皇叔不會再回來了。可是沒想到傻人有傻福。第二天一早四未來暴鯉鎮。黃書裡整有出現在了石榴仔中。由此五中李妍更認為了李總有些蹊蹺,於是直接了結了他以絕後患。幾天後,可憐的黎拯救被突然闖入在地的逛逛綁架了起來,而且沒有任何的解釋便扎進了湧向。湧向從漢漢代開始就是幽靜宮女嬪妃的地方,相當於中國最早的監獄,關押在那一大都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旅長再被關於湧向幾天後又被人砍成肉粽扔進了公測。當時五宗身邊有一個換裝叫做酬功五,他對於五中說是傻子留著也沒用,乾脆一刀解決了,反正也不會有人注意。武宗同意了。可是這個仇公武並沒有真的殺了李準,而是偷偷將它運輸的公嚐起來,以備日後之用。從此以後,這個一度供人取樂的傻子就消失在宮廷之中,有人說他炒到浙江陽光浙江海寧,在的安國寺落髮落髮為僧了,也有人說她被成功五軟禁了起來,總是他暫時遠離了紛爭複雜的光宮廷。會昌六年846村。唐五中李妍病危,由於他的兒子都年又尚未立太子,所以朝野上下人心浮動,那時宦官勢力如意日中天。一等到五鍾歸天,宦官酬功,五馬源澤等人便拿出了自己秘密武器三槽皇叔李縝,雖然離整一直被眾人視為智障,但是他他是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論資歷絕對夠老兒有宦官力挺朝廷也不敢反對。於是已被人遺忘的忘卻的離審又回來了,並且坐上了唐帝國第一把交椅。看著自己從茅廁里拉出來拉出來的寶貝仇公武心裡早已飄飄然,可他不知道自己一手扶持的傀儡,進行一個千古未有影帝。一旦李準基偉他的美夢就要破碎。


帶水一刀


唐宣宗,在歷史上素有小太宗之稱的唐朝皇帝,然而,身為皇族的他,生活卻是十分水深火熱的,宮廷鬥爭中,哥哥唐武宗一直擔心他覬覦皇位,並且,一度認為他是裝傻,從而,對它頗為防範,再加上唐朝時期,宦官亂政,唐武宗,唐文宗更是被宦官所殺,從而,宣宗裝傻,更像是一種忍辱負重,臥薪嚐膽,而也正是唐宣宗繼位後的勵精圖治,雖然沒能挽救唐朝的衰敗,但卻出現了短暫的中興。


此生難求世間樂


唐宣宗李忱之所以扮痴傻蠢笨長達二十餘年,是為在險惡的唐朝宮廷皇權鬥爭中自保活命,才無奈裝瘋扮傻最終得以活命,並最終歷經艱辛成功登上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