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鍼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六經證治是一代宗師張仲景在《黃帝內經》六經分證基礎上創立的一種對外感疾病的辨證論治方法。就是把外感疾病發展過程中各經所出現的病證,按其性質加以歸納、分類,從而進行分經論治。六經,即手足三陰、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總稱,宋代朱肱在《南陽活人書》中稱之為“三陰三陽六條經絡”。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六經的實質,就是指經脈以及經脈所屬的臟腑,這是六經在《黃帝內經》中的本義,是根據同名經脈“同氣相通”的原理合並而成的。六經病證可概括為三陽證和三陰證兩大類,基本上都是十二經脈手足同名經病候的精簡或補充。其內涵是對病因、病位、病性以及病情傳變趨勢等各種情況進行全面的分析。所涉及的內容已經不限於十二經脈,還有經筋、絡脈、皮部等。只不過“經、絡、筋脈,類皆十二,配三陰三陽,而總以六經稱”(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六經病證僅僅視為六種病或六種“症候群”,而應該看成是經絡辨證的前身和早期形式。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六經證治主要是以經脈所表現的證候(即十二經脈病候)為辨證依據的,故針灸治療也常取期門、風府、風池這些經穴。六經傳變也指的是經脈的傳變,當然也就是以經絡為傳變渠道。例如《傷寒論》第8條“行其經盡”,即指太陽經;“欲作再經”指陽明經;“針足陽明,使經不傳”也指對陽明經的預防治療,以杜絕太陽病傳入陽明之路。再如陽明“胃家實”、太陽“熱結膀胱”、少陽“胸脅苦滿”等主證,均為經脈病而累及臟腑。從臟腑的角度看,三陽證以六腑病變為基礎,三陰證以六髒病變為基礎,陽明“胃家實”包括大腸內結燥屎在內;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不僅僅指腎陽衰虛,也與心氣不足有關;厥明病“心中痛熱”當繫心包病變無疑。張仲景對六經病證的治療,也體現了臟腑、經絡證治的精神。例如《傷寒論》第11條、112條、147條、148條和221條,所論病證雖各不相同,但都以刺期門為治則,就是結合臟腑、經絡證治的結果。

六經病證從病變的部位來劃分,太陽病屬表,陽明病屬裡,少陽病為半表半里,三陰證統屬於裡證。從病變的性質來劃分,三陽證多為熱證、實證,三陰證多為寒證、虛證。其治療大法,三陽證重在瀉實祛邪,只針不灸或多針少灸;三陰證重在補虛扶正,針灸並用,重用灸法。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一)太陽病證治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病而惡寒

1.經證

(1)經證症狀:頭痛、身痛、發熱、微惡風寒、汗出、苔薄白、脈浮緩。

治則:疏風解肌、調和營衛。針灸並用,平補平瀉。

處方:風門、大杼、肺俞、風府、風池、大椎、列缺、合谷等。

(2)傷寒症狀:頭痛、身病、骨節疼痛、惡寒、發熱、無汗、咳喘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解表散寒、宣肺平喘。針灸並用,瀉法。

處方:大杼、肺俞、太淵、列缺、合谷、偏歷、大椎、後溪等。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2.腑證

(1)蓄水證症狀:主症兼煩渴引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小腹脹滿。

治則:化氣行水、兼解表邪,針灸並用,平補平瀉。

處方:肺俞、腎俞、膀胱俞、委中、中極、合谷、內關三陰交等。

(2)蓄血證症狀:主症兼少腹急結或硬滿、狂躁、小便自利、脈沉澀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則:洩熱通陽、活血化瘀。多針少灸,以瀉為主。

處方:穴取大椎、膈俞、委中、委陽、中極、關元、下巨虛、三陰交等。

按:《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靈樞·經脈》足太陽之脈“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這是張仲景組建太陽病“頭項強痛、項背強几几”的根據。症狀的出現,與足太陽經“上額、交顛、入絡於腦、出於項下、循肩膊內、挾脊而行”密切相關,屬於足太陽經的經脈病候。太陽腑證中的少腹急滿、小便不利或自利,也因足太陽經脈“絡腎、屬膀胱”之故。

(二)陽明病證治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1.經證症狀: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面赤、心煩、舌紅、苔黃燥、脈洪大而數。

治則:清洩熱邪、養陰生津。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合谷、曲池、頰車、內庭、足三里、大椎、陰郄、後溪、廉泉、金津、玉液等。

2.腑證症狀:便秘、腹滿而痛(拒按)、潮熱、汗出、煩躁、譫語、舌紅、苔黃燥、脈沉實有力。

治則:通便洩熱、急下存陰。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天樞、足三里、上巨虛、豐隆、內庭、曲池、合谷、內關、支溝等。

按:《素問·熱論》“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幹,不得臥也”,《靈樞·經脈》足陽明之脈“腹脹……狂、瘧、溫淫、汗出”,手陽明之脈“口乾”,這是組建陽明病“身熱、汗自出”“面合色赤”“汗出多而渴”“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大便難”“譫語”的依據。陽明在手經屬大腸,在足經屬胃。《靈樞·本輸》說:“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在生理上,胃與大小腸上下相連,在病理上也息息相關。故陽明經感受熱邪,極易產生胃腸腑氣不通(即“胃家實”)的病變。

(三)少陽病證治提綱: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1.本證症狀:口苦、咽乾、目眩、心煩、噁心嘔吐、不欲飲食、寒熱往來、胸脅脹滿而痛、苔黃、脈弦。

治則:疏調氣機、和解少陽。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陽池、外關、支溝、內關、期門、太沖、丘墟、陽陵泉等。

2.兼證

(1)兼太陽證症狀:主症伴發熱、微惡寒、肢體疼痛。

治則:和解少陽、調理營衛。多針少灸,平補平瀉。

處方:處方同上,酌情加大杼、風門、肝俞、合谷、大椎等。

(2)兼陽明證症狀:主症伴日晡潮熱、大便不通、脘腹脹滿。

治則:和解少陽、通調腑氣。只針不灸,瀉法。

處方:處方同本證,酌情加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內庭等。

按:《素問·熱論》“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靈樞·經脈》足少陽之脈“口苦……心脅痛……汗出振寒、瘧”,這是組建少陽病“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及“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的依據。主要由於手足少陽經脈皆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佈於胸脅之故。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四)太陰病證治提綱: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舌淡苔白、脈遲緩而弱)

症狀:太陰是三陰之首,其病部位在裡,性質屬寒、多虛

治則:溫中散寒、健運脾陽。針灸並用,補法。

處方:太白、血海、三陰交、脾俞、中脘、足三里、豐隆等。

按:《素問·熱論》“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痛而嗌幹”,《靈樞·經脈》足太陰之脈“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洩、水閉、黃疸、不能臥”,這是組建太陰病證的依據。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繫於咽喉。足太陰經脈上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故太陰病以腹部(脾胃)、咽喉(食道)病證為主。

(五)少陰病證治提綱: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1.寒化證症狀:四肢厥冷、惡寒、神疲欲寐、蜷臥、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微欲絕。

治則:溫腎逐寒、扶脈回陽,針灸並用。重灸,補法。

處方:太溪、復溜、腎俞、命門、氣海、關元、三陰交等。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2.熱化證症狀:心煩不眠、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小便發黃、舌紅少苦、脈細數。

治則:壯水制火、滋陰清熱。只針不灸,平補平瀉。

處方:太溪、湧泉、然谷、照海、復溜、列缺、神門、內關、三陰交等。

按:《素問·熱論》“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靈樞·經脈》足少陰之脈口渴、舌幹、咽腫上氣、溢幹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手少陰之脈“嗌幹、心痛”,這是組建少陰病“心煩”“咽痛”“咳而渴嘔”“口燥咽乾”、“下利”的依據。手少陰經脈挾咽,足少陰經脈挾舌本,絡於心。舌乃心之苗竅,心為君火,腎屬寒水,水火相濟,則心腎協調;水不制火,使陰虛火旺,虛火隨經上衝,則生下虛上實之證。

(六)厥陰病證治提綱: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痛熱、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症狀:厥陰病是六經傳變的最後一經,處於陰盡陽生之際,是正邪交爭、進退消長的關鍵時期。陽勝則熱,陰勝則寒。證情多表現為寒熱交錯、上熱下寒,舌黃而幹,脈弦或沉伏。

治則:清熱溫寒、安蛔降逆,針灸並用,平補平瀉。

處方:章門、期門、太沖、陽陵泉、中脘、巨闕、內關血海、足三里等。

按:《素問·熱論》“六日,厥陰受之,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靈樞·經脈》足厥陰之脈“胸滿、嘔逆、飧洩”,手厥陰之脈”“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煩心心痛”,這是組建厥陰病“氣上衝心,心中痛熱”“心下滿而煩”“下利”的依據。除了反映手足厥陰經脈的病理變化外,還與脾胃虛寒有關。另外,厥陰病有一種正邪勝復、厥熱交替的徵象。邪氣勝則厥冷,正氣復則發熱。所以,從厥熱交替的時間,可知病勢的進退消長。如果厥時長,熱時短,是正氣益虛;熱時長,厥時短,則為正氣漸復,病將轉愈。

針灸可以通過六經辨證施治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