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當提到“紅顏禍水”時,就會讓人想起妲己、褒姒…美人們常常會被人們視為是“禍國殃民”的根源。把那些為她們神魂顛倒的英雄們弄得國破家亡、身敗名裂。讓人不得不為英雄們鳴不平。於是感慨女人是害人的東西“紅顏即是禍水”。

然而,在英雄與美人的悲劇中,美人坑害英雄有之,英雄連累美人有之,美人與英雄相互產生自我毀滅性的爆炸同樣有之。不管誰是誰非,英雄與美人的悲劇至今仍是永恆的主題。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周幽王在位僅僅 11年,就弄得眾叛親離,父子成仇。逼得他的岳父借西戎之兵將他追趕得如喪家之犬。據說當時除了幾個陪他一起死的大臣,竟然無一人相救,最終慘死在亂軍刀下。作為一朝天子,落得身敗名裂、國破家亡,實屬可悲、可嘆…

周幽王被“一刀砍死”之後,《東周列國志》書中雲:褒似“蠱惑君心,欺凌嫡母,害得幽王今日身亡國破”。使得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地唾罵褒似為“造孽”、“淫婦”。

可見,人們都把責任推到了褒似一人身上。如果單單說褒似是罪魁禍首,她實在不夠資格,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實,周幽王本身的“荒淫無道”行為,也是導致國破家亡的主要因素。若說褒似一點錯都沒有,那也是不可能的,說她是惹禍之胎,倒是半點也不冤枉。

周幽王繼位之時,他的父親周宣王給他留下了一個“中興”的盛世基業。如果他將“勤政恤民,求賢輔政”繼續發揚下去,就不會落得“一刀砍死”國破家亡、眾叛親離的悲慘命運了。但他非要反其道而行之,父母剛去世,國內就出現了“山崩地震“、“三川俱竭”等不祥之兆之時,三川守臣表稱三川地震。幽王笑說:“山川地震是常事,何必動表告訴寡人?”此時的周幽王“不訪賢才而訪美女”正忙著命左右尋求美色,以充後宮。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荒淫無道的昏君與奸佞小人總是相互並存的,昏君要滿足自己的荒淫之慾,必然要藉助小人推波助瀾。而小人也只有在昏君荒淫無道之時才能得以橫行霸道。

周幽王繼位之時,沉湎酒色,不理國事,各種社會矛盾急劇尖銳化,政局不穩,地震、旱災屢次發生。周幽王卻變本加厲地加重剝削,他不但重用被稱為“讒諂面諛之人,貪位慕祿之輩”的尹球、虢石父、祭公三個奸佞小人,還任命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國人怨憤。

虢石父陷害忠良,他發現太史伯陽父和大夫趙叔帶因山崩地震之事,準備向周幽王進諫,而私下議論時,便在周幽王面前誣陷兩位大臣“毀謗朝廷,妖言惑眾”。

大夫趙叔帶因勸周幽王不要“不訪賢才而訪美女”,周幽王便將趙叔帶免官,逐歸田野。大夫褒珦只為趙叔帶求情申辯,就被囚於獄中。

周幽王“不訪賢才而訪美女”的行為,使得褒似之類的妖女得以近身,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蛋”。褒珦的兒子進獻褒似以贖父罪,先用金銀打通虢石父的關節,才得以把美女送進宮。

當週幽王第一次見到“眉清目秀,唇紅齒白,發挽烏雲,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傾國傾城之貌”的褒似時,是夜幽王與褒姒同寢。自此,周幽王與褒姒坐則腿疊腿,立則肩並肩,飲則交杯,食則同器。因周幽王貪戀美色,竟然一連十日不上朝,與褒姒朝夕飲宴。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我們不能因為周幽王的荒淫無道而開脫褒似的罪責,褒似實在是個惹禍之胎,她在西周滅亡的悲劇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申後本為“六宮之主”,褒似進宮後應該主動朝見申後。但是,她在瓊臺與周幽王鬼混了三個月之久,也不理睬申後,並沒有把申後放在眼裡。

一天,申後到褒似居住的瓊臺,正遇見周幽王與褒似如膠似漆地在一起鬼混,便氣憤地指著褒似罵了一場,由於周幽王偏袒褒似,申後只得恨恨而歸。

太子宜臼得知母親受了如此欺負,便親自帶了十幾個宮人,到瓊臺之下故意找碴,把褒似痛打了一頓。不料,因此惹下大禍,褒似想置太子於死地。

起初,周幽王的頭腦多少還有點清醒,尚能認識到:“此乃王后所遣,非出太子之意,休得錯怪了人。”但是,褒似不依不饒,非要逼著周幽王把太子宜臼趕到申國,太子想要入宮訴明,也不給機會。

褒似為了除掉申後和太子,暗中派人日夜監視申後的行動,搜出申後寫給太子的密信,借題發揮,告了申後一狀,並暗示要廢除太子和申後。此時周幽王有些猶豫,說道:“吾欲廢王后太子,立汝為正宮,伯服為東宮。只恐群臣不服,如之奈何?”

最終,在褒似和虢石父的陰謀策劃下,周幽王不顧禮法,將申王后打入冷宮,廢太子宜臼為庶人,立褒似為王后,她的兒子伯服為太子,並且對進諫者治以重罪。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太史伯陽父因對廢嫡立庶之事敢怒不敢言而即日告老去位。對此,周朝的大臣們都認為“三綱已絕,周亡可立而待也。”於是,群臣也棄職歸田者甚多。周幽王自此更加肆無忌憚地與褒似在宮中作樂。

更加荒唐的是,周幽王為了使褒似“開顏一笑”幾乎費盡心思,舉烽火以戲諸侯,結果落得個“玩火自焚”。

褒似自進宮以來,從沒有開顏笑過一次。為此,周幽王不惜撕碎綵繒(古代絲織品)百匹來取悅褒似。但仍不見她的笑臉。於是,周幽王下了命令:“凡能使褒後一笑的,賞給千金。”於是,善於拍馬屁的虢石父獻計“烽火戲諸侯”。

周幽王便帶著褒似來到驪宮,關於烽火戲諸侯的嚴重危害,鄭伯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過。鄭伯友說:“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於諸侯。今無敵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徵兵以救急哉?”

這與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狼來了”很相似。不過,荒淫無道,色迷心竅的周幽王為博取美人一笑,哪管這些嚴重危害。他不以為然道:“朕今與王后出遊驪宮,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這麼嚴重的事對他來說只是“與諸侯為戲”的玩笑而已。

一時間,狼煙四起。諸侯們以為外敵入侵,紛紛連夜發兵趕往驪山。卻見周幽王和褒似在飲酒作樂。眾諸侯敢怒不敢言,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褒似見此情景,不覺拍手大笑。周幽王見褒似“百媚俱生”的一笑,十分高興,當即賞給虢石父千金,這就是所謂的“千金買笑”。以後幽王屢以烽火為戲,久而久之,烽火不信,諸侯不至。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申侯為了讓周幽王回心轉意又上書勸諫。周幽王不但不聽,還下令削去申侯的爵位,命虢石父為將,準備討伐申侯。迫使申侯被逼無奈,便借西戎之兵,突然殺來。把王城團團圍住。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周本紀第四》

周幽王點起烽火數日,烽火臺上白天冒著濃煙,夜裡火光燭天。然而,此時的眾諸侯因前幾次被烽火所戲弄,以為周幽王又想戲弄他們來博取美人一笑,誰也不肯發兵。

而此時的周幽王才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沮喪地對鄭伯友說:“朕不聽叔父之言,以至於此。”然而,歷史不再給他悔過的機會。最終,司徒鄭伯友在突圍中陣亡,周幽王在亂軍中被砍死,褒似被戎主帶回軍帳之中取樂,不知下落。

“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資治通鑑》

可見“信”是為政者最重要的法寶。為君之道,莫過於“取信於民才能言出必行。否則,上不信下,下不信上,必然要招致敗亡,禍莫大於無信。國家靠人民來保全,人民靠信譽來凝聚。古人把講仁義有實力的統治者稱為王者,低一點的是霸者。即使是霸者,也是有信譽度的。對於鄰國對於盟友是講信譽的,否則無信不立。

誰才是導致西周滅亡的罪魁禍首?

申侯曾在給周幽王的上疏中說:“惜桀寵妹喜以亡夏,紂寵妲己以亡商。”這次周幽王又因褒似而亡西周。從這些歷史的教訓中,我們不難發現,帝王們的荒淫,的確是國家和人民的一大禍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一個人到了眾叛親離之日,也便是大水覆舟之時,通過周幽王也讓我們看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關鍵時刻是怎樣的一番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