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馬楚經濟的一體兩面:再強盛的馬楚也逃不出因經濟的衰落走向崩潰

黃巢之亂的爆發是唐朝衰亡的導火索,期間各路節度使、刺史紛紛起兵,趁天下大亂之際割據自守,成為一方諸侯。在經過長達數年的征戰後,朱溫於公元907年,通過禪讓的方式奪取了唐哀帝的帝位,建立新的朝代“後梁”,結束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國祚,同時開啟了與“十國政權”並存的五代時期。

在十國當中分別有:楊行密建立的“南吳”、李昇建立的“南唐”、錢鏐建立的“吳越”、王審知建立的“閩”、劉龑建立的“南漢”、馬殷建立的“楚”、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建立的“後蜀”、高季興建立的“荊南”(又稱“南平”)、劉崇建立的“北漢”。

在十國政權中,楚政權(又稱“馬楚政權”)是南方諸國中經濟力量最為強大的政權之一。馬殷入主湖南後,在謀士高鬱的輔佐下,確立了“上奉天子,下撫士民”的政策。一方面和中原政權形成藩屬關係,保證中原王朝成為其背後有力的支持力量;另一面緩和了與周邊鄰國的關係,為其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馬楚經濟的一體兩面:再強盛的馬楚也逃不出因經濟的衰落走向崩潰

圖為:湖南省會長沙,馬楚時期的都城

在穩定的政治基礎上,馬殷大力發展湖南當地的農業、商業及手工業,促成了馬楚政權的經濟大發展,讓鄰國都得懼怕三分。所以,就出現了“國賴以富強,鄰國皆疾之”的現象。

發達的經濟讓馬楚政權在軍事裝備上得到了超水平的發展,為政權的鞏固、穩定及擴張奠定了紮實的基礎,也讓馬楚政權能夠在混亂割據的政局中存在數十年。

為何馬楚政權經濟會快速發展?

在唐末混亂、十國諸侯割據的環境下,馬殷為何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覺得有以下兩個原因:1、馬楚境內擁有得天獨厚的山地丘陵,適合農業的生產;2、馬楚對內平定叛亂,採用寬鬆政策;對外與鄰邦友好往來,減少邊境戰亂為,為楚國內部的穩定,商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 馬楚政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馬楚政權的版圖大致包括了現在的湖南省大部和廣西部分土地,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區,適合發展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類型。在馬殷入主湖南後,積極興修水利,為發展農業提供必要的灌溉資源。在馬楚境內,因地制宜發展的茶葉成為馬楚政權的暢銷品之一,通過大量的茶葉貿易,馬楚政權獲利頗豐。除去每年進貢中原王朝的茶葉外,通過貿易獲得收入可達到萬金之多。

馬楚經濟的一體兩面:再強盛的馬楚也逃不出因經濟的衰落走向崩潰

圖為:茶山

除了大量種植的茶葉,馬楚境內的蠶桑業也是重要的農業經濟來源。馬殷進入湖南地區後,在謀士高鬱的建議下,鼓勵當地百姓提高桑蠶養殖行業,促進絲織業的發展。

湖南民不事桑蠶,(高)鬱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杼大盛。(選自《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四》)

茶葉、蠶桑業是馬楚農業經濟的代表作物,也是楚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的產物之一。除此外,楚國優越的地理條件,還表現在楚國境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如鉛鐵礦、金礦、銀礦、銅礦等資源。通過這些礦產資源讓馬殷通過“貨幣貿易”積累了大量財富,也為馬楚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穩定的政局

一個穩定的政局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政局的穩定則需要從兩方面來判斷:外部的睦鄰友好關係、內部的安定統一。

在馬殷來到楚地後,就積極推動楚地境內的統一。先是消滅了楚地原有的地方武裝和割據勢力,建立以潭州為中心,朗州、桂州等藩鎮為主要軍事重鎮的楚政權;之後馬氏家族成員逐步替代了這些藩鎮將領,把軍政大權收攏到馬氏家族手中。讓馬殷能夠牢牢地掌握這些藩鎮,對楚地擁有絕對的統治權。

一方面,內部的統一和穩定,為馬楚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外交關係的和睦友好,也為其進一步創造了有利條件。

馬楚經濟的一體兩面:再強盛的馬楚也逃不出因經濟的衰落走向崩潰

五代十國·馬楚地圖

馬殷統治初期,屢次和鄰國南吳、南漢發生邊境摩擦,摩擦的主要原因還是和土地相爭有關。起初馬殷不斷擴張楚國領土,在對嶺南地區的統治上和南漢政權發生了數場戰爭。雖然馬殷在和南漢的戰事中佔據上風,但是也牽制住楚國一部分力量,對楚國的邊境造成不穩定的因素。後在中原王朝的調解下,馬楚政權和南漢達成和解,並形成聯姻關係,從而消除了馬楚和南漢的邊境紛爭。

另外,南吳政權在大臣徐知誥(後改名李昇)的一番運作下,通過“禪讓”方式取得了南吳政權,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李昇上任後,主動與周邊政權推行友好政策,這讓長期陷入楚、吳之爭的馬殷瞬時鬆了口氣。

總之,在馬殷統治楚地後,內部和外部的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這種良好的內外環境為馬楚政權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同時穩定發展的經濟也為馬楚政權的穩固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可惜,馬殷去世後,幾位繼任之君碌碌無為,不僅沒能延續馬楚經濟的強盛勢頭,還使馬楚經濟和政權迅速衰落,走向崩潰。

引起馬楚經濟崩潰的“元兇”

  • 統治者的奢侈腐敗

馬殷統治期間,尚能保持勤儉之風。其子繼位後,就開始走相反路線:大興土木,奢侈無度,把馬殷留下的殷實家底揮霍殆盡。其中最為“敗家”的當屬馬希聲和馬希範倆兄弟。

馬希聲繼位後,聽說後梁太祖朱溫喜歡吃雞肉,十分羨慕,覺得這是“英雄所好”。於是,馬希聲為了顯示自己的英雄氣概,便日殺五十隻雞來食用。因吃“雞”的數量超過了朱溫,便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就連在馬殷的葬禮上,都不忘先享用一頓“雞肉盛宴”。

繼馬希聲之後的馬希範在奢侈程度上是更勝一籌。馬希範繼位後,大興土木,建造“天策府”,以金玉、硃砂作為裝飾;又建造“九龍殿”,使用沉香、金玉作為製作材料。此外,他還從民間招募了八千名富人子弟,每人配備一柄以黃金作為裝飾的長槍,組成自己的親兵護衛隊,號稱“銀槍都”等等。

可見,馬氏兄弟的生活是如此奢侈腐敗。正因為馬希聲、馬希範兩兄弟的奢靡生活,才讓馬楚經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馬殷時期的富庶現象就此成為歷史。

  • 持續的內部鬥爭與破壞

馬希聲、馬希範兄弟倆的奢侈耗費了大量國庫資源,致使馬楚經濟走向下坡。接下來繼位的馬希廣、馬希萼兩兄弟因為權力紛爭的問題,展開了長達三年的內部鬥爭,最終導致馬楚政權遭到了分化乃至滅亡。

楚地戰爭的爆發,破壞了楚地原有的經濟平衡。種植業、農業缺失了大量勞動力,同時在戰火的侵襲下,租賦也大大提高,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另外,商業貿易也受到牽連,昔日熙熙攘攘的互市貿易,如今卻門庭冷落。更可怕的是,在戰爭的破壞下,劫掠竟成為壓倒馬楚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

朗兵及蠻兵大掠三日,殺吏民,焚廬舍,自武穆王以來所營宮室,皆為灰燼,所積寶貨,皆入蠻落。(選自《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九》)

掠奪對於馬楚經濟的破壞是如此嚴重,讓馬殷積攢多年的財富瞬間付之一炬。所以,馬楚經濟在上述原因的影響下,從每況愈下走向了全面崩潰。

馬楚經濟的一體兩面:再強盛的馬楚也逃不出因經濟的衰落走向崩潰

馬楚錢幣

事實上,在馬希萼發動戰爭擊敗馬希廣登上寶座之後,馬楚經濟已成強弩之末。甚至馬希萼都要靠劫掠民眾的物資來賞賜有功將士,這讓將士和百姓哀聲怨道。當南唐軍隊進入楚地時,民眾和將士紛紛倒戈,成為加快南唐滅亡馬楚的關鍵因素。

公元951年,馬楚政權被南唐攻滅。

馬楚經濟對於馬楚政權興衰的一體兩面

現在,我們可以對馬楚經濟的影響做一番總結:

從馬殷入主湖南後,就遵從謀士高鬱的建議,將“上奉天子,下撫士民”作為馬楚政權的基本政策。採取鼓勵農業、種植業的生產和發展;對外開通互市場地,對內免徵商稅,吸引各地商人前來楚地發展商業;通過鑄造鉛鐵錢,刺激馬楚境內消費等措施,來促進馬楚經濟的發展,使馬楚政權成為南方諸國中的經濟強國之一。

經濟上的成就讓馬楚國力大增,為馬楚拓展疆域、穩固統治奠定了基礎。光是一項茶葉的貿易,就給馬楚政權帶來了巨大的利潤。

馬楚政權除了向中原輸出大量的特產外,還從中原地區採購馬匹和楚地緊缺的物資,填補馬楚軍事上的不足。在後期和南漢的戰爭中,馬殷佔據優勢的資本就來源於此。

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也正因為強盛的經濟讓馬楚政權的後繼者迷失了方向。統治者長期的奢侈腐化和戰爭打破了馬楚穩定的內政環境;繁重的賦稅和劫掠讓農民及商人的心血毀於一旦。馬楚強盛的經濟就這樣被統治者一步步地蠶食掉,導致馬楚政權最終因為經濟的全面崩潰而滅亡。

所以,可以將經濟看成是一把“雙刃劍”,在馬殷統治時期,它幫助馬楚成就了一番事業;在馬殷去世後,它卻助長統治者扼殺了馬楚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